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浪潮中织就产业共生之网
9月15日,2025年广东省网络安全宣传周开幕式上,珠海高新区正式发布“网络安全产业出海集聚区”与“人工智能大模型生态建设集聚区”优惠政策,并举行企业签约仪式。(本报9月16日03版)

单看政策内容,珠海的“双集聚区”似乎是两套独立的扶持方案:前者聚焦网安企业出海,从规模奖励、载体购置到资质认证,覆盖成长全周期;后者瞄准AI大模型生态,用5亿元“算力券”、1亿元“模型券”降低企业成本,再辅以备案奖励、场景应用支持。但若将两者并置,会发现一条清晰的逻辑线:网安是AI的“安全底座”,AI是网安的“智能引擎”,二者本就是数字时代的“孪生兄弟”。

这种协同思维,打破了传统产业政策“单点突破”的惯性。过去,许多地方发展新兴产业,常陷入“撒胡椒面”式补贴或“重硬件轻生态”的误区——要么给钱给地却不问需求,要么建园区拉企业却缺应用场景。珠海的政策却像精密的齿轮:算力券直接降低AI企业的“燃料成本”,模型券缓解研发资金压力,而网安企业的资质认证、出海支持,又为AI数据流通、模型落地筑牢防线。这种“你中有我”的设计,让政策红利从“输血”变成“造血”,让企业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生长”。

更值得关注的是珠海的“生态禀赋”。高新区有四个优势:产业基础扎实(软件信息服务业占全市60%)、高校资源密集(三所高校开设AI相关课程)、算力支撑强劲(已建成1000P智算算力)、创新生态完善(建设国产算力适配平台)。这些看似普通的“条件”,实则构成了产业协同的“基础设施”——高校输送人才,算力中心提供“公共实验室”,应用场景(教育、办公、低空经济等)成为技术验证的“试验田”,而网安企业的出海经验,又能反哺AI技术的全球化合规能力。

这让人想起硅谷的发展逻辑:不是先有某家巨头,而是高校、资本、企业、用户在地理空间里自然聚集,形成“创新生态雨林”。珠海的“双集聚区”,本质上是在复制这种“生态逻辑”,只不过更具主动性——政府不是旁观者,而是“生态建筑师”:用政策搭框架,用算力做土壤,用场景当阳光,最终让“网安+AI”的种子在协同中生根发芽。

数字时代的产业竞争,早已不是“单项冠军”的比拼,而是“生态韧性”的较量。当某些地方还在为“引进几家头部企业”沾沾自喜时,珠海已在思考如何让中小企业在生态中找到位置;当有的城市忙着“砸钱补贴”时,珠海更在意如何用政策工具激活市场自身的协同动力。这种“生态思维”,或许正是数字经济时代区域突围的关键密码。

珠海的“双集聚区”或许只是数字产业协同发展的一个注脚,但它传递的信号清晰而深刻:真正的产业高地,不是单项优势的陈列馆,而是生态共荣的栖息地;真正的政策智慧,不是简单地“给资源”,而是巧妙地“搭舞台”。当“网安”与“AI”在珠海的土壤里深度交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产业的崛起,更是一座城市对数字经济时代竞争法则的深刻作答。

文字:聿声 编辑:谢石 责任编辑:李梅容
在数字浪潮中织就产业共生之网
珠海特区报 2025-09-17 02:38
9月15日,2025年广东省网络安全宣传周开幕式上,珠海高新区正式发布“网络安全产业出海集聚区”与“人工智能大模型生态建设集聚区”优惠政策,并举行企业签约仪式。(本报9月16日03版)

单看政策内容,珠海的“双集聚区”似乎是两套独立的扶持方案:前者聚焦网安企业出海,从规模奖励、载体购置到资质认证,覆盖成长全周期;后者瞄准AI大模型生态,用5亿元“算力券”、1亿元“模型券”降低企业成本,再辅以备案奖励、场景应用支持。但若将两者并置,会发现一条清晰的逻辑线:网安是AI的“安全底座”,AI是网安的“智能引擎”,二者本就是数字时代的“孪生兄弟”。

这种协同思维,打破了传统产业政策“单点突破”的惯性。过去,许多地方发展新兴产业,常陷入“撒胡椒面”式补贴或“重硬件轻生态”的误区——要么给钱给地却不问需求,要么建园区拉企业却缺应用场景。珠海的政策却像精密的齿轮:算力券直接降低AI企业的“燃料成本”,模型券缓解研发资金压力,而网安企业的资质认证、出海支持,又为AI数据流通、模型落地筑牢防线。这种“你中有我”的设计,让政策红利从“输血”变成“造血”,让企业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生长”。

更值得关注的是珠海的“生态禀赋”。高新区有四个优势:产业基础扎实(软件信息服务业占全市60%)、高校资源密集(三所高校开设AI相关课程)、算力支撑强劲(已建成1000P智算算力)、创新生态完善(建设国产算力适配平台)。这些看似普通的“条件”,实则构成了产业协同的“基础设施”——高校输送人才,算力中心提供“公共实验室”,应用场景(教育、办公、低空经济等)成为技术验证的“试验田”,而网安企业的出海经验,又能反哺AI技术的全球化合规能力。

这让人想起硅谷的发展逻辑:不是先有某家巨头,而是高校、资本、企业、用户在地理空间里自然聚集,形成“创新生态雨林”。珠海的“双集聚区”,本质上是在复制这种“生态逻辑”,只不过更具主动性——政府不是旁观者,而是“生态建筑师”:用政策搭框架,用算力做土壤,用场景当阳光,最终让“网安+AI”的种子在协同中生根发芽。

数字时代的产业竞争,早已不是“单项冠军”的比拼,而是“生态韧性”的较量。当某些地方还在为“引进几家头部企业”沾沾自喜时,珠海已在思考如何让中小企业在生态中找到位置;当有的城市忙着“砸钱补贴”时,珠海更在意如何用政策工具激活市场自身的协同动力。这种“生态思维”,或许正是数字经济时代区域突围的关键密码。

珠海的“双集聚区”或许只是数字产业协同发展的一个注脚,但它传递的信号清晰而深刻:真正的产业高地,不是单项优势的陈列馆,而是生态共荣的栖息地;真正的政策智慧,不是简单地“给资源”,而是巧妙地“搭舞台”。当“网安”与“AI”在珠海的土壤里深度交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产业的崛起,更是一座城市对数字经济时代竞争法则的深刻作答。

文字:聿声 编辑:谢石 责任编辑:李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