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能当保健品吃吗?
这些误区要避开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容易将中药与保健品混为一谈。事实上,保健食品适用于特定人群,以调节机体功能为目的,而不用于治疗疾病;中药保健品则源于中医“寓医于食”的理念,介于食品与药品之间,分为调理类(如调理脾胃、辅助降血脂等)、补益类、清热类(如菊花茶)等。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产品并非人人适宜,应根据包装上标明的适宜人群、食用量和成分合理选用。健康人群通过均衡膳食即可满足营养需求,不必盲目进补。
中药的煎煮方法也大有讲究。不少人认为“熬得越久越浓,药效越好”,其实不然。中药煎煮是有效成分逐渐释放的过程,一旦药材内外成分浓度达到平衡,再继续煎煮,不仅无法提升药效,还可能使非有效成分溶出,甚至在高温中破坏活性物质,导致药效降低。部分药材还需“先煎”或“后下”,应在医生指导下操作。
中医强调“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即使症状相似,不同的人因体质、地域、季节的差异,所用方药也可能完全不同。盲目套用他人的“好方子”,很可能方不对症,延误甚至加重病情。专家建议,中药应在医师辨证后“量身定制”,才能安全有效。
还有人习惯以价格衡量药效,认为“越贵越好”。其实,中药材讲究药性与配伍,许多平价药材如黄芪、红枣、枸杞、天麻等,是构成经典方剂的基石。药价高低多由稀缺程度决定,并不直接代表疗效强弱。中医用药的关键在于“适合”,盲目追求贵重药材,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煎药也有“说明书”
专家支招居家操作
中药怎么煎才能“物尽其用”?砂锅、铁锅、不锈钢锅……哪种锅最合适?火候怎么调?水量怎么控?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药学部药品调剂室主任赵慧彬带来一份“居家煎药指南”。
在器具方面,砂锅和陶瓷锅是首选。它们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反应,且导热均匀,有助于保留药效。不锈钢锅可作应急使用,但传热较快,药材容易糊底。而铁锅、铝锅、铜锅等则切忌使用,因这些金属化学性质活泼,易与中药成分反应,影响药效甚至产生有害物质。
火候控制方面,大多数中药需“先武后文”——即先用大火烧沸,再转小火慢慢煎熬。但也有例外,如薄荷、藿香等解表类药物,因含挥发性成分,需大火快煎,并在关火前5–10分钟下锅,防止有效成分流失;而如人参、黄精等滋补类药物,则宜小火慢熬,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关于加水量与煎煮次数,一般建议首次加水没过药材表面2–3厘米,浸泡约30分钟后大火煮沸,再转小火煮30–40分钟,滤出药液;再次加水没过药材2-3厘米,大火烧开转小火煮20分钟,滤出第二遍药液。将两次药液混合,共约200毫升,分上午、下午两次服用。此外,不同药材煎煮时间也有差异:如矿物类、贝壳类药材(如牡蛎、龙壳等)应先煎煮60分钟,再放其他药材;而解表类药材(如薄荷、紫苏等)不宜久煮,以免药效散失。

秋日“燥湿”交织
一杯茶饮温和调理
随着秋意渐深,岭南地区气候呈现“燥湿夹杂”的特点,不少人出现口干鼻燥、身体困重等不适。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中医肿瘤科主任曾奇向市民推荐了一款适合本地人体质的“五指毛桃百合润燥茶”。
这款茶饮遵循“祛湿不伤脾、润燥不滋腻”的原则,选用五指毛桃15克、干百合10克、茯苓10克、陈皮3克与蜜枣1颗。将百合提前浸泡10分钟,所有食材加水1升煮沸后转小火煮20分钟,或直接用开水焖泡30分钟,滤渣后即可代茶饮用,每日1–2杯为宜。
曾奇介绍,从中医角度看,五指毛桃被誉为“南芪”,能益气健脾、祛湿;百合润肺止咳,应对秋燥;茯苓健脾宁心、利水渗湿;陈皮理气化痰,使补而不滞;蜜枣则调和口感,甘润不涩。全方兼顾祛湿与润燥,适合普通人群秋季日常调理。
需要注意的是,体质偏寒或易腹泻者可以加两片生姜平衡药性;感冒发烧期间应暂停饮用。曾奇强调,此类食疗方虽有辅助调理之效,但不能替代药物治疗。

起居有节,饮食调养
安度“多事之秋”
秋季是人体阴阳转换的重要时期,合理的起居与饮食有助于维持身体平衡。在作息方面,宜“早卧早起”。建议晚上21:00–22:00入睡,早晨5:00–6:00起床,通过高质量睡眠弥补夏季的消耗,增强人体抵抗力。
情绪调节也不容忽视。秋季主“收”,人的情绪也应随之收敛,保持心境平和,避免大悲大喜、急躁忧郁,以防气血逆乱,引发疾病。
饮食上可适当加入润燥生津之品:如百合银耳羹(百合15g,大枣5粒,银耳20g,冰糖20g),具滋阴润肺、清热止渴之效,适合口干咽燥、皮肤干燥者食用;秋梨山楂汤(秋梨1个,山楂适量,蜂蜜30g,清水适量)则能养阴润肺、消食生津,对秋季干咳、食欲不振有良好缓解作用。这两款食谱制作简单、食材常见,适合家庭日常食用。
在世界传统医药日到来之际,我们不妨从正确认识中药开始,学习中医养生智慧,顺应四时变化,科学调理身心。让流传千年的中华医药文化,继续在现代生活中守护每一个人的健康。

中药能当保健品吃吗?
这些误区要避开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容易将中药与保健品混为一谈。事实上,保健食品适用于特定人群,以调节机体功能为目的,而不用于治疗疾病;中药保健品则源于中医“寓医于食”的理念,介于食品与药品之间,分为调理类(如调理脾胃、辅助降血脂等)、补益类、清热类(如菊花茶)等。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产品并非人人适宜,应根据包装上标明的适宜人群、食用量和成分合理选用。健康人群通过均衡膳食即可满足营养需求,不必盲目进补。
中药的煎煮方法也大有讲究。不少人认为“熬得越久越浓,药效越好”,其实不然。中药煎煮是有效成分逐渐释放的过程,一旦药材内外成分浓度达到平衡,再继续煎煮,不仅无法提升药效,还可能使非有效成分溶出,甚至在高温中破坏活性物质,导致药效降低。部分药材还需“先煎”或“后下”,应在医生指导下操作。
中医强调“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即使症状相似,不同的人因体质、地域、季节的差异,所用方药也可能完全不同。盲目套用他人的“好方子”,很可能方不对症,延误甚至加重病情。专家建议,中药应在医师辨证后“量身定制”,才能安全有效。
还有人习惯以价格衡量药效,认为“越贵越好”。其实,中药材讲究药性与配伍,许多平价药材如黄芪、红枣、枸杞、天麻等,是构成经典方剂的基石。药价高低多由稀缺程度决定,并不直接代表疗效强弱。中医用药的关键在于“适合”,盲目追求贵重药材,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煎药也有“说明书”
专家支招居家操作
中药怎么煎才能“物尽其用”?砂锅、铁锅、不锈钢锅……哪种锅最合适?火候怎么调?水量怎么控?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药学部药品调剂室主任赵慧彬带来一份“居家煎药指南”。
在器具方面,砂锅和陶瓷锅是首选。它们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反应,且导热均匀,有助于保留药效。不锈钢锅可作应急使用,但传热较快,药材容易糊底。而铁锅、铝锅、铜锅等则切忌使用,因这些金属化学性质活泼,易与中药成分反应,影响药效甚至产生有害物质。
火候控制方面,大多数中药需“先武后文”——即先用大火烧沸,再转小火慢慢煎熬。但也有例外,如薄荷、藿香等解表类药物,因含挥发性成分,需大火快煎,并在关火前5–10分钟下锅,防止有效成分流失;而如人参、黄精等滋补类药物,则宜小火慢熬,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关于加水量与煎煮次数,一般建议首次加水没过药材表面2–3厘米,浸泡约30分钟后大火煮沸,再转小火煮30–40分钟,滤出药液;再次加水没过药材2-3厘米,大火烧开转小火煮20分钟,滤出第二遍药液。将两次药液混合,共约200毫升,分上午、下午两次服用。此外,不同药材煎煮时间也有差异:如矿物类、贝壳类药材(如牡蛎、龙壳等)应先煎煮60分钟,再放其他药材;而解表类药材(如薄荷、紫苏等)不宜久煮,以免药效散失。

秋日“燥湿”交织
一杯茶饮温和调理
随着秋意渐深,岭南地区气候呈现“燥湿夹杂”的特点,不少人出现口干鼻燥、身体困重等不适。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中医肿瘤科主任曾奇向市民推荐了一款适合本地人体质的“五指毛桃百合润燥茶”。
这款茶饮遵循“祛湿不伤脾、润燥不滋腻”的原则,选用五指毛桃15克、干百合10克、茯苓10克、陈皮3克与蜜枣1颗。将百合提前浸泡10分钟,所有食材加水1升煮沸后转小火煮20分钟,或直接用开水焖泡30分钟,滤渣后即可代茶饮用,每日1–2杯为宜。
曾奇介绍,从中医角度看,五指毛桃被誉为“南芪”,能益气健脾、祛湿;百合润肺止咳,应对秋燥;茯苓健脾宁心、利水渗湿;陈皮理气化痰,使补而不滞;蜜枣则调和口感,甘润不涩。全方兼顾祛湿与润燥,适合普通人群秋季日常调理。
需要注意的是,体质偏寒或易腹泻者可以加两片生姜平衡药性;感冒发烧期间应暂停饮用。曾奇强调,此类食疗方虽有辅助调理之效,但不能替代药物治疗。

起居有节,饮食调养
安度“多事之秋”
秋季是人体阴阳转换的重要时期,合理的起居与饮食有助于维持身体平衡。在作息方面,宜“早卧早起”。建议晚上21:00–22:00入睡,早晨5:00–6:00起床,通过高质量睡眠弥补夏季的消耗,增强人体抵抗力。
情绪调节也不容忽视。秋季主“收”,人的情绪也应随之收敛,保持心境平和,避免大悲大喜、急躁忧郁,以防气血逆乱,引发疾病。
饮食上可适当加入润燥生津之品:如百合银耳羹(百合15g,大枣5粒,银耳20g,冰糖20g),具滋阴润肺、清热止渴之效,适合口干咽燥、皮肤干燥者食用;秋梨山楂汤(秋梨1个,山楂适量,蜂蜜30g,清水适量)则能养阴润肺、消食生津,对秋季干咳、食欲不振有良好缓解作用。这两款食谱制作简单、食材常见,适合家庭日常食用。
在世界传统医药日到来之际,我们不妨从正确认识中药开始,学习中医养生智慧,顺应四时变化,科学调理身心。让流传千年的中华医药文化,继续在现代生活中守护每一个人的健康。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