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珠海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珠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以开放包容、创新务实的精神,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之中,营造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和谐氛围,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贡献了“珠海智慧”与“珠海力量”。

强化教育引领
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珠海市委、市政府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把手”工程,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加强民族理论政策教育。注重抓好“关键少数”,发挥“头雁效应”,通过中心组学习、专题培训、专家宣讲等多种形式,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内涵与要求。比如,通过“同心大讲堂”平台讲授民族工作专题;举办全市民族宗教干部政策法规培训班,解读中央、省委民族工作精神和党的民族政策;开展镇(街道)、村(社区)两级基层网格员轮训工作。

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在全市大中小学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其融入思政课程,通过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研学实践等形式,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珠海发展故事,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比如在珠海市实验中学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学校优势,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利用“同心大讲堂”、“同心珠海”等线上线下渠道传播民族团结“好声音”,广泛宣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抓“时间节点”打造全媒体矩阵传播,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少数民族特色节日到来之际,大力开展分众化、常态化宣传教育,形成“覆盖全面、导向正确、特色鲜明、扎实有效”的宣传格局;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造斗门文化街、海澄村非遗展示街等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街巷,在人流密集的社区设立民族团结宣传标识,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聚焦发展共享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中国式现代化

没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难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没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也不是中国式现代化。珠海深知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珠海通过对外协作和对内扶持,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做好对口支援工作与东西部协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高质量完成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各项任务,通过资金项目支持、产业合作、人才交流等方式,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了先发地区对民族地区的深情厚谊和责任担当,在实践中深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比如,将“感党恩、一家亲”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融入其中,以“江海情、携手行”“林海情、青春梦”“光明格桑花复明行动”等活动加强交流互鉴,加深援受两地情感;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推进产业协作、消费协作,助力受援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注重内部均衡发展与民生改善。珠海注重自身发展的均衡性和包容性,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共同体意识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

市委、市政府多举措鼓励支持各民族群众在珠海创业就业、居住生活,协调多部门为各民族群众提供便捷服务,针对来珠务工经商的少数民族群众的现实需求,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将法律法规、卫生防疫、治安管理、市场管理等知识融入培训教学内容,帮助提升其市场就业竞争力。

深化交流融居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珠海是一座移民城市,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在此安居乐业,其中也包括了众多少数民族同胞。近年来,珠海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不断推动各民族群众融入社区管理、融入城市生活。

搭建交流平台。依托社区、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定期举办民族文化节、美食节、联谊活动、语言培训班等,为各族群众提供互动交往的机会,增进了解、消除隔阂、加深感情。一些社区创建了“民族之家”“石榴籽驿站”等服务平台,成为连接各族群众的重要纽带。

推动社会融入。积极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劳动就业、医疗保障、子女教育、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帮助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打造互嵌式社区。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注重营造开放包容的社区环境,鼓励不同民族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加深彼此联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好格局。通过成立社区便民服务队、开展民族团结专题讲座、组织主题文艺演出等形式,营造团结互助氛围;鼓励支持社区民族工作热心人士发挥作用,建立民间调解室,提高调解涉民族因素纠纷的效能;发动社区志愿者走访、帮扶社区特困少数民族群众,组建民族舞蹈队、团结篮球队等,不断丰富嵌入式社区生活内容。

增进文化认同
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珠海充分利用其中西文化交汇、岭南文化深厚的特色,在保护和发展各民族文化的同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如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庆活动,戏曲进校园、非遗项目展示等,让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深入人心。同时,注重挖掘和利用珠海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如容闳、苏兆征等先辈的事迹,以及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构建共同情感归属,用岭南文化凝聚粤港澳民众思想共识。珠海毗邻港澳,是内地唯一与香港、澳门陆路相连的城市,岭南文化是粤港澳三地的共同文化根脉。珠海蕴藏着丰厚的岭南文化遗产,近年来以古村宗祠、粤剧艺术等为依托,通过强化保护、广泛宣传、交流沟通等形式,推动港澳民众加深共同的文化历史记忆,比如,积极培育珠海原创歌剧《侨批》、现代粤剧《无声的功勋》,不断增进粤港澳民众文化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尊重和保障各民族的文化权利,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鼓励各民族文化在珠海的交流互鉴、创新融合,形成多元一体、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氛围,使珠海成为各族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

珠海通过加强思想引领、推动共同发展、促进社会融合、深化文化认同等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座青春之城,正以其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持续创新的实践,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主题,为在新征程上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未来,珠海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南粤大地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单位:中共珠海市委党校)

本文系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2024-2025年度重点课题《推动网络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逻辑与实践路径》阶段性成果

文字:张晓曦 编辑:谢石 责任编辑:李梅容
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珠海实践”
珠海特区报 2025-09-16 02:3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珠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以开放包容、创新务实的精神,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之中,营造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和谐氛围,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贡献了“珠海智慧”与“珠海力量”。

强化教育引领
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珠海市委、市政府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把手”工程,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加强民族理论政策教育。注重抓好“关键少数”,发挥“头雁效应”,通过中心组学习、专题培训、专家宣讲等多种形式,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内涵与要求。比如,通过“同心大讲堂”平台讲授民族工作专题;举办全市民族宗教干部政策法规培训班,解读中央、省委民族工作精神和党的民族政策;开展镇(街道)、村(社区)两级基层网格员轮训工作。

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在全市大中小学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其融入思政课程,通过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研学实践等形式,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珠海发展故事,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比如在珠海市实验中学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学校优势,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利用“同心大讲堂”、“同心珠海”等线上线下渠道传播民族团结“好声音”,广泛宣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抓“时间节点”打造全媒体矩阵传播,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少数民族特色节日到来之际,大力开展分众化、常态化宣传教育,形成“覆盖全面、导向正确、特色鲜明、扎实有效”的宣传格局;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造斗门文化街、海澄村非遗展示街等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街巷,在人流密集的社区设立民族团结宣传标识,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聚焦发展共享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中国式现代化

没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难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没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也不是中国式现代化。珠海深知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珠海通过对外协作和对内扶持,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做好对口支援工作与东西部协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高质量完成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各项任务,通过资金项目支持、产业合作、人才交流等方式,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了先发地区对民族地区的深情厚谊和责任担当,在实践中深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比如,将“感党恩、一家亲”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融入其中,以“江海情、携手行”“林海情、青春梦”“光明格桑花复明行动”等活动加强交流互鉴,加深援受两地情感;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推进产业协作、消费协作,助力受援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注重内部均衡发展与民生改善。珠海注重自身发展的均衡性和包容性,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共同体意识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

市委、市政府多举措鼓励支持各民族群众在珠海创业就业、居住生活,协调多部门为各民族群众提供便捷服务,针对来珠务工经商的少数民族群众的现实需求,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将法律法规、卫生防疫、治安管理、市场管理等知识融入培训教学内容,帮助提升其市场就业竞争力。

深化交流融居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珠海是一座移民城市,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在此安居乐业,其中也包括了众多少数民族同胞。近年来,珠海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不断推动各民族群众融入社区管理、融入城市生活。

搭建交流平台。依托社区、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定期举办民族文化节、美食节、联谊活动、语言培训班等,为各族群众提供互动交往的机会,增进了解、消除隔阂、加深感情。一些社区创建了“民族之家”“石榴籽驿站”等服务平台,成为连接各族群众的重要纽带。

推动社会融入。积极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劳动就业、医疗保障、子女教育、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帮助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打造互嵌式社区。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注重营造开放包容的社区环境,鼓励不同民族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加深彼此联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好格局。通过成立社区便民服务队、开展民族团结专题讲座、组织主题文艺演出等形式,营造团结互助氛围;鼓励支持社区民族工作热心人士发挥作用,建立民间调解室,提高调解涉民族因素纠纷的效能;发动社区志愿者走访、帮扶社区特困少数民族群众,组建民族舞蹈队、团结篮球队等,不断丰富嵌入式社区生活内容。

增进文化认同
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珠海充分利用其中西文化交汇、岭南文化深厚的特色,在保护和发展各民族文化的同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如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庆活动,戏曲进校园、非遗项目展示等,让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深入人心。同时,注重挖掘和利用珠海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如容闳、苏兆征等先辈的事迹,以及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构建共同情感归属,用岭南文化凝聚粤港澳民众思想共识。珠海毗邻港澳,是内地唯一与香港、澳门陆路相连的城市,岭南文化是粤港澳三地的共同文化根脉。珠海蕴藏着丰厚的岭南文化遗产,近年来以古村宗祠、粤剧艺术等为依托,通过强化保护、广泛宣传、交流沟通等形式,推动港澳民众加深共同的文化历史记忆,比如,积极培育珠海原创歌剧《侨批》、现代粤剧《无声的功勋》,不断增进粤港澳民众文化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尊重和保障各民族的文化权利,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鼓励各民族文化在珠海的交流互鉴、创新融合,形成多元一体、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氛围,使珠海成为各族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

珠海通过加强思想引领、推动共同发展、促进社会融合、深化文化认同等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座青春之城,正以其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持续创新的实践,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主题,为在新征程上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未来,珠海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南粤大地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单位:中共珠海市委党校)

本文系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2024-2025年度重点课题《推动网络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逻辑与实践路径》阶段性成果

文字:张晓曦 编辑:谢石 责任编辑:李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