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历史的长河中,9月18日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对许多人而言,它是国耻日的象征,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开端;而对珠海市斗门区政协原副主席、民革珠海市委会原秘书长、珠海市辛亥革命志士后裔联谊会副会长傅克刚而言,这一天还承载着更为个人化、更为深刻的情感——它与他的父亲、黄埔一期出身的傅正模将军的生命轨迹紧密相连。

“九一八在国人眼中,是惨烈的历史记忆,是日军从东北入侵中国的起点。同时,对我而言,它还有另一层含义。”傅克刚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
他的父亲傅正模将军是抗日战争全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从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起,至1945年日本投降,他亲历了整整十三年烽火岁月。

而1945年9月18日,更是他戎马生涯中极具象征意义的一天——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六战区中将高级参谋的傅正模,在武汉中山公园参加了日军受降仪式。
“那天他心情非常激动。”傅克刚回忆父亲曾向他描述的受降场面,“他不仅见证了胜利的荣光,更怀念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友。”傅正模将军曾担任预四师师长,参与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其麾下三千余名从老家湖南征召的乡亲子弟兵绝大多数血洒疆场。“他常说‘无颜见江东父老’,这种悲痛,在受降那一刻尤为强烈。”
一个见惯了残酷战争场面的将军,一个妻儿眼中从不落泪的男子汉,只要一想起自己亲自从老家带到宜昌的乡亲子弟几乎无人生还,眼泪就簌簌落下。
傅克刚还分享了一段父亲军事生涯中最为惨烈的记忆。1940年5月,日军为了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运输线,集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张自忠将军率1500余官兵孤军奋战,遭6000日军重重包围,敌以飞机大炮昼夜猛攻,将军左臂中弹仍死守阵地,直至身边仅剩8人,最终壮烈殉国,所部全军覆没。当时傅正模正率部在百余里外与日军激战,闻讯后悲愤交加,亲自持枪率部突围,欲为总司令复仇,负伤后一度欲自戕明志,被勤务兵冒死背下火线。

除了抗战经历,傅正模将军的一生也折射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脉络。作为黄埔一期生,他与陈赓、宋希濂、郑洞国等国共名将为同窗。抗战胜利后,因对国民政府失望并受进步思想影响,他于1949年参加湖南和平解放,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副司令员。
而傅克刚本人的人生轨迹,也与家国历史交织相汇。在父辈战友的影响下,他加入民革组织,后于改革开放初期来到珠海,投身统战工作、推动两岸交流,致力于推动祖国统一事业。
每逢抗战胜利纪念日,傅克刚总会格外思念父亲,也更加意识到历史记忆的当代意义。“九三阅兵时我深受震撼。当年先辈用的是落后武器,以血肉之躯抵御外侮;如今国家强盛,军队现代化,正说明抗战精神的核心——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
他特别引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总结抗战纪念的真谛,他说:“我们要用自己的能力为祖国经济发展、世界和平与社会进步继续作出贡献。”
从个人家族史到民族集体记忆,从抗战烽火到和平发展,傅克刚的叙述不仅是一位儿子对父亲的追思,更是一代人对历史的回应、对未来的承诺。在九一八这样一个铭刻痛楚与光荣的日子里,这样的声音尤显珍贵。
在历史的长河中,9月18日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对许多人而言,它是国耻日的象征,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开端;而对珠海市斗门区政协原副主席、民革珠海市委会原秘书长、珠海市辛亥革命志士后裔联谊会副会长傅克刚而言,这一天还承载着更为个人化、更为深刻的情感——它与他的父亲、黄埔一期出身的傅正模将军的生命轨迹紧密相连。

“九一八在国人眼中,是惨烈的历史记忆,是日军从东北入侵中国的起点。同时,对我而言,它还有另一层含义。”傅克刚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
他的父亲傅正模将军是抗日战争全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从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起,至1945年日本投降,他亲历了整整十三年烽火岁月。

而1945年9月18日,更是他戎马生涯中极具象征意义的一天——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六战区中将高级参谋的傅正模,在武汉中山公园参加了日军受降仪式。
“那天他心情非常激动。”傅克刚回忆父亲曾向他描述的受降场面,“他不仅见证了胜利的荣光,更怀念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友。”傅正模将军曾担任预四师师长,参与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其麾下三千余名从老家湖南征召的乡亲子弟兵绝大多数血洒疆场。“他常说‘无颜见江东父老’,这种悲痛,在受降那一刻尤为强烈。”
一个见惯了残酷战争场面的将军,一个妻儿眼中从不落泪的男子汉,只要一想起自己亲自从老家带到宜昌的乡亲子弟几乎无人生还,眼泪就簌簌落下。
傅克刚还分享了一段父亲军事生涯中最为惨烈的记忆。1940年5月,日军为了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运输线,集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张自忠将军率1500余官兵孤军奋战,遭6000日军重重包围,敌以飞机大炮昼夜猛攻,将军左臂中弹仍死守阵地,直至身边仅剩8人,最终壮烈殉国,所部全军覆没。当时傅正模正率部在百余里外与日军激战,闻讯后悲愤交加,亲自持枪率部突围,欲为总司令复仇,负伤后一度欲自戕明志,被勤务兵冒死背下火线。

除了抗战经历,傅正模将军的一生也折射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脉络。作为黄埔一期生,他与陈赓、宋希濂、郑洞国等国共名将为同窗。抗战胜利后,因对国民政府失望并受进步思想影响,他于1949年参加湖南和平解放,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副司令员。
而傅克刚本人的人生轨迹,也与家国历史交织相汇。在父辈战友的影响下,他加入民革组织,后于改革开放初期来到珠海,投身统战工作、推动两岸交流,致力于推动祖国统一事业。
每逢抗战胜利纪念日,傅克刚总会格外思念父亲,也更加意识到历史记忆的当代意义。“九三阅兵时我深受震撼。当年先辈用的是落后武器,以血肉之躯抵御外侮;如今国家强盛,军队现代化,正说明抗战精神的核心——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
他特别引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总结抗战纪念的真谛,他说:“我们要用自己的能力为祖国经济发展、世界和平与社会进步继续作出贡献。”
从个人家族史到民族集体记忆,从抗战烽火到和平发展,傅克刚的叙述不仅是一位儿子对父亲的追思,更是一代人对历史的回应、对未来的承诺。在九一八这样一个铭刻痛楚与光荣的日子里,这样的声音尤显珍贵。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