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丨苏曼殊的难言之恫

苏曼殊是一位超越时代的人,他三十四年的生命,却活出了亦僧亦俗的传奇。

他在诗里说“尚留微命作诗僧”“行云流水一孤僧”,多次强调他僧人的身份,既已为僧,却“偷尝天女唇中露”“多情漫向他年忆”,故而我们读曼殊的诗,能感受到其迷离的诗心以及难言的深情。“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这“无端”没有来由,说不清道不明,不禁令人想起唐代诗人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曼殊似与李商隐一样,有着莫名的难言之隐。“曾遣素娥非别意,是空是色本无殊”,细品其诗,是其人在凡心与禅心之间的苦楚挣扎,内心脱去尘俗,字句饱含哲思,正是他诗作的力与美之所在。

曼殊其人与诗距今已过百年,而今读来,又多了哪些味道?2024年,曼殊故里香山诗词文学界选编了诗集《春来吹发满庭花》,翻读第一首诗《春日》,“知否玉楼春梦醒,有人愁煞柳如烟”,一位慵懒而又哀愁的女子,在柳丝绵长、烟霭朦胧中怅惘。曼殊的爱情诗多有佳作,黄沛功认为苏曼殊写美人,与屈原一样,为寄托自己的失望,而学者宋夜雨以为,苏曼殊借诗中女性形象,表现内心的挣扎。宋夜雨的说法更贴合曼殊真实境况。

曼殊诗作里,写女性或与女性情感互动的作品最受推崇,诗人“半僧半俗”,在爱欲与僧戒冲突中的情感亦颇难得,周瘦鹃评价:“嚼蕊吹香,幽艳独绝。”在家乡文人揽收曼殊诗作的这部诗集中,辑录了八十八篇曼殊诗作,其中爱情诗读来尤为哀艳。如《为调筝人绘像》:

收拾禅心侍镜台,沾泥残絮有沉哀。

湘弦洒遍胭脂泪,香火重生劫后灰。

此诗中,曼殊凡心与禅心纠缠不清,更有爱而不得之决绝,堪称内心情感变化之绝句。“沾泥残絮”本如禅定一般,不为所动,正是曼殊内心对禅心的向往,然而,面对调筝人泪洒琴弦,他内心又如死灰复燃,却终究劫后成灰。

除调筝人外,不论是“收将凤纸写相思”的金凤,还是“独立潇湘浦”的玉鸾等女子,曼殊或抒情或倾诉,心有动爱之切,却又耽于迷离惶惑终究难成眷属而痛苦。诗集中还收录了本事诗十首,颇有价值,这些诗作皆是苏曼殊为百助枫子所作,如《本事诗》:

丈室番茶手自煎,语深香冷涕潸然。

生身阿母无情甚,为向摩耶问夙缘。

百助枫子是艺伎,因家境贫寒而遭母卖唱,曼殊怜香惜玉,想起自己漂泊不定的人生,恻隐之心难以消解,二人冥冥中的相遇在刹那间暗生情愫。然而,“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曼殊已心许佛门,斩断了与百助的情缘。不难察觉,曼殊的爱情诗中,女性形象尤显独特,他并非只是表达普通的男欢女爱之情,而是交织着身世漂泊的郁郁,借着诗中的女性形象感慨自己诗僧的心意迷离,读来凄美哀婉、扼腕而叹。

何以是诗僧?孤僧?情僧?苏曼殊自言“有身世难言之恫”。回乡时的曼殊年仅四岁,早早离开母亲怀抱,饱尝孤怀之恫。他虽由嫡母看护,因是异国人所生,当时亦饱受冷眼,柳无忌《苏曼殊研究》中有一封曼殊妹妹苏惠珊的信,讲到:“闻他十三岁在乡居,偶患疾病……但有婶婶辈,预定其病不能治,将其置之柴房以待毙”。这种身世之伤,导致他因无力而走入空门,先后在广州长寿寺、普陀山法雨寺、日本东京三度出家。曼殊正如自己笔下的断鸿零雁,任凄苦命运,贯穿他孤寂的一生。

柳无忌曾自言:“一个问题时常萦绕在我的记忆圈外,追思穷索而没有结果的,是我认识或不认识一代文学天才的苏曼殊?”这种多年渴望真正认识苏曼殊的深意,正如诗人唐晓虹在诗集《春来吹发满庭花》序言中所写:“尽管我们想要走近苏曼殊诗词所引领的一种美妙的境界,困难还很大,但中国古诗词文化传承的意义也就在于此。”翻到诗集的下篇,刊登了曼殊诗社的多篇诗词佳作,他们来自珠海、中山、澳门等地的诗词爱好者百余人,曼殊诗社诗人邓红琼女士在《题苏曼殊》中写道:

行旅寻无处,传奇未自知。梵音犹落定,谶语且流离。

化境空牵念,伤情惹相思。癫狂非我意,凄冷最嗔痴。

此诗如同与百年前的诗僧隔空对话并握手晤言,道尽了曼殊“一生凄冷,半世嗔痴”的宿命,诗人与曼殊在“半僧半俗、半癫半醒”的情感里产生共鸣。曼殊的爱情诗能打动读者,在于他不是完美的英雄,而是带着脆弱、矛盾、遗憾却依然执着于“爱与善”的凡人。曼殊诗里的女性贞洁、哀婉、出尘绝世,于今日读来,仿佛看见自己曾经的心动与失落,渴望找到接纳自我的勇气,保持灵魂的独立,这超越了“读诗”本身。柳无忌与苏曼殊亦缘起于此:“我最爱诵读着‘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嗔’‘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那些诗句,这个苏和尚好可爱呀!这样,与他结上了‘文学因缘’。”

“身世难言之恫”使曼殊在凡心和禅心间不断转变,入世时既无法逃脱又无法成全凡间情爱,而出世转向禅心又凡心难了,凡曼殊读者,多懂他一生所作所为,皆因身世而起。那么,曼殊这份深藏的悲恫,何尝不是他以“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姿态,在苦厄中奋起,在艰困中淬炼,在孤怀中抗争的不屈之姿呢?

文字:郑如文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董帅奇
湾韵丨苏曼殊的难言之恫
珠海特区报 2025-09-08 03:59

苏曼殊是一位超越时代的人,他三十四年的生命,却活出了亦僧亦俗的传奇。

他在诗里说“尚留微命作诗僧”“行云流水一孤僧”,多次强调他僧人的身份,既已为僧,却“偷尝天女唇中露”“多情漫向他年忆”,故而我们读曼殊的诗,能感受到其迷离的诗心以及难言的深情。“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这“无端”没有来由,说不清道不明,不禁令人想起唐代诗人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曼殊似与李商隐一样,有着莫名的难言之隐。“曾遣素娥非别意,是空是色本无殊”,细品其诗,是其人在凡心与禅心之间的苦楚挣扎,内心脱去尘俗,字句饱含哲思,正是他诗作的力与美之所在。

曼殊其人与诗距今已过百年,而今读来,又多了哪些味道?2024年,曼殊故里香山诗词文学界选编了诗集《春来吹发满庭花》,翻读第一首诗《春日》,“知否玉楼春梦醒,有人愁煞柳如烟”,一位慵懒而又哀愁的女子,在柳丝绵长、烟霭朦胧中怅惘。曼殊的爱情诗多有佳作,黄沛功认为苏曼殊写美人,与屈原一样,为寄托自己的失望,而学者宋夜雨以为,苏曼殊借诗中女性形象,表现内心的挣扎。宋夜雨的说法更贴合曼殊真实境况。

曼殊诗作里,写女性或与女性情感互动的作品最受推崇,诗人“半僧半俗”,在爱欲与僧戒冲突中的情感亦颇难得,周瘦鹃评价:“嚼蕊吹香,幽艳独绝。”在家乡文人揽收曼殊诗作的这部诗集中,辑录了八十八篇曼殊诗作,其中爱情诗读来尤为哀艳。如《为调筝人绘像》:

收拾禅心侍镜台,沾泥残絮有沉哀。

湘弦洒遍胭脂泪,香火重生劫后灰。

此诗中,曼殊凡心与禅心纠缠不清,更有爱而不得之决绝,堪称内心情感变化之绝句。“沾泥残絮”本如禅定一般,不为所动,正是曼殊内心对禅心的向往,然而,面对调筝人泪洒琴弦,他内心又如死灰复燃,却终究劫后成灰。

除调筝人外,不论是“收将凤纸写相思”的金凤,还是“独立潇湘浦”的玉鸾等女子,曼殊或抒情或倾诉,心有动爱之切,却又耽于迷离惶惑终究难成眷属而痛苦。诗集中还收录了本事诗十首,颇有价值,这些诗作皆是苏曼殊为百助枫子所作,如《本事诗》:

丈室番茶手自煎,语深香冷涕潸然。

生身阿母无情甚,为向摩耶问夙缘。

百助枫子是艺伎,因家境贫寒而遭母卖唱,曼殊怜香惜玉,想起自己漂泊不定的人生,恻隐之心难以消解,二人冥冥中的相遇在刹那间暗生情愫。然而,“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曼殊已心许佛门,斩断了与百助的情缘。不难察觉,曼殊的爱情诗中,女性形象尤显独特,他并非只是表达普通的男欢女爱之情,而是交织着身世漂泊的郁郁,借着诗中的女性形象感慨自己诗僧的心意迷离,读来凄美哀婉、扼腕而叹。

何以是诗僧?孤僧?情僧?苏曼殊自言“有身世难言之恫”。回乡时的曼殊年仅四岁,早早离开母亲怀抱,饱尝孤怀之恫。他虽由嫡母看护,因是异国人所生,当时亦饱受冷眼,柳无忌《苏曼殊研究》中有一封曼殊妹妹苏惠珊的信,讲到:“闻他十三岁在乡居,偶患疾病……但有婶婶辈,预定其病不能治,将其置之柴房以待毙”。这种身世之伤,导致他因无力而走入空门,先后在广州长寿寺、普陀山法雨寺、日本东京三度出家。曼殊正如自己笔下的断鸿零雁,任凄苦命运,贯穿他孤寂的一生。

柳无忌曾自言:“一个问题时常萦绕在我的记忆圈外,追思穷索而没有结果的,是我认识或不认识一代文学天才的苏曼殊?”这种多年渴望真正认识苏曼殊的深意,正如诗人唐晓虹在诗集《春来吹发满庭花》序言中所写:“尽管我们想要走近苏曼殊诗词所引领的一种美妙的境界,困难还很大,但中国古诗词文化传承的意义也就在于此。”翻到诗集的下篇,刊登了曼殊诗社的多篇诗词佳作,他们来自珠海、中山、澳门等地的诗词爱好者百余人,曼殊诗社诗人邓红琼女士在《题苏曼殊》中写道:

行旅寻无处,传奇未自知。梵音犹落定,谶语且流离。

化境空牵念,伤情惹相思。癫狂非我意,凄冷最嗔痴。

此诗如同与百年前的诗僧隔空对话并握手晤言,道尽了曼殊“一生凄冷,半世嗔痴”的宿命,诗人与曼殊在“半僧半俗、半癫半醒”的情感里产生共鸣。曼殊的爱情诗能打动读者,在于他不是完美的英雄,而是带着脆弱、矛盾、遗憾却依然执着于“爱与善”的凡人。曼殊诗里的女性贞洁、哀婉、出尘绝世,于今日读来,仿佛看见自己曾经的心动与失落,渴望找到接纳自我的勇气,保持灵魂的独立,这超越了“读诗”本身。柳无忌与苏曼殊亦缘起于此:“我最爱诵读着‘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嗔’‘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那些诗句,这个苏和尚好可爱呀!这样,与他结上了‘文学因缘’。”

“身世难言之恫”使曼殊在凡心和禅心间不断转变,入世时既无法逃脱又无法成全凡间情爱,而出世转向禅心又凡心难了,凡曼殊读者,多懂他一生所作所为,皆因身世而起。那么,曼殊这份深藏的悲恫,何尝不是他以“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姿态,在苦厄中奋起,在艰困中淬炼,在孤怀中抗争的不屈之姿呢?

文字:郑如文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董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