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石成金!中山乡村“微改造”玩出大花样

今年国庆期间,南朗街道崖口村旧电厂“重生”迎客,板芙镇百年侨房萌发出创意业态,东凤镇穗成文旅驿站更是游人如织……通过文化基因挖掘、功能复合利用、轻资产运营,中山各镇街因地制宜,对乡村风貌进行“微改造、精提升”,一批“小而美”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激活了中山乡村文旅的消费潜力,带来了巨大的人流。

旧电厂“重生”,网红村文旅再升级

十月金秋,南朗街道崖口村的连片稻田渐渐泛起金黄,稻穗低垂,在风中沙沙作响。在崖口村东明门牌坊旁,一座外观陈旧的单层建筑静卧在稻田中,显得格外突出。这里曾是崖口村的旧电厂,始建于1957年。经过改造,旧电厂变身文旅新品牌——JANLU简庐电厂工坊,一个融合民宿、餐饮、社交空间等多种业态的综合文旅项目。今年国庆假期,该项目的“电厂工坊”咖啡店率先试业,在朋友圈中引发关注,成为游客打卡的“新宠”。

上午10时30分,“电厂工坊”刚开业,游客陆续而来,其中不少来自中山市外。从外观看,电厂工坊并不起眼:水泥外墙斑驳,墙上的铁窗爬满红褐色的锈痕,像是荒废多年的老房子。厂房内却是另一番景象。室内保留了6台老式发电机,年份最久的产自1957年。

“这些发电机是我们的镇店之宝。”广东简庐文旅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简庐文旅”)负责人杨宇澄表示,在项目开发之初,运营团队就将“旧电厂”的“旧”作为最大亮点,最大限度保留了电厂原有的场景。咖啡产品也融入了本土特色。比如,招牌“电厂咖啡”以特殊调配,还原了旧电厂的“柴油味”。还有以崖口大米乳为基底的“简庐咖啡”,凸显本土味道和文化特色。

“没有文化的空间留不住人。”杨宇澄认为,唯有将崖口本土故事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才能让客群从“打卡一次”变为“反复到访”,让工坊成为人们记住崖口、了解中山的窗口。

引入JANLU简庐电厂工坊项目,是崖口村文旅产业升级的新尝试。崖口村是中山热度最高的乡村文旅目的地。2024年,该村共接待游客约584万人次。崖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谭锦鹍介绍,崖口村通过引入JANLU简庐电厂工坊,旨在打造全新的文旅IP,增强本土文化印记。

在招引投资运营方时,崖口村明确约定,中标方需保留并活化利用原有的发电机组设备,将其改造成展示崖口历史变迁与工业遗存的特色民宿。同时,还要求在建筑设计、景观打造、餐饮服务及活动策划等各个环节,都融入本地文化元素。

修旧如旧和融入新元素的效果,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得到验证。接下来,项目还将开发同样充满工业风的“电厂餐厅”,以及拥有观光电梯、顶楼无边际戏水泳池、空中花园、团建篝火活动区等功能区域的住宿区。

百年侨房新生:青年创业带旺乡村人气

今年国庆长假,中山板芙镇深湾村比往常更加热闹:在这座依山傍水的百年侨村,孩子们提着小网兜踏入溪水中追逐金鱼,玩得不亦乐乎。钓鱼摸虾、日落烤肉、网红咖啡……络绎不绝的游客与两旁连片的民国风侨房相映成趣。

这是中山板芙镇深湾村“侨坊天地”项目的火热一角。据了解,深湾村保留较好的古旧建筑有近200座,大多是晚清或民国初期砖瓦结构民居和中西合璧风格的侨房。通过唤醒老侨房,引入新业态,这里成为中山宝藏文旅打卡点。

“我们致力于突出侨村元素,打造‘小而精’的业态,乘着乡村文旅的东风,吸引更多港澳、珠海等地的年轻人来此创业。”板芙镇深湾村侨房天地开发投资人邝裕光说。

在深湾村,一座经过修缮的侨房,如今已变身青年创业空间。“山环水绕,侨房新生,这里环境宜人又不失文化底蕴,便萌生了在此创业的想法。”“95后”澳门青年吴宙恒介绍,他主理一家名叫“得闲Coffee虾”的店,他主理一家名叫“得闲Coffee虾”的小店,游客可以在这里露营钓虾、星空烤肉,尽享户外音乐会。今年上半年开业以来,生意一路火爆,如今已成为中山小有名气的团建地标。

“得闲Coffee虾”的走红,只是板芙镇积极探索深湾村侨居“活化”的一个缩影。据深湾村党总支委员苏俭聪介绍,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过程中,当地通过健全侨房托管活化保育机制,在尊重历史风貌、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对深湾村古旧建筑进行分期修缮,目前已改造古旧民居50多间,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在此基础上,中山市板芙乡村文旅发展有限公司牵头,依托村内文化和自然资源“分类施策”,打造深湾村文旅品牌——有的侨房深挖历史,打造侨史实景课堂,用全息影像深入讲述侨乡历史、侨胞奋斗故事;有的侨房专注文创,吸引本地及各地文创工作者入驻,开发具有侨乡特色的手工艺品、艺术作品;有的侨房聚焦文旅,打造精品民宿和特色餐饮,让游客深入体验侨乡生活方式。

邝裕光介绍,项目还依托浅溪、湿地等五桂山麓自然资源,开辟了亲子乐园、农耕体验区、亲水轻咖音乐平台等空间并对外试业,共同构成了一个以侨房建筑为核心载体,“青年创业+侨乡文化”双主题的综合性场域。丰富多元的业态,让家庭游客在自在品尝当地美食的同时,也能深入体验侨乡生活方式。

中山市板芙乡村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志涛表示,未来,侨坊天地将打造集文化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特色购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让游客全方位、沉浸式地体验侨乡文化的丰富内涵。

文旅驿站“揽客”:家门口也能吃“旅游饭”

走进东凤镇穗成村,只见道路两旁花团锦簇,景色宜人,一座新中式风格的建筑颇为引人注目,那便是穗成村文旅驿站。

“您好,欢迎来这里品咖啡、观落日!”壹舟咖啡店是穗成文旅驿站打造的第一家网红咖啡店,店内的稻田墙绘和五人飞艇赛船桨,代表着东凤独特的水乡风情。其老板黄家伟是地地道道的东凤本地人。“百千万工程”实施后,看到家乡“新貌”的他嗅到了一丝商机,决定返乡创业。

东凤镇穗成村党总支部委员麦添辉介绍,穗成村文旅驿站原先是一座占地约120平方米的两层建筑,曾是穗成村的一个卫生黑点,周围堆满垃圾,与周围的湿地公园、东凤孖水天后宫格格不入。通过多方征求村民意见,穗成村联动市镇资源,引入社会投资,将卫生黑点改造为网红打卡点。

穗成村文旅驿站一层设有轻餐饮服务与约600㎡的户外阅读休闲区,二层则是约100㎡的静谧藏书空间,陈列3000多册精选图书,集阅读、观景、休憩于一体,成为村里的文化地标。

不久前,穗成文旅驿站二楼的逸舟香山书房升级改造,对外开放。通过“图书馆+咖啡店”模式,穗成村文旅驿站结合五人飞艇文化、天后慈善文化、水乡风情、农耕文化等一系列东凤乡土文化元素,打造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吸引不少人前来打卡。

“深中通道通车后,大湾区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周末营业额比工作日还要高出30%。现在壹舟咖啡每天都能迎来大约200位客人,每月的营业额稳稳地保持在9万元左右。”黄家伟感慨道,得益于村里环境的变化,自己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不仅收入可观,还能陪伴家人。

“投入小、见效快、收益高是微改造的三大优势。”麦添辉介绍,借助打造省级典型培育示范村的“春风”,穗成村掀起了一股“微改造”的风潮:将闲置低效的土地充分利用,先后建起了村史馆、水乡风情街等十多个项目,村集体收入稳步增长。

如今,游客们来到穗成村不仅是为了领略湿地公园的自然风光,伴着阵阵咖啡香味,沉浸书香世界,已成为他们远离喧嚣、放松身心的首选。绘本阅读分享、非遗竹编手工活动……国庆期间,一系列“阅读+文旅”的体验活动在这里展开,进一步提升了乡村人气。

麦添辉表示:“美丽环境造就美丽经济。为给游客带来良好的体验,我们还在文旅驿站附近打造了孖水和穗商业文化街。该项目充分利用和穗湿地公园和东凤孖水天后宫自带人流优势,规划露营区、轻餐饮区、休闲娱乐区、特色美食区四大区域,确保游客在这里玩得安心、舒心、开心。”

【观察】

“绣花针”织就文旅新图景

国庆期间,崖口村旧电厂的钢铁骨架托起艺术展览,板芙镇侨房的雕花窗棂漫出咖啡香,东凤镇穗成驿站的书卷气萦绕着湿地水波——当微改造的“绣花针”穿梭于中山的乡野巷陌,一场关乎城乡肌理的文旅叙事正悄然生长。通过微改造,中山如何让镇街文旅火热出圈?

首先,微改造突出小规模、轻资产、新业态。不同于大刀阔斧改造,小而美的文旅新场景投资少,成本可控,能保持灵活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创意上要新而精,有颜值、有沉浸感、有故事的微空间,才能够成为吸引客群的打卡点和复游点的关键。

其次,微改造的核心是对本土特色文化的挖掘。中山镇街的实践表明,微改造不仅是空间形态的修饰术,更是激活文化基因的转化器。唯有让岭南水乡的乡愁、侨乡精神、工业遗产转化为可感知的文旅IP,中山这些小而美空间才能拥有灵魂、吸引流量。

再次,微改造需多方参与协同。政府、企业、居民、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是微改造成功的关键。在中山镇街的微改造实践中,许多项目是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居民参与,结合咖啡馆、网红餐馆资源,打造青年文化业态,形成共建共享的文旅生态。

从内发力,政府部门做好政策引导和服务赋能,开展招商、协调服务、扮靓环境等一系列举措;向外借力,运营方运用市场手段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吸引青年创业、植入新兴业态。通过政府有为与市场化运营“两手抓”“两手硬”,才能提升游客体验感,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新文旅”。

随着人们旅游消费需求的升级,小而美的文旅新场景正成为吸引游客、创造独特价值的新密码。瞄准空间精微性、文化在地性、体验交互性和青年适配性,中山镇街必将能通过微改造激活大流量,织就城市文旅新图景。

【案例】

民众街道率先在全市启动全域水经济综合改革

探索“水文旅”新业态 重建“岭南水乡”

日前,中山火炬高新区民众街道全域水经济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民众街道成为全市最早试点该项改革的镇街。聚焦“水经济”,民众街道计划用3至5年的时间逐步构建起集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保护、水产业发展、水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水经济发展新格局。

作为典型的岭南水乡,民众街道拥有内河涌98条,水域面积约6.12平方公里,区域水网密度居大湾区前列,水质在中山市镇街中位居前列,水生态持续向好。做好“水经济”文章,民众街道当前面对三大优势和三个问题:水资源禀赋优越,但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水生态环境优美,但经济价值转化不足;水文化底蕴深厚,但缺少响亮的亲水文旅品牌。

针对这些问题,民众街道将改革试点工作聚焦空间重塑、业态更新、产业升级,推动水生态资源向水经济项目系统性转化,打造高品质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科技产业新城。

发展“水文旅”成为这场改革的重头文章。推动水岸资源的生态价值向文旅产业的经济价值转化,引入新的经济业态和消费场景是关键。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民众街道将建立水岸生态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积极探索“水+文旅”“水+康养”“水+户外运动”等新消费业态,打造具有水乡科技新城特色的水经济产业集群。

聚焦发展“水文旅”,方案提出,民众街道将建设岭南水乡文旅消费圈,依托泡泡文旅、岭南水乡景区旧址重建、民众碧带海口粮仓滨江景观等项目,充分挖掘乡村、古韵文旅资源,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水上运动赛事竞技区,培育周期性水上体育赛事。

计划原址重建的岭南水乡旅游景区项目,是民众街道切入“水文旅”的标志性项目之一。

曾在珠三角地区名噪一时的“岭南水乡”原址位于新伦村。重建项目计划打造聚焦休闲旅游、文化展示、住宿、餐饮和康养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原生态综合旅游景区项目。按照规划,项目一期占地约130亩,将分期打造集产业、旅游、居住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景区,计划建设渔人码头、水上餐厅、儿童游乐园、风情展览馆、风情街、景观大道等。

民众街道党委委员陈小勇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入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民众街道要做好“水经济”文章,必须保护好、开发好优越的区域水生态资源,深入开发独特的水乡文化,为大湾区居民打造与众不同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孙宁
点石成金!中山乡村“微改造”玩出大花样
南方+ 2025-10-17 12:39

今年国庆期间,南朗街道崖口村旧电厂“重生”迎客,板芙镇百年侨房萌发出创意业态,东凤镇穗成文旅驿站更是游人如织……通过文化基因挖掘、功能复合利用、轻资产运营,中山各镇街因地制宜,对乡村风貌进行“微改造、精提升”,一批“小而美”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激活了中山乡村文旅的消费潜力,带来了巨大的人流。

旧电厂“重生”,网红村文旅再升级

十月金秋,南朗街道崖口村的连片稻田渐渐泛起金黄,稻穗低垂,在风中沙沙作响。在崖口村东明门牌坊旁,一座外观陈旧的单层建筑静卧在稻田中,显得格外突出。这里曾是崖口村的旧电厂,始建于1957年。经过改造,旧电厂变身文旅新品牌——JANLU简庐电厂工坊,一个融合民宿、餐饮、社交空间等多种业态的综合文旅项目。今年国庆假期,该项目的“电厂工坊”咖啡店率先试业,在朋友圈中引发关注,成为游客打卡的“新宠”。

上午10时30分,“电厂工坊”刚开业,游客陆续而来,其中不少来自中山市外。从外观看,电厂工坊并不起眼:水泥外墙斑驳,墙上的铁窗爬满红褐色的锈痕,像是荒废多年的老房子。厂房内却是另一番景象。室内保留了6台老式发电机,年份最久的产自1957年。

“这些发电机是我们的镇店之宝。”广东简庐文旅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简庐文旅”)负责人杨宇澄表示,在项目开发之初,运营团队就将“旧电厂”的“旧”作为最大亮点,最大限度保留了电厂原有的场景。咖啡产品也融入了本土特色。比如,招牌“电厂咖啡”以特殊调配,还原了旧电厂的“柴油味”。还有以崖口大米乳为基底的“简庐咖啡”,凸显本土味道和文化特色。

“没有文化的空间留不住人。”杨宇澄认为,唯有将崖口本土故事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才能让客群从“打卡一次”变为“反复到访”,让工坊成为人们记住崖口、了解中山的窗口。

引入JANLU简庐电厂工坊项目,是崖口村文旅产业升级的新尝试。崖口村是中山热度最高的乡村文旅目的地。2024年,该村共接待游客约584万人次。崖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谭锦鹍介绍,崖口村通过引入JANLU简庐电厂工坊,旨在打造全新的文旅IP,增强本土文化印记。

在招引投资运营方时,崖口村明确约定,中标方需保留并活化利用原有的发电机组设备,将其改造成展示崖口历史变迁与工业遗存的特色民宿。同时,还要求在建筑设计、景观打造、餐饮服务及活动策划等各个环节,都融入本地文化元素。

修旧如旧和融入新元素的效果,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得到验证。接下来,项目还将开发同样充满工业风的“电厂餐厅”,以及拥有观光电梯、顶楼无边际戏水泳池、空中花园、团建篝火活动区等功能区域的住宿区。

百年侨房新生:青年创业带旺乡村人气

今年国庆长假,中山板芙镇深湾村比往常更加热闹:在这座依山傍水的百年侨村,孩子们提着小网兜踏入溪水中追逐金鱼,玩得不亦乐乎。钓鱼摸虾、日落烤肉、网红咖啡……络绎不绝的游客与两旁连片的民国风侨房相映成趣。

这是中山板芙镇深湾村“侨坊天地”项目的火热一角。据了解,深湾村保留较好的古旧建筑有近200座,大多是晚清或民国初期砖瓦结构民居和中西合璧风格的侨房。通过唤醒老侨房,引入新业态,这里成为中山宝藏文旅打卡点。

“我们致力于突出侨村元素,打造‘小而精’的业态,乘着乡村文旅的东风,吸引更多港澳、珠海等地的年轻人来此创业。”板芙镇深湾村侨房天地开发投资人邝裕光说。

在深湾村,一座经过修缮的侨房,如今已变身青年创业空间。“山环水绕,侨房新生,这里环境宜人又不失文化底蕴,便萌生了在此创业的想法。”“95后”澳门青年吴宙恒介绍,他主理一家名叫“得闲Coffee虾”的店,他主理一家名叫“得闲Coffee虾”的小店,游客可以在这里露营钓虾、星空烤肉,尽享户外音乐会。今年上半年开业以来,生意一路火爆,如今已成为中山小有名气的团建地标。

“得闲Coffee虾”的走红,只是板芙镇积极探索深湾村侨居“活化”的一个缩影。据深湾村党总支委员苏俭聪介绍,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过程中,当地通过健全侨房托管活化保育机制,在尊重历史风貌、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对深湾村古旧建筑进行分期修缮,目前已改造古旧民居50多间,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在此基础上,中山市板芙乡村文旅发展有限公司牵头,依托村内文化和自然资源“分类施策”,打造深湾村文旅品牌——有的侨房深挖历史,打造侨史实景课堂,用全息影像深入讲述侨乡历史、侨胞奋斗故事;有的侨房专注文创,吸引本地及各地文创工作者入驻,开发具有侨乡特色的手工艺品、艺术作品;有的侨房聚焦文旅,打造精品民宿和特色餐饮,让游客深入体验侨乡生活方式。

邝裕光介绍,项目还依托浅溪、湿地等五桂山麓自然资源,开辟了亲子乐园、农耕体验区、亲水轻咖音乐平台等空间并对外试业,共同构成了一个以侨房建筑为核心载体,“青年创业+侨乡文化”双主题的综合性场域。丰富多元的业态,让家庭游客在自在品尝当地美食的同时,也能深入体验侨乡生活方式。

中山市板芙乡村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志涛表示,未来,侨坊天地将打造集文化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特色购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让游客全方位、沉浸式地体验侨乡文化的丰富内涵。

文旅驿站“揽客”:家门口也能吃“旅游饭”

走进东凤镇穗成村,只见道路两旁花团锦簇,景色宜人,一座新中式风格的建筑颇为引人注目,那便是穗成村文旅驿站。

“您好,欢迎来这里品咖啡、观落日!”壹舟咖啡店是穗成文旅驿站打造的第一家网红咖啡店,店内的稻田墙绘和五人飞艇赛船桨,代表着东凤独特的水乡风情。其老板黄家伟是地地道道的东凤本地人。“百千万工程”实施后,看到家乡“新貌”的他嗅到了一丝商机,决定返乡创业。

东凤镇穗成村党总支部委员麦添辉介绍,穗成村文旅驿站原先是一座占地约120平方米的两层建筑,曾是穗成村的一个卫生黑点,周围堆满垃圾,与周围的湿地公园、东凤孖水天后宫格格不入。通过多方征求村民意见,穗成村联动市镇资源,引入社会投资,将卫生黑点改造为网红打卡点。

穗成村文旅驿站一层设有轻餐饮服务与约600㎡的户外阅读休闲区,二层则是约100㎡的静谧藏书空间,陈列3000多册精选图书,集阅读、观景、休憩于一体,成为村里的文化地标。

不久前,穗成文旅驿站二楼的逸舟香山书房升级改造,对外开放。通过“图书馆+咖啡店”模式,穗成村文旅驿站结合五人飞艇文化、天后慈善文化、水乡风情、农耕文化等一系列东凤乡土文化元素,打造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吸引不少人前来打卡。

“深中通道通车后,大湾区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周末营业额比工作日还要高出30%。现在壹舟咖啡每天都能迎来大约200位客人,每月的营业额稳稳地保持在9万元左右。”黄家伟感慨道,得益于村里环境的变化,自己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不仅收入可观,还能陪伴家人。

“投入小、见效快、收益高是微改造的三大优势。”麦添辉介绍,借助打造省级典型培育示范村的“春风”,穗成村掀起了一股“微改造”的风潮:将闲置低效的土地充分利用,先后建起了村史馆、水乡风情街等十多个项目,村集体收入稳步增长。

如今,游客们来到穗成村不仅是为了领略湿地公园的自然风光,伴着阵阵咖啡香味,沉浸书香世界,已成为他们远离喧嚣、放松身心的首选。绘本阅读分享、非遗竹编手工活动……国庆期间,一系列“阅读+文旅”的体验活动在这里展开,进一步提升了乡村人气。

麦添辉表示:“美丽环境造就美丽经济。为给游客带来良好的体验,我们还在文旅驿站附近打造了孖水和穗商业文化街。该项目充分利用和穗湿地公园和东凤孖水天后宫自带人流优势,规划露营区、轻餐饮区、休闲娱乐区、特色美食区四大区域,确保游客在这里玩得安心、舒心、开心。”

【观察】

“绣花针”织就文旅新图景

国庆期间,崖口村旧电厂的钢铁骨架托起艺术展览,板芙镇侨房的雕花窗棂漫出咖啡香,东凤镇穗成驿站的书卷气萦绕着湿地水波——当微改造的“绣花针”穿梭于中山的乡野巷陌,一场关乎城乡肌理的文旅叙事正悄然生长。通过微改造,中山如何让镇街文旅火热出圈?

首先,微改造突出小规模、轻资产、新业态。不同于大刀阔斧改造,小而美的文旅新场景投资少,成本可控,能保持灵活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创意上要新而精,有颜值、有沉浸感、有故事的微空间,才能够成为吸引客群的打卡点和复游点的关键。

其次,微改造的核心是对本土特色文化的挖掘。中山镇街的实践表明,微改造不仅是空间形态的修饰术,更是激活文化基因的转化器。唯有让岭南水乡的乡愁、侨乡精神、工业遗产转化为可感知的文旅IP,中山这些小而美空间才能拥有灵魂、吸引流量。

再次,微改造需多方参与协同。政府、企业、居民、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是微改造成功的关键。在中山镇街的微改造实践中,许多项目是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居民参与,结合咖啡馆、网红餐馆资源,打造青年文化业态,形成共建共享的文旅生态。

从内发力,政府部门做好政策引导和服务赋能,开展招商、协调服务、扮靓环境等一系列举措;向外借力,运营方运用市场手段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吸引青年创业、植入新兴业态。通过政府有为与市场化运营“两手抓”“两手硬”,才能提升游客体验感,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新文旅”。

随着人们旅游消费需求的升级,小而美的文旅新场景正成为吸引游客、创造独特价值的新密码。瞄准空间精微性、文化在地性、体验交互性和青年适配性,中山镇街必将能通过微改造激活大流量,织就城市文旅新图景。

【案例】

民众街道率先在全市启动全域水经济综合改革

探索“水文旅”新业态 重建“岭南水乡”

日前,中山火炬高新区民众街道全域水经济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民众街道成为全市最早试点该项改革的镇街。聚焦“水经济”,民众街道计划用3至5年的时间逐步构建起集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保护、水产业发展、水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水经济发展新格局。

作为典型的岭南水乡,民众街道拥有内河涌98条,水域面积约6.12平方公里,区域水网密度居大湾区前列,水质在中山市镇街中位居前列,水生态持续向好。做好“水经济”文章,民众街道当前面对三大优势和三个问题:水资源禀赋优越,但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水生态环境优美,但经济价值转化不足;水文化底蕴深厚,但缺少响亮的亲水文旅品牌。

针对这些问题,民众街道将改革试点工作聚焦空间重塑、业态更新、产业升级,推动水生态资源向水经济项目系统性转化,打造高品质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科技产业新城。

发展“水文旅”成为这场改革的重头文章。推动水岸资源的生态价值向文旅产业的经济价值转化,引入新的经济业态和消费场景是关键。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民众街道将建立水岸生态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积极探索“水+文旅”“水+康养”“水+户外运动”等新消费业态,打造具有水乡科技新城特色的水经济产业集群。

聚焦发展“水文旅”,方案提出,民众街道将建设岭南水乡文旅消费圈,依托泡泡文旅、岭南水乡景区旧址重建、民众碧带海口粮仓滨江景观等项目,充分挖掘乡村、古韵文旅资源,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水上运动赛事竞技区,培育周期性水上体育赛事。

计划原址重建的岭南水乡旅游景区项目,是民众街道切入“水文旅”的标志性项目之一。

曾在珠三角地区名噪一时的“岭南水乡”原址位于新伦村。重建项目计划打造聚焦休闲旅游、文化展示、住宿、餐饮和康养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原生态综合旅游景区项目。按照规划,项目一期占地约130亩,将分期打造集产业、旅游、居住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景区,计划建设渔人码头、水上餐厅、儿童游乐园、风情展览馆、风情街、景观大道等。

民众街道党委委员陈小勇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入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民众街道要做好“水经济”文章,必须保护好、开发好优越的区域水生态资源,深入开发独特的水乡文化,为大湾区居民打造与众不同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