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澈见底的虾塘里,翠绿色的茜草随波摇曳,成群的罗氏沼虾在水草丛中来回穿梭。在珠海市斗门区的文汉农业15号大赤坎场,虾池不再是单一的养殖空间,而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
“以前虾池的水质很难控制,养殖尾水不达标,病害多、产量也不高。”珠海市文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刘惠明指着眼前的虾池说,“现在通过探索‘茜草-罗氏沼虾’养殖,水质明显改善了,虾产量从400多斤/亩提升至1500斤/亩,市场价格提高2-3元/斤。”
这是珠海创新“渔草共生”模式的一个缩影。一年来,珠海在推广“茜草-罗氏沼虾”成功经验基础上,持续创新涌现出“虾稻轮作”“茜草-澳洲淡水龙虾”“通心菜-马友鱼”等多元“渔草共生”循环经济新模式,使尾水达标率提高了20%至30%,养殖户增收超8000万元。这些创新实践正改变着传统水产养殖格局,为渔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新路径,成为珠海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
破解传统养殖生态难题
斗门区水网纵横,咸淡水交汇的河口区域为水产养殖提供了理想环境。然而,由于养殖池塘布局分散,养殖户众多且以往多采用土塘粗养模式,尾水治理压力较大。

长期以来,传统的养殖模式往往需要大量换水,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尾水直接排放,导致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此外,频繁的病害和药物使用进一步增加了环境压力。如何破解养殖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珠海选择了一条生态优先、循环利用的新路。
文汉农业是当地首批引进茜草到珠海养殖罗氏沼虾的企业。在15号大赤坎场,虾池中茂密的水生植物为虾提供了天然的栖息场所,也成为了水体“净化器”,悄然吸收着水中氮、磷等元素。刘惠明介绍,文汉农业通过对茜草的精细化管控及底部增氧设备等技术手段,实现罗氏沼虾高密度和生态健康养殖两不误,还带动周边3000余户罗氏沼虾养殖户平均亩产达1200斤,最高亩产突破2000斤。

“渔草共生”模式的成功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撑。2023年9月以来,斗门区组织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等专家团队,开展以“茜草-罗氏沼虾”为代表的“渔草共生”绿色养殖试点和推广。
因地制宜推广“渔草共生”
“渔草共生”模式打破了传统养殖的固有思维,将水产养殖与植物种植有机结合。截至目前,全市各种“渔草共生”绿色养殖总面积从2024年下半年的2.7万亩增至3.94万亩,珠三角达到6万亩左右。
在珠海多个养殖基地,记者看到了一个个“渔草共生”的鲜活实践:
在乾务镇大海环村,聚焦青蟹“低养殖密度、低饲料投喂量、高经济价值、高尾水达标率”特点,该村大力推广湿地+鱼塭、小型人工湿地、低密度大水面等生态养殖模式,亩产青蟹300斤左右,比传统养殖模式增产50%。2024年,大海环村青蟹年产量超过65万斤,年产值达6000多万元。

在乾务镇东澳村,首创的“两季稻、一季虾”的“小龙虾-水稻轮作”生态种养模式,成功实现了反季节小龙虾养殖,总产量约12万斤,亩均小龙虾净利润达2000至2500元,综合收益是单一种植水稻的2至3倍。珠海市合众盈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林进禄表示:“虾稻轮作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绿色发展格局,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
同样思路探索出的“通心菜-马友鱼”种养模式也展现出良好效益。通心菜根系每年每亩吸收养殖尾水中40%的氮磷,净水能力达1.2吨,每亩节约成本800元;鱼粪经发酵还田,替代30%化肥,使土壤有机质年增0.3%,实现“种植-养殖-净化”资源闭环流动。
新模式、新技术落地开花,为养殖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增值增效。“以前只懂单一种养,现在学会了循环利用,虾更肥了,水更清了,收入也翻了番。”莲洲镇广丰村种植大户吴健登感慨道,在“渔草共生”养殖模式下,饲料、渔药等方面的成本明显降低,罗氏沼虾的产量、品质均有提升,市场价格要比白水塘养殖的罗氏沼虾高出2至3元/斤。目前,广丰村有40多户养殖户采用茜草养殖罗氏沼虾,养殖面积达1600亩。

随着多元创新循环经济新模式的不断涌现,珠海正以改革为抓手,解锁渔业绿色转型新“密码”。下一步,珠海将持续以“渔草共生”绿色养殖为重要抓手,围绕鱼、虾、蟹产业健康化方向,不断深化技术创新与模式探索,在循环经济上闯出一条“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技术攻坚-强化多方联动-转化生态价值”的珠海特色路径。


清澈见底的虾塘里,翠绿色的茜草随波摇曳,成群的罗氏沼虾在水草丛中来回穿梭。在珠海市斗门区的文汉农业15号大赤坎场,虾池不再是单一的养殖空间,而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
“以前虾池的水质很难控制,养殖尾水不达标,病害多、产量也不高。”珠海市文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刘惠明指着眼前的虾池说,“现在通过探索‘茜草-罗氏沼虾’养殖,水质明显改善了,虾产量从400多斤/亩提升至1500斤/亩,市场价格提高2-3元/斤。”
这是珠海创新“渔草共生”模式的一个缩影。一年来,珠海在推广“茜草-罗氏沼虾”成功经验基础上,持续创新涌现出“虾稻轮作”“茜草-澳洲淡水龙虾”“通心菜-马友鱼”等多元“渔草共生”循环经济新模式,使尾水达标率提高了20%至30%,养殖户增收超8000万元。这些创新实践正改变着传统水产养殖格局,为渔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新路径,成为珠海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
破解传统养殖生态难题
斗门区水网纵横,咸淡水交汇的河口区域为水产养殖提供了理想环境。然而,由于养殖池塘布局分散,养殖户众多且以往多采用土塘粗养模式,尾水治理压力较大。

长期以来,传统的养殖模式往往需要大量换水,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尾水直接排放,导致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此外,频繁的病害和药物使用进一步增加了环境压力。如何破解养殖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珠海选择了一条生态优先、循环利用的新路。
文汉农业是当地首批引进茜草到珠海养殖罗氏沼虾的企业。在15号大赤坎场,虾池中茂密的水生植物为虾提供了天然的栖息场所,也成为了水体“净化器”,悄然吸收着水中氮、磷等元素。刘惠明介绍,文汉农业通过对茜草的精细化管控及底部增氧设备等技术手段,实现罗氏沼虾高密度和生态健康养殖两不误,还带动周边3000余户罗氏沼虾养殖户平均亩产达1200斤,最高亩产突破2000斤。

“渔草共生”模式的成功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撑。2023年9月以来,斗门区组织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等专家团队,开展以“茜草-罗氏沼虾”为代表的“渔草共生”绿色养殖试点和推广。
因地制宜推广“渔草共生”
“渔草共生”模式打破了传统养殖的固有思维,将水产养殖与植物种植有机结合。截至目前,全市各种“渔草共生”绿色养殖总面积从2024年下半年的2.7万亩增至3.94万亩,珠三角达到6万亩左右。
在珠海多个养殖基地,记者看到了一个个“渔草共生”的鲜活实践:
在乾务镇大海环村,聚焦青蟹“低养殖密度、低饲料投喂量、高经济价值、高尾水达标率”特点,该村大力推广湿地+鱼塭、小型人工湿地、低密度大水面等生态养殖模式,亩产青蟹300斤左右,比传统养殖模式增产50%。2024年,大海环村青蟹年产量超过65万斤,年产值达6000多万元。

在乾务镇东澳村,首创的“两季稻、一季虾”的“小龙虾-水稻轮作”生态种养模式,成功实现了反季节小龙虾养殖,总产量约12万斤,亩均小龙虾净利润达2000至2500元,综合收益是单一种植水稻的2至3倍。珠海市合众盈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林进禄表示:“虾稻轮作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绿色发展格局,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
同样思路探索出的“通心菜-马友鱼”种养模式也展现出良好效益。通心菜根系每年每亩吸收养殖尾水中40%的氮磷,净水能力达1.2吨,每亩节约成本800元;鱼粪经发酵还田,替代30%化肥,使土壤有机质年增0.3%,实现“种植-养殖-净化”资源闭环流动。
新模式、新技术落地开花,为养殖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增值增效。“以前只懂单一种养,现在学会了循环利用,虾更肥了,水更清了,收入也翻了番。”莲洲镇广丰村种植大户吴健登感慨道,在“渔草共生”养殖模式下,饲料、渔药等方面的成本明显降低,罗氏沼虾的产量、品质均有提升,市场价格要比白水塘养殖的罗氏沼虾高出2至3元/斤。目前,广丰村有40多户养殖户采用茜草养殖罗氏沼虾,养殖面积达1600亩。

随着多元创新循环经济新模式的不断涌现,珠海正以改革为抓手,解锁渔业绿色转型新“密码”。下一步,珠海将持续以“渔草共生”绿色养殖为重要抓手,围绕鱼、虾、蟹产业健康化方向,不断深化技术创新与模式探索,在循环经济上闯出一条“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技术攻坚-强化多方联动-转化生态价值”的珠海特色路径。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