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人文诗城 赋能文旅发展
9月12日起,参与“望海潮——行吟万山群岛诗会活动”的全国知名诗人赴海岛采风创作。淬笔山海间,海浪晕染诗行,活动将以诗歌为载体,全方位展现珠海海岛之美,描绘逐梦深蓝的产业发展图景,诠释珠海“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心。(本报9月15日01版》
 

诗歌,正在成为珠海讲述海洋故事、展示城市气质的优美语言。用最柔软的方式,塑造最坚韧的文化自信;以最浪漫的形态,助推最现实的产业升级。一座有诗的城市,注定更有温度、更具魅力、更富远见。

一座城市因诗而名、因文而盛,并非新鲜事。南昌因“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流芳百世,苏州因《枫桥夜泊》驰名中外。

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遗韵,到经济特区的开拓精神,从渔村记忆到现代化宜居都市,珠海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历史积淀,每处风景、每次变迁,都可成为诗的素材、歌的主题。通过举办常态化的诗会、笔会、驻岛创作计划,珠海能够汇聚文学力量、积累诗作成果,逐步构建起具有海洋气质、岭南风韵与现代精神的“珠海诗系”。

与此同时,诗歌不应只停留在纸面,更应融入城市的呼吸。建议在情侣路畔设立“滨海诗廊”,于香山古驿道恢复“诗词石刻”;可推出“跟着诗词游珠海”文旅线路,开发融诗入景的沉浸式体验,让市民与游客在诗意漫步中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脉搏;可联合《诗刊》、中国诗歌学会、广东省作家协会等机构,设立“珠海海洋诗歌奖”,形成品牌活动;鼓励将诗歌改编为歌词、戏剧、短视频等多元媒介内容;开发诗集、手账、文创商品等衍生产品,实现从“诗意传播”到“诗意经济”的转化……

文学作品能够涵养城市文化品格,潜移默化塑造城市形象。当诗歌流进城市的肌理,当文学与文旅相得益彰,珠海也能成为一座令人向往的“诗意之城”。

文字:郭道荣 编辑:谢石 责任编辑:李梅容
建设人文诗城 赋能文旅发展
珠海特区报 2025-09-17 01:56
9月12日起,参与“望海潮——行吟万山群岛诗会活动”的全国知名诗人赴海岛采风创作。淬笔山海间,海浪晕染诗行,活动将以诗歌为载体,全方位展现珠海海岛之美,描绘逐梦深蓝的产业发展图景,诠释珠海“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心。(本报9月15日01版》
 

诗歌,正在成为珠海讲述海洋故事、展示城市气质的优美语言。用最柔软的方式,塑造最坚韧的文化自信;以最浪漫的形态,助推最现实的产业升级。一座有诗的城市,注定更有温度、更具魅力、更富远见。

一座城市因诗而名、因文而盛,并非新鲜事。南昌因“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流芳百世,苏州因《枫桥夜泊》驰名中外。

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遗韵,到经济特区的开拓精神,从渔村记忆到现代化宜居都市,珠海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历史积淀,每处风景、每次变迁,都可成为诗的素材、歌的主题。通过举办常态化的诗会、笔会、驻岛创作计划,珠海能够汇聚文学力量、积累诗作成果,逐步构建起具有海洋气质、岭南风韵与现代精神的“珠海诗系”。

与此同时,诗歌不应只停留在纸面,更应融入城市的呼吸。建议在情侣路畔设立“滨海诗廊”,于香山古驿道恢复“诗词石刻”;可推出“跟着诗词游珠海”文旅线路,开发融诗入景的沉浸式体验,让市民与游客在诗意漫步中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脉搏;可联合《诗刊》、中国诗歌学会、广东省作家协会等机构,设立“珠海海洋诗歌奖”,形成品牌活动;鼓励将诗歌改编为歌词、戏剧、短视频等多元媒介内容;开发诗集、手账、文创商品等衍生产品,实现从“诗意传播”到“诗意经济”的转化……

文学作品能够涵养城市文化品格,潜移默化塑造城市形象。当诗歌流进城市的肌理,当文学与文旅相得益彰,珠海也能成为一座令人向往的“诗意之城”。

文字:郭道荣 编辑:谢石 责任编辑:李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