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香山村落记忆!画家席湖以版画还原珠海消失的村落

9月29日至10月27日,《香山的村庄——席湖版画展》在香洲区图书馆一层展览区展出。38幅创作于2008年至2012年的黑白版画,将山场、唐家、前山等在城市化进程中渐渐消逝的香山村落,重新带回公众视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席湖以版画为媒介,用写实手法定格下旧时村落风貌,为观众搭建了一场跨越十余年的“时空之约”,唤起人们对老村落、老地名的集体记忆。

席湖以版画为媒介,唤起人们对老村落、老地名的集体记忆。

黑白版画成“时光胶囊”,村落细节鲜活如初

展览现场,数十幅版画一字排开,石板路的纹理、蚝壳墙的质感、老宅院的飞檐在油墨勾勒间清晰可辨,路过的观众不禁驻足凝视,轻声讨论画中熟悉的场景。“这是旧时的山场村吧?我小时候还在这附近玩过,现在只能在画里看见了。”有参展观众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对消逝村落的共鸣。

作品《香山的村庄:山场村》。

席湖对每幅作品的背景都如数家珍。“你看前山村这幅祠堂的版画,当时我一走进那里就像穿越到民国,古朴气息太难忘了。”他又指向唐家村版画中的木门娓娓道来,“这些广府特色的门,雕花、纹路都藏着故事,当时采风特意拍了很多细节,就怕以后见不到了。”尽管这些作品已创作十余年,但村落里的一草一木、一口井、一扇门,都清晰烙印在他脑海中,至今历历在目。

作品《香山的村庄:南屏村》。

如今,画中有的村落已被高楼湮没,有的已不是记忆里的模样,这些版画却成了留存风貌的“时光胶囊”。“所幸在它们消失前,我用版画把这些村落记忆定格下来。”席湖坦言,这正是他创作“香山的村庄”系列的初心——记录珠海一些消失的老村落,“像山场村、白石村以前都有独特的风貌,后来慢慢拆除,我就想用擅长的方式做点什么。”

9月29日至10月27日,《香山的村庄——席湖版画展》在香洲区图书馆一层展览区展出。

从采风到展陈,以匠心留住文化根脉

为了让作品贴近村落本真,席湖做了大量前期准备。每次创作前,他都会先到村落采风,用相机拍下各类标志性元素:山场村的北帝庙、摩崖石刻,北山村的特色建筑,唐家村的老宅院……除了实地拍摄,他还专程到市图书馆查阅资料,参考广东村落历史书籍,确保每幅版画的背景介绍准确无误。

在村落版画创作中,席湖始终坚持写实风格,不做抽象处理。“我也不会完全照搬照片,而是在尊重原貌的基础上取舍,突出村落特质。”他着重刻画蚝壳墙、瓷花窗、硬山顶等香山村落特色细节,“只有写实,才能让观众一眼认出熟悉的村落,唤起心底的记忆,这才是村落的‘灵魂’所在。”

观众驻足欣赏。

受当时工作影响,席湖的创作时间并不固定。“忙的时候,一幅画要拖很久才能完成;时间充裕时,一两周就能画好一幅。”但无论节奏快慢,他对细节的打磨从不懈怠:“比如石板路的纹路,必须呈现出被岁月磨损的质感,这样才能传递出老村落的历史厚重感。”

席湖是珠海特区报社原资深摄影记者,对他而言,选择版画作为创作载体是水到渠成的事。“我本身就喜欢版画,大学学的是设计,后来做过美编、记者,早就习惯了自己拍素材、自己梳理、自己完成创作的模式。创作版画时,我能完整把控从素材收集到作品成型的每个环节。”更重要的是,在他看来,黑白版画自带的古朴质感,与老村落的气质非常契合,能更贴切地传递出对消逝村落的怀念之情。

观众驻足欣赏。

在展陈设计上,席湖也藏了不少巧思。他会把一些耳熟能详的村落作品放在显眼位置,每幅版画旁还配有文字介绍,详细讲述村落的历史背景与特色,“观众结合文字读懂背后的故事,对村落的记忆才会更深刻。”

如今,席湖的香山村庄记录仍在继续。“还有好几个村落没来得及创作,之后如果有时间,还是想继续把剩下的村落用版画记录下来。”他还结合自己的摄影作品创作过港珠澳大桥、渔村等题材的版画,但“香山的村庄”始终是他最看重的作品,“这个系列承载着珠海独特的集体记忆,我希望这些版画能让更多人记得,那些已经消失或逐渐消逝的村落风貌。”

文字:施展华 图片:赵梓 施展华 编辑:张文单 责任编辑:帅云
唤起香山村落记忆!画家席湖以版画还原珠海消失的村落
观海融媒 2025-10-19 16:27

9月29日至10月27日,《香山的村庄——席湖版画展》在香洲区图书馆一层展览区展出。38幅创作于2008年至2012年的黑白版画,将山场、唐家、前山等在城市化进程中渐渐消逝的香山村落,重新带回公众视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席湖以版画为媒介,用写实手法定格下旧时村落风貌,为观众搭建了一场跨越十余年的“时空之约”,唤起人们对老村落、老地名的集体记忆。

席湖以版画为媒介,唤起人们对老村落、老地名的集体记忆。

黑白版画成“时光胶囊”,村落细节鲜活如初

展览现场,数十幅版画一字排开,石板路的纹理、蚝壳墙的质感、老宅院的飞檐在油墨勾勒间清晰可辨,路过的观众不禁驻足凝视,轻声讨论画中熟悉的场景。“这是旧时的山场村吧?我小时候还在这附近玩过,现在只能在画里看见了。”有参展观众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对消逝村落的共鸣。

作品《香山的村庄:山场村》。

席湖对每幅作品的背景都如数家珍。“你看前山村这幅祠堂的版画,当时我一走进那里就像穿越到民国,古朴气息太难忘了。”他又指向唐家村版画中的木门娓娓道来,“这些广府特色的门,雕花、纹路都藏着故事,当时采风特意拍了很多细节,就怕以后见不到了。”尽管这些作品已创作十余年,但村落里的一草一木、一口井、一扇门,都清晰烙印在他脑海中,至今历历在目。

作品《香山的村庄:南屏村》。

如今,画中有的村落已被高楼湮没,有的已不是记忆里的模样,这些版画却成了留存风貌的“时光胶囊”。“所幸在它们消失前,我用版画把这些村落记忆定格下来。”席湖坦言,这正是他创作“香山的村庄”系列的初心——记录珠海一些消失的老村落,“像山场村、白石村以前都有独特的风貌,后来慢慢拆除,我就想用擅长的方式做点什么。”

9月29日至10月27日,《香山的村庄——席湖版画展》在香洲区图书馆一层展览区展出。

从采风到展陈,以匠心留住文化根脉

为了让作品贴近村落本真,席湖做了大量前期准备。每次创作前,他都会先到村落采风,用相机拍下各类标志性元素:山场村的北帝庙、摩崖石刻,北山村的特色建筑,唐家村的老宅院……除了实地拍摄,他还专程到市图书馆查阅资料,参考广东村落历史书籍,确保每幅版画的背景介绍准确无误。

在村落版画创作中,席湖始终坚持写实风格,不做抽象处理。“我也不会完全照搬照片,而是在尊重原貌的基础上取舍,突出村落特质。”他着重刻画蚝壳墙、瓷花窗、硬山顶等香山村落特色细节,“只有写实,才能让观众一眼认出熟悉的村落,唤起心底的记忆,这才是村落的‘灵魂’所在。”

观众驻足欣赏。

受当时工作影响,席湖的创作时间并不固定。“忙的时候,一幅画要拖很久才能完成;时间充裕时,一两周就能画好一幅。”但无论节奏快慢,他对细节的打磨从不懈怠:“比如石板路的纹路,必须呈现出被岁月磨损的质感,这样才能传递出老村落的历史厚重感。”

席湖是珠海特区报社原资深摄影记者,对他而言,选择版画作为创作载体是水到渠成的事。“我本身就喜欢版画,大学学的是设计,后来做过美编、记者,早就习惯了自己拍素材、自己梳理、自己完成创作的模式。创作版画时,我能完整把控从素材收集到作品成型的每个环节。”更重要的是,在他看来,黑白版画自带的古朴质感,与老村落的气质非常契合,能更贴切地传递出对消逝村落的怀念之情。

观众驻足欣赏。

在展陈设计上,席湖也藏了不少巧思。他会把一些耳熟能详的村落作品放在显眼位置,每幅版画旁还配有文字介绍,详细讲述村落的历史背景与特色,“观众结合文字读懂背后的故事,对村落的记忆才会更深刻。”

如今,席湖的香山村庄记录仍在继续。“还有好几个村落没来得及创作,之后如果有时间,还是想继续把剩下的村落用版画记录下来。”他还结合自己的摄影作品创作过港珠澳大桥、渔村等题材的版画,但“香山的村庄”始终是他最看重的作品,“这个系列承载着珠海独特的集体记忆,我希望这些版画能让更多人记得,那些已经消失或逐渐消逝的村落风貌。”

文字:施展华 图片:赵梓 施展华 编辑:张文单 责任编辑: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