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记 | 测得阵风17级,距离珠海市区最远的海岛镇如何守住平安?

台风“桦加沙”侵袭珠海期间,万山区担杆镇测得最高风速59.1米/秒,相当于17级阵风。作为距离珠海市区最远的海岛镇,担杆镇如何在强风威胁下保障群众安全与财产?9月24日,记者联系到岛上相关工作人员,他们讲述了这难忘的24小时。

台风“桦加沙”环流广阔、风势猛烈,9月23日晚,其威力率先在担杆镇外伶仃岛显现。岛上应急庇护中心内,门窗被狂风拍打得砰砰作响,透过窗户望去,漆黑的海面翻滚着阵阵“白头浪”。

此时,担杆镇应急庇护中心已成为守护群众安全的坚实堡垒。值班人员进入“战备状态”,实行24小时轮流值守。

“风这么大,会不会有事?”“这里安全吗?”随着10级风圈、11级风圈步步逼近,在庇护中心避险的60名转移安置群众难免紧张。

群众在庇护中心内避险。

值守人员敏锐察觉到群众情绪,主动走近人群耐心安抚:“这里很安全,物资也充足,大家不用担心。”卓万钧、杨志翔、陈丹枫、李章文、杨磊等值班人员,按照每小时一次的频次开展巡查,穿梭在场馆各个角落。巡查中,他们时刻关注群众需求,细致询问冷暖,及时补充饮用水、食物、被褥等生活物资,确保后勤保障到位;同时,对门窗缝隙进行反复检查,一旦发现松动、渗漏或潜在安全隐患,立即开展二次加固。

在担杆镇的防风工作中,有两个关键“战场”——庇护中心内守护人员安全,港口码头则守护渔民财产。

联盈公司负责人、石涌湾渔排码头管理责任人方伟东,从9月20日起便昼夜投入工作,成为守护渔民财产的关键力量。连续四天高强度奋战里,他有48小时几乎未离开岗位,全身心扑在港池内渔船转移工作上。

渔船是渔民的生计根本,需在台风来临前转移至安全区域,而完成100多艘渔船的转移,留给方伟东和同事们的时间仅有两天半。

通过多方组织协调,他们最终赶在台风抵达前,将124艘渔船安全吊运上岸,渔港内仅留下4艘自重过大的渔船自主避风。

“万一风力过大,岸上的渔船也不安全。”9月22日,始终放心不下的方伟东再次投入工作。他带领工人前往拱桥湾广场和石涌湾码头停车场,对所有上岸渔船开展二次加固,并尝试创新采用“爆炸螺丝+绳索”的组合固定法,进一步提升船只抗风能力。

针对港池内体积庞大、无法拆卸转移的渔业平台,他果断决策:用大型不锈钢铁链加固,一端牢牢捆绑平台主体,另一端穿过防波堤底部并深埋固定,构筑起一道坚实的海上锚链防线。

加固码头平台设施。

考虑到台风过后便是国庆假期,若渔业休闲码头因风灾严重损毁,将对集体经济收入造成明显影响。方伟东还指挥团队,以最快速度拆卸并回收平台及吊桥的关键部件,避免设施出现整体损毁。

9月23日晚台风过境期间,他和同事们通过实时视频系统,24小时监控整个码头港池动态。截至9月24日下午,担杆镇风雨影响已逐渐减弱。

记者了解到,目前担杆镇渔业休闲码头遭受到一定损失,但总体情况可控,主要设施设备因转移及时,未遭台风重创。这一结果也印证了前期各项防风避险措施的有效性,并为后续生产恢复打下了基础。

文字:张伟宁 图片:朱文 编辑:祁文静 责任编辑:帅云
侧记 | 测得阵风17级,距离珠海市区最远的海岛镇如何守住平安?
观海融媒 2025-09-24 19:19

台风“桦加沙”侵袭珠海期间,万山区担杆镇测得最高风速59.1米/秒,相当于17级阵风。作为距离珠海市区最远的海岛镇,担杆镇如何在强风威胁下保障群众安全与财产?9月24日,记者联系到岛上相关工作人员,他们讲述了这难忘的24小时。

台风“桦加沙”环流广阔、风势猛烈,9月23日晚,其威力率先在担杆镇外伶仃岛显现。岛上应急庇护中心内,门窗被狂风拍打得砰砰作响,透过窗户望去,漆黑的海面翻滚着阵阵“白头浪”。

此时,担杆镇应急庇护中心已成为守护群众安全的坚实堡垒。值班人员进入“战备状态”,实行24小时轮流值守。

“风这么大,会不会有事?”“这里安全吗?”随着10级风圈、11级风圈步步逼近,在庇护中心避险的60名转移安置群众难免紧张。

群众在庇护中心内避险。

值守人员敏锐察觉到群众情绪,主动走近人群耐心安抚:“这里很安全,物资也充足,大家不用担心。”卓万钧、杨志翔、陈丹枫、李章文、杨磊等值班人员,按照每小时一次的频次开展巡查,穿梭在场馆各个角落。巡查中,他们时刻关注群众需求,细致询问冷暖,及时补充饮用水、食物、被褥等生活物资,确保后勤保障到位;同时,对门窗缝隙进行反复检查,一旦发现松动、渗漏或潜在安全隐患,立即开展二次加固。

在担杆镇的防风工作中,有两个关键“战场”——庇护中心内守护人员安全,港口码头则守护渔民财产。

联盈公司负责人、石涌湾渔排码头管理责任人方伟东,从9月20日起便昼夜投入工作,成为守护渔民财产的关键力量。连续四天高强度奋战里,他有48小时几乎未离开岗位,全身心扑在港池内渔船转移工作上。

渔船是渔民的生计根本,需在台风来临前转移至安全区域,而完成100多艘渔船的转移,留给方伟东和同事们的时间仅有两天半。

通过多方组织协调,他们最终赶在台风抵达前,将124艘渔船安全吊运上岸,渔港内仅留下4艘自重过大的渔船自主避风。

“万一风力过大,岸上的渔船也不安全。”9月22日,始终放心不下的方伟东再次投入工作。他带领工人前往拱桥湾广场和石涌湾码头停车场,对所有上岸渔船开展二次加固,并尝试创新采用“爆炸螺丝+绳索”的组合固定法,进一步提升船只抗风能力。

针对港池内体积庞大、无法拆卸转移的渔业平台,他果断决策:用大型不锈钢铁链加固,一端牢牢捆绑平台主体,另一端穿过防波堤底部并深埋固定,构筑起一道坚实的海上锚链防线。

加固码头平台设施。

考虑到台风过后便是国庆假期,若渔业休闲码头因风灾严重损毁,将对集体经济收入造成明显影响。方伟东还指挥团队,以最快速度拆卸并回收平台及吊桥的关键部件,避免设施出现整体损毁。

9月23日晚台风过境期间,他和同事们通过实时视频系统,24小时监控整个码头港池动态。截至9月24日下午,担杆镇风雨影响已逐渐减弱。

记者了解到,目前担杆镇渔业休闲码头遭受到一定损失,但总体情况可控,主要设施设备因转移及时,未遭台风重创。这一结果也印证了前期各项防风避险措施的有效性,并为后续生产恢复打下了基础。

文字:张伟宁 图片:朱文 编辑:祁文静 责任编辑: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