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30日,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珠海园区正式揭牌。这个位于珠海高新区、拥有1.8万平方米运营场地的科技园区,不仅是中山大学重塑升级国家级成果转化平台的重要一步,更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布局的关键落子。
记者从活动上获悉,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珠海园区聚焦海洋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软件工程、微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旨在支撑地方经济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致力于打造具备培育未来产业能力、在全球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国家科技创新平台。
不同于传统的产业园区,这座“园”最显著特征是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学科布局深度绑定,与珠海正在打造的“4+3”产业体系高度契合。珠海中山大学科技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一希用两组数据展现了校地合作的显著成效:学校与企业2024年开展科技合作1200项,其中珠海373项,占比超过三成;2025年截至目前,学校与珠海企业已达成科技合作项目228项,超过去年同期数量,基本覆盖珠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另一组数据同样值得关注:中山大学毕业生留珠就业率已接近20%,较往年显著提升。这一趋势不仅体现了中山大学对地方人才输送的持续贡献,也反映出珠海城市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正不断增强。
为何要打造这座“园”?国家大学科技园被列为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类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根据教育部要求,以新机制、新模式构建“中心+节点”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网络体系。“中心”指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节点”指国家大学科技园。以此为背景,中山大学积极落实国家布局,重塑升级国家大学科技园,定位为国家级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平台,与属地政府合作共建。
从布局来看,科技园采用“一园多区”模式,依托广州、珠海、深圳三校区以及香港高等研究院布局建设特色化园区,形成覆盖粤港两地的“哑铃型”格局。“这种布局巧妙利用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优势,珠海园区将与广州、深圳、香港等地进行资源叠加,推动珠海承接深圳资源,并通过香港吸引国际资源汇入珠海,构建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链。”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黄林冲对记者表示。
珠海圣美生物诊断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石剑峰关注到珠海园区在推动校企合作上的制度便利。“园区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对外技术转化体系,从以往单纯的转让技术,发展到如今与各方共建,包括硬件、投资在内形成完整的产业闭环。”石剑峰表示,这种“大学学科+地方产业”的精准对接模式,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到珠海,形成强大的企业“雁阵”,共同推动珠海生物医药和创新医疗器械产业发展。
揭牌当天,64家企业现场签约,150余家企业参与对接,涵盖人工智能、新能源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城市更新工程与经济、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海洋与生态环境技术等前沿领域,证明市场对高校科技成果的渴求。
其中,凤凰制药集团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李文均教授团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组建“长寿人群肠道益生菌开发联合实验室”。“2023年落地珠海以来,我们建立了近2000平方米的实验室,系统性地对技术进行梳理和研发,特别是和中山大学合作之后,技术突破明显加速,益生菌实现了从采购到自研再到产业化的跨越。”凤凰制药集团(珠海)公司研发中心总监冀军锋对记者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深化校企合作、协同攻关,打通“实验室-概念验证-小试-中试-产品上市”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进行产品国际化推广。
这座“园”的雄心从其定位可见一斑:打造具备培育未来产业能力、在全球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背景下,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不仅服务地方经济,更承担着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国家使命。
如何实现?园区提出了六大任务:开展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专业化服务队伍建设、建立科技金融财税工具包、建立“科学家+工程师”研发团队、培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力度。
目前,珠海中山大学科技园管理有限公司已配齐公司管理团队,意向入驻项目和平台共18项,这意味着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珠海园区已迈出实质步伐。它能否真正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器”,值得期待。
封面图:钟凡摄文字:佘映薇 图片:钟凡 编辑:朱晓 责任编辑:莫海晖
8月30日,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珠海园区正式揭牌。这个位于珠海高新区、拥有1.8万平方米运营场地的科技园区,不仅是中山大学重塑升级国家级成果转化平台的重要一步,更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布局的关键落子。
记者从活动上获悉,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珠海园区聚焦海洋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软件工程、微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旨在支撑地方经济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致力于打造具备培育未来产业能力、在全球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国家科技创新平台。
不同于传统的产业园区,这座“园”最显著特征是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学科布局深度绑定,与珠海正在打造的“4+3”产业体系高度契合。珠海中山大学科技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一希用两组数据展现了校地合作的显著成效:学校与企业2024年开展科技合作1200项,其中珠海373项,占比超过三成;2025年截至目前,学校与珠海企业已达成科技合作项目228项,超过去年同期数量,基本覆盖珠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另一组数据同样值得关注:中山大学毕业生留珠就业率已接近20%,较往年显著提升。这一趋势不仅体现了中山大学对地方人才输送的持续贡献,也反映出珠海城市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正不断增强。
为何要打造这座“园”?国家大学科技园被列为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类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根据教育部要求,以新机制、新模式构建“中心+节点”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网络体系。“中心”指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节点”指国家大学科技园。以此为背景,中山大学积极落实国家布局,重塑升级国家大学科技园,定位为国家级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平台,与属地政府合作共建。
从布局来看,科技园采用“一园多区”模式,依托广州、珠海、深圳三校区以及香港高等研究院布局建设特色化园区,形成覆盖粤港两地的“哑铃型”格局。“这种布局巧妙利用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优势,珠海园区将与广州、深圳、香港等地进行资源叠加,推动珠海承接深圳资源,并通过香港吸引国际资源汇入珠海,构建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链。”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黄林冲对记者表示。
珠海圣美生物诊断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石剑峰关注到珠海园区在推动校企合作上的制度便利。“园区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对外技术转化体系,从以往单纯的转让技术,发展到如今与各方共建,包括硬件、投资在内形成完整的产业闭环。”石剑峰表示,这种“大学学科+地方产业”的精准对接模式,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到珠海,形成强大的企业“雁阵”,共同推动珠海生物医药和创新医疗器械产业发展。
揭牌当天,64家企业现场签约,150余家企业参与对接,涵盖人工智能、新能源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城市更新工程与经济、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海洋与生态环境技术等前沿领域,证明市场对高校科技成果的渴求。
其中,凤凰制药集团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李文均教授团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组建“长寿人群肠道益生菌开发联合实验室”。“2023年落地珠海以来,我们建立了近2000平方米的实验室,系统性地对技术进行梳理和研发,特别是和中山大学合作之后,技术突破明显加速,益生菌实现了从采购到自研再到产业化的跨越。”凤凰制药集团(珠海)公司研发中心总监冀军锋对记者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深化校企合作、协同攻关,打通“实验室-概念验证-小试-中试-产品上市”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进行产品国际化推广。
这座“园”的雄心从其定位可见一斑:打造具备培育未来产业能力、在全球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背景下,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不仅服务地方经济,更承担着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国家使命。
如何实现?园区提出了六大任务:开展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专业化服务队伍建设、建立科技金融财税工具包、建立“科学家+工程师”研发团队、培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力度。
目前,珠海中山大学科技园管理有限公司已配齐公司管理团队,意向入驻项目和平台共18项,这意味着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珠海园区已迈出实质步伐。它能否真正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器”,值得期待。
封面图:钟凡摄文字:佘映薇 图片:钟凡 编辑:朱晓 责任编辑:莫海晖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