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记者·百村纪行|白蕉镇东湖村:村兴漫荷香,“藕”遇新希望

凌晨5时,狗吠虫鸣,藕田深处,一阵阵“哗啦”声格外清亮,斗门区白蕉镇东湖村藕农谭小红就泡在齐腰深的水塘里“摸”着藕尖。藕尖白白嫩嫩,格外新鲜。“我家的藕不愁卖,每天挖够三大桶都不够!”谭小红长得就和他自己种的藕似的,骨节分明,清瘦却透着韧劲。

凌晨时分,谭小红在藕田挖藕。

不到6时,谭小红便与妻子唐凤霞同去坭湾市场摆摊,车程十多分钟。作为东湖村人,谭小红见证了村子这两年的变化。“以前路不好,莲藕放后面一颠就会掉下来,这两年桥修好了、路也靓了,卖藕都方便很多。”

唐凤霞在泥湾市场售卖莲藕。

清晨7时,闹市喧嚣。“我们算市场里出摊比较晚的了,你看看别人都开摊好一会儿了我们才来。”出摊晚不影响“出货”快。“东湖村的莲藕,生吃脆嫩爽口,熟食粉糯香甜,怎么做都好吃!”“来啦!等你们好久了,来点藕尖!”……档口前往来人影不断,问价、唠嗑、围观的人总能和夫妻二人搭上几句。只需要观察几分钟,便能发现熟客确实很多——他们脚步不迟疑,招呼也直接,往往手指一点、咧嘴一笑,老主顾的默契便尽在不言中。“我们的藕不打化肥,虽然产量会少一些,但是口感更好,许多顾客都会等着我们出摊。”谭小红说。

藕尖

作为村里小有名气的莲藕种植户,谭小红一家目前有40亩藕田,主要种“鄂莲6号”脆藕和“3735种”粉藕。“我种了十八年藕,还是比较擅长,主要别的我也不会,这个还不累。”谭小红口中的“不累”,是18年来凌晨四五点起床,下地、挖藕、卖藕……熬过岭南的潮湿、炎热、台风、雨季……谭小红选择了这样的生活,也将辛苦沉淀成笃实的甘甜。

谭小红与妻子唐凤霞在泥湾市场摆摊。

记者去东湖村那天,恰逢大雨,谭小红也不撑伞,怡然地骑着代步车说:“以前这里一下雨就水浸,水深到小腿,现在村里排水系统升级了,下雨一点都不浸。”

东湖村党总支委员吴海棠介绍,2023年之前,村子逢大雨必浸。现在村里新改建了四座泵房,每逢大雨天,几个泵房便同时开始工作,大概二十分钟就可以把内围的水位降低半米,确保村内的种养殖业安全。“雨水也不会倒灌进藕塘,保证了藕的产量、质量不受影响。回想起以前台风天,藕都被‘打’坏了,现在就没这么操心,能安心多种点莲藕了。”唐凤霞说。

唐凤霞踩着厚厚的淤泥在荷田采藕。

16时,日头西斜,谭小红和唐凤霞一起再次下了藕田,特别的是,今天的塘里多了一个身影——今年高考完的女儿谭子琳第一次来尝试挖藕。不出意外,刚入水,谭子琳便被“焊死”在淤泥里动弹不得,每拔一步都似与大地角力,泥浆裹挟着双腿沉沉下坠。“以前不知道爸妈会这么辛苦,自己体验了一遍才知道是真的很累,他们靠挖藕把我养到18岁很不容易。”谭子琳感慨道。

谭小红一家三口拖着莲藕穿行在藕田上。

收工后,唐凤霞和谭子琳在田垄边聊天:“体验了一下,感觉怎么样?接不接班?以后做不做农人?”这份答案,写在了谭子琳的高考志愿表上,9月中旬,她将前往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希望学了专业知识,再尝试搞电商,回家帮父母把东湖藕做出品牌、做大做强。”谭子琳说。

18时,谭小红又提溜着一大袋鱼饲料去了生态养殖塘,也就是他自己尝试将鱼虾与藕混养在一起的水塘。“怎么想到这样养鱼虾?以后会规模化养殖吗?”面对记者的提问,谭小红说:“其实也没多想,主要觉得只种藕有点浪费这一大片水田,想试试鱼虾在藕田里能不能长得更好吃,如果效益好的话就规模化养殖。”

谭小红女儿谭子琳。

汗水淌进眼里,他们笑得明亮。当暮色漫过藕田,东湖村的故事仍在继续。谭小红摸索着藕田养鱼虾,唐凤霞计划明年种荷花,谭子琳的志愿里藏着让家乡莲藕走向品牌化的梦……这片藕田中正孕育着比藕更丰饶的收获,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更是一家人接力播种的希望。

谭小红一家三口在挖藕。

东湖村档案>>>

东湖村位于斗门区白蕉镇西南面,西与白藤湖隔河相望,东望昭信村,南邻白蕉水产养殖场。全村面积约为2.6平方公里,户藉人口4400余人,2024年集体收入860多万元。村民主要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以及养殖海鲈、南美白对虾等水产品为主。

近年来,东湖村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提升,通过完成道路硬底化、水利工程、雨污分流及视频监控全覆盖,综合治理了水浸、内涝、治安等问题,保障了种养殖业与民生安全。

谭小红一家三口拖着莲藕穿行在藕田上。

记者手记>>>

农业繁荣、农村和谐、农民富裕。在东湖村,这十二个字具象化了。

蹲点,打开了我们看见真实农村的切口,“蹲”到了新农人的活力、老农人的坚守,看到了用汗水与信念铺就的致富道路、奋斗道路。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就是将个体的奋斗汇聚成乡村全域振兴的力量。农业、农村有广阔未来,相信土地的力量、相信时间的重量,愿用心耕耘的人都有收获。

文字:张映竹 陈素璧 图片:李建束 编辑:王洁莹 责任编辑:王洁莹 莫海晖
百名记者·百村纪行|白蕉镇东湖村:村兴漫荷香,“藕”遇新希望
观海融媒 2025-09-09 01:42

凌晨5时,狗吠虫鸣,藕田深处,一阵阵“哗啦”声格外清亮,斗门区白蕉镇东湖村藕农谭小红就泡在齐腰深的水塘里“摸”着藕尖。藕尖白白嫩嫩,格外新鲜。“我家的藕不愁卖,每天挖够三大桶都不够!”谭小红长得就和他自己种的藕似的,骨节分明,清瘦却透着韧劲。

凌晨时分,谭小红在藕田挖藕。

不到6时,谭小红便与妻子唐凤霞同去坭湾市场摆摊,车程十多分钟。作为东湖村人,谭小红见证了村子这两年的变化。“以前路不好,莲藕放后面一颠就会掉下来,这两年桥修好了、路也靓了,卖藕都方便很多。”

唐凤霞在泥湾市场售卖莲藕。

清晨7时,闹市喧嚣。“我们算市场里出摊比较晚的了,你看看别人都开摊好一会儿了我们才来。”出摊晚不影响“出货”快。“东湖村的莲藕,生吃脆嫩爽口,熟食粉糯香甜,怎么做都好吃!”“来啦!等你们好久了,来点藕尖!”……档口前往来人影不断,问价、唠嗑、围观的人总能和夫妻二人搭上几句。只需要观察几分钟,便能发现熟客确实很多——他们脚步不迟疑,招呼也直接,往往手指一点、咧嘴一笑,老主顾的默契便尽在不言中。“我们的藕不打化肥,虽然产量会少一些,但是口感更好,许多顾客都会等着我们出摊。”谭小红说。

藕尖

作为村里小有名气的莲藕种植户,谭小红一家目前有40亩藕田,主要种“鄂莲6号”脆藕和“3735种”粉藕。“我种了十八年藕,还是比较擅长,主要别的我也不会,这个还不累。”谭小红口中的“不累”,是18年来凌晨四五点起床,下地、挖藕、卖藕……熬过岭南的潮湿、炎热、台风、雨季……谭小红选择了这样的生活,也将辛苦沉淀成笃实的甘甜。

谭小红与妻子唐凤霞在泥湾市场摆摊。

记者去东湖村那天,恰逢大雨,谭小红也不撑伞,怡然地骑着代步车说:“以前这里一下雨就水浸,水深到小腿,现在村里排水系统升级了,下雨一点都不浸。”

东湖村党总支委员吴海棠介绍,2023年之前,村子逢大雨必浸。现在村里新改建了四座泵房,每逢大雨天,几个泵房便同时开始工作,大概二十分钟就可以把内围的水位降低半米,确保村内的种养殖业安全。“雨水也不会倒灌进藕塘,保证了藕的产量、质量不受影响。回想起以前台风天,藕都被‘打’坏了,现在就没这么操心,能安心多种点莲藕了。”唐凤霞说。

唐凤霞踩着厚厚的淤泥在荷田采藕。

16时,日头西斜,谭小红和唐凤霞一起再次下了藕田,特别的是,今天的塘里多了一个身影——今年高考完的女儿谭子琳第一次来尝试挖藕。不出意外,刚入水,谭子琳便被“焊死”在淤泥里动弹不得,每拔一步都似与大地角力,泥浆裹挟着双腿沉沉下坠。“以前不知道爸妈会这么辛苦,自己体验了一遍才知道是真的很累,他们靠挖藕把我养到18岁很不容易。”谭子琳感慨道。

谭小红一家三口拖着莲藕穿行在藕田上。

收工后,唐凤霞和谭子琳在田垄边聊天:“体验了一下,感觉怎么样?接不接班?以后做不做农人?”这份答案,写在了谭子琳的高考志愿表上,9月中旬,她将前往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希望学了专业知识,再尝试搞电商,回家帮父母把东湖藕做出品牌、做大做强。”谭子琳说。

18时,谭小红又提溜着一大袋鱼饲料去了生态养殖塘,也就是他自己尝试将鱼虾与藕混养在一起的水塘。“怎么想到这样养鱼虾?以后会规模化养殖吗?”面对记者的提问,谭小红说:“其实也没多想,主要觉得只种藕有点浪费这一大片水田,想试试鱼虾在藕田里能不能长得更好吃,如果效益好的话就规模化养殖。”

谭小红女儿谭子琳。

汗水淌进眼里,他们笑得明亮。当暮色漫过藕田,东湖村的故事仍在继续。谭小红摸索着藕田养鱼虾,唐凤霞计划明年种荷花,谭子琳的志愿里藏着让家乡莲藕走向品牌化的梦……这片藕田中正孕育着比藕更丰饶的收获,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更是一家人接力播种的希望。

谭小红一家三口在挖藕。

东湖村档案>>>

东湖村位于斗门区白蕉镇西南面,西与白藤湖隔河相望,东望昭信村,南邻白蕉水产养殖场。全村面积约为2.6平方公里,户藉人口4400余人,2024年集体收入860多万元。村民主要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以及养殖海鲈、南美白对虾等水产品为主。

近年来,东湖村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提升,通过完成道路硬底化、水利工程、雨污分流及视频监控全覆盖,综合治理了水浸、内涝、治安等问题,保障了种养殖业与民生安全。

谭小红一家三口拖着莲藕穿行在藕田上。

记者手记>>>

农业繁荣、农村和谐、农民富裕。在东湖村,这十二个字具象化了。

蹲点,打开了我们看见真实农村的切口,“蹲”到了新农人的活力、老农人的坚守,看到了用汗水与信念铺就的致富道路、奋斗道路。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就是将个体的奋斗汇聚成乡村全域振兴的力量。农业、农村有广阔未来,相信土地的力量、相信时间的重量,愿用心耕耘的人都有收获。

文字:张映竹 陈素璧 图片:李建束 编辑:王洁莹 责任编辑:王洁莹 莫海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