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污染物治理成效显著!珠海“无废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

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2%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37%,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超96%……一系列数据背后,是珠海市生态环境局推动城市绿色转型的坚实步伐。10月21日上午,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会,介绍了我市在“无废城市”建设及新污染物治理方面取得的进展与成效。

发布会现场。

五大领域引领“无废城市”建设

珠海市“无废城市”建设已从试点探索迈向全面提质增效的新阶段。《珠海市“无废城市”建设提质增效实施方案(2024-2025年)》为这项工作提供了精准指引。

工业领域,珠海坚持“制造业当家”,围绕“4+3”产业集群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目前已培育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国家级绿色工厂28个、绿色供应链10家,省级绿色工厂50个、绿色供应链15家。与此同时,珠海正积极推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恒宇能源一般工业垃圾(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已取得环评批复,预计2025年底开工。汇科环境污泥资源化利用改扩建项目也正在进行地基施工。

生活领域,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持续保持在37%以上,全市公共机构、居民小区、公共场所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珠海特别注重回收体系建设,已建成再生资源回收网点684个,有害垃圾集中暂存点22个。

农业领域,珠海推动“能源+生态”“光伏+农业”等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建筑中的应用。

建筑领域,绿色建筑发展迅速,全市累计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和运行标识的项目388个,城镇新建民用建筑100%按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

危险废物治理,珠海强化风险管控,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保持在96%以上,填埋占比逐年下降。

区域协同与制度创新

珠海正积极推进与中山、江门三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区域协同立法,探索建立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区域协作机制。

《珠海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区域协同规定(草案)》已通过市人大常委会第一次审议,这将为珠江口西岸一体化发展营造更有利的生态环境。

2025年,珠海共组织策划、参与“无废城市”宣传活动14场,全面加强“无废城市”宣传推广,普及“无废”理念。

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珠海已起草《2025年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并公布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33家,强化土壤环境监管。

新污染物治理成效显著

2023年8月,《珠海市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印发实施,构建了一套“筛、评、控”并重,覆盖源头、过程、末端全链条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

治理体系日趋完善。珠海建立了由生态环境、发改、工信、市场监管等12部门构成的工作小组,形成了多部门协同参与的治理合力。这一“职能协同+资源统筹+决策联动”三融合的工作模式,为各项任务的高效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机制保障。

风险筛查精准深入。全市聚焦直接加工使用详细信息化学物质、重点管控化学物质及五大类公约履约调查化学物质三大方面,完成1511家企业排查,最终纳入统计47家,实现了高风险物质企业的精准识别。

严格实施全过程管控。在源头管控上,珠海强化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对28家登记企业落实环境管理登记制度开展帮扶。

“专家+保姆”服务与企业帮扶

值得一提的是,珠海市生态环境局在全省率先构建“专家+保姆”集成式的生态环境系统企业服务体系。该局从思想、组织、政策、激励四大板块,制定二十条措施,覆盖新项目环评审批、排污许可、固体废物管理等各环节。

珠海建立纳管企业协商间接排放限值制度,对污水已纳入工业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的企业,支持依法放宽间接排放限值。

“该制度实施后,广受企业欢迎,也有力提升了珠海市的投资环境。”珠海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海远表示。

二十条措施还完善“容缺、容错”双包容制度,在行政许可领域包容企业材料的缺失,在行政执法领域推行“以帮代罚”。

据统计,二十条措施实施以来,共计近2000家企业直接受益,通过“专家+保姆”式服务,精准对标具体企业的困境,制定“一企一策”个性化精准帮扶方案。

随着“无废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珠海正将生态环境的质量优势和管理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文字:康振华 图片:吴长赋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彭晶
新污染物治理成效显著!珠海“无废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
观海融媒 2025-10-21 12:13

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2%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37%,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超96%……一系列数据背后,是珠海市生态环境局推动城市绿色转型的坚实步伐。10月21日上午,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会,介绍了我市在“无废城市”建设及新污染物治理方面取得的进展与成效。

发布会现场。

五大领域引领“无废城市”建设

珠海市“无废城市”建设已从试点探索迈向全面提质增效的新阶段。《珠海市“无废城市”建设提质增效实施方案(2024-2025年)》为这项工作提供了精准指引。

工业领域,珠海坚持“制造业当家”,围绕“4+3”产业集群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目前已培育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国家级绿色工厂28个、绿色供应链10家,省级绿色工厂50个、绿色供应链15家。与此同时,珠海正积极推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恒宇能源一般工业垃圾(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已取得环评批复,预计2025年底开工。汇科环境污泥资源化利用改扩建项目也正在进行地基施工。

生活领域,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持续保持在37%以上,全市公共机构、居民小区、公共场所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珠海特别注重回收体系建设,已建成再生资源回收网点684个,有害垃圾集中暂存点22个。

农业领域,珠海推动“能源+生态”“光伏+农业”等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建筑中的应用。

建筑领域,绿色建筑发展迅速,全市累计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和运行标识的项目388个,城镇新建民用建筑100%按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

危险废物治理,珠海强化风险管控,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保持在96%以上,填埋占比逐年下降。

区域协同与制度创新

珠海正积极推进与中山、江门三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区域协同立法,探索建立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区域协作机制。

《珠海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区域协同规定(草案)》已通过市人大常委会第一次审议,这将为珠江口西岸一体化发展营造更有利的生态环境。

2025年,珠海共组织策划、参与“无废城市”宣传活动14场,全面加强“无废城市”宣传推广,普及“无废”理念。

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珠海已起草《2025年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并公布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33家,强化土壤环境监管。

新污染物治理成效显著

2023年8月,《珠海市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印发实施,构建了一套“筛、评、控”并重,覆盖源头、过程、末端全链条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

治理体系日趋完善。珠海建立了由生态环境、发改、工信、市场监管等12部门构成的工作小组,形成了多部门协同参与的治理合力。这一“职能协同+资源统筹+决策联动”三融合的工作模式,为各项任务的高效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机制保障。

风险筛查精准深入。全市聚焦直接加工使用详细信息化学物质、重点管控化学物质及五大类公约履约调查化学物质三大方面,完成1511家企业排查,最终纳入统计47家,实现了高风险物质企业的精准识别。

严格实施全过程管控。在源头管控上,珠海强化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对28家登记企业落实环境管理登记制度开展帮扶。

“专家+保姆”服务与企业帮扶

值得一提的是,珠海市生态环境局在全省率先构建“专家+保姆”集成式的生态环境系统企业服务体系。该局从思想、组织、政策、激励四大板块,制定二十条措施,覆盖新项目环评审批、排污许可、固体废物管理等各环节。

珠海建立纳管企业协商间接排放限值制度,对污水已纳入工业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的企业,支持依法放宽间接排放限值。

“该制度实施后,广受企业欢迎,也有力提升了珠海市的投资环境。”珠海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海远表示。

二十条措施还完善“容缺、容错”双包容制度,在行政许可领域包容企业材料的缺失,在行政执法领域推行“以帮代罚”。

据统计,二十条措施实施以来,共计近2000家企业直接受益,通过“专家+保姆”式服务,精准对标具体企业的困境,制定“一企一策”个性化精准帮扶方案。

随着“无废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珠海正将生态环境的质量优势和管理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文字:康振华 图片:吴长赋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彭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