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琴融资新政升级,给企业带来哪些利好?

9月1日起,新修订的2.0版本《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扶持办法》(以下简称《扶持办法》)将正式施行。紧扣“澳门+横琴”战略定位,这份聚焦中小微企业融资痛点的政策文件,通过贷款贴息、保险费补贴、融资担保费补贴、融资租赁补贴、商业保理补贴等举措,为不同类型的澳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其中贴息和费用补贴按照既定标准的1.2倍执行,一系列举措在文旅、科研等领域引发反响。

文旅类企业:

政策破解季节性资金难题

现金流是企业的核心关键,尤其是文旅行业“季节差”的资金压力长期困扰经营者。卡斯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李艳表示,每到年底业务高峰期,企业需提前垫付大活动执行等前期费用,而大客户的结账流程往往滞后数月,所以这个时间就是资金最“卡脖子”的时候。

横琴金融岛

除此之外,令澳资企业头疼的还有跨境金融壁垒。由于内地与澳门金融体系、征信系统不同,且涉及跨境执法风险,银行对澳资企业放贷格外谨慎。“澳门银行不会因为我们在横琴经营而提供贷款支持,内地银行也顾虑风险,近十年在内地创业期间我们完全靠自有资金支撑。”李艳坦言道。

今年3月,李艳看到了1.0版本《扶持办法》。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李艳选取卡斯国际集团旗下一家开业满一年的文旅企业作为试点,向广州农商银行横琴分行提交贷款申请,从提交资料到80万元纯信用贷到账,仅花费7天时间。

此后,1.0 版本《扶持办法》的政策红利持续释放:6月,中国银行珠海保税区支行向企业发放300万元“文旅贷”,工商银行横琴分行也提供200万元纯信用贷。

得益于澳资企业1.2倍的贴息政策,李艳的融资成本降至1%出头。“拿到贷款后,我们不用再为现金流卡壳而放缓发展脚步,经营更有底气了!”李艳表示,政策的推出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帮助他们开拓更大的市场。

新旧政策对于融资难题的解决,为企业带来了更宽广的发展机遇。在李艳看来,最大的改变莫过于企业公信力的提升。“以前没有银行贷款记录,征信是‘零’,很多大型项目和上市公司跟我们合作前都会有多层考虑。现在有银行的信贷支持,合作方的信任度直接提升,政府项目的投标也更有竞争力。”

科研类企业:

贷款贴息助力公司转型升级

与文旅企业不同,科研类澳资企业的资金需求多呈现“周期长、风险高、回报不确定”的特点。

来自澳门的高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融合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企业。据该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黎子健介绍,作为一家十余人的研发型公司,在短短四年内,他们开发了包括旅游景点共享无人机系统、室内自主巡检机器人系统等多个产品,不少科研成果已转化为市场产品应用于琴澳两地。

“运营过程中我们发现,研发技术转化为市场化产品需要大量运营和推广投入,仅靠我们自身力量远远不够。”谈及科创型澳资企业在扩张市场时的难题,黎子健表示,研发投入很难算清经济回报,通常只能依靠政府资助或有远见的投资人,而项目推广虽然容易算账,但又需要大量现金流。

“作为中小企业,我们既需要能‘自我造血’的小规模项目融资,也需要支撑技术突破的大规模战略融资。”黎子健说。

在澳门,高乐智能已享受到一些融资政策红利。“比如我们承接政府项目时,银行利息4%,政府补贴4%,最终融资成本只有0.5%。这种低风险、可预期的融资方式很适合我们这样需要稳定现金流的中小企业。”谈及最近推出的2.0版本《扶持办法》,黎子健认为,《扶持办法》中提出的贷款贴息和融资担保费补贴等措施相较过往政策更“接地气”,明显是针对中小微企业所设计,能有效引导澳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形成正向激励。

记者查阅政策时了解到,根据2.0版本《扶持办法》,符合规定的合作区中小微企业申请贷款贴息,可享受当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50%、年度60万元额度予以贴息,适用更高扶持标准企业的年度贴息金额最高可达144万元,进一步提高合作区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

“只有融资政策能同时支持我们中小企业平稳运营和实现技术跨越,我们澳资企业才能更好地在合作区发展壮大。”黎子健表示。

 记者观察 

精准施策让政策红利直达企业痛点​

无论是文旅企业的“季节性救急”,还是科研企业的“长期研发输血”,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的制定关键在于“精准”,即摒弃“一刀切”的扶持模式,而是根据不同行业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制定差异化支持方案。

如今,《扶持办法》当中提到的贷款贴息、补贴等举措,对解决企业融资难题而言具有一定针对性。不过,也有部分澳资中小企业表示对政策尚不熟悉,这意味着合作区相关部门还需通过邀请受益企业参与政策解读等形式,让申请流程、注意事项等政策具体细则更易被其他企业所理解。同时,相关部门还可搭建专门的咨询通道,简化贷款申请流程,助力更多中小企业能够快速、便捷地享受政策红利,为琴澳产业深度融合注入更强动力。

文字:伍芷莹 陈子怡 图片:曾遥 编辑:林静芸 李灏菀 责任编辑:李灏菀 丹梅
微信
朋友圈
横琴融资新政升级,给企业带来哪些利好?

9月1日起,新修订的2.0版本《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扶持办法》(以下简称《扶持办法》)将正式施行。紧扣“澳门+横琴”战略定位,这份聚焦中小微企业融资痛点的政策文件,通过贷款贴息、保险费补贴、融资担保费补贴、融资租赁补贴、商业保理补贴等举措,为不同类型的澳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其中贴息和费用补贴按照既定标准的1.2倍执行,一系列举措在文旅、科研等领域引发反响。

文旅类企业:

政策破解季节性资金难题

现金流是企业的核心关键,尤其是文旅行业“季节差”的资金压力长期困扰经营者。卡斯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李艳表示,每到年底业务高峰期,企业需提前垫付大活动执行等前期费用,而大客户的结账流程往往滞后数月,所以这个时间就是资金最“卡脖子”的时候。

横琴金融岛

除此之外,令澳资企业头疼的还有跨境金融壁垒。由于内地与澳门金融体系、征信系统不同,且涉及跨境执法风险,银行对澳资企业放贷格外谨慎。“澳门银行不会因为我们在横琴经营而提供贷款支持,内地银行也顾虑风险,近十年在内地创业期间我们完全靠自有资金支撑。”李艳坦言道。

今年3月,李艳看到了1.0版本《扶持办法》。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李艳选取卡斯国际集团旗下一家开业满一年的文旅企业作为试点,向广州农商银行横琴分行提交贷款申请,从提交资料到80万元纯信用贷到账,仅花费7天时间。

此后,1.0 版本《扶持办法》的政策红利持续释放:6月,中国银行珠海保税区支行向企业发放300万元“文旅贷”,工商银行横琴分行也提供200万元纯信用贷。

得益于澳资企业1.2倍的贴息政策,李艳的融资成本降至1%出头。“拿到贷款后,我们不用再为现金流卡壳而放缓发展脚步,经营更有底气了!”李艳表示,政策的推出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帮助他们开拓更大的市场。

新旧政策对于融资难题的解决,为企业带来了更宽广的发展机遇。在李艳看来,最大的改变莫过于企业公信力的提升。“以前没有银行贷款记录,征信是‘零’,很多大型项目和上市公司跟我们合作前都会有多层考虑。现在有银行的信贷支持,合作方的信任度直接提升,政府项目的投标也更有竞争力。”

科研类企业:

贷款贴息助力公司转型升级

与文旅企业不同,科研类澳资企业的资金需求多呈现“周期长、风险高、回报不确定”的特点。

来自澳门的高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融合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企业。据该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黎子健介绍,作为一家十余人的研发型公司,在短短四年内,他们开发了包括旅游景点共享无人机系统、室内自主巡检机器人系统等多个产品,不少科研成果已转化为市场产品应用于琴澳两地。

“运营过程中我们发现,研发技术转化为市场化产品需要大量运营和推广投入,仅靠我们自身力量远远不够。”谈及科创型澳资企业在扩张市场时的难题,黎子健表示,研发投入很难算清经济回报,通常只能依靠政府资助或有远见的投资人,而项目推广虽然容易算账,但又需要大量现金流。

“作为中小企业,我们既需要能‘自我造血’的小规模项目融资,也需要支撑技术突破的大规模战略融资。”黎子健说。

在澳门,高乐智能已享受到一些融资政策红利。“比如我们承接政府项目时,银行利息4%,政府补贴4%,最终融资成本只有0.5%。这种低风险、可预期的融资方式很适合我们这样需要稳定现金流的中小企业。”谈及最近推出的2.0版本《扶持办法》,黎子健认为,《扶持办法》中提出的贷款贴息和融资担保费补贴等措施相较过往政策更“接地气”,明显是针对中小微企业所设计,能有效引导澳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形成正向激励。

记者查阅政策时了解到,根据2.0版本《扶持办法》,符合规定的合作区中小微企业申请贷款贴息,可享受当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50%、年度60万元额度予以贴息,适用更高扶持标准企业的年度贴息金额最高可达144万元,进一步提高合作区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

“只有融资政策能同时支持我们中小企业平稳运营和实现技术跨越,我们澳资企业才能更好地在合作区发展壮大。”黎子健表示。

 记者观察 

精准施策让政策红利直达企业痛点​

无论是文旅企业的“季节性救急”,还是科研企业的“长期研发输血”,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的制定关键在于“精准”,即摒弃“一刀切”的扶持模式,而是根据不同行业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制定差异化支持方案。

如今,《扶持办法》当中提到的贷款贴息、补贴等举措,对解决企业融资难题而言具有一定针对性。不过,也有部分澳资中小企业表示对政策尚不熟悉,这意味着合作区相关部门还需通过邀请受益企业参与政策解读等形式,让申请流程、注意事项等政策具体细则更易被其他企业所理解。同时,相关部门还可搭建专门的咨询通道,简化贷款申请流程,助力更多中小企业能够快速、便捷地享受政策红利,为琴澳产业深度融合注入更强动力。

文字:伍芷莹 陈子怡 图片:曾遥 编辑:林静芸 李灏菀 责任编辑:李灏菀 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