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西岸,南海之滨,珠海经济特区迎来建立45周年的历史坐标。从伶仃洋畔的渔岛渔村,到如今GDP突破4000亿元的现代化滨海城市,这座城市的发展史,正是一部以创新为笔、以改革为墨书写的开拓史诗。
而这份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基因,与广东全省的战略布局深度契合——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广东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这片勇立潮头的热土始终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在加快形成面向未来的创新型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的征程上不断突破。珠海亦循着这样的路径,因地制宜竞逐产业“新赛道”,敢为人先探寻发展“最优解”,让创新活力在南海之滨持续迸发。
站在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历史节点,珠海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抢抓大科学时代机遇,依托绵长海岸线加速培育海洋经济新优势,同步以智能制造赋能产业升级,在此基础上瞄准低空经济、“云上智城”、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布局,以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创新“三新”深度融合为抓手,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在新时代的改革开放画卷中,续写着经济特区的光荣与梦想。
向海而兴,破壁深蓝
伶仃洋碧波万顷,338.5米高的“海基二号”深水导管架如钢铁巨人矗立海中,亚洲第一的桂冠见证着珠海海洋工程的硬核实力;20海里外的“格盛1号”养殖平台上,5G信号满格,无人机穿梭投喂,水下机器人巡航作业,一幅现代渔业的智能图景在深蓝海面铺展。这两个相隔不远的场景,恰是珠海向海而兴的生动注脚——这座拥有146个海岛的“百岛之市”,正以体制机制的破壁之力与科技创新的突围之勇,在蓝色赛道上加速奔跑,书写着从“海洋资源大市”向“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跃升篇章。
“以前审批一个用海项目,得跑五六个部门,光协调会就开了十几次。”不少人仍记得改革前的窘境。2024年,随着珠海市海洋发展局挂牌,一场深刻的海洋治理革命在珠江西岸启幕——分散在多个部门的数十项涉海职能被整合,“海洋发展局统筹决策、万山试验区专注开发、海洋集团市场化运营”的“三海联动”机制,彻底打破了“九龙治海”的困局。如今,“四个一”举措(用海保障“一张图”、装备登记“一张证”、养殖保险“一张单”、两证发放“一级办”)已成为珠海海洋治理的金字招牌。2024年,珠海海洋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制度创新的红利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
作为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凭借8万立方米养殖水体实现自然交换、35年设计寿命的船型与网箱融合设计,重新定义了“海上游牧”的养殖范式。这艘即将启航的新型养殖工船,正是珠海海洋科技全链条布局的生动缩影。
4月28日,随着吊机缓缓下探,一艘长11米、排水量12吨的无人艇稳稳停在珠海高新区香山海洋科技港云洲智能总部基地的测试码头上……作为全球首艘完成建造的高速可潜无人艇实船,“蓝鲸”号正式下水。“它既能在水面高速航行,又能在水下潜航,还能在水下静态悬浮一个多月,随时响应突发任务。”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可潜无人艇项目总工程师吴国松介绍,“蓝鲸号”可应用于气象探测、水下地形地貌测绘、水下水质取样、水下电缆管线巡检等多个场景。
“蓝鲸”号的成功下水,背后是水到渠成的必然。15年前,面对国内无人船技术的空白,云洲智能踏上自主研发征程,逐一攻克自主航行、感知避障等核心技术难关。如今,云洲智能核心产品获500多项授权专利,承担50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参与制定国内全部19项无人船艇相关标准,正以全方位的创新实践,持续推动我国无人船艇产业稳步前行。
据统计,目前珠海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平台总数已增至35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40家。同时,在珠的10所高校里,已有超60个涉海研究平台(团队),涉及海洋生态、海洋工程、海洋信息等多个领域。依托这些在珠高校的涉海研究平台(团队),以及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等重大科研平台,珠海市海洋发展局着力构建海洋领域的产学研转化机制,推动形成“企业出题——高校破题——市场阅卷”的良性循环,从而催生出更加丰硕的创新成果。从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珠海云”乘风破浪到全球首台套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成功试运行,从波浪能发电到无人船艇监测,珠海正以“硬核科技”在海洋经济的关键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最终需落脚于产业变革的实践。近年来,珠海深耕“海”字文章,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布局海洋产业,结合自身禀赋培育海岛经济,加速推进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向深蓝领域展现出强劲的产业雄心。在西部金湾区,海洋装备产业集群已形成规模效应:中海福陆的深水导管架、三一海工的电动港机、太阳鸟的豪华游艇等核心产品齐聚,共同构筑起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高地;而在东部海域,总投资达203亿元的20个海洋牧场项目中已有17个开工建设,“重力式网箱+桁架平台+养殖工船”的立体养殖体系正逐步成型。东西联动的产业布局,清晰勾勒出珠海深耕海洋经济的坚实步伐。
云端筑基,智绘新局
珠海的创新基因始终在迭代升级:从海洋领域的深度攻坚,到智能时代的全域布局,这座城市正凭借算力、算法与数据,精心编织智能时代的城市新肌理。在人工智能、大模型、具身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的科技竞赛中,珠海以前瞻性视野密集布局“云上智城”这一“核心代码”,全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力求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弯道超车”。
为让“云上智城”建设走得更稳,珠海率先搭起坚实框架。成立云上智城建设领导小组和管理局,出台《珠海市推进“云上智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珠海市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并新推出11条新政,包含最高5亿元“算力券”、1亿元“模型券”,以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最高3000万元的支持,形成一套有力的政策“组合拳”。
在产业布局上,珠海多点发力筑牢根基。不仅在RISC-V开源芯片的蓝海中积极探索,还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深耕细作;以10000P智能算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靠800亿新质生产力基金撬动未来发展机遇。
技术应用方面同样亮点纷呈。珠海在“百模大战”中推出“WPSAI”“营赛洞见”“方舟大模型”等垂直产品,更敞开场景大门,让智能制造、低空经济、海洋、教育、医疗等领域成为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首用首试”的舞台,将整座城市打造成人工智能技术的试验场,践行产业、科技、场景“三新融合”的破局之道。
在珠海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中,高新区的表现格外亮眼。今年3月,由智元机器人携手珠海龙头国企华发集团牵头打造的珠海具身智能创新中心正式亮相。中心聚焦供应链落地与场景应用创新,构建起“一中心三平台”架构:场景创新中心围绕十大应用场景建实验室,研发垂域模型与本体解决方案;产业赋能平台提供数据全流程服务,加速模型落地;公共体验平台向社会开放,供公众体验智能交互;人才与生态平台则通过行业峰会、创业孵化及各类培训,助力本地人才成长,多维度为珠海打造具身智能产业高地注入动力。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珠海正努力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内生动力,把场景优势变成生态胜势,把区域竞合转为协同共赢,为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生态不断注入新动能。
低空破局,逐梦长空
珠海人工智能产业在算力、算法与场景应用上的深厚积累,既为无人船艇等海洋智能装备提供核心支撑,也为低空经济领域突破感知协同、智能管控等关键技术筑牢根基,让“上天入海”的创新蓝图持续铺展。
7月30日15时30分左右,一架灰色的VT20物流无人机满载海鲜,从珠海唐家港无人机物流运营基地升空,跨越珠海、中山、广州三市82.9公里。约55分钟后,这架无人机精准降落在广州亿航未来城穗港码头。“相较于传统陆运,能节约大概60%的时间。”万翼天下(珠海)航空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启政介绍,这场大湾区首次物流复合翼eVTOL航空器长航程城际飞行,不仅成功验证了低空物流在跨城场景的运营可行性,更标志着大湾区城际物流时效从“当日达”向“小时达”的关键跃升。
自2024年起,低空经济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产业发展勾勒出万亿级市场的宏伟蓝图。珠海,这座向来以航展享誉世界的城市,正加速构建低空经济新兴产业集群,全力向“天空之城”的目标迈进。从出台《珠海经济特区低空交通建设管理条例》,为产业发展夯实法治根基;到发布《珠海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给予真金白银的政策扶持;再到成立工作专班、组建市级专业运营公司……一年来,珠海多管齐下,为低空经济发展装上强劲的“腾飞之翼”。
在强大的科技支撑下,珠海低空经济的产业集聚效应愈发显著。截至2024年10月,当地73家航空及配套企业产值达155.64亿元。其中,金湾区通用航空产业链持续完善,中航通飞、摩天宇等龙头企业引领发展;高新区低空经济产业园内,40余家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从发动机制造到软件控制系统开发,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正在悄然成型。
这种产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在第十五届中国航展的“低空经济馆”中得到生动展现。智能货运无人机、“陆地航母”、载人飞艇等前沿装备让人目不暇接,这些曾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未来飞行器”,在珠海正加速从概念走向现实。
智造焕新,重塑内核
从“天空”到“地面”,科技对产业的赋能不仅体现在低空经济的突破,更深度渗透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珠海以智能制造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跃迁,展现出科技重塑产业内核的强劲动力。
走进格力电器(珠海金湾)有限公司工厂——被誉为全球制造业转型标杆的“黑灯工厂”,在5G-A专网支撑下,工业大脑智慧中心实现全流程数据贯通,从客户订单到成品出库的每个环节都在数字孪生系统中实时映射。总装车间内,机械臂灵活作业,AGV小车穿梭不停,400种零部件在机器人的操作下逐步组装成空调,生产过程井然有序。
现场技术人员在巨大的数控机床间巡查,不时驻足监视器前查看机器运作数据。“十年前工厂流水线上,人工装配自检全靠肉眼,没有专项质检环节,效率和精准度远不及现在。”回望过去,现场技术人员颇为感慨。如今,有了AI智能检测系统,繁琐的质检工作精准完成,工作人员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降本增效生产方案的研究中。
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无疑是格力强力打造“黑灯工厂”的底气所在。“我们的总装线上,每15秒就可下线一台空调。”据现场技术人员介绍,格力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场景化推进为抓手,创新探索出50余个5G应用场景,构建了“横向到端、纵向到底”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实现了智能工厂的自感知、自判断、自报警、自预警、自预测、自决策、自执行。而面对工业软件“卡脖子”难题,格力自主研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关键软件国产化替代,在数控系统、智能传感器等领域打破国外垄断。
在这些技术与模式的支撑下,格力“黑灯工厂”生产效率提升100%,产品良品率达99.99%。这座无需人工干预、全年无休的工厂,既展现了格力的创新能力,更如一盏明灯照亮中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之路,成为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智造强国”的重要里程碑。
格力的智能化实践并非孤例,珠海智能制造的创新版图正从传统制造领域向海洋装备等战略赛道延伸。8月20日,海油工程珠海深水装备制造基地投用我国首条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化涂装产线,为海洋装备制造智能化转型与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动能。该产线专为超大型塔筒结构设计,由滚轮架、喷涂机器人及AGV智能接驳车组成,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4至8倍,还通过十余项技术创新破解喷涂盲区难题,后续将引入AI优化喷涂工艺,进一步探索定制化生产新路径。
当前,珠海智能制造正呈百花齐放之势。企业凭自主创新与全球化布局,在新能源、医疗、智能装备等领域重塑产业格局,稳居全球产业链重要地位。核心技术突破方面,奔图电子攻克激光打印机“卡脖子”技术,真健康医疗迭代器官移植技术,纳思达跻身全球激光打印机厂商前列。产业升级布局层面,冠宇新型锂电池项目开工,将建全球领先智能制造与零碳工厂;景旺电子智能化产线满负荷运转,订单排起长队,还计划加大研发升级产品。这些企业共同勾勒出珠海智能制造的强劲增长曲线,印证了城市在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中的深厚潜力。
45年间,珠海始终以制度创新破解发展瓶颈,以技术创新抢占产业高地,以应用创新激活市场潜能,用全方位的创新实践驱动高质量发展。这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蜕变轨迹,更折射出经济特区在新时代改革开放浪潮中敢闯敢试、勇立潮头的澎湃活力与使命担当。
珠江口西岸,南海之滨,珠海经济特区迎来建立45周年的历史坐标。从伶仃洋畔的渔岛渔村,到如今GDP突破4000亿元的现代化滨海城市,这座城市的发展史,正是一部以创新为笔、以改革为墨书写的开拓史诗。
而这份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基因,与广东全省的战略布局深度契合——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广东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这片勇立潮头的热土始终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在加快形成面向未来的创新型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的征程上不断突破。珠海亦循着这样的路径,因地制宜竞逐产业“新赛道”,敢为人先探寻发展“最优解”,让创新活力在南海之滨持续迸发。
站在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历史节点,珠海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抢抓大科学时代机遇,依托绵长海岸线加速培育海洋经济新优势,同步以智能制造赋能产业升级,在此基础上瞄准低空经济、“云上智城”、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布局,以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创新“三新”深度融合为抓手,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在新时代的改革开放画卷中,续写着经济特区的光荣与梦想。
向海而兴,破壁深蓝
伶仃洋碧波万顷,338.5米高的“海基二号”深水导管架如钢铁巨人矗立海中,亚洲第一的桂冠见证着珠海海洋工程的硬核实力;20海里外的“格盛1号”养殖平台上,5G信号满格,无人机穿梭投喂,水下机器人巡航作业,一幅现代渔业的智能图景在深蓝海面铺展。这两个相隔不远的场景,恰是珠海向海而兴的生动注脚——这座拥有146个海岛的“百岛之市”,正以体制机制的破壁之力与科技创新的突围之勇,在蓝色赛道上加速奔跑,书写着从“海洋资源大市”向“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跃升篇章。
“以前审批一个用海项目,得跑五六个部门,光协调会就开了十几次。”不少人仍记得改革前的窘境。2024年,随着珠海市海洋发展局挂牌,一场深刻的海洋治理革命在珠江西岸启幕——分散在多个部门的数十项涉海职能被整合,“海洋发展局统筹决策、万山试验区专注开发、海洋集团市场化运营”的“三海联动”机制,彻底打破了“九龙治海”的困局。如今,“四个一”举措(用海保障“一张图”、装备登记“一张证”、养殖保险“一张单”、两证发放“一级办”)已成为珠海海洋治理的金字招牌。2024年,珠海海洋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制度创新的红利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
作为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凭借8万立方米养殖水体实现自然交换、35年设计寿命的船型与网箱融合设计,重新定义了“海上游牧”的养殖范式。这艘即将启航的新型养殖工船,正是珠海海洋科技全链条布局的生动缩影。
4月28日,随着吊机缓缓下探,一艘长11米、排水量12吨的无人艇稳稳停在珠海高新区香山海洋科技港云洲智能总部基地的测试码头上……作为全球首艘完成建造的高速可潜无人艇实船,“蓝鲸”号正式下水。“它既能在水面高速航行,又能在水下潜航,还能在水下静态悬浮一个多月,随时响应突发任务。”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可潜无人艇项目总工程师吴国松介绍,“蓝鲸号”可应用于气象探测、水下地形地貌测绘、水下水质取样、水下电缆管线巡检等多个场景。
“蓝鲸”号的成功下水,背后是水到渠成的必然。15年前,面对国内无人船技术的空白,云洲智能踏上自主研发征程,逐一攻克自主航行、感知避障等核心技术难关。如今,云洲智能核心产品获500多项授权专利,承担50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参与制定国内全部19项无人船艇相关标准,正以全方位的创新实践,持续推动我国无人船艇产业稳步前行。
据统计,目前珠海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平台总数已增至35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40家。同时,在珠的10所高校里,已有超60个涉海研究平台(团队),涉及海洋生态、海洋工程、海洋信息等多个领域。依托这些在珠高校的涉海研究平台(团队),以及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等重大科研平台,珠海市海洋发展局着力构建海洋领域的产学研转化机制,推动形成“企业出题——高校破题——市场阅卷”的良性循环,从而催生出更加丰硕的创新成果。从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珠海云”乘风破浪到全球首台套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成功试运行,从波浪能发电到无人船艇监测,珠海正以“硬核科技”在海洋经济的关键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最终需落脚于产业变革的实践。近年来,珠海深耕“海”字文章,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布局海洋产业,结合自身禀赋培育海岛经济,加速推进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向深蓝领域展现出强劲的产业雄心。在西部金湾区,海洋装备产业集群已形成规模效应:中海福陆的深水导管架、三一海工的电动港机、太阳鸟的豪华游艇等核心产品齐聚,共同构筑起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高地;而在东部海域,总投资达203亿元的20个海洋牧场项目中已有17个开工建设,“重力式网箱+桁架平台+养殖工船”的立体养殖体系正逐步成型。东西联动的产业布局,清晰勾勒出珠海深耕海洋经济的坚实步伐。
云端筑基,智绘新局
珠海的创新基因始终在迭代升级:从海洋领域的深度攻坚,到智能时代的全域布局,这座城市正凭借算力、算法与数据,精心编织智能时代的城市新肌理。在人工智能、大模型、具身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的科技竞赛中,珠海以前瞻性视野密集布局“云上智城”这一“核心代码”,全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力求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弯道超车”。
为让“云上智城”建设走得更稳,珠海率先搭起坚实框架。成立云上智城建设领导小组和管理局,出台《珠海市推进“云上智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珠海市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并新推出11条新政,包含最高5亿元“算力券”、1亿元“模型券”,以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最高3000万元的支持,形成一套有力的政策“组合拳”。
在产业布局上,珠海多点发力筑牢根基。不仅在RISC-V开源芯片的蓝海中积极探索,还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深耕细作;以10000P智能算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靠800亿新质生产力基金撬动未来发展机遇。
技术应用方面同样亮点纷呈。珠海在“百模大战”中推出“WPSAI”“营赛洞见”“方舟大模型”等垂直产品,更敞开场景大门,让智能制造、低空经济、海洋、教育、医疗等领域成为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首用首试”的舞台,将整座城市打造成人工智能技术的试验场,践行产业、科技、场景“三新融合”的破局之道。
在珠海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中,高新区的表现格外亮眼。今年3月,由智元机器人携手珠海龙头国企华发集团牵头打造的珠海具身智能创新中心正式亮相。中心聚焦供应链落地与场景应用创新,构建起“一中心三平台”架构:场景创新中心围绕十大应用场景建实验室,研发垂域模型与本体解决方案;产业赋能平台提供数据全流程服务,加速模型落地;公共体验平台向社会开放,供公众体验智能交互;人才与生态平台则通过行业峰会、创业孵化及各类培训,助力本地人才成长,多维度为珠海打造具身智能产业高地注入动力。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珠海正努力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内生动力,把场景优势变成生态胜势,把区域竞合转为协同共赢,为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生态不断注入新动能。
低空破局,逐梦长空
珠海人工智能产业在算力、算法与场景应用上的深厚积累,既为无人船艇等海洋智能装备提供核心支撑,也为低空经济领域突破感知协同、智能管控等关键技术筑牢根基,让“上天入海”的创新蓝图持续铺展。
7月30日15时30分左右,一架灰色的VT20物流无人机满载海鲜,从珠海唐家港无人机物流运营基地升空,跨越珠海、中山、广州三市82.9公里。约55分钟后,这架无人机精准降落在广州亿航未来城穗港码头。“相较于传统陆运,能节约大概60%的时间。”万翼天下(珠海)航空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启政介绍,这场大湾区首次物流复合翼eVTOL航空器长航程城际飞行,不仅成功验证了低空物流在跨城场景的运营可行性,更标志着大湾区城际物流时效从“当日达”向“小时达”的关键跃升。
自2024年起,低空经济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产业发展勾勒出万亿级市场的宏伟蓝图。珠海,这座向来以航展享誉世界的城市,正加速构建低空经济新兴产业集群,全力向“天空之城”的目标迈进。从出台《珠海经济特区低空交通建设管理条例》,为产业发展夯实法治根基;到发布《珠海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给予真金白银的政策扶持;再到成立工作专班、组建市级专业运营公司……一年来,珠海多管齐下,为低空经济发展装上强劲的“腾飞之翼”。
在强大的科技支撑下,珠海低空经济的产业集聚效应愈发显著。截至2024年10月,当地73家航空及配套企业产值达155.64亿元。其中,金湾区通用航空产业链持续完善,中航通飞、摩天宇等龙头企业引领发展;高新区低空经济产业园内,40余家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从发动机制造到软件控制系统开发,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正在悄然成型。
这种产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在第十五届中国航展的“低空经济馆”中得到生动展现。智能货运无人机、“陆地航母”、载人飞艇等前沿装备让人目不暇接,这些曾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未来飞行器”,在珠海正加速从概念走向现实。
智造焕新,重塑内核
从“天空”到“地面”,科技对产业的赋能不仅体现在低空经济的突破,更深度渗透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珠海以智能制造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跃迁,展现出科技重塑产业内核的强劲动力。
走进格力电器(珠海金湾)有限公司工厂——被誉为全球制造业转型标杆的“黑灯工厂”,在5G-A专网支撑下,工业大脑智慧中心实现全流程数据贯通,从客户订单到成品出库的每个环节都在数字孪生系统中实时映射。总装车间内,机械臂灵活作业,AGV小车穿梭不停,400种零部件在机器人的操作下逐步组装成空调,生产过程井然有序。
现场技术人员在巨大的数控机床间巡查,不时驻足监视器前查看机器运作数据。“十年前工厂流水线上,人工装配自检全靠肉眼,没有专项质检环节,效率和精准度远不及现在。”回望过去,现场技术人员颇为感慨。如今,有了AI智能检测系统,繁琐的质检工作精准完成,工作人员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降本增效生产方案的研究中。
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无疑是格力强力打造“黑灯工厂”的底气所在。“我们的总装线上,每15秒就可下线一台空调。”据现场技术人员介绍,格力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场景化推进为抓手,创新探索出50余个5G应用场景,构建了“横向到端、纵向到底”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实现了智能工厂的自感知、自判断、自报警、自预警、自预测、自决策、自执行。而面对工业软件“卡脖子”难题,格力自主研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关键软件国产化替代,在数控系统、智能传感器等领域打破国外垄断。
在这些技术与模式的支撑下,格力“黑灯工厂”生产效率提升100%,产品良品率达99.99%。这座无需人工干预、全年无休的工厂,既展现了格力的创新能力,更如一盏明灯照亮中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之路,成为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智造强国”的重要里程碑。
格力的智能化实践并非孤例,珠海智能制造的创新版图正从传统制造领域向海洋装备等战略赛道延伸。8月20日,海油工程珠海深水装备制造基地投用我国首条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化涂装产线,为海洋装备制造智能化转型与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动能。该产线专为超大型塔筒结构设计,由滚轮架、喷涂机器人及AGV智能接驳车组成,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4至8倍,还通过十余项技术创新破解喷涂盲区难题,后续将引入AI优化喷涂工艺,进一步探索定制化生产新路径。
当前,珠海智能制造正呈百花齐放之势。企业凭自主创新与全球化布局,在新能源、医疗、智能装备等领域重塑产业格局,稳居全球产业链重要地位。核心技术突破方面,奔图电子攻克激光打印机“卡脖子”技术,真健康医疗迭代器官移植技术,纳思达跻身全球激光打印机厂商前列。产业升级布局层面,冠宇新型锂电池项目开工,将建全球领先智能制造与零碳工厂;景旺电子智能化产线满负荷运转,订单排起长队,还计划加大研发升级产品。这些企业共同勾勒出珠海智能制造的强劲增长曲线,印证了城市在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中的深厚潜力。
45年间,珠海始终以制度创新破解发展瓶颈,以技术创新抢占产业高地,以应用创新激活市场潜能,用全方位的创新实践驱动高质量发展。这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蜕变轨迹,更折射出经济特区在新时代改革开放浪潮中敢闯敢试、勇立潮头的澎湃活力与使命担当。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