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文化传承“火种”

9月13日,唐家古镇青石板路上回荡着欢声笑语,“人文湾区・童心同乐”系列文化活动在此拉开帷幕。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实验学校金凤校区与澳门圣保禄学校这对“姊妹学校”的学子们携手同行,开启了一场以“踏古寻知・学趣启智”为主题的文化寻根之旅。(《珠海特区报》9月14日02版)

文化传承最怕什么?不是无人知晓,而是“束之高阁”。唐家古镇的聪明之处,在于把文化从典籍里“请”出来,放进孩子的手掌心。当澳门的小朋友第一次捏起兔子灯的竹篾,当珠海的孩子跟着粤剧老师走台步时,那些关于留洋学子的拼搏、岭南风物的诗意,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指尖的温度、脚步的节奏、眼里的惊喜——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文化从“被仰望”的存在,变成“可触摸”的生活。就像活动里那个挂心愿木牌的环节,孩子们写下的或许不只是“玩得开心”,更可能是“原来粤剧的水袖这么沉”“我要把今天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文化认同的种子,往往就藏在这些“原来如此”的惊叹里。

更值得琢磨的,是这场活动的“湾区属性”。珠澳两地的孩子本就同饮珠江水,共沐岭南风,却因一湾海水,文化认知总有微妙的“信息差”。但当他们并肩走在共乐园的回廊里,听同样的留学故事,在同一棵许愿树下系红绳时,那些原本模糊的“文化边界”便悄然消融了。澳门学生说“粤剧动作很难但有趣”,珠海孩子抢着教同伴做通关弹珠——这种互动不是刻意的“文化输出”,而是两个同频成长的群体,在共同的文化母题下的同频共振。所谓湾区人文建设,从来不是造几个“文化地标”,而是要让年轻人先成为“文化同路人”。

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单向的“教育”,而是代际传递的温暖;湾区融合也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无数个“一起玩、一起学”的日常。当唐家古镇的青石板上,每年都有新的少年脚印叠加,当“说唐事”的IP从“开学特辑”变成“四季常新”,我们终会明白:最好的文化传承,是让每个参与的孩子都成为“火种”——他们今天在古镇里种下的好奇,明天会变成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勇气;他们此刻触摸到的文化温度,未来将化作连接湾区、连接世界的纽带。

文字:王小高 编辑:刘辉 责任编辑:莫海晖
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文化传承“火种”
珠海特区报 2025-09-15 00:05

9月13日,唐家古镇青石板路上回荡着欢声笑语,“人文湾区・童心同乐”系列文化活动在此拉开帷幕。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实验学校金凤校区与澳门圣保禄学校这对“姊妹学校”的学子们携手同行,开启了一场以“踏古寻知・学趣启智”为主题的文化寻根之旅。(《珠海特区报》9月14日02版)

文化传承最怕什么?不是无人知晓,而是“束之高阁”。唐家古镇的聪明之处,在于把文化从典籍里“请”出来,放进孩子的手掌心。当澳门的小朋友第一次捏起兔子灯的竹篾,当珠海的孩子跟着粤剧老师走台步时,那些关于留洋学子的拼搏、岭南风物的诗意,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指尖的温度、脚步的节奏、眼里的惊喜——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文化从“被仰望”的存在,变成“可触摸”的生活。就像活动里那个挂心愿木牌的环节,孩子们写下的或许不只是“玩得开心”,更可能是“原来粤剧的水袖这么沉”“我要把今天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文化认同的种子,往往就藏在这些“原来如此”的惊叹里。

更值得琢磨的,是这场活动的“湾区属性”。珠澳两地的孩子本就同饮珠江水,共沐岭南风,却因一湾海水,文化认知总有微妙的“信息差”。但当他们并肩走在共乐园的回廊里,听同样的留学故事,在同一棵许愿树下系红绳时,那些原本模糊的“文化边界”便悄然消融了。澳门学生说“粤剧动作很难但有趣”,珠海孩子抢着教同伴做通关弹珠——这种互动不是刻意的“文化输出”,而是两个同频成长的群体,在共同的文化母题下的同频共振。所谓湾区人文建设,从来不是造几个“文化地标”,而是要让年轻人先成为“文化同路人”。

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单向的“教育”,而是代际传递的温暖;湾区融合也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无数个“一起玩、一起学”的日常。当唐家古镇的青石板上,每年都有新的少年脚印叠加,当“说唐事”的IP从“开学特辑”变成“四季常新”,我们终会明白:最好的文化传承,是让每个参与的孩子都成为“火种”——他们今天在古镇里种下的好奇,明天会变成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勇气;他们此刻触摸到的文化温度,未来将化作连接湾区、连接世界的纽带。

文字:王小高 编辑:刘辉 责任编辑:莫海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