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强化全市党史党性教育阵地建设,9月17日上午,第四批“珠海市中共党史党性教育基地”在南屏抗日救亡宣传队旧址(甄贤学校)揭幕。活动现场,珠海市委组织部、珠海市委党史研究室、香洲区委组织部、南屏镇委等相关负责人为基地揭幕,并参观了南屏抗日救亡宣传队旧址陈列展与容闳博物馆。

作为第四批珠海市中共珠海市党史党性教育基地,南屏抗日救亡宣传队旧址(甄贤学校)系统呈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南屏人民投身革命、建设新中国的光辉历程。它以“革命斗争史”为主线,通过觉醒之地、大革命洪流、抗战爆发、迎接解放、英烈千秋五个章节,融合130余张历史图片,生动再现南屏地区从大革命时期到新中国建设的奋斗足迹。
同期设立的容闳博物馆,以历史文献、现存文物、图片影像等资料展示容闳的生平事迹、洋务思想、留学教育理念,以及中西文化交流与香山文化的内涵。

基地通过“教育救国”与“革命救国”的双线交织,既呈现甄贤学校作为红色堡垒的峥嵘岁月,亦溯源近代华侨教育的革新实践,打造历史叙事与人文精神交融的立体空间,是粤港澳大湾区红色教育与侨乡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
甄贤学校旧称“甄贤社学”,由中国近代留学生之父容闳捐资500两白银倡办,是中国最早的侨校、广东省最早的民间学校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旧址经过几次修缮,1986年5月列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1月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革命时期,南屏农会会址设在甄贤学校。九·一八事变后,南屏人民掀起抗日救亡热潮,学校师生成立了南屏抗日救亡宣传队,深入到北山、湾仔等乡村演出救亡剧目,表达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径的愤慨,激发民众的爱国之心。
1938年夏,在中共党员郑汝森、容观奇等人的宣传发动下,以甄贤学校抗日救亡宣传队为基础,成立了抗日救亡组织一一南屏青年抗日后援队,后改名为“抗日社训队”;1939年春,编入广东省青年抗日先锋队中山县队部;同年5月,南屏抗日先锋队正式成立,甄贤学校成为南屏地区抗日先锋队的活动地。历经大革命洪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南屏村共有15人为革命牺牲。

参观活动结束后,11个“珠海市中共党史党性教育基地”代表人员组织了座谈会,与会人员纷纷表示,今后要在加强基地横向互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项设施,精心设计展览陈列,丰富展陈内容,完善教育功能,同时加强管理维护、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好基地作为全市党员开展党性教育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为强化全市党史党性教育阵地建设,9月17日上午,第四批“珠海市中共党史党性教育基地”在南屏抗日救亡宣传队旧址(甄贤学校)揭幕。活动现场,珠海市委组织部、珠海市委党史研究室、香洲区委组织部、南屏镇委等相关负责人为基地揭幕,并参观了南屏抗日救亡宣传队旧址陈列展与容闳博物馆。

作为第四批珠海市中共珠海市党史党性教育基地,南屏抗日救亡宣传队旧址(甄贤学校)系统呈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南屏人民投身革命、建设新中国的光辉历程。它以“革命斗争史”为主线,通过觉醒之地、大革命洪流、抗战爆发、迎接解放、英烈千秋五个章节,融合130余张历史图片,生动再现南屏地区从大革命时期到新中国建设的奋斗足迹。
同期设立的容闳博物馆,以历史文献、现存文物、图片影像等资料展示容闳的生平事迹、洋务思想、留学教育理念,以及中西文化交流与香山文化的内涵。

基地通过“教育救国”与“革命救国”的双线交织,既呈现甄贤学校作为红色堡垒的峥嵘岁月,亦溯源近代华侨教育的革新实践,打造历史叙事与人文精神交融的立体空间,是粤港澳大湾区红色教育与侨乡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
甄贤学校旧称“甄贤社学”,由中国近代留学生之父容闳捐资500两白银倡办,是中国最早的侨校、广东省最早的民间学校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旧址经过几次修缮,1986年5月列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1月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革命时期,南屏农会会址设在甄贤学校。九·一八事变后,南屏人民掀起抗日救亡热潮,学校师生成立了南屏抗日救亡宣传队,深入到北山、湾仔等乡村演出救亡剧目,表达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径的愤慨,激发民众的爱国之心。
1938年夏,在中共党员郑汝森、容观奇等人的宣传发动下,以甄贤学校抗日救亡宣传队为基础,成立了抗日救亡组织一一南屏青年抗日后援队,后改名为“抗日社训队”;1939年春,编入广东省青年抗日先锋队中山县队部;同年5月,南屏抗日先锋队正式成立,甄贤学校成为南屏地区抗日先锋队的活动地。历经大革命洪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南屏村共有15人为革命牺牲。

参观活动结束后,11个“珠海市中共党史党性教育基地”代表人员组织了座谈会,与会人员纷纷表示,今后要在加强基地横向互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项设施,精心设计展览陈列,丰富展陈内容,完善教育功能,同时加强管理维护、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好基地作为全市党员开展党性教育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