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盛开的时候,就是幸福到来的时候——珠海“光明格桑花”白内障复明行动医疗队工作纪实

六十载雪域奋进,一甲子同心筑梦。

2025年正值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广东对口支援西藏31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必须长期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自1994年党中央作出对口援藏重大决策以来,一批又一批珠海援藏工作队跨越山海,从珠江之滨奔赴雪域高原,持续助力当地经济社会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生动展现了无私奉献、薪火相传的援藏精神。

今年6月13日,在台风“蝴蝶”外围环流带来的风雨中,第九期珠海“光明格桑花”白内障复明手术活动医疗队启程,跨越4000多公里,先后奔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亚东县、桑珠孜区,为当地眼疾患者点亮重获光明的希望。

医疗队乘车从拉萨前往亚东县,一路翻过雪山、越过戈壁。

“把手术台搬到藏族同胞‘家门口’!”

9年来,使命如一。“格桑”在藏语中意为“吉祥”“美好时光”。自2017年起,每年格桑花盛开的时候,都会有一支来自珠海的眼科医疗队来到雪域高原。

今年,这支医疗队又带着使命出发,向着日喀则市亚东县与桑珠孜区更深的高原腹地挺进。一路上,医疗队越过雪山戈壁,海拔不断攀升,随之而来的是强烈的高原反应,头痛、胸闷、恶心等不适如影随形。但是,队员们没有退缩,他们深知,山的那头,有千百双渴望重见光明的眼睛。

在筛查点排队的藏族同胞,对眼睛能“重见光明”充满了期待。

“要是头晕头痛,就按这几处穴位,能舒服些。”医疗队领队高平一边传授着缓解高反的经验,一边分享起“光明格桑花”活动的缘起:“在西藏,由于海拔高、紫外线强等因素,白内障等眼疾发病率高。同时,患者复杂的眼部条件,术后护理的难度……都让白内障手术难度很高。9年来,我们想方设法,把手术台搬到了藏族同胞‘家门口’。”

9年间,立足“西藏同胞所需、珠海所能”,“光明格桑花”医疗队在一次次与高原反应的抗争中,在一台台点亮光明的手术中,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努力帮助更多患有白内障的藏族同胞重见光明。

“尽快为藏族同胞开展筛查和手术!”

9年来,接力守护。“光明格桑花”医疗队的队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全心全意守护藏族同胞健康的决心从未改变。

“尽快为藏族同胞开展筛查和手术!”6月17日,刚抵达亚东县,高平便带着珠海医疗队与西藏自治区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副部长次央带领的西藏医疗队会师,迅速进入“作战”状态。

很多藏族同胞全家出动,扶老携幼,陪伴亲人筛查。

83岁的多布杰在家人搀扶下,拄着拐杖颤巍巍地来到筛查点。“一年多看不清了,太遭罪了……”他皱着眉头说。家住昂仁县的多布杰,因视力模糊生活无法自理,家人带他乘车辗转600多公里赶来。他浑浊的眼眸中,满是期盼。

等待筛查的人群中,孩子的眼睛如纳木错湖水一般清澈,同样闪动着对亲人重见光明的期盼。“妈妈,爷爷奶奶很快就能看见我了,是吗?”一位藏族小女孩依偎在母亲身边轻声地问。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眼科主治医师莫婷俯下身子,戴着的口罩几乎要贴上患者脸颊。她一边仔细检视一边轻声说:“高原牧区特有的紫外线性眼炎反复发作导致角膜透明度严重下降,角膜斑翳形成。”

“我要把这辈子学的本事,都使出来。”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眼科原主任阿旺投身“光明格桑花”活动多年。即便已退休,他仍自愿赶来协助筛查。“能再次看清雪山的人,越来越多了。感谢珠海医疗队的援助……”他的声音有些哽咽。

72岁的老阿妈仓吉在筛查点检查视力。

在海拔更高的桑珠孜区,筛查热度远超高原阳光。72岁的老阿妈仓吉在22岁的孙女片多的搀扶下,早上6时就从白朗县出发赶到桑珠孜区人民医院筛查点。“两年前眼睛开始模糊,一开始只是看不清针脚,后来连孙女递过来的酥油茶都接不住了。”仓吉缓缓诉说。不久前,片多带外婆去找当地村医看眼睛。村医检查后摇着头说:“我能力有限,你们赶紧去找珠海来的医疗队。”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眼科主治医师莫婷,专注地检视着每一双眼睛。

面对长途跋涉而来的阿爹阿妈,医疗队队员们深知:行囊里装的不只是先进技术与诊疗设备,更是当地群众对复明的期盼;肩头扛起的不只是手术台上的责任,更是粤藏两地“手拉手、心连心”的深厚情谊。

“针头再往里一点……很棒!”

9年来,春风化雨。“光明格桑花”的足迹里,藏着最实在的帮扶:捐设备——米林县人民医院建起首个眼科诊室,填补当地眼科空白;育人才——将课堂搬到诊室里、设在手术台旁,手把手教、点对点带,让“光明火种”在雪域高原扎下深根。

手术室外,藏族同胞用无声的等待,诉说着对“重见光明”的渴望。

手术室外,家属们的目光聚焦在紧闭的手术门上。“爸爸今天要手术。虽然有点紧张,但我相信医生的技术。”其美加措紧低声说。

手术室里,气氛紧张却有序。“做的是微创手术,术后恢复快,您别紧张。”莫婷俯下身给患者一边消毒,一边轻声地说。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眼科副主任邓建华(中)正在进行手术并开展临床带教。

6月26日,手术室的灯光从早上9时一直亮至晚上9时30分。超过12小时的高强度“作战”,不仅精准实施着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更同步进行着“光明课堂”——临床带教。这正是“光明格桑花”的核心使命:送去光明,更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眼科队伍。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眼科副主任邓建华(右)正在进行手术并开展临床带教。

“慢一点,不着急……”“针头再往里一点……很棒!”无影灯下,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眼科副主任邓建华的声音温和而坚定,给予西藏医生耐心细致的指导。珠海光明行慈善基金会和爱心企业家出资培养的3位藏族眼科医生扎西次仁、普布次仁、索朗次仁,全神贯注地协助手术,3人都已经能独当一面。

超过12小时的手术结束,邓建华刚走下手术台,便累得直接瘫坐在地上。莫婷扶着墙缓了很久,最终也顺着墙壁滑坐在地,连抬手的力气都已耗尽。索朗次仁那双原本古铜色的手,被手术手套包裹得发白,令人心疼。

手术后,藏族阿妈开心地为医疗队点赞。

一位藏族阿妈刚下手术台,便激动地抱住医生,用藏语反复念叨:“突及其!突及其!(谢谢!谢谢!)”质朴的语言,承载着最深沉的情感。

“把先进手术技术和设备留下来,光明就留在了雪域高原。”高平说。

“看清了!我能看清雪山了!”

9年来,幸福花开。“光明格桑花”医疗队用技术和爱心守护光明,让光明和希望的种子在雪域高原生根发芽开花。

手术人数激增,医院床位饱和。走廊里,许多术后患者自带床垫被褥席地休息,这里成了临时的“康复港湾”。患者们的脸上写满了踏实与信任。他们知道,身边是守护光明与希望的医疗队。

医院的走廊,等待复查的藏族同胞。

79岁的德吉奶奶患有严重的关节炎,术后复查成了难题。医疗队闻讯主动上门,队员们轮流用“公主抱”的方式,小心翼翼地将老人从家中抱到医院。“您恢复得很好!”听到医生的话,德吉奶奶眼中噙满泪水。

检查室外的走廊上,坐满了等待“重见光明”的藏族同胞。纱布一层层揭开,光线涌入瞳孔的刹那,激动和喜悦的泪水禁不住涌出。“看清了!我能看清雪山了!”“乖孙女,你的样子真可爱!”……“能看见了!谢谢你们!”一位藏族阿妈激动地抓住医疗队员的手,脸上的皱纹涟漪般漾开欣喜的笑容。

藏族同胞戴上防紫外线眼镜,镜片上映出医疗队员们的身影。

“注意保护好眼睛,眼药水要按时滴……”医疗队贴心送上“护眼小礼包”——眼药水和防紫外线墨镜。当墨镜架上鼻梁,重见光明的眼眸里闪烁着光芒——那是重获新生的喜悦。墨镜的镜片上,映照着医疗队员的身影,也映照着雪域高原最动人的笑容。

在记者随队采访的半个月时间里,在亚东县和桑珠孜区,“光明格桑花”医疗队共计筛查眼疾患者680人,免费实施手术137例(白内障手术133例、倒睫手术3例、翼状胬肉1例)。

临别之际,洁白的哈达如雪片般献给医疗队员,承载着藏族同胞最纯净最深厚的情感。一声声“突及其”回荡在风中。

“跨越山海,向光而行!明年我们再来……”

“光明格桑花”医疗队用9年时光写下了温暖厚重的“光明答卷”。

9年来,“光明格桑花”活动累计为超8000人次筛查眼疾,让1600余位白内障患者通过免费手术重见光明。

9年来,“光明格桑花”活动的温暖,不断吸引和汇聚更多的力量,资金、人才、医疗资源不断汇入——农工党广东省委员会、中共珠海市委统战部、农工党珠海市委员会、珠海市红十字会、西藏自治区红十字会、日喀则市红十字会以及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健帆生物等携手同行,并肩作战。

自发前来献哈达的藏族同胞与“光明格桑花”医疗队队员合影。

飞机划过高原湛蓝的天空,飞向南海之滨。“跨越山海,向光而行!明年我们再来……”高平望向舷窗外的雪山,动情地说。

珠海医疗队带走了高原的祝福,留下了一片清晰的世界。一朵朵象征吉祥与幸福的格桑花,在重获光明的藏族同胞眼中绽放,也在粤藏两地人民心间,绽放出更加璀璨、恒久的光华。

记者手记>>>

半个月的采访,我的镜头追逐着两束光:一束在患者眼睛里——从被阴翳笼罩的焦灼,到纱布揭开时泪水与光芒同时迸溅;一束在“光明格桑花”医疗队员眼睛里——从珠海风雨中启程时的微芒,到雪域无影灯下始终灼灼的专注。

最难忘的,是揭开纱布那刻。我正举相机,一只布满老茧的手忽然轻触我的手腕。身旁一位刚复明的老人佝偻着腰说:“帮我和孙女拍张照……”她眼里的雾散了,清亮漫上来;嘴角扬起的弧度盛着高原的阳光——那份暖意,沿相触的皮肤一直传到我内心。

群山环绕的亚东县县城。

9年跨越山海,珠海“光明格桑花”医疗队把答卷写在藏族同胞复明时的泪光中、藏族医生日渐娴熟的指尖上、珠海与西藏心手相连的深情里。

离开日喀则那天,路边格桑花盛放。雪域高原上一朵朵摇曳的花儿,是千余双重见光明的眼睛,也是那支日渐壮大的西藏高水平眼科队伍——光明的种子一旦种下,便能自己找到生长的方向。

文字:陈佳哲 孙宁 图片:陈佳哲 编辑:陈国超 责任编辑:董帅奇
格桑花盛开的时候,就是幸福到来的时候——珠海“光明格桑花”白内障复明行动医疗队工作纪实
珠海特区报 2025-09-19 02:06

六十载雪域奋进,一甲子同心筑梦。

2025年正值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广东对口支援西藏31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必须长期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自1994年党中央作出对口援藏重大决策以来,一批又一批珠海援藏工作队跨越山海,从珠江之滨奔赴雪域高原,持续助力当地经济社会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生动展现了无私奉献、薪火相传的援藏精神。

今年6月13日,在台风“蝴蝶”外围环流带来的风雨中,第九期珠海“光明格桑花”白内障复明手术活动医疗队启程,跨越4000多公里,先后奔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亚东县、桑珠孜区,为当地眼疾患者点亮重获光明的希望。

医疗队乘车从拉萨前往亚东县,一路翻过雪山、越过戈壁。

“把手术台搬到藏族同胞‘家门口’!”

9年来,使命如一。“格桑”在藏语中意为“吉祥”“美好时光”。自2017年起,每年格桑花盛开的时候,都会有一支来自珠海的眼科医疗队来到雪域高原。

今年,这支医疗队又带着使命出发,向着日喀则市亚东县与桑珠孜区更深的高原腹地挺进。一路上,医疗队越过雪山戈壁,海拔不断攀升,随之而来的是强烈的高原反应,头痛、胸闷、恶心等不适如影随形。但是,队员们没有退缩,他们深知,山的那头,有千百双渴望重见光明的眼睛。

在筛查点排队的藏族同胞,对眼睛能“重见光明”充满了期待。

“要是头晕头痛,就按这几处穴位,能舒服些。”医疗队领队高平一边传授着缓解高反的经验,一边分享起“光明格桑花”活动的缘起:“在西藏,由于海拔高、紫外线强等因素,白内障等眼疾发病率高。同时,患者复杂的眼部条件,术后护理的难度……都让白内障手术难度很高。9年来,我们想方设法,把手术台搬到了藏族同胞‘家门口’。”

9年间,立足“西藏同胞所需、珠海所能”,“光明格桑花”医疗队在一次次与高原反应的抗争中,在一台台点亮光明的手术中,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努力帮助更多患有白内障的藏族同胞重见光明。

“尽快为藏族同胞开展筛查和手术!”

9年来,接力守护。“光明格桑花”医疗队的队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全心全意守护藏族同胞健康的决心从未改变。

“尽快为藏族同胞开展筛查和手术!”6月17日,刚抵达亚东县,高平便带着珠海医疗队与西藏自治区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副部长次央带领的西藏医疗队会师,迅速进入“作战”状态。

很多藏族同胞全家出动,扶老携幼,陪伴亲人筛查。

83岁的多布杰在家人搀扶下,拄着拐杖颤巍巍地来到筛查点。“一年多看不清了,太遭罪了……”他皱着眉头说。家住昂仁县的多布杰,因视力模糊生活无法自理,家人带他乘车辗转600多公里赶来。他浑浊的眼眸中,满是期盼。

等待筛查的人群中,孩子的眼睛如纳木错湖水一般清澈,同样闪动着对亲人重见光明的期盼。“妈妈,爷爷奶奶很快就能看见我了,是吗?”一位藏族小女孩依偎在母亲身边轻声地问。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眼科主治医师莫婷俯下身子,戴着的口罩几乎要贴上患者脸颊。她一边仔细检视一边轻声说:“高原牧区特有的紫外线性眼炎反复发作导致角膜透明度严重下降,角膜斑翳形成。”

“我要把这辈子学的本事,都使出来。”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眼科原主任阿旺投身“光明格桑花”活动多年。即便已退休,他仍自愿赶来协助筛查。“能再次看清雪山的人,越来越多了。感谢珠海医疗队的援助……”他的声音有些哽咽。

72岁的老阿妈仓吉在筛查点检查视力。

在海拔更高的桑珠孜区,筛查热度远超高原阳光。72岁的老阿妈仓吉在22岁的孙女片多的搀扶下,早上6时就从白朗县出发赶到桑珠孜区人民医院筛查点。“两年前眼睛开始模糊,一开始只是看不清针脚,后来连孙女递过来的酥油茶都接不住了。”仓吉缓缓诉说。不久前,片多带外婆去找当地村医看眼睛。村医检查后摇着头说:“我能力有限,你们赶紧去找珠海来的医疗队。”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眼科主治医师莫婷,专注地检视着每一双眼睛。

面对长途跋涉而来的阿爹阿妈,医疗队队员们深知:行囊里装的不只是先进技术与诊疗设备,更是当地群众对复明的期盼;肩头扛起的不只是手术台上的责任,更是粤藏两地“手拉手、心连心”的深厚情谊。

“针头再往里一点……很棒!”

9年来,春风化雨。“光明格桑花”的足迹里,藏着最实在的帮扶:捐设备——米林县人民医院建起首个眼科诊室,填补当地眼科空白;育人才——将课堂搬到诊室里、设在手术台旁,手把手教、点对点带,让“光明火种”在雪域高原扎下深根。

手术室外,藏族同胞用无声的等待,诉说着对“重见光明”的渴望。

手术室外,家属们的目光聚焦在紧闭的手术门上。“爸爸今天要手术。虽然有点紧张,但我相信医生的技术。”其美加措紧低声说。

手术室里,气氛紧张却有序。“做的是微创手术,术后恢复快,您别紧张。”莫婷俯下身给患者一边消毒,一边轻声地说。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眼科副主任邓建华(中)正在进行手术并开展临床带教。

6月26日,手术室的灯光从早上9时一直亮至晚上9时30分。超过12小时的高强度“作战”,不仅精准实施着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更同步进行着“光明课堂”——临床带教。这正是“光明格桑花”的核心使命:送去光明,更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眼科队伍。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眼科副主任邓建华(右)正在进行手术并开展临床带教。

“慢一点,不着急……”“针头再往里一点……很棒!”无影灯下,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眼科副主任邓建华的声音温和而坚定,给予西藏医生耐心细致的指导。珠海光明行慈善基金会和爱心企业家出资培养的3位藏族眼科医生扎西次仁、普布次仁、索朗次仁,全神贯注地协助手术,3人都已经能独当一面。

超过12小时的手术结束,邓建华刚走下手术台,便累得直接瘫坐在地上。莫婷扶着墙缓了很久,最终也顺着墙壁滑坐在地,连抬手的力气都已耗尽。索朗次仁那双原本古铜色的手,被手术手套包裹得发白,令人心疼。

手术后,藏族阿妈开心地为医疗队点赞。

一位藏族阿妈刚下手术台,便激动地抱住医生,用藏语反复念叨:“突及其!突及其!(谢谢!谢谢!)”质朴的语言,承载着最深沉的情感。

“把先进手术技术和设备留下来,光明就留在了雪域高原。”高平说。

“看清了!我能看清雪山了!”

9年来,幸福花开。“光明格桑花”医疗队用技术和爱心守护光明,让光明和希望的种子在雪域高原生根发芽开花。

手术人数激增,医院床位饱和。走廊里,许多术后患者自带床垫被褥席地休息,这里成了临时的“康复港湾”。患者们的脸上写满了踏实与信任。他们知道,身边是守护光明与希望的医疗队。

医院的走廊,等待复查的藏族同胞。

79岁的德吉奶奶患有严重的关节炎,术后复查成了难题。医疗队闻讯主动上门,队员们轮流用“公主抱”的方式,小心翼翼地将老人从家中抱到医院。“您恢复得很好!”听到医生的话,德吉奶奶眼中噙满泪水。

检查室外的走廊上,坐满了等待“重见光明”的藏族同胞。纱布一层层揭开,光线涌入瞳孔的刹那,激动和喜悦的泪水禁不住涌出。“看清了!我能看清雪山了!”“乖孙女,你的样子真可爱!”……“能看见了!谢谢你们!”一位藏族阿妈激动地抓住医疗队员的手,脸上的皱纹涟漪般漾开欣喜的笑容。

藏族同胞戴上防紫外线眼镜,镜片上映出医疗队员们的身影。

“注意保护好眼睛,眼药水要按时滴……”医疗队贴心送上“护眼小礼包”——眼药水和防紫外线墨镜。当墨镜架上鼻梁,重见光明的眼眸里闪烁着光芒——那是重获新生的喜悦。墨镜的镜片上,映照着医疗队员的身影,也映照着雪域高原最动人的笑容。

在记者随队采访的半个月时间里,在亚东县和桑珠孜区,“光明格桑花”医疗队共计筛查眼疾患者680人,免费实施手术137例(白内障手术133例、倒睫手术3例、翼状胬肉1例)。

临别之际,洁白的哈达如雪片般献给医疗队员,承载着藏族同胞最纯净最深厚的情感。一声声“突及其”回荡在风中。

“跨越山海,向光而行!明年我们再来……”

“光明格桑花”医疗队用9年时光写下了温暖厚重的“光明答卷”。

9年来,“光明格桑花”活动累计为超8000人次筛查眼疾,让1600余位白内障患者通过免费手术重见光明。

9年来,“光明格桑花”活动的温暖,不断吸引和汇聚更多的力量,资金、人才、医疗资源不断汇入——农工党广东省委员会、中共珠海市委统战部、农工党珠海市委员会、珠海市红十字会、西藏自治区红十字会、日喀则市红十字会以及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健帆生物等携手同行,并肩作战。

自发前来献哈达的藏族同胞与“光明格桑花”医疗队队员合影。

飞机划过高原湛蓝的天空,飞向南海之滨。“跨越山海,向光而行!明年我们再来……”高平望向舷窗外的雪山,动情地说。

珠海医疗队带走了高原的祝福,留下了一片清晰的世界。一朵朵象征吉祥与幸福的格桑花,在重获光明的藏族同胞眼中绽放,也在粤藏两地人民心间,绽放出更加璀璨、恒久的光华。

记者手记>>>

半个月的采访,我的镜头追逐着两束光:一束在患者眼睛里——从被阴翳笼罩的焦灼,到纱布揭开时泪水与光芒同时迸溅;一束在“光明格桑花”医疗队员眼睛里——从珠海风雨中启程时的微芒,到雪域无影灯下始终灼灼的专注。

最难忘的,是揭开纱布那刻。我正举相机,一只布满老茧的手忽然轻触我的手腕。身旁一位刚复明的老人佝偻着腰说:“帮我和孙女拍张照……”她眼里的雾散了,清亮漫上来;嘴角扬起的弧度盛着高原的阳光——那份暖意,沿相触的皮肤一直传到我内心。

群山环绕的亚东县县城。

9年跨越山海,珠海“光明格桑花”医疗队把答卷写在藏族同胞复明时的泪光中、藏族医生日渐娴熟的指尖上、珠海与西藏心手相连的深情里。

离开日喀则那天,路边格桑花盛放。雪域高原上一朵朵摇曳的花儿,是千余双重见光明的眼睛,也是那支日渐壮大的西藏高水平眼科队伍——光明的种子一旦种下,便能自己找到生长的方向。

文字:陈佳哲 孙宁 图片:陈佳哲 编辑:陈国超 责任编辑:董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