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的清晨,凉风习习,金湾区红旗镇沙脊村村头的一口鱼塘边热闹非凡,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塘面扑腾声愈加密集、浪花愈加高溅,村民们顾不得擦去脸上的水珠,步调一致、又快又轻地把渔网收窄成网口七八平方米大的“网箱”。
这一天是沙脊村“老书记”陈荣沛养的“吊水鲩”出塘的日子。
“鱼挺生猛的,基本上每条在两斤左右,符合出塘要求。”“一年出三季鱼,一亩塘应该能赚一万元左右。”……除了前来帮忙的村民外,塘边还有好几位养殖同款“吊水鲩”的村民前来围观,大家交流起养殖心得,一堂塘头养殖课就此拉开序幕。
陈荣沛养的“吊水鲩”,也叫草鱼。作为四大家鱼之一,草鱼的养殖并不是新鲜事。而沙脊村养的草鱼新在养殖合作模式和工艺。
据了解,陈荣沛与企业签下6.5元/斤的收购“保底价”,比他那塘鱼出塘当天的市场价高出7角,一口塘的鱼算下来相差近一万元。
这种鱼在出塘前的15天喂养统一配送的生物发酵饲料,可提升鱼的口感。企业把鱼收走后,还要在自家鱼池养一段时间,进一步去除泥腥味,因此这种鱼被称为“吊水鲩”。

“喂料方面有什么特殊的诀窍吗?”听到陈荣沛在细数“吊水鲩”的好处,邻村村民曹荣婷向他请教。曹荣婷家里有一口七亩多的塘,但这几年的养殖并不顺利,养过多个品种的鱼和虾,但塘头价都不理想,“养那些高价鱼,要技术还要承担高额的成本、风险。”
“一尾鱼苗长到一斤需要30斤饲料,从一斤到两斤需要20斤,超过两斤后‘鱼料比’又会上升,所以要卡住两斤这个出鱼时机才能使收益最大化。”陈荣沛细致地跟大家讲解“吊水鲩”的喂鱼要领,还提醒大家要根据气温推测溶氧量并观察鱼进食的状态。
“其实就是要细心、勤快一点。”曹荣婷说,他们家也养了同样的鱼,这次看到陈荣沛家鱼塘的收获,心里也有了底。
作为拥有30多年养殖经验的“老手”,陈荣沛在塘头跟大家一起算了一笔账。这种草鱼一年能养三季,按一口塘六亩面积来算,一年能赚6万元左右的净利润。“这个利润不算特别高,但好在周期短、有保底价。”
其实早在8年前,陈荣沛就已经成功养殖了一些高价鱼。虽然这些高价鱼的利润很高,但周期要10个月,其间一亩塘需要负担几十万元的饲料成本。他这次在村里带头养“吊水鲩”,也是想给大家试试水。
“我们可以把每一季没达到出塘重量的小部分鱼集中起来,这样可以尝试争取一年养四季。”塘头的人群里,沙脊村村民梁添友接上了话。
梁添友喜欢钻研养鱼技巧,几乎每个月都要去周边城市甚至外省的养殖户那里参观,还上过农业类大学的培训班,调侃自己是金湾区第一批职业农民。
梁添友在2011年成立合作社,整合了20多名农户共600多亩鱼塘,采购集纳化、销售统一化的效果立竿见影,推动每亩鱼塘利润增加了20%左右。
今年5月份,梁添友跟陈荣沛一起了解“吊水鲩”的养殖模式,“包收、包价”让两位沙脊村的养殖带头人觉得可行,数十天后两人便开始“上苗”。“我们先看看‘吊水鲩’的效益如何,再努力带动更多的村民一起增收。”梁添友说。

驾车穿过村头的鱼塘养殖区,来到村中的永福河,村民的房屋依水而建、错落有致,很多村民屋后都留有埠头、与河直连、停着小船,岭南水乡的画卷跃然眼前。
依托水美、景美的资源禀赋优势,进一步做足同富共美的文章。沙脊村在探索发展水产养殖新模式的同时,也在进一步深挖水乡资源潜力,以发展水乡旅游为牵引,加速把游客“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

从吃到游、从玩到享,自2023年底以来,以沙脊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成立的运营管理公司,遵循“全民参与,保持特色,遵守规则,共同富裕”的原则,依托乡村的自然资源,赋能乡村闲置劳动力,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游船缓缓驶过村中的河道示范段,波纹轻轻地在河面泛开,游客坐在船上可尽览两岸水乡之景……依托游客中心(码头),以各村小组公园为支点,村里谋划打造圩日集市的新形态。村民手作、菜园餐厅、河鲜小火锅等农家特色经济业态,一个富有活力的水上集市正在加速形成。

沙脊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马辉介绍,接下来还将对水上集市项目进行优化,推出划船教学体验、抛网捉鱼等互动性项目,结合重要节日等节点策划专题活动,推动沙脊村联动式、抱团式发展,努力打造具有岭南水上集市特色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在沙脊村党群服务中心,梁添友和记者一同俯瞰村中全貌,他回忆起年轻时撑船去前山码头卖生姜的场景:单程就要3个小时、一斤生姜才卖两角钱。梁添友说,以前有人称沙脊村的“脊”是贫瘠的意思,“但我们敢自豪地说,沙脊村的‘脊’,就是脊梁的‘脊’。”
沙脊村是金湾区红旗镇下辖行政村,区域总面积4.26平方公里。据村民称,该村是由泥沙冲积形成的沙丘演变而来,而沙丘形似脊梁,故得名“沙脊”。一代又一代“沙脊人”在这里打鱼、围垦、种植、养殖,把小小的一条“沙脊”建设成为良田千亩绵延、鱼塘星罗棋布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广东省美丽庭院示范村”。2024年,沙脊村集体经济收入为204.7万元。
今天的沙脊村是美丽的乡村、浪漫的水乡、富饶的家乡。从泥泞不堪的黄土路到每一户、每一塘都修了水泥路,从入不敷出、外出赚钱到家家修起独栋小房……在老“沙脊人”眼中,沙脊村的每一步蜕变,都是乡村振兴为村里带来的真切变化,都汇聚了每一位“沙脊人”敢想敢干和自强不息的辛勤劳作。
上世纪末,自掏两万元买设备开塘养虾挣钱后,向村民毫无保留传授经验的另一位“老书记”梁洪章;自降养殖利润空间也要带领村民试水“吊水鲩”的陈荣沛;成立公司,要让村民更好地在家门口就业创业的吴马辉……共同富裕的内涵在沙脊村具象化,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也在这里进一步显现轮廓。



金秋的清晨,凉风习习,金湾区红旗镇沙脊村村头的一口鱼塘边热闹非凡,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塘面扑腾声愈加密集、浪花愈加高溅,村民们顾不得擦去脸上的水珠,步调一致、又快又轻地把渔网收窄成网口七八平方米大的“网箱”。
这一天是沙脊村“老书记”陈荣沛养的“吊水鲩”出塘的日子。
“鱼挺生猛的,基本上每条在两斤左右,符合出塘要求。”“一年出三季鱼,一亩塘应该能赚一万元左右。”……除了前来帮忙的村民外,塘边还有好几位养殖同款“吊水鲩”的村民前来围观,大家交流起养殖心得,一堂塘头养殖课就此拉开序幕。
陈荣沛养的“吊水鲩”,也叫草鱼。作为四大家鱼之一,草鱼的养殖并不是新鲜事。而沙脊村养的草鱼新在养殖合作模式和工艺。
据了解,陈荣沛与企业签下6.5元/斤的收购“保底价”,比他那塘鱼出塘当天的市场价高出7角,一口塘的鱼算下来相差近一万元。
这种鱼在出塘前的15天喂养统一配送的生物发酵饲料,可提升鱼的口感。企业把鱼收走后,还要在自家鱼池养一段时间,进一步去除泥腥味,因此这种鱼被称为“吊水鲩”。

“喂料方面有什么特殊的诀窍吗?”听到陈荣沛在细数“吊水鲩”的好处,邻村村民曹荣婷向他请教。曹荣婷家里有一口七亩多的塘,但这几年的养殖并不顺利,养过多个品种的鱼和虾,但塘头价都不理想,“养那些高价鱼,要技术还要承担高额的成本、风险。”
“一尾鱼苗长到一斤需要30斤饲料,从一斤到两斤需要20斤,超过两斤后‘鱼料比’又会上升,所以要卡住两斤这个出鱼时机才能使收益最大化。”陈荣沛细致地跟大家讲解“吊水鲩”的喂鱼要领,还提醒大家要根据气温推测溶氧量并观察鱼进食的状态。
“其实就是要细心、勤快一点。”曹荣婷说,他们家也养了同样的鱼,这次看到陈荣沛家鱼塘的收获,心里也有了底。
作为拥有30多年养殖经验的“老手”,陈荣沛在塘头跟大家一起算了一笔账。这种草鱼一年能养三季,按一口塘六亩面积来算,一年能赚6万元左右的净利润。“这个利润不算特别高,但好在周期短、有保底价。”
其实早在8年前,陈荣沛就已经成功养殖了一些高价鱼。虽然这些高价鱼的利润很高,但周期要10个月,其间一亩塘需要负担几十万元的饲料成本。他这次在村里带头养“吊水鲩”,也是想给大家试试水。
“我们可以把每一季没达到出塘重量的小部分鱼集中起来,这样可以尝试争取一年养四季。”塘头的人群里,沙脊村村民梁添友接上了话。
梁添友喜欢钻研养鱼技巧,几乎每个月都要去周边城市甚至外省的养殖户那里参观,还上过农业类大学的培训班,调侃自己是金湾区第一批职业农民。
梁添友在2011年成立合作社,整合了20多名农户共600多亩鱼塘,采购集纳化、销售统一化的效果立竿见影,推动每亩鱼塘利润增加了20%左右。
今年5月份,梁添友跟陈荣沛一起了解“吊水鲩”的养殖模式,“包收、包价”让两位沙脊村的养殖带头人觉得可行,数十天后两人便开始“上苗”。“我们先看看‘吊水鲩’的效益如何,再努力带动更多的村民一起增收。”梁添友说。

驾车穿过村头的鱼塘养殖区,来到村中的永福河,村民的房屋依水而建、错落有致,很多村民屋后都留有埠头、与河直连、停着小船,岭南水乡的画卷跃然眼前。
依托水美、景美的资源禀赋优势,进一步做足同富共美的文章。沙脊村在探索发展水产养殖新模式的同时,也在进一步深挖水乡资源潜力,以发展水乡旅游为牵引,加速把游客“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

从吃到游、从玩到享,自2023年底以来,以沙脊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成立的运营管理公司,遵循“全民参与,保持特色,遵守规则,共同富裕”的原则,依托乡村的自然资源,赋能乡村闲置劳动力,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游船缓缓驶过村中的河道示范段,波纹轻轻地在河面泛开,游客坐在船上可尽览两岸水乡之景……依托游客中心(码头),以各村小组公园为支点,村里谋划打造圩日集市的新形态。村民手作、菜园餐厅、河鲜小火锅等农家特色经济业态,一个富有活力的水上集市正在加速形成。

沙脊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马辉介绍,接下来还将对水上集市项目进行优化,推出划船教学体验、抛网捉鱼等互动性项目,结合重要节日等节点策划专题活动,推动沙脊村联动式、抱团式发展,努力打造具有岭南水上集市特色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在沙脊村党群服务中心,梁添友和记者一同俯瞰村中全貌,他回忆起年轻时撑船去前山码头卖生姜的场景:单程就要3个小时、一斤生姜才卖两角钱。梁添友说,以前有人称沙脊村的“脊”是贫瘠的意思,“但我们敢自豪地说,沙脊村的‘脊’,就是脊梁的‘脊’。”
沙脊村是金湾区红旗镇下辖行政村,区域总面积4.26平方公里。据村民称,该村是由泥沙冲积形成的沙丘演变而来,而沙丘形似脊梁,故得名“沙脊”。一代又一代“沙脊人”在这里打鱼、围垦、种植、养殖,把小小的一条“沙脊”建设成为良田千亩绵延、鱼塘星罗棋布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广东省美丽庭院示范村”。2024年,沙脊村集体经济收入为204.7万元。
今天的沙脊村是美丽的乡村、浪漫的水乡、富饶的家乡。从泥泞不堪的黄土路到每一户、每一塘都修了水泥路,从入不敷出、外出赚钱到家家修起独栋小房……在老“沙脊人”眼中,沙脊村的每一步蜕变,都是乡村振兴为村里带来的真切变化,都汇聚了每一位“沙脊人”敢想敢干和自强不息的辛勤劳作。
上世纪末,自掏两万元买设备开塘养虾挣钱后,向村民毫无保留传授经验的另一位“老书记”梁洪章;自降养殖利润空间也要带领村民试水“吊水鲩”的陈荣沛;成立公司,要让村民更好地在家门口就业创业的吴马辉……共同富裕的内涵在沙脊村具象化,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也在这里进一步显现轮廓。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