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山环抱,绿树成荫。在金湾区三灶镇的茅田山脚下,屋边村静卧于此。青石铺就的小路蜿蜒曲折,百年朴树、秋枫与木棉静静伫立,默默荫蔽着来来往往的人们。
如今,这个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村落,正迎来一场静悄悄的变革。
一批批“新村民”带着技艺与梦想扎根于此,木工坊、音乐节、草木染工作室、共享厨房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古老村庄被注入新鲜活力,焕发出别样的文艺气息。
“扎堆”入住的文艺“新村民”
“当时我们想找一个能过慢节奏生活的地方。”两年前,来自广州的何嘉熙与妻子史敏偶然来到屋边村,被这里美好的环境和人文风情所吸引,欣然决定租下村民的房子,把家安在了这里。
何嘉熙曾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妻子史敏从事心理学与家庭教育咨询工作。2023年,夫妻俩成为屋边村的“新村民”。他们租下一栋老屋,创办了“山野有木”木工坊,将教育理念与木工技艺相结合,开设创意木工课,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木工不仅仅是一种技艺,也是一种生活和教育哲学。”何嘉熙说,“每块木头都有独特的纹理和特质,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人生轨迹。”如今,他们的木工坊已经从最初的小院搬到了宁山书院旁的国艺服务中心,空间更宽敞,发展可能性也更大了。
像何嘉熙夫妇这样的“新村民”在屋边村还有不少。关妃超是一位草木染手艺人,今年4月来到屋边村,在国艺服务中心二楼开设了“越有艺思工作室”;音乐人朱帝去年12月搬来村里,定期在宁山书院举办“宁山谣”音乐会;从事景观设计的张雷租下一处院落,打造了集共享厨房与民宿于一体的“静岚草堂”……

屋边村的蜕变,并非偶然。近年来,当地依托丰富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重塑拥有百年历史的宁山书院,打造出国学、国艺、国医三大文化板块,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据宁山书院运营负责人陈圣款介绍,宁山书院由三灶镇党委、政府主导重建,国学以游艺堂国风小院为载体,宣传国学文化;国艺服务中心会集手工艺匠人,开展交流与体验活动;国医板块包括田边国医馆和康养民宿,提供中医诊断、理疗和文化科普服务。
“随着人流量增加、业态逐渐丰富,我们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来到这里,探索传统文化以及岭南文化。”陈圣款说。

如今,音乐人朱帝与本地团队合作的“宁山谣”音乐会已成为屋边村的一张文化名片。每月一次的音乐会吸引周边学生、村民和音乐爱好者前来参与,从民谣老歌到现代流行,歌声在乡村夜空回荡,为这个静谧山村增添了无限活力。
“珠海的乡村建设得越来越好,屋边村环境优美,是一个隐藏于山谷的世外桃源,乡村的文化都是灵感创作的源泉。”朱帝说。
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图景
走在屋边村的街巷中,花岗岩石板与两侧的鹅卵石相映成趣,房前屋后的绿化点缀其间,呈现出一幅绿美乡村的和谐画卷。
随着“新村民”的不断涌入和业态的日益丰富,屋边村的人气越来越旺,村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定制化租赁人才公寓,是屋边村利用新村场宅基地,积极探索盘活资源的另一种新模式。”据三灶镇中心村党委书记蔡容亮介绍,在“一户一宅”政策指导下,针对周边工厂企业宿舍短缺的实际情况,屋边村创新推出“定制公寓”模式,鼓励村民利用闲置宅基地,按需“定制化”建设并出租人才公寓式农房。
据介绍,一栋面积400平方米、含7个套房的“定制化”人才公寓农房年租金达6万元。2024年,屋边村村民私人物业出租年收入超过250万元,较五年前增长20多倍。
老村民周先生感慨道:“屋边村以前就是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这些房子、路都是后来修的,以前都没多少人知道屋边村。”如今,他的房子租出去一部分,每年可以收取一些租金。

来自湛江的草木染手艺人关妃超对屋边村的生活很满意:“这里很舒服,环境干净,周围的绿植让人感觉很清爽。”她与木工坊的何嘉熙老师合作,将草木染与木工结合起来,创作出既有传统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
近期,珠海科技学院“共生乡建工坊”的落地,为屋边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智力支持。该平台由珠海科技学院、三灶城资集团旗下珠海微渐安防科技有限公司与三灶镇政府三方共建,采用“校企协同、共建共享、村民参与”机制,下设乡建工作室与非遗工作室。
目前,师生团队正在重点推进蝴蝶谷项目,计划打造一个线性的户外博物馆。据工坊负责人戴明杰老师介绍:“我们现在有13名学生在工坊工作,有6名老师指导。”戴明杰说,屋边村的自然风光优美、物产丰富,为学生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珠海科技学院美术设计与建筑学院院长吴卫光表示,工坊采用驻村设计师模式,“学生不断更换,但老师是固定的,这样一届一届把这件事情持续下去。”
夜幕降临,宁山书院亮起温暖的灯光。百年古树下,新老村民围坐在一起,畅谈着生活与梦想。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文创客争相入驻”,在这里,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交融,乡村风貌与城市文明共生,一幅和美乡村的新画卷徐徐铺展。

屋边村是金湾区三灶镇中心村下辖的自然村,背倚茅田山,是一座静卧于山海间的百年古村。
据传,先祖因见山形如屋、环抱村落,故取名“屋边”。村内宁山书院为清代珠海五大书院之一,曾书声琅琅,文脉绵延。
近年来,依托“百千万工程”,屋边村以国学、国艺、国医文化为核心,引入木工、草木染、民谣音乐等多元业态,吸引“新村民”扎根,形成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乡村新图景。
2024年,村民出租房年收入突破250万元,实现了从“空心村”到文艺聚落的蜕变。
在屋边村,时间仿佛被重新编织。
百年古树下,老人闲话家常,而隔壁的木工坊里,年轻人正打磨着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宁山书院中,吉他声与百年前的读书声悄然共鸣。
这里没有刻意的改造,只有自然地生长。
新村民带来的不仅是新业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慢下来,与土地对话。老村民的包容,让陌生人也成了“自家人”。
屋边村的振兴,不是推倒重建,而是一场新老村民的“共谋”,一次文化与乡土的温柔共振。它告诉我们,乡村振兴最美的风景,始终是“人”。


群山环抱,绿树成荫。在金湾区三灶镇的茅田山脚下,屋边村静卧于此。青石铺就的小路蜿蜒曲折,百年朴树、秋枫与木棉静静伫立,默默荫蔽着来来往往的人们。
如今,这个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村落,正迎来一场静悄悄的变革。
一批批“新村民”带着技艺与梦想扎根于此,木工坊、音乐节、草木染工作室、共享厨房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古老村庄被注入新鲜活力,焕发出别样的文艺气息。
“扎堆”入住的文艺“新村民”
“当时我们想找一个能过慢节奏生活的地方。”两年前,来自广州的何嘉熙与妻子史敏偶然来到屋边村,被这里美好的环境和人文风情所吸引,欣然决定租下村民的房子,把家安在了这里。
何嘉熙曾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妻子史敏从事心理学与家庭教育咨询工作。2023年,夫妻俩成为屋边村的“新村民”。他们租下一栋老屋,创办了“山野有木”木工坊,将教育理念与木工技艺相结合,开设创意木工课,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木工不仅仅是一种技艺,也是一种生活和教育哲学。”何嘉熙说,“每块木头都有独特的纹理和特质,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人生轨迹。”如今,他们的木工坊已经从最初的小院搬到了宁山书院旁的国艺服务中心,空间更宽敞,发展可能性也更大了。
像何嘉熙夫妇这样的“新村民”在屋边村还有不少。关妃超是一位草木染手艺人,今年4月来到屋边村,在国艺服务中心二楼开设了“越有艺思工作室”;音乐人朱帝去年12月搬来村里,定期在宁山书院举办“宁山谣”音乐会;从事景观设计的张雷租下一处院落,打造了集共享厨房与民宿于一体的“静岚草堂”……

屋边村的蜕变,并非偶然。近年来,当地依托丰富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重塑拥有百年历史的宁山书院,打造出国学、国艺、国医三大文化板块,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据宁山书院运营负责人陈圣款介绍,宁山书院由三灶镇党委、政府主导重建,国学以游艺堂国风小院为载体,宣传国学文化;国艺服务中心会集手工艺匠人,开展交流与体验活动;国医板块包括田边国医馆和康养民宿,提供中医诊断、理疗和文化科普服务。
“随着人流量增加、业态逐渐丰富,我们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来到这里,探索传统文化以及岭南文化。”陈圣款说。

如今,音乐人朱帝与本地团队合作的“宁山谣”音乐会已成为屋边村的一张文化名片。每月一次的音乐会吸引周边学生、村民和音乐爱好者前来参与,从民谣老歌到现代流行,歌声在乡村夜空回荡,为这个静谧山村增添了无限活力。
“珠海的乡村建设得越来越好,屋边村环境优美,是一个隐藏于山谷的世外桃源,乡村的文化都是灵感创作的源泉。”朱帝说。
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图景
走在屋边村的街巷中,花岗岩石板与两侧的鹅卵石相映成趣,房前屋后的绿化点缀其间,呈现出一幅绿美乡村的和谐画卷。
随着“新村民”的不断涌入和业态的日益丰富,屋边村的人气越来越旺,村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定制化租赁人才公寓,是屋边村利用新村场宅基地,积极探索盘活资源的另一种新模式。”据三灶镇中心村党委书记蔡容亮介绍,在“一户一宅”政策指导下,针对周边工厂企业宿舍短缺的实际情况,屋边村创新推出“定制公寓”模式,鼓励村民利用闲置宅基地,按需“定制化”建设并出租人才公寓式农房。
据介绍,一栋面积400平方米、含7个套房的“定制化”人才公寓农房年租金达6万元。2024年,屋边村村民私人物业出租年收入超过250万元,较五年前增长20多倍。
老村民周先生感慨道:“屋边村以前就是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这些房子、路都是后来修的,以前都没多少人知道屋边村。”如今,他的房子租出去一部分,每年可以收取一些租金。

来自湛江的草木染手艺人关妃超对屋边村的生活很满意:“这里很舒服,环境干净,周围的绿植让人感觉很清爽。”她与木工坊的何嘉熙老师合作,将草木染与木工结合起来,创作出既有传统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
近期,珠海科技学院“共生乡建工坊”的落地,为屋边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智力支持。该平台由珠海科技学院、三灶城资集团旗下珠海微渐安防科技有限公司与三灶镇政府三方共建,采用“校企协同、共建共享、村民参与”机制,下设乡建工作室与非遗工作室。
目前,师生团队正在重点推进蝴蝶谷项目,计划打造一个线性的户外博物馆。据工坊负责人戴明杰老师介绍:“我们现在有13名学生在工坊工作,有6名老师指导。”戴明杰说,屋边村的自然风光优美、物产丰富,为学生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珠海科技学院美术设计与建筑学院院长吴卫光表示,工坊采用驻村设计师模式,“学生不断更换,但老师是固定的,这样一届一届把这件事情持续下去。”
夜幕降临,宁山书院亮起温暖的灯光。百年古树下,新老村民围坐在一起,畅谈着生活与梦想。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文创客争相入驻”,在这里,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交融,乡村风貌与城市文明共生,一幅和美乡村的新画卷徐徐铺展。

屋边村是金湾区三灶镇中心村下辖的自然村,背倚茅田山,是一座静卧于山海间的百年古村。
据传,先祖因见山形如屋、环抱村落,故取名“屋边”。村内宁山书院为清代珠海五大书院之一,曾书声琅琅,文脉绵延。
近年来,依托“百千万工程”,屋边村以国学、国艺、国医文化为核心,引入木工、草木染、民谣音乐等多元业态,吸引“新村民”扎根,形成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乡村新图景。
2024年,村民出租房年收入突破250万元,实现了从“空心村”到文艺聚落的蜕变。
在屋边村,时间仿佛被重新编织。
百年古树下,老人闲话家常,而隔壁的木工坊里,年轻人正打磨着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宁山书院中,吉他声与百年前的读书声悄然共鸣。
这里没有刻意的改造,只有自然地生长。
新村民带来的不仅是新业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慢下来,与土地对话。老村民的包容,让陌生人也成了“自家人”。
屋边村的振兴,不是推倒重建,而是一场新老村民的“共谋”,一次文化与乡土的温柔共振。它告诉我们,乡村振兴最美的风景,始终是“人”。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