一脉交融:跨越濠江的潮汐情深|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

在珠海香洲区南屏镇,竹仙洞水库碧波粼粼,从这里流向澳门的清洌淡水,见证了绵延60余年的情谊。目前,珠海对澳门的年原水供应量约达1亿立方米。

珠澳两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融。作为中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珠海在经济社会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的同时,始终承担服务“一国两制”和服务澳门的光荣使命。

从特区成立之初的跨域供水、供电,到澳门回归后两地在产业协同、跨境基建和口岸通关等方面的重大突破,在这片热土之上,珠澳合作从“硬联通”向“软衔接”“心相通”迈进,成为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生动典范。

2021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正式揭牌,珠澳合作迈入新阶段。在粤港澳大湾区“澳珠极点”的战略定位下,珠海经济特区正从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开放纵深,不断深化与澳门的协同联动,让路相通、城相融、心相连的珠澳发展新图景徐徐展开。

从空中鸟瞰珠澳两岸。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摄

珠澳情深

涓涓细流润濠江

水,曾是悬在澳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三面临海,却无河流湖泊,资源匮乏曾严重制约着这座半岛城市的发展。年逾古稀的澳门老街坊陈伯,至今还能哼唱起旧时的民谣:“饮瓢喜有在山泉,傍海人家满载船,挑水妹子送家门,点滴甘泉胜油钱。”民谣里唱的“担水妹”,正是当年澳门居民依赖珠海人力供水的真实写照。

历史的转折点始于同胞情深的援手。上世纪50年代末,澳门知名人士何贤、马万祺等人,以澳门中华总商会的名义致函广东省人民政府请求援助,广东省人民政府迅速响应,一条保障澳门用水安全的“生命线”在珠海诞生。

从竹仙洞、大镜山水库,到南屏河泵站、白石涌抽水站,再到目光长远的西江磨刀门引水工程,一条跨越世纪的“流动桥梁”在珠澳之间架起。这流淌的不仅是甘泉,更是血脉相连的深情厚谊。1988年5月,西江水终于跨越山海,汩汩涌入澳门千家万户。

“从那以后,用水比以前方便,也充裕多了。”陈伯感慨道,言语间满是对水源地的感念。“很多街坊小时候都是在珠江边长大,如今喝的水是从珠江流过来的,也好像喝到了家乡的味道一样。”一条供水管道,折射的是唇齿相依的命运共同体。

夜幕下的珠澳,不仅灯火相连,更因紧密的能源网络而“同频共振”。始于1984年的电力联网,让珠海的能量源源不断地注入澳门发展的脉搏。截至2025年6月30日,内地通过珠海电网向澳门输送电量累计超过785亿千瓦时,以稳定的电流守护着濠江的万家灯火。

水电相依,共同托举起珠澳融合发展的坚实基础。

四十余载守望相助,惠澳篇章早已融入城市发展的肌理。

破圈同城

通关无碍生活近

“拱北口岸过关快,交通也方便!”来自陕西的张女士道出了许多游客的心声。作为全国客流量“十二连冠”的口岸,拱北早已成为连接粤澳的超级“民生通道”。

通关便利的背后,是珠澳“软联通”数十年如一日的深耕。

时光回溯至1992年1月28日,拱北口岸首次将闭关时间延至午夜12时,一举跃居全国开放时间最长的口岸。这一破冰之举,瞬间激活了珠澳两地的人流往来。“延关前,不少澳门人想在珠海置业,却苦于‘赶关’不便。”珠海老居民陈善元回忆道,“政策一开,来往珠澳两地的人好像一下子就多了许多。”

如今,珠澳间的“桥梁”早已不止一座。

从最初的拱北、湾仔,到横琴、跨境工业区、港珠澳大桥、青茂、万山港,口岸群星罗棋布。边检通道数量成倍增长,智能化、电子化水平不断提升,“大动脉”的日益畅通,为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铺就了坦途。

临近拱北的青茂口岸,作为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口岸之一,其客流连年爆发式增长,尤其成为跨境学童的“求学路”。目前,跨境学童上学日日均通行量达到5000人次左右,占总客流约5%,稚嫩的脚步丈量出珠澳同城生活圈的最优半径。

口岸的烟火气只是融合的表征。更深层次的,是珠海着力构建的“强磁场”——通过全力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深化与澳门“1+4”产业对接,并在教育、医疗、社保、创业等民生领域频频发力;将澳门青年纳入珠海就业创业扶持体系,建成29家可孵化港澳项目的基地;77对珠澳姊妹学校架起教育连心桥;澳门居民在珠海享受同等医保、养老保险待遇;澳资医疗机构落地生根……

一系列举措,正让“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从蓝图走向现实,吸引着越来越多澳门同胞跨过口岸,在珠海这片热土上扎根、逐梦。

融湾通衢

巨龙飞架引潮来

伶仃洋上,长虹卧波。港珠澳大桥如一条巨龙,将香港、珠海、澳门紧紧串联。

“港车北上”政策落地后,香港居民施先生一家周末的自驾珠海之旅变得格外惬意:“以前我们主要依赖穿梭巴士往返两地,自从有了孩子,出行时携带的物品多,辗转颇为麻烦。‘港车北上’实施后,我们周末节假日带着一家人自驾到内地,一趟游遍大湾区,非常方便。”

施先生的体验,是港澳居民经大桥北上消费热潮的缩影。随着政策红利释放,珠海酒店、商圈、餐饮业热度攀升,山姆会员店港澳客会员超8万张,珠海正成为港澳居民休闲消费的“后花园”。大桥上车流如织,澳门单牌车日均通关超4100辆次,单日最高车流突破2.2万辆次,车水马龙间,“一小时生活圈”的轮廓日益清晰。

大桥重塑的,远不止生活半径,更是区域经济的版图。它一举终结了珠海作为“交通末梢”的历史,使其华丽转身为国内唯一陆路直连港澳的城市。

站在时代“风口”,珠海携手港澳全力共建“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珠海市关于2024年用好管好港珠澳大桥行动方案》等系列政策密集出台,优设施、建平台、强功能、提服务。以大桥延长线为轴,珠海自东向西布局大桥口岸跨境电商作业区、粤港澳物流园、空港智慧物流园、高栏港综保区等关键节点,培育大湾区“西进西出”的物流新习惯。

面向未来,珠海联动港澳做大澳珠极点的步伐更加坚定:加强与澳门机场合作、深化高栏港与澳门自贸港的协同,共筑珠西货运中心;联手打造国际性展会,拓展“一程多站”旅游;持续深化大桥经贸新通道;积极对接“粤车南下”;推进珠港机场“经珠港飞”合作……一条世纪动脉,正源源不断地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活力。

■大事记

1988年5月

珠海对澳门供水第一期工程顺利完工。

1999年12月

京珠高速公路广州至珠海段建成通车,澳门接入全国高速公路网络

2000年3月

莲花大桥正式通车,第一代横琴口岸启用

2003年

全国首个跨境工业区——珠澳跨境工业区获得国务院批准

2006年12月

“西水东调”工程正式通水

2009年

珠澳合作专责小组成立,2013年该小组更名为珠澳合作会议

2009年12月

横琴新区挂牌成立,将横琴岛纳入珠海经济特区范围

2013年11月

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启用

2014年12月

拱北口岸延长通关时间2小时、横琴口岸实施24小时通关、跨境工业区专用口岸扩大口岸功能

2015年4月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发布,横琴自贸片区揭牌

2016年12月

澳门机动车入出横琴政策实施

2018年10月

港珠澳大桥通车,澳门与香港、珠海融为“一小时经济圈”

2019年2月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推进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平台开发建设

2021年9月

青茂口岸启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印发

2023年1月

“澳车北上”实施

2024年9月

出台《支持服务港澳青年到珠海发展16条措施》

问策

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

珠澳合作45年迈向“融合发展”

从“边陲小镇”到“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珠海经济特区45年不仅是自身的“蝶变史”,更是珠澳合作的“赋能史”。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桂平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珠澳合作已进入从“要素互补”迈向“制度融合”的新阶段,未来需以前瞻性布局、系统性谋划、韧性化应对,推动更高水平融合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标杆性范例。

南方日报:如何看待珠海经济特区45年来的发展历程对珠澳合作的奠基作用?

叶桂平:珠海经济特区45年的发展历程,不仅是自身从边陲小镇跃升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的“蝶变史”,更是为珠澳合作筑牢根基、拓宽空间的“赋能史”。珠海的每一步发展,都与澳门的需求深度契合,为澳门破解发展瓶颈、实现适度多元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支撑。

在空间拓展上,珠海为澳门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乃至居民提供了广阔的经济腹地和生活空间,有效纾解了澳门的发展瓶颈;在产业协同上,珠海积极承接和延伸澳门的部分产业功能;在民生衔接上,珠海在通关便利、医疗保障、教育合作、食品安全供应等方面持续优化,为澳门居民在珠海生活、就业、养老创造了愈发便利的条件。

可以说,珠海45年的发展,本质上是与澳门同频共振的45年,其成长为大湾区增长极的过程,也是持续为澳门破解发展难题、拓展发展空间的过程。

南方日报:珠澳如何发挥差异化优势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叶桂平:珠海与澳门的战略定位虽各有侧重,却存在高度互补性,为双方构建“1+1>2”的协同发展格局提供了关键战略契机。

从功能定位看,珠海以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与“核心城市”为发展目标,着力发挥广阔的战略承载空间、完备的制造业体系、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等核心优势,为产业落地与人才集聚提供坚实支撑。澳门则依托“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及“1+4”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策略,灵活运用其自由港、单独关税区及中葡“超级联络人”的独特地位,为跨境合作与国际资源链接提供了重要平台。

珠澳协同的核心在于机制对接与功能互补,需在四大重点产业构建精准协作模式:在中医药大健康领域,以“澳门注册、横琴研发、湾区市场”体系,借澳门国际认证与横琴产业承载力推动国际化;在现代金融领域,依托澳门跨境资金池与珠海跨境金融试点,为内地企业提供跨境融资,同步探索数字货币跨境支付、绿色金融创新以拓宽合作边界;在高新技术领域,整合澳门高校科研实力与珠海产业孵化能力,共建产学研体系加速成果产业化;会展商贸领域,联动珠海空间优势与澳门国际招商网络,打造国际会展形象,提升区域竞争力。

南方日报:珠澳合作下一阶段的“关键突破口”是什么?

叶桂平:珠澳合作下一阶段的突破方向应以有机系统性协同为主要核心,打破现行体制机制壁垒,争取在产业协同的质量升级及人文交融深度拓展上更高水平协同。

当前,珠澳在要素跨境流动、专业资格互认、市场监管标准、社会保障衔接等“软联通”领域仍存在短板,直接影响交通枢纽、产业园区等“硬联通”效能的最大化释放。在此背景下,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为核心试验载体,率先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系统性创新与对接,成为实现突破性进展的核心路径。

与此同时,珠澳合作还需构建制度创新、产业协同、人文交融的三维互促共进体系,推动两地合作从要素互补迈向制度融合的更高阶段。

■数读

珠海对澳门的年原水供应量约达1亿立方米

截至2025年6月30日,内地通过珠海电网向澳门输送电量累计超过785亿千瓦时

2024年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客流超过2700万人次,车流超过555万辆次

青茂口岸的跨境学童上学日日均通行量达到5000人次左右

珠海与澳门缔结77对姊妹学校

建成可孵化港澳项目的各类基地29家,其中认定授牌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3家

设置澳资医疗机构6家,澳门籍医师在珠海短期行医注册超20人

珠海山姆会员店港澳游客会员8万多张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
微信
朋友圈
一脉交融:跨越濠江的潮汐情深|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
南方日报 2025-08-26 11:19

在珠海香洲区南屏镇,竹仙洞水库碧波粼粼,从这里流向澳门的清洌淡水,见证了绵延60余年的情谊。目前,珠海对澳门的年原水供应量约达1亿立方米。

珠澳两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融。作为中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珠海在经济社会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的同时,始终承担服务“一国两制”和服务澳门的光荣使命。

从特区成立之初的跨域供水、供电,到澳门回归后两地在产业协同、跨境基建和口岸通关等方面的重大突破,在这片热土之上,珠澳合作从“硬联通”向“软衔接”“心相通”迈进,成为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生动典范。

2021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正式揭牌,珠澳合作迈入新阶段。在粤港澳大湾区“澳珠极点”的战略定位下,珠海经济特区正从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开放纵深,不断深化与澳门的协同联动,让路相通、城相融、心相连的珠澳发展新图景徐徐展开。

从空中鸟瞰珠澳两岸。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摄

珠澳情深

涓涓细流润濠江

水,曾是悬在澳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三面临海,却无河流湖泊,资源匮乏曾严重制约着这座半岛城市的发展。年逾古稀的澳门老街坊陈伯,至今还能哼唱起旧时的民谣:“饮瓢喜有在山泉,傍海人家满载船,挑水妹子送家门,点滴甘泉胜油钱。”民谣里唱的“担水妹”,正是当年澳门居民依赖珠海人力供水的真实写照。

历史的转折点始于同胞情深的援手。上世纪50年代末,澳门知名人士何贤、马万祺等人,以澳门中华总商会的名义致函广东省人民政府请求援助,广东省人民政府迅速响应,一条保障澳门用水安全的“生命线”在珠海诞生。

从竹仙洞、大镜山水库,到南屏河泵站、白石涌抽水站,再到目光长远的西江磨刀门引水工程,一条跨越世纪的“流动桥梁”在珠澳之间架起。这流淌的不仅是甘泉,更是血脉相连的深情厚谊。1988年5月,西江水终于跨越山海,汩汩涌入澳门千家万户。

“从那以后,用水比以前方便,也充裕多了。”陈伯感慨道,言语间满是对水源地的感念。“很多街坊小时候都是在珠江边长大,如今喝的水是从珠江流过来的,也好像喝到了家乡的味道一样。”一条供水管道,折射的是唇齿相依的命运共同体。

夜幕下的珠澳,不仅灯火相连,更因紧密的能源网络而“同频共振”。始于1984年的电力联网,让珠海的能量源源不断地注入澳门发展的脉搏。截至2025年6月30日,内地通过珠海电网向澳门输送电量累计超过785亿千瓦时,以稳定的电流守护着濠江的万家灯火。

水电相依,共同托举起珠澳融合发展的坚实基础。

四十余载守望相助,惠澳篇章早已融入城市发展的肌理。

破圈同城

通关无碍生活近

“拱北口岸过关快,交通也方便!”来自陕西的张女士道出了许多游客的心声。作为全国客流量“十二连冠”的口岸,拱北早已成为连接粤澳的超级“民生通道”。

通关便利的背后,是珠澳“软联通”数十年如一日的深耕。

时光回溯至1992年1月28日,拱北口岸首次将闭关时间延至午夜12时,一举跃居全国开放时间最长的口岸。这一破冰之举,瞬间激活了珠澳两地的人流往来。“延关前,不少澳门人想在珠海置业,却苦于‘赶关’不便。”珠海老居民陈善元回忆道,“政策一开,来往珠澳两地的人好像一下子就多了许多。”

如今,珠澳间的“桥梁”早已不止一座。

从最初的拱北、湾仔,到横琴、跨境工业区、港珠澳大桥、青茂、万山港,口岸群星罗棋布。边检通道数量成倍增长,智能化、电子化水平不断提升,“大动脉”的日益畅通,为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铺就了坦途。

临近拱北的青茂口岸,作为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口岸之一,其客流连年爆发式增长,尤其成为跨境学童的“求学路”。目前,跨境学童上学日日均通行量达到5000人次左右,占总客流约5%,稚嫩的脚步丈量出珠澳同城生活圈的最优半径。

口岸的烟火气只是融合的表征。更深层次的,是珠海着力构建的“强磁场”——通过全力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深化与澳门“1+4”产业对接,并在教育、医疗、社保、创业等民生领域频频发力;将澳门青年纳入珠海就业创业扶持体系,建成29家可孵化港澳项目的基地;77对珠澳姊妹学校架起教育连心桥;澳门居民在珠海享受同等医保、养老保险待遇;澳资医疗机构落地生根……

一系列举措,正让“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从蓝图走向现实,吸引着越来越多澳门同胞跨过口岸,在珠海这片热土上扎根、逐梦。

融湾通衢

巨龙飞架引潮来

伶仃洋上,长虹卧波。港珠澳大桥如一条巨龙,将香港、珠海、澳门紧紧串联。

“港车北上”政策落地后,香港居民施先生一家周末的自驾珠海之旅变得格外惬意:“以前我们主要依赖穿梭巴士往返两地,自从有了孩子,出行时携带的物品多,辗转颇为麻烦。‘港车北上’实施后,我们周末节假日带着一家人自驾到内地,一趟游遍大湾区,非常方便。”

施先生的体验,是港澳居民经大桥北上消费热潮的缩影。随着政策红利释放,珠海酒店、商圈、餐饮业热度攀升,山姆会员店港澳客会员超8万张,珠海正成为港澳居民休闲消费的“后花园”。大桥上车流如织,澳门单牌车日均通关超4100辆次,单日最高车流突破2.2万辆次,车水马龙间,“一小时生活圈”的轮廓日益清晰。

大桥重塑的,远不止生活半径,更是区域经济的版图。它一举终结了珠海作为“交通末梢”的历史,使其华丽转身为国内唯一陆路直连港澳的城市。

站在时代“风口”,珠海携手港澳全力共建“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珠海市关于2024年用好管好港珠澳大桥行动方案》等系列政策密集出台,优设施、建平台、强功能、提服务。以大桥延长线为轴,珠海自东向西布局大桥口岸跨境电商作业区、粤港澳物流园、空港智慧物流园、高栏港综保区等关键节点,培育大湾区“西进西出”的物流新习惯。

面向未来,珠海联动港澳做大澳珠极点的步伐更加坚定:加强与澳门机场合作、深化高栏港与澳门自贸港的协同,共筑珠西货运中心;联手打造国际性展会,拓展“一程多站”旅游;持续深化大桥经贸新通道;积极对接“粤车南下”;推进珠港机场“经珠港飞”合作……一条世纪动脉,正源源不断地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活力。

■大事记

1988年5月

珠海对澳门供水第一期工程顺利完工。

1999年12月

京珠高速公路广州至珠海段建成通车,澳门接入全国高速公路网络

2000年3月

莲花大桥正式通车,第一代横琴口岸启用

2003年

全国首个跨境工业区——珠澳跨境工业区获得国务院批准

2006年12月

“西水东调”工程正式通水

2009年

珠澳合作专责小组成立,2013年该小组更名为珠澳合作会议

2009年12月

横琴新区挂牌成立,将横琴岛纳入珠海经济特区范围

2013年11月

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启用

2014年12月

拱北口岸延长通关时间2小时、横琴口岸实施24小时通关、跨境工业区专用口岸扩大口岸功能

2015年4月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发布,横琴自贸片区揭牌

2016年12月

澳门机动车入出横琴政策实施

2018年10月

港珠澳大桥通车,澳门与香港、珠海融为“一小时经济圈”

2019年2月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推进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平台开发建设

2021年9月

青茂口岸启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印发

2023年1月

“澳车北上”实施

2024年9月

出台《支持服务港澳青年到珠海发展16条措施》

问策

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

珠澳合作45年迈向“融合发展”

从“边陲小镇”到“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珠海经济特区45年不仅是自身的“蝶变史”,更是珠澳合作的“赋能史”。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桂平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珠澳合作已进入从“要素互补”迈向“制度融合”的新阶段,未来需以前瞻性布局、系统性谋划、韧性化应对,推动更高水平融合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标杆性范例。

南方日报:如何看待珠海经济特区45年来的发展历程对珠澳合作的奠基作用?

叶桂平:珠海经济特区45年的发展历程,不仅是自身从边陲小镇跃升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的“蝶变史”,更是为珠澳合作筑牢根基、拓宽空间的“赋能史”。珠海的每一步发展,都与澳门的需求深度契合,为澳门破解发展瓶颈、实现适度多元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支撑。

在空间拓展上,珠海为澳门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乃至居民提供了广阔的经济腹地和生活空间,有效纾解了澳门的发展瓶颈;在产业协同上,珠海积极承接和延伸澳门的部分产业功能;在民生衔接上,珠海在通关便利、医疗保障、教育合作、食品安全供应等方面持续优化,为澳门居民在珠海生活、就业、养老创造了愈发便利的条件。

可以说,珠海45年的发展,本质上是与澳门同频共振的45年,其成长为大湾区增长极的过程,也是持续为澳门破解发展难题、拓展发展空间的过程。

南方日报:珠澳如何发挥差异化优势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叶桂平:珠海与澳门的战略定位虽各有侧重,却存在高度互补性,为双方构建“1+1>2”的协同发展格局提供了关键战略契机。

从功能定位看,珠海以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与“核心城市”为发展目标,着力发挥广阔的战略承载空间、完备的制造业体系、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等核心优势,为产业落地与人才集聚提供坚实支撑。澳门则依托“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及“1+4”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策略,灵活运用其自由港、单独关税区及中葡“超级联络人”的独特地位,为跨境合作与国际资源链接提供了重要平台。

珠澳协同的核心在于机制对接与功能互补,需在四大重点产业构建精准协作模式:在中医药大健康领域,以“澳门注册、横琴研发、湾区市场”体系,借澳门国际认证与横琴产业承载力推动国际化;在现代金融领域,依托澳门跨境资金池与珠海跨境金融试点,为内地企业提供跨境融资,同步探索数字货币跨境支付、绿色金融创新以拓宽合作边界;在高新技术领域,整合澳门高校科研实力与珠海产业孵化能力,共建产学研体系加速成果产业化;会展商贸领域,联动珠海空间优势与澳门国际招商网络,打造国际会展形象,提升区域竞争力。

南方日报:珠澳合作下一阶段的“关键突破口”是什么?

叶桂平:珠澳合作下一阶段的突破方向应以有机系统性协同为主要核心,打破现行体制机制壁垒,争取在产业协同的质量升级及人文交融深度拓展上更高水平协同。

当前,珠澳在要素跨境流动、专业资格互认、市场监管标准、社会保障衔接等“软联通”领域仍存在短板,直接影响交通枢纽、产业园区等“硬联通”效能的最大化释放。在此背景下,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为核心试验载体,率先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系统性创新与对接,成为实现突破性进展的核心路径。

与此同时,珠澳合作还需构建制度创新、产业协同、人文交融的三维互促共进体系,推动两地合作从要素互补迈向制度融合的更高阶段。

■数读

珠海对澳门的年原水供应量约达1亿立方米

截至2025年6月30日,内地通过珠海电网向澳门输送电量累计超过785亿千瓦时

2024年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客流超过2700万人次,车流超过555万辆次

青茂口岸的跨境学童上学日日均通行量达到5000人次左右

珠海与澳门缔结77对姊妹学校

建成可孵化港澳项目的各类基地29家,其中认定授牌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3家

设置澳资医疗机构6家,澳门籍医师在珠海短期行医注册超20人

珠海山姆会员店港澳游客会员8万多张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