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燕超
2025-10-23 19:32
滩涂上,红树林幼苗整齐排列,白鹭翩飞;潮间带,柽柳林随风摇曳,绿意盎然。在珠海金湾,这些昔日“沉睡”的生态资源,正通过一套科学的“度量衡”被唤醒,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
近日,广东省土地学会权益管理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业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与珠海市金湾区相关的多项蓝碳方法学,标志着金湾区在蓝碳经济发展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蓝碳方法学:为绿水青山定价
近日,广东省土地学会权益管理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业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多项蓝碳方法学,其中《广东省滨海盐沼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滨海盐沼(灌木或小乔木)生态系统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等多项技术文件,均以金湾区为重要实践基地。此次发布的方法学,首次将地方特色物种“金滩柽柳”纳入滨海盐沼碳汇计量与监测体系,填补了广东省在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
红树林与柽柳:金湾的生态宝藏
金湾区拥有丰富的蓝碳资源,其中红树林和柽柳是最为典型的两大生态系统。红树林素有“海岸卫士”“天然绿肺”“鸟类天堂”“鱼虾粮仓”的美誉。在广东省2021-2025红树林造林任务中,金湾区共有397公顷营造任务,占全市总任务的76%。近年来,金湾区按进度超额完成营造任务,珠海最大的人造红树林正在金湾逐步呈现。在平沙湿地公园,连片望去是总面积超过230公顷的人造红树林,这也是珠海人造红树林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区域。
金滩柽柳则是金湾另一生态宝藏。这种新培育的适应本地生长的树种具备抗盐碱、抗旱、抗风、抗海雾海潮、抗病虫害等优良特性,填补了华南地区除红树林外,在海岸带潮上带区域缺乏本土盐沼木本植物的空白。监测研究表明,金滩柽柳碳汇能力仅次于红树林,高于其他盐沼植物和海草床。目前,金湾区南水镇已在南水沥打造5万平方米金滩柽柳生态带与3公里康养步道,由柽柳组成的长150米宽140米的“两山”生态地标,成为生态惠民的生动注脚。
生态价值转化:金湾的实践与规划
随着方法学的发布和生态资源的日益丰富,金湾区正积极探索“生态修复—碳汇增值—市场交易”的价值实现路径。金湾区持续推进红树林营造与修复工作,2021年至今,已营造红树林375亩,人工营造红树林面积为全市最大。在南虎湿地公园,一片由企业捐资3000万元营造的红树林面积达47万平方米,囊括了秋茄、木榄、桐花等5种乡土树种,预计每年可固碳500吨以上。
“金滩柽柳海岸带生态修复和生态产品开发技术”项目荣获今年联合国“海洋十年”中国行动国际合作种子基金重点项目奖励,并向全球展示了这一创新成果。今年6月,金滩柽柳蓝碳研究基地在金湾区金滩柽柳生态公园揭牌,同时由自然资源部南海生态中心筹建的海洋蓝碳定位观测站也落户在南水镇,通过碳通量连续自动化观测仪观测金滩柽柳碳通量,为探索蓝碳交易奠定基础。南水镇正以此为契机,积极推进柽柳蓝碳碳中和小镇建设,打造广东省乃至全国海岸带蓝碳发展的示范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
金湾区相关的蓝碳方法学让生态修复成果不再是“看不见的财富”,而成为了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碳汇资产,为后续纳入全省、全国乃至跨境碳交易市场奠定基础。
红树林、柽柳这些耐盐碱的植物正通过其强大的固碳能力,为金湾的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而随着蓝碳方法学的落地应用,也让金湾找到了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科学路径与技术支撑,让过去“看得见摸不着”的生态效益,变成了可测量、可交易的真金白银。
滩涂上,红树林幼苗整齐排列,白鹭翩飞;潮间带,柽柳林随风摇曳,绿意盎然。在珠海金湾,这些昔日“沉睡”的生态资源,正通过一套科学的“度量衡”被唤醒,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
近日,广东省土地学会权益管理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业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与珠海市金湾区相关的多项蓝碳方法学,标志着金湾区在蓝碳经济发展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蓝碳方法学:为绿水青山定价
近日,广东省土地学会权益管理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业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多项蓝碳方法学,其中《广东省滨海盐沼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滨海盐沼(灌木或小乔木)生态系统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等多项技术文件,均以金湾区为重要实践基地。此次发布的方法学,首次将地方特色物种“金滩柽柳”纳入滨海盐沼碳汇计量与监测体系,填补了广东省在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
红树林与柽柳:金湾的生态宝藏
金湾区拥有丰富的蓝碳资源,其中红树林和柽柳是最为典型的两大生态系统。红树林素有“海岸卫士”“天然绿肺”“鸟类天堂”“鱼虾粮仓”的美誉。在广东省2021-2025红树林造林任务中,金湾区共有397公顷营造任务,占全市总任务的76%。近年来,金湾区按进度超额完成营造任务,珠海最大的人造红树林正在金湾逐步呈现。在平沙湿地公园,连片望去是总面积超过230公顷的人造红树林,这也是珠海人造红树林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区域。
金滩柽柳则是金湾另一生态宝藏。这种新培育的适应本地生长的树种具备抗盐碱、抗旱、抗风、抗海雾海潮、抗病虫害等优良特性,填补了华南地区除红树林外,在海岸带潮上带区域缺乏本土盐沼木本植物的空白。监测研究表明,金滩柽柳碳汇能力仅次于红树林,高于其他盐沼植物和海草床。目前,金湾区南水镇已在南水沥打造5万平方米金滩柽柳生态带与3公里康养步道,由柽柳组成的长150米宽140米的“两山”生态地标,成为生态惠民的生动注脚。
生态价值转化:金湾的实践与规划
随着方法学的发布和生态资源的日益丰富,金湾区正积极探索“生态修复—碳汇增值—市场交易”的价值实现路径。金湾区持续推进红树林营造与修复工作,2021年至今,已营造红树林375亩,人工营造红树林面积为全市最大。在南虎湿地公园,一片由企业捐资3000万元营造的红树林面积达47万平方米,囊括了秋茄、木榄、桐花等5种乡土树种,预计每年可固碳500吨以上。
“金滩柽柳海岸带生态修复和生态产品开发技术”项目荣获今年联合国“海洋十年”中国行动国际合作种子基金重点项目奖励,并向全球展示了这一创新成果。今年6月,金滩柽柳蓝碳研究基地在金湾区金滩柽柳生态公园揭牌,同时由自然资源部南海生态中心筹建的海洋蓝碳定位观测站也落户在南水镇,通过碳通量连续自动化观测仪观测金滩柽柳碳通量,为探索蓝碳交易奠定基础。南水镇正以此为契机,积极推进柽柳蓝碳碳中和小镇建设,打造广东省乃至全国海岸带蓝碳发展的示范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
金湾区相关的蓝碳方法学让生态修复成果不再是“看不见的财富”,而成为了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碳汇资产,为后续纳入全省、全国乃至跨境碳交易市场奠定基础。
红树林、柽柳这些耐盐碱的植物正通过其强大的固碳能力,为金湾的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而随着蓝碳方法学的落地应用,也让金湾找到了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科学路径与技术支撑,让过去“看得见摸不着”的生态效益,变成了可测量、可交易的真金白银。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