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时间的玫瑰 探究公募长期主义密码

在公募基金行业,有一群深耕行业超十年的基金经理,他们以稳健的业绩和穿越牛熊的投资能力,成为行业不可或缺的“压舱石”。他们所代表的,不仅是出色的长期业绩,更是一种基于长期主义的投研文化与深厚积淀。

他们的这份坚守,依托的是一整套体系化、平台化的投研生态系统:从自主培养的人才梯队,到高度协同的投研平台;从三年甚至五年维度的考核机制,到与持有人利益深度绑定的激励设计。这些看似平常却至关重要的制度,都在无声地回答如何让投资远离短视与浮躁,如何让价值的种子在时间土壤中静待花开。

这些投资老将与背后的制度共同诠释了长期主义不仅是一种投资策略,更是一种组织架构能力,一种文化信仰。

公募常青树:

“双十”基金经理穿越周期

截至2025年7月底,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在职基金经理已突破4000人,投研团队近1.1万人,这两项数据仍在稳步增长。在这支庞大的投资军团中,真正能穿越牛熊、持续创造超额收益的“常青树”,尤为珍贵。他们正以十年为刻度,书写着属于公募行业的时间奇迹——从业超10年,年化回报超10%。而他们的存在,正是长期主义在资本市场最生动的注脚。

价值派坚守“物超所值”。他们堪称“市场中的考古学家”,擅长挖掘被低估的资产,重视企业的内在价值与安全边际,偏好在传统行业、金融地产、公用事业等领域布局,秉持价值投资的理念。鹏华基金伍旋始终坚持“用好价格买好公司”的投资哲学,认为低估值是获取长期确定性回报、降低投资风险的关键。他强调安全边际,坚信“跌得少比涨得多更重要”,在回撤控制与收益非对称性之间构建稳健的投资框架。

成长派聚焦“未来之星”。他们致力于投资高增长、高潜力的行业与企业,他们对景气变化敏感,重点布局科技、医药、新能源、消费升级等板块。以易方达基金陈皓为代表的多位老将,正是凭借“独立、前瞻、逆向”的投资思维,在多次市场风格切换中依然表现优异。

均衡派配置“全能型选手”。他们注重行业分散、回撤控制,不赌赛道、不押风格,追求在不同市场环境下都能实现稳健回报。例如,工银瑞信基金杜洋坚持均衡风格,其管理的产品在市场波动中展现出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收益获取能力。景顺长城基金余广投资于具备核心竞争力、高净资产收益率(ROE)、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强劲现金流、良好公司治理能力的优质标的。

量化派模型驱动的“智能投资者”。建信基金叶乐天等量化基金经理,根据对资本市场环境和投资者行为的深入剖析,运用多因子量化模型优配资产,全方位精选个股。他们管理的产品持仓分散、风格稳定,在有效控制跟踪误差的同时追求超额收益。

“双十”基金经理的出现,是基金公司真正将“长期主义”融入投研血脉的缩影。

考核指挥棒指向长期

为价值投资护航

如果说投研团队是资管行业的核心引擎,那么考核机制就是引导其运行方向的指挥棒。在短期排名与长期价值之间,如何通过制度设计真正践行长期主义?透过头部公募机构的实践可以发现,拉长考核周期、纳入非财务指标、建立科学容错机制,并将薪酬激励与长期表现深度绑定,已成为行业共识。

建立长期导向的考核机制,首要在于大幅提升中长期业绩的权重。工银瑞信基金明确表示,对投资经理的考核“以3年期以上长周期业绩为主,权重不低于80%”。2024年起,公司进一步优化权重分配,5年期业绩占比提升到50%,进一步凸显了5年期业绩的重要性,引导基金经理更加关注策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避免因短期市场波动而频繁调整投资逻辑,真正践行长期投资理念。建信基金也在今年落实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将“滚动3年和当年的业绩权重调整为80%和20%”,并对养老产品实施5年期考核。

除了传统业绩指标,多家基金公司更加注重持有人的获得感,开始将投资者实际盈利体验纳入考核体系。通过了解,易方达基金在考核中将净值增长率、盈利客户占比等投资业绩与投资者服务类指标纳入考核,并持续实施长周期考核机制。建信基金也在产品层面增设投资者获得感加减分指标,进一步推动考核导向从单纯追求规模增长转向真正提升持有人回报上来,更加重视投资者的投资体验。景顺长城基金则在投资人员考核中纳入净值增长率指标,在销售团队考核中纳入盈利客户占比指标,新增指标均坚持长期考核,对3年期及5年期设置了更高考核权重。

探索这些基金公司的内部制度可以发现,考核的长期化绝非简单拉长计算周期,而是一套融合了权重设置、投资者视角、容错机制和激励兼容的系统工程。这正是公募基金行业能否真正践行长期主义的关键所在。

编辑:冯春雨 责任编辑:谢石
微信
朋友圈
追寻时间的玫瑰 探究公募长期主义密码
新华社 2025-08-29 14:38

在公募基金行业,有一群深耕行业超十年的基金经理,他们以稳健的业绩和穿越牛熊的投资能力,成为行业不可或缺的“压舱石”。他们所代表的,不仅是出色的长期业绩,更是一种基于长期主义的投研文化与深厚积淀。

他们的这份坚守,依托的是一整套体系化、平台化的投研生态系统:从自主培养的人才梯队,到高度协同的投研平台;从三年甚至五年维度的考核机制,到与持有人利益深度绑定的激励设计。这些看似平常却至关重要的制度,都在无声地回答如何让投资远离短视与浮躁,如何让价值的种子在时间土壤中静待花开。

这些投资老将与背后的制度共同诠释了长期主义不仅是一种投资策略,更是一种组织架构能力,一种文化信仰。

公募常青树:

“双十”基金经理穿越周期

截至2025年7月底,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在职基金经理已突破4000人,投研团队近1.1万人,这两项数据仍在稳步增长。在这支庞大的投资军团中,真正能穿越牛熊、持续创造超额收益的“常青树”,尤为珍贵。他们正以十年为刻度,书写着属于公募行业的时间奇迹——从业超10年,年化回报超10%。而他们的存在,正是长期主义在资本市场最生动的注脚。

价值派坚守“物超所值”。他们堪称“市场中的考古学家”,擅长挖掘被低估的资产,重视企业的内在价值与安全边际,偏好在传统行业、金融地产、公用事业等领域布局,秉持价值投资的理念。鹏华基金伍旋始终坚持“用好价格买好公司”的投资哲学,认为低估值是获取长期确定性回报、降低投资风险的关键。他强调安全边际,坚信“跌得少比涨得多更重要”,在回撤控制与收益非对称性之间构建稳健的投资框架。

成长派聚焦“未来之星”。他们致力于投资高增长、高潜力的行业与企业,他们对景气变化敏感,重点布局科技、医药、新能源、消费升级等板块。以易方达基金陈皓为代表的多位老将,正是凭借“独立、前瞻、逆向”的投资思维,在多次市场风格切换中依然表现优异。

均衡派配置“全能型选手”。他们注重行业分散、回撤控制,不赌赛道、不押风格,追求在不同市场环境下都能实现稳健回报。例如,工银瑞信基金杜洋坚持均衡风格,其管理的产品在市场波动中展现出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收益获取能力。景顺长城基金余广投资于具备核心竞争力、高净资产收益率(ROE)、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强劲现金流、良好公司治理能力的优质标的。

量化派模型驱动的“智能投资者”。建信基金叶乐天等量化基金经理,根据对资本市场环境和投资者行为的深入剖析,运用多因子量化模型优配资产,全方位精选个股。他们管理的产品持仓分散、风格稳定,在有效控制跟踪误差的同时追求超额收益。

“双十”基金经理的出现,是基金公司真正将“长期主义”融入投研血脉的缩影。

考核指挥棒指向长期

为价值投资护航

如果说投研团队是资管行业的核心引擎,那么考核机制就是引导其运行方向的指挥棒。在短期排名与长期价值之间,如何通过制度设计真正践行长期主义?透过头部公募机构的实践可以发现,拉长考核周期、纳入非财务指标、建立科学容错机制,并将薪酬激励与长期表现深度绑定,已成为行业共识。

建立长期导向的考核机制,首要在于大幅提升中长期业绩的权重。工银瑞信基金明确表示,对投资经理的考核“以3年期以上长周期业绩为主,权重不低于80%”。2024年起,公司进一步优化权重分配,5年期业绩占比提升到50%,进一步凸显了5年期业绩的重要性,引导基金经理更加关注策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避免因短期市场波动而频繁调整投资逻辑,真正践行长期投资理念。建信基金也在今年落实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将“滚动3年和当年的业绩权重调整为80%和20%”,并对养老产品实施5年期考核。

除了传统业绩指标,多家基金公司更加注重持有人的获得感,开始将投资者实际盈利体验纳入考核体系。通过了解,易方达基金在考核中将净值增长率、盈利客户占比等投资业绩与投资者服务类指标纳入考核,并持续实施长周期考核机制。建信基金也在产品层面增设投资者获得感加减分指标,进一步推动考核导向从单纯追求规模增长转向真正提升持有人回报上来,更加重视投资者的投资体验。景顺长城基金则在投资人员考核中纳入净值增长率指标,在销售团队考核中纳入盈利客户占比指标,新增指标均坚持长期考核,对3年期及5年期设置了更高考核权重。

探索这些基金公司的内部制度可以发现,考核的长期化绝非简单拉长计算周期,而是一套融合了权重设置、投资者视角、容错机制和激励兼容的系统工程。这正是公募基金行业能否真正践行长期主义的关键所在。

编辑:冯春雨 责任编辑:谢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