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微微亮,露珠还缀在塘边的水草尖上,晨雾如纱般笼罩着金湾区红旗镇大林社区的千亩鱼塘。
清晨6点半,记者驱车沿乡道589线,来到了大林社区养殖大户刘亚叁的鱼塘边。在增氧机扬起的水幕中,刘亚叁和村民们正浸在齐腰深的水中,将塘中的渔网缓缓收拢。霎时间,万千尾黄立鱼跃出水面,噼里啪啦的拍水声犹如丰收的鼓点。


“今天至少能出8000斤鱼!”刘亚叁抹了把脸上的水花,笑声比溅起的水花更透亮。新鲜出塘的黄立鱼在筐中活蹦乱跳,大家忙着分拣、装筐、称重,刘亚叁则拿着本子一一记数。

“这一塘鱼值多少钱?”有人问。一旁的大林社区农业生产队队长黄文东接过话茬说:“这批是5两规格的鱼,按照25元/斤的出塘价,能卖20多万元呢!”
“好收成!”记者不禁惊叹。刘亚叁点点头说:“靠着养黄立鱼,我们家两个小孩都供上了大学,从以前的瓦砖房搬进了商品房。这鱼,是我们家的福星!”
在大林社区,像刘亚叁一样通过养殖黄立鱼走上致富路的村民,并非个例。而这片富饶的土地,也并非天生如此。
大林社区位于珠海西南部,鸡啼门水道的咸淡水在此交汇。十多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种植甘蔗、番石榴和龙眼的传统农业区,经济效益有限。
转机出现在2008年,在金湾区和红旗镇农业部门的引导下,黄立鱼(学名黄鳍鲷)“游”进入了大林社区。作为大林社区第一批养黄立鱼的养殖户,刘亚叁回忆道:“那时种甘蔗、打零工,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日子紧巴巴的。后来听说黄立鱼好养,社区也在大力推广,我就想不如闯一闯,于是下定决心养了!”
谁想得到,当初的试验鱼苗,能长成如今每斤25元的致富鱼!尤其是近些年,大林社区黄立鱼养殖不断朝着规模化、科学化、精细化发展,亲鱼驯养、催产孵化等关键技术相继突破,分段式精养、鱼虾混养等新模式被探索出来。

“黄立鱼在水面中上层,虾则在底层,混养更能合理利用空间,最大限度提升综合生产能力。”“85后”陆冠林是大林社区有名的技术能手,大学毕业返乡创业,参与研发出《黄鳍鲷混养对虾技术》,实现每亩利润增加1000多元。
不仅如此,依托“百千万工程”,金湾区红旗镇相继投资建设了尾水处理系统等现代化养殖基础设施,推动产业提质升级。

“从前养殖污水直排河道,现在尾水要经过‘三池两坝’净化才能排放。”黄文东指着塘边的过滤坝说道,该项目还为鱼塘建立了统一的进排水系统,养殖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曾经杂乱的田间窝棚,也升级改造成标准化管理房。
无人机的航拍镜头下,连片鱼塘如明镜镶嵌在滨海沃野间。微风拂过水面,荡起层层涟漪,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发展变迁。

“从种植甘蔗亩产值不过2000元,到黄立鱼养殖亩产值约5万元,大家越来越有信心,致富大道越走越宽阔。”大林社区党委书记杨权介绍,目前,大林社区从事黄立鱼养殖的有150多户,直接从业人员达300余人;共有黄立鱼标准化养殖鱼塘6000亩,年产值超3亿元。
小小的黄立鱼变成了农民口中的“致富鱼”,更托起了一个响当当的“亿元村”——大林社区一跃成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
正午时分,刘亚叁的一塘黄立鱼已全部过完秤。一辆辆满载着鲜活黄立鱼的运输车驶向白藤头市场,“游”向大湾区、福建等地的餐桌。
大林社区档案>>>
大林是金湾区红旗镇下辖涉农社区,原为红旗华侨农场大林分场,2000年改为社区居委会,总面积13.8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2885人。
目前,大林社区以黄立鱼养殖为核心产业,共有黄立鱼标准化养殖鱼塘6000亩,年产值超3亿元,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
记者手记>>>
这次蹲点采访中,最打动我的不仅是亩产从2000元到5万元的跃升,更是大林社区养殖户们眼中焕发的希望之光。
从传统农业社区到“亿元村”,大林社区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收网,都是对勤劳与智慧最真实的回报。
站在大林山生态公园远眺,鸡啼门水道如玉带环抱千顷碧波,那里有咸淡水交汇孕育的丰饶,更有用奋斗写就的乡村振兴诗篇。


天微微亮,露珠还缀在塘边的水草尖上,晨雾如纱般笼罩着金湾区红旗镇大林社区的千亩鱼塘。
清晨6点半,记者驱车沿乡道589线,来到了大林社区养殖大户刘亚叁的鱼塘边。在增氧机扬起的水幕中,刘亚叁和村民们正浸在齐腰深的水中,将塘中的渔网缓缓收拢。霎时间,万千尾黄立鱼跃出水面,噼里啪啦的拍水声犹如丰收的鼓点。


“今天至少能出8000斤鱼!”刘亚叁抹了把脸上的水花,笑声比溅起的水花更透亮。新鲜出塘的黄立鱼在筐中活蹦乱跳,大家忙着分拣、装筐、称重,刘亚叁则拿着本子一一记数。

“这一塘鱼值多少钱?”有人问。一旁的大林社区农业生产队队长黄文东接过话茬说:“这批是5两规格的鱼,按照25元/斤的出塘价,能卖20多万元呢!”
“好收成!”记者不禁惊叹。刘亚叁点点头说:“靠着养黄立鱼,我们家两个小孩都供上了大学,从以前的瓦砖房搬进了商品房。这鱼,是我们家的福星!”
在大林社区,像刘亚叁一样通过养殖黄立鱼走上致富路的村民,并非个例。而这片富饶的土地,也并非天生如此。
大林社区位于珠海西南部,鸡啼门水道的咸淡水在此交汇。十多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种植甘蔗、番石榴和龙眼的传统农业区,经济效益有限。
转机出现在2008年,在金湾区和红旗镇农业部门的引导下,黄立鱼(学名黄鳍鲷)“游”进入了大林社区。作为大林社区第一批养黄立鱼的养殖户,刘亚叁回忆道:“那时种甘蔗、打零工,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日子紧巴巴的。后来听说黄立鱼好养,社区也在大力推广,我就想不如闯一闯,于是下定决心养了!”
谁想得到,当初的试验鱼苗,能长成如今每斤25元的致富鱼!尤其是近些年,大林社区黄立鱼养殖不断朝着规模化、科学化、精细化发展,亲鱼驯养、催产孵化等关键技术相继突破,分段式精养、鱼虾混养等新模式被探索出来。

“黄立鱼在水面中上层,虾则在底层,混养更能合理利用空间,最大限度提升综合生产能力。”“85后”陆冠林是大林社区有名的技术能手,大学毕业返乡创业,参与研发出《黄鳍鲷混养对虾技术》,实现每亩利润增加1000多元。
不仅如此,依托“百千万工程”,金湾区红旗镇相继投资建设了尾水处理系统等现代化养殖基础设施,推动产业提质升级。

“从前养殖污水直排河道,现在尾水要经过‘三池两坝’净化才能排放。”黄文东指着塘边的过滤坝说道,该项目还为鱼塘建立了统一的进排水系统,养殖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曾经杂乱的田间窝棚,也升级改造成标准化管理房。
无人机的航拍镜头下,连片鱼塘如明镜镶嵌在滨海沃野间。微风拂过水面,荡起层层涟漪,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发展变迁。

“从种植甘蔗亩产值不过2000元,到黄立鱼养殖亩产值约5万元,大家越来越有信心,致富大道越走越宽阔。”大林社区党委书记杨权介绍,目前,大林社区从事黄立鱼养殖的有150多户,直接从业人员达300余人;共有黄立鱼标准化养殖鱼塘6000亩,年产值超3亿元。
小小的黄立鱼变成了农民口中的“致富鱼”,更托起了一个响当当的“亿元村”——大林社区一跃成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
正午时分,刘亚叁的一塘黄立鱼已全部过完秤。一辆辆满载着鲜活黄立鱼的运输车驶向白藤头市场,“游”向大湾区、福建等地的餐桌。
大林社区档案>>>
大林是金湾区红旗镇下辖涉农社区,原为红旗华侨农场大林分场,2000年改为社区居委会,总面积13.8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2885人。
目前,大林社区以黄立鱼养殖为核心产业,共有黄立鱼标准化养殖鱼塘6000亩,年产值超3亿元,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
记者手记>>>
这次蹲点采访中,最打动我的不仅是亩产从2000元到5万元的跃升,更是大林社区养殖户们眼中焕发的希望之光。
从传统农业社区到“亿元村”,大林社区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收网,都是对勤劳与智慧最真实的回报。
站在大林山生态公园远眺,鸡啼门水道如玉带环抱千顷碧波,那里有咸淡水交汇孕育的丰饶,更有用奋斗写就的乡村振兴诗篇。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