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我看|寒露到秋意浓,防寒润燥记住这几点→

寒露节气已过半,秋意渐浓,昼夜温差进一步加大,空气也愈发干燥。虽然气候已显凉意,但此时仍是秋燥盛行、寒气渐生的阶段。此时若不注意调养,易出现咳嗽、咽干、皮肤瘙痒、手脚冰凉等不适症状。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中医护理门诊护士李静提醒,寒露养生应顺应时节变化,重在“养阴护阳、润肺防寒”。

李静特别推荐两个秋季适用的常用穴位。

李静介绍,寒露时节气候干冷交替,呼吸系统疾病进入高发期,如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日常饮食宜多吃一些滋阴润燥、润肺生津的食物,如雪梨银耳汤、山药粥、百合莲子羹、萝卜炖瘦肉汤等,既能补充水分,又能缓解秋燥。她提醒,早晚气温偏低,晨练宜避风寒、时间不宜过早,外出时注意颈背、脚踝等部位的保暖。

李静特别推荐两个秋季适用的常用穴位。程霖摄

在穴位保健方面,李静特别推荐两个秋季适用的常用穴位。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是人体阳气汇聚之地。适当刺激可起到振奋阳气、驱散寒邪的作用,尤其适合体质虚寒、手脚冰凉的人群。按压时,可用拇指或掌根垂直按压并画圈按揉,每次3至5分钟,以酸胀感为宜。

李静特别推荐两个秋季适用的常用穴位。

另一个重要穴位是三阴交穴,位于足内踝上方约三寸处,为肝、脾、肾三经交汇点,有滋阴养血、调理月经、改善睡眠、延缓衰老等作用。按揉时可用双手拇指指腹按压,左右两侧各按揉20次,感到轻度酸胀即可。

李静提醒,节气更替时要顺应自然节律,保持情绪平稳、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受凉。多饮温水、适度运动、早睡早起,都是寒露时节养生保健的关键。她还建议,可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如太极、八段锦、慢跑等,让身体在运动中适应气候变化,增强抵抗力,为冬季健康储备“暖能量”。

文字:陶斯祎 图片:程霖 钟凡 编辑:古春婷 责任编辑:彭晶
医我看|寒露到秋意浓,防寒润燥记住这几点→

寒露节气已过半,秋意渐浓,昼夜温差进一步加大,空气也愈发干燥。虽然气候已显凉意,但此时仍是秋燥盛行、寒气渐生的阶段。此时若不注意调养,易出现咳嗽、咽干、皮肤瘙痒、手脚冰凉等不适症状。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中医护理门诊护士李静提醒,寒露养生应顺应时节变化,重在“养阴护阳、润肺防寒”。

李静特别推荐两个秋季适用的常用穴位。

李静介绍,寒露时节气候干冷交替,呼吸系统疾病进入高发期,如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日常饮食宜多吃一些滋阴润燥、润肺生津的食物,如雪梨银耳汤、山药粥、百合莲子羹、萝卜炖瘦肉汤等,既能补充水分,又能缓解秋燥。她提醒,早晚气温偏低,晨练宜避风寒、时间不宜过早,外出时注意颈背、脚踝等部位的保暖。

李静特别推荐两个秋季适用的常用穴位。程霖摄

在穴位保健方面,李静特别推荐两个秋季适用的常用穴位。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是人体阳气汇聚之地。适当刺激可起到振奋阳气、驱散寒邪的作用,尤其适合体质虚寒、手脚冰凉的人群。按压时,可用拇指或掌根垂直按压并画圈按揉,每次3至5分钟,以酸胀感为宜。

李静特别推荐两个秋季适用的常用穴位。

另一个重要穴位是三阴交穴,位于足内踝上方约三寸处,为肝、脾、肾三经交汇点,有滋阴养血、调理月经、改善睡眠、延缓衰老等作用。按揉时可用双手拇指指腹按压,左右两侧各按揉20次,感到轻度酸胀即可。

李静提醒,节气更替时要顺应自然节律,保持情绪平稳、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受凉。多饮温水、适度运动、早睡早起,都是寒露时节养生保健的关键。她还建议,可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如太极、八段锦、慢跑等,让身体在运动中适应气候变化,增强抵抗力,为冬季健康储备“暖能量”。

文字:陶斯祎 图片:程霖 钟凡 编辑:古春婷 责任编辑:彭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