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献给新时代的生态史诗!纪录电影《中华白海豚》即将全国上映

岭南金秋,天光如洗。

第四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举行之际,全球首部以中华白海豚为主角的纪录电影《中华白海豚》在珠海试映。当那道银白身影如诗行般跃出蔚蓝,浪尖划过的弧线在每位观众心中漾开层层涟漪——诗意与科学在此交融,生命与文明在此对话,从伶仃洋的浪花声里,一场关于共生与未来的思索,正静静漫入人心。

《中华白海豚》海报

这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海传媒集团联合出品的匠心之作,承续《港珠澳大桥》的工程史诗、《人生能有几回搏》的人文炽热,更将镜头对准珠江口海域最灵动的“原住民”,用心用情讲述粤港澳大湾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著名导演闫东率领原班团队,以六年时光为笔,蘸着南海的浪与光打磨,让更多人看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美。

第一乐章:

生命史诗——从远古游来的中华印记

破晓时分的珠江口,晨光流动间,为港珠澳大桥披上金色薄纱。就在这片静谧中,几道灰黑色背鳍悄然划破碧波,转瞬间化作耀眼银白——中华白海豚的巡游,为这片古老海域注入了永恒生机。

“它们是这片蔚蓝国土的原住民,我们,只是后来者。”影片开篇的字幕,如同时光的门环,轻轻叩响每个观众的心扉。作为唯一以“中华”命名的海洋哺乳动物,这个跨越六千万年时光长廊的古老物种,如今全球仅存约6000头,其中近2000头栖息在这片水域。珠江口,这片全球最大的中华白海豚栖息地,不仅是它们世代栖居的家园,更是观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影片以雌豚“珠珠”的生命轨迹为主线,编织出一幅瑰丽而真实的生态长卷。2012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的吉日,它裹着灰色的胎衣降生于珠江口海域,开始了它不平凡的生命旅程;港珠澳大桥建设时期,它懵懂地跟随族群向西迁徙,见证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待生态修复的春风吹拂海面,它又携着新生的幼豚“洋洋”重返故里。这一去一回的迁徙,不仅是个体生命的成长故事,更是中国生态文明从理念到实践的生动诠释。

最令观众心弦震颤的,是“珠珠”痛失幼崽后,依然执着地背负幼豚遗体游向出生地的画面。“它连续五天无法进食,却始终驮着幼豚的残骸,坚定地航向生命最初的港湾。”影片的解说低沉而克制,但这份跨越物种的母爱,却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影院中弥漫着无声的共鸣与深思。

第二乐章:

文明温度——发展路上的生态智慧

在浩瀚的南海之滨,这群粉白色的身影虽然不能言语,却是海洋生态最诚实的“信号”。它们的每一次出现,都在诉说着这片海域的生机;它们的每一次远离,都在警示着生态的变迁。

面对这份生命的重量,人类以深沉的温柔回应——港珠澳大桥开工时,建设者们许下的“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的承诺。

影片展现了这样一组数据:港珠澳大桥建设中,94个桥墩从最初的宏伟蓝图中悄然隐去,只为给白海豚留出自由游弋的通道;3.4亿元环保资金投入,“泡泡帘”织就的水下声学屏障,温柔地守护着这片蔚蓝的家园……当“500余头白海豚重返家园,种群恢复至1100多头”的画面浮现在银幕上,无声诉说着生态优先的深刻理念。

港珠澳大桥与中华白海豚。

比这些数据更动人的,是那些将守护刻进生命的科研人的故事。89岁的潘文石教授,从守护秦岭大熊猫的“熊猫之父”,化身为北部湾三娘湾白海豚的“老友”。他那本泛黄的笔记本上,墨迹依然鲜活:“钦钦,背鳍有月牙形缺口,2008年受伤获救,2010年产下头胎……”

如今,“钦钦”已是三代同堂的“海豚祖母”,潘教授仍会定期乘着小船前去探望,远远地挥手致意,如同问候一位老友。这种跨越物种的情谊,在镜头下显得如此自然而深刻。

李松海研究员二十多年如一日踏浪寻踪,将中华白海豚的已知分布向南推进了三百公里;祝茜教授三十三年坚守,用30万张照片记录白海豚行为,构建起举世无双的影像数据库;美国鲸豚博士杰弗逊因追寻白海豚的踪迹而与妻子在香港结下良缘……正是这些具象的人与事,让“生态保护”四个字,不再是冰冷的口号,而是滚烫的初心、浪漫的坚守与一群人的热血奔赴。

水下拍摄中华白海豚。

“作为与中华白海豚最‘亲密’的地市媒体,我们也希望为这些无声的生灵代言。”《中华白海豚》主创团队说,“它们是有名有姓、有悲有喜的生命个体,是与我们共同栖息在这片星球上的挚友。”这番话语,不仅道出了创作者对自然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更揭示了影片之所以能够打动无数观众的核心所在。

第三乐章:

光影诗学——六年磨一剑的影像远征

“这不只是‘大湾区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更是一场向光而行的影像远征。”总导演闫东的这句话,道出了创作团队的执着与虔诚。

影片的创作历程始于2019年,并被列为中宣部2023年“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项目。为了捕捉白海豚最自然的状态,创作团队调用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自主研发的重型陀螺稳像平台,在伶仃洋的汹涌波涛间缔造了影像技术的奇迹。“在颠簸不堪的小渔船上,实现3000毫米焦段、4K每秒400帧的稳定捕捉”——这套超高速摄影技术,精准地凝住了白海豚每一次跃出海面的惊艳瞬间,让观众能够看清它们眼神中的灵动、皮肤的纹理,甚至是呼吸时水珠的飞溅。

六年跋涉,风雨兼程。在中国科学院、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山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大力支持下,摄制组的足迹遍及中国、美国、瑞典、英国、泰国等多个国家,完成上百次海上拍摄,总航程超过3600海里。

水下拍摄中华白海豚。

主创团队们忆起在万山群岛连续16天的海上守候时,依然感慨万千:“在那些静谧的夜晚,创作人员甚至能清晰地听见白海豚浮出水面换气的‘嗤嗤’声,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体验,让我们真正理解了纪录片创作的灵魂所在。”

2024年5月22日,正逢“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中华白海豚》纪录片版本在央视总台科教频道首播后,立即引发热烈反响。全网触达超8亿人次,微博话题阅读总量突破6.9亿。与此同时,依托总台CGTN多语种平台,这部纪录片通过英、西、法、阿、俄五个语种向全球推送,被海外媒体誉为“东方生态智慧的视觉史诗”。

跃起的中华白海豚。

如今,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剪辑制作,特别增加了第十五届全运会的相关素材后,最终形成了现在这部82分钟的纪录电影精品,那些首次被定格的珍贵画面,已成为观众心中不灭的印记:

月华如练的海面上,白海豚默契协同围猎,如星河舞动;“育儿联盟”中,母亲们用身躯筑起坚实的守护之环……这些超越想象的影像呈现,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人类感知自然能力的深度拓展。

第四乐章:

文明交响——从历史长河到体育盛宴

中华白海豚,这尾游过六千万年光阴的“海上国宝”,早被烙进中华海洋文化的基因里——渔民称它“妈祖鱼”,视作大海的馈赠;它以“中华”为名,既藏着人与自然共生的古老智慧,更驮着一个民族对蔚蓝的深沉眷恋。

历史的卷轴缓缓铺展,每一笔都写满文明与自然的对话。故宫博物院的《海错图》上,“喷水直上,百数为群”藏着古人初见时的惊叹;1751年,瑞典博物学家在珠海海域对这一物种的首个科学记录,将“中华白海豚”的名字刻进世界生态史。

当影片全国首映的光束亮起,另一道“银弧”恰好跃入大众视野——以中华白海豚为原型的全运会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带着珠江口的浪意火爆出圈。设计里的巧思,藏着对这片海的深情:

它的栖息地在粤港澳三地共通的珠江口,是大湾区生态与文化的“纽带”,一头海豚,连起三地的蓝;

它的优雅泳姿里藏着的韵律,矫健腾跃中裹着的韧劲,与“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天然共鸣;

它的群居互助天性,恰是大湾区人“抱团向前”的生动写照,一头头银白身影,织就团结的图腾。

中华白海豚是十五运会吉祥物,也是珠海城市吉祥物。

近年来,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稳定向好,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保护的一个生动象征。

我们记得它,是1997年香港回归时传递祝福的吉祥物;我们看见它,是港珠澳大桥“海豚塔”展现的刚柔并济;我们喜爱它,是2025年全运会那个头顶湾区三色花雨的“小精灵”。一尾尾白海豚,早已成为我们心照不宣的情感密码——看见它,便想起了那片共有的海,和那份共同的暖。

第五乐章:

珠海答卷——一座城的生态自觉

在珠海,白海豚早已成为融入市民生活的“家人”,成了这座幸福之城的日常注脚。

这份与自然共生的文明,在珠海的土地上长出了最具温度的模样。2024年9月,珠海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将中华白海豚定为城市吉祥物,让一座城的守护升华为庄严承诺。漫步在今珠海,处处可见人与海豚和谐共处的生动图景:

金湾机场到达大厅外那座两层楼高的白海豚雕塑,永远微笑着迎接八方来客;万山群岛的渔船上,护豚队员们不仅认真记录着每头白海豚的行踪,更将这份守护融入日常;中小学校的课堂里,孩子们用稚嫩的画笔用心描绘着心中的“海上大熊猫”。

摄制组使用无人机拍摄中华白海豚。

一张精心编织的“生态保护网”也在珠江口海域徐徐展开:AI识别系统为每头海豚建立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证”,被动声学监测系统如同“海底的耳朵”,电子围栏系统织就立体的防护网络,百人护豚队年巡护里程超过2000航次,让中华白海豚在珠江口的碧波间安然游弋、生生不息。

影片中,2024年第十五届全运会公路自行车测试赛的沿海赛道上,一道红色身影如风掠过岸线;不远处,几抹银白正跃出蔚蓝——那是中华白海豚在晨光中游弋。

这动人的一幕,恰是珠海这座城市气质的缩影——在这里,发展的脉搏与自然的呼吸同频,现代都市的活力与深邃海洋的底蕴相拥,人类与万千生灵共享一片碧海蓝天。

终章:

永恒弦音——共生的未来

影片的结尾,“珠珠”在港珠澳大桥旁安然诞下新生命“洋洋”。整个族群默契地围成金色的保护圈,阳光穿透云层,在海面铺洒万千碎金,仿佛为这个新生命的到来举行一场庄严而温馨的仪式。

“人类无法独自面对未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89岁的潘文石教授在片中的这句箴言,凝结着一位生态学家毕生的智慧与坚守,为整部影片写下了深刻而动人的注脚。

令人欣慰的是,这份守护的理念正在更广阔的海域激起回响——珠海探索的生态保护模式,如今已成为中国海洋生态保护的可贵范本,在更多海岸线上生根发芽。

跃起的中华白海豚。

除了此次电影大会试映,该片预计将在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期间登陆全国院线。而中华白海豚的悠长叙事,远不止于银幕——它在珠海的碧海蓝天下铺展,随第十五届全运会的激情跃动,更在每一个珍视生命的心灵深处,落地生根。

伶仃洋上那道永恒的银色弧线,正是人与自然共生的现代化诗篇中,最温柔而坚定的韵脚。

文字:钟夏 图片:纪录片《中华白海豚》摄制组 编辑:祁文静 责任编辑:王朝辉
一部献给新时代的生态史诗!纪录电影《中华白海豚》即将全国上映

岭南金秋,天光如洗。

第四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举行之际,全球首部以中华白海豚为主角的纪录电影《中华白海豚》在珠海试映。当那道银白身影如诗行般跃出蔚蓝,浪尖划过的弧线在每位观众心中漾开层层涟漪——诗意与科学在此交融,生命与文明在此对话,从伶仃洋的浪花声里,一场关于共生与未来的思索,正静静漫入人心。

《中华白海豚》海报

这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海传媒集团联合出品的匠心之作,承续《港珠澳大桥》的工程史诗、《人生能有几回搏》的人文炽热,更将镜头对准珠江口海域最灵动的“原住民”,用心用情讲述粤港澳大湾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著名导演闫东率领原班团队,以六年时光为笔,蘸着南海的浪与光打磨,让更多人看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美。

第一乐章:

生命史诗——从远古游来的中华印记

破晓时分的珠江口,晨光流动间,为港珠澳大桥披上金色薄纱。就在这片静谧中,几道灰黑色背鳍悄然划破碧波,转瞬间化作耀眼银白——中华白海豚的巡游,为这片古老海域注入了永恒生机。

“它们是这片蔚蓝国土的原住民,我们,只是后来者。”影片开篇的字幕,如同时光的门环,轻轻叩响每个观众的心扉。作为唯一以“中华”命名的海洋哺乳动物,这个跨越六千万年时光长廊的古老物种,如今全球仅存约6000头,其中近2000头栖息在这片水域。珠江口,这片全球最大的中华白海豚栖息地,不仅是它们世代栖居的家园,更是观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影片以雌豚“珠珠”的生命轨迹为主线,编织出一幅瑰丽而真实的生态长卷。2012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的吉日,它裹着灰色的胎衣降生于珠江口海域,开始了它不平凡的生命旅程;港珠澳大桥建设时期,它懵懂地跟随族群向西迁徙,见证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待生态修复的春风吹拂海面,它又携着新生的幼豚“洋洋”重返故里。这一去一回的迁徙,不仅是个体生命的成长故事,更是中国生态文明从理念到实践的生动诠释。

最令观众心弦震颤的,是“珠珠”痛失幼崽后,依然执着地背负幼豚遗体游向出生地的画面。“它连续五天无法进食,却始终驮着幼豚的残骸,坚定地航向生命最初的港湾。”影片的解说低沉而克制,但这份跨越物种的母爱,却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影院中弥漫着无声的共鸣与深思。

第二乐章:

文明温度——发展路上的生态智慧

在浩瀚的南海之滨,这群粉白色的身影虽然不能言语,却是海洋生态最诚实的“信号”。它们的每一次出现,都在诉说着这片海域的生机;它们的每一次远离,都在警示着生态的变迁。

面对这份生命的重量,人类以深沉的温柔回应——港珠澳大桥开工时,建设者们许下的“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的承诺。

影片展现了这样一组数据:港珠澳大桥建设中,94个桥墩从最初的宏伟蓝图中悄然隐去,只为给白海豚留出自由游弋的通道;3.4亿元环保资金投入,“泡泡帘”织就的水下声学屏障,温柔地守护着这片蔚蓝的家园……当“500余头白海豚重返家园,种群恢复至1100多头”的画面浮现在银幕上,无声诉说着生态优先的深刻理念。

港珠澳大桥与中华白海豚。

比这些数据更动人的,是那些将守护刻进生命的科研人的故事。89岁的潘文石教授,从守护秦岭大熊猫的“熊猫之父”,化身为北部湾三娘湾白海豚的“老友”。他那本泛黄的笔记本上,墨迹依然鲜活:“钦钦,背鳍有月牙形缺口,2008年受伤获救,2010年产下头胎……”

如今,“钦钦”已是三代同堂的“海豚祖母”,潘教授仍会定期乘着小船前去探望,远远地挥手致意,如同问候一位老友。这种跨越物种的情谊,在镜头下显得如此自然而深刻。

李松海研究员二十多年如一日踏浪寻踪,将中华白海豚的已知分布向南推进了三百公里;祝茜教授三十三年坚守,用30万张照片记录白海豚行为,构建起举世无双的影像数据库;美国鲸豚博士杰弗逊因追寻白海豚的踪迹而与妻子在香港结下良缘……正是这些具象的人与事,让“生态保护”四个字,不再是冰冷的口号,而是滚烫的初心、浪漫的坚守与一群人的热血奔赴。

水下拍摄中华白海豚。

“作为与中华白海豚最‘亲密’的地市媒体,我们也希望为这些无声的生灵代言。”《中华白海豚》主创团队说,“它们是有名有姓、有悲有喜的生命个体,是与我们共同栖息在这片星球上的挚友。”这番话语,不仅道出了创作者对自然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更揭示了影片之所以能够打动无数观众的核心所在。

第三乐章:

光影诗学——六年磨一剑的影像远征

“这不只是‘大湾区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更是一场向光而行的影像远征。”总导演闫东的这句话,道出了创作团队的执着与虔诚。

影片的创作历程始于2019年,并被列为中宣部2023年“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项目。为了捕捉白海豚最自然的状态,创作团队调用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自主研发的重型陀螺稳像平台,在伶仃洋的汹涌波涛间缔造了影像技术的奇迹。“在颠簸不堪的小渔船上,实现3000毫米焦段、4K每秒400帧的稳定捕捉”——这套超高速摄影技术,精准地凝住了白海豚每一次跃出海面的惊艳瞬间,让观众能够看清它们眼神中的灵动、皮肤的纹理,甚至是呼吸时水珠的飞溅。

六年跋涉,风雨兼程。在中国科学院、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山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大力支持下,摄制组的足迹遍及中国、美国、瑞典、英国、泰国等多个国家,完成上百次海上拍摄,总航程超过3600海里。

水下拍摄中华白海豚。

主创团队们忆起在万山群岛连续16天的海上守候时,依然感慨万千:“在那些静谧的夜晚,创作人员甚至能清晰地听见白海豚浮出水面换气的‘嗤嗤’声,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体验,让我们真正理解了纪录片创作的灵魂所在。”

2024年5月22日,正逢“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中华白海豚》纪录片版本在央视总台科教频道首播后,立即引发热烈反响。全网触达超8亿人次,微博话题阅读总量突破6.9亿。与此同时,依托总台CGTN多语种平台,这部纪录片通过英、西、法、阿、俄五个语种向全球推送,被海外媒体誉为“东方生态智慧的视觉史诗”。

跃起的中华白海豚。

如今,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剪辑制作,特别增加了第十五届全运会的相关素材后,最终形成了现在这部82分钟的纪录电影精品,那些首次被定格的珍贵画面,已成为观众心中不灭的印记:

月华如练的海面上,白海豚默契协同围猎,如星河舞动;“育儿联盟”中,母亲们用身躯筑起坚实的守护之环……这些超越想象的影像呈现,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人类感知自然能力的深度拓展。

第四乐章:

文明交响——从历史长河到体育盛宴

中华白海豚,这尾游过六千万年光阴的“海上国宝”,早被烙进中华海洋文化的基因里——渔民称它“妈祖鱼”,视作大海的馈赠;它以“中华”为名,既藏着人与自然共生的古老智慧,更驮着一个民族对蔚蓝的深沉眷恋。

历史的卷轴缓缓铺展,每一笔都写满文明与自然的对话。故宫博物院的《海错图》上,“喷水直上,百数为群”藏着古人初见时的惊叹;1751年,瑞典博物学家在珠海海域对这一物种的首个科学记录,将“中华白海豚”的名字刻进世界生态史。

当影片全国首映的光束亮起,另一道“银弧”恰好跃入大众视野——以中华白海豚为原型的全运会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带着珠江口的浪意火爆出圈。设计里的巧思,藏着对这片海的深情:

它的栖息地在粤港澳三地共通的珠江口,是大湾区生态与文化的“纽带”,一头海豚,连起三地的蓝;

它的优雅泳姿里藏着的韵律,矫健腾跃中裹着的韧劲,与“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天然共鸣;

它的群居互助天性,恰是大湾区人“抱团向前”的生动写照,一头头银白身影,织就团结的图腾。

中华白海豚是十五运会吉祥物,也是珠海城市吉祥物。

近年来,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稳定向好,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保护的一个生动象征。

我们记得它,是1997年香港回归时传递祝福的吉祥物;我们看见它,是港珠澳大桥“海豚塔”展现的刚柔并济;我们喜爱它,是2025年全运会那个头顶湾区三色花雨的“小精灵”。一尾尾白海豚,早已成为我们心照不宣的情感密码——看见它,便想起了那片共有的海,和那份共同的暖。

第五乐章:

珠海答卷——一座城的生态自觉

在珠海,白海豚早已成为融入市民生活的“家人”,成了这座幸福之城的日常注脚。

这份与自然共生的文明,在珠海的土地上长出了最具温度的模样。2024年9月,珠海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将中华白海豚定为城市吉祥物,让一座城的守护升华为庄严承诺。漫步在今珠海,处处可见人与海豚和谐共处的生动图景:

金湾机场到达大厅外那座两层楼高的白海豚雕塑,永远微笑着迎接八方来客;万山群岛的渔船上,护豚队员们不仅认真记录着每头白海豚的行踪,更将这份守护融入日常;中小学校的课堂里,孩子们用稚嫩的画笔用心描绘着心中的“海上大熊猫”。

摄制组使用无人机拍摄中华白海豚。

一张精心编织的“生态保护网”也在珠江口海域徐徐展开:AI识别系统为每头海豚建立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证”,被动声学监测系统如同“海底的耳朵”,电子围栏系统织就立体的防护网络,百人护豚队年巡护里程超过2000航次,让中华白海豚在珠江口的碧波间安然游弋、生生不息。

影片中,2024年第十五届全运会公路自行车测试赛的沿海赛道上,一道红色身影如风掠过岸线;不远处,几抹银白正跃出蔚蓝——那是中华白海豚在晨光中游弋。

这动人的一幕,恰是珠海这座城市气质的缩影——在这里,发展的脉搏与自然的呼吸同频,现代都市的活力与深邃海洋的底蕴相拥,人类与万千生灵共享一片碧海蓝天。

终章:

永恒弦音——共生的未来

影片的结尾,“珠珠”在港珠澳大桥旁安然诞下新生命“洋洋”。整个族群默契地围成金色的保护圈,阳光穿透云层,在海面铺洒万千碎金,仿佛为这个新生命的到来举行一场庄严而温馨的仪式。

“人类无法独自面对未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89岁的潘文石教授在片中的这句箴言,凝结着一位生态学家毕生的智慧与坚守,为整部影片写下了深刻而动人的注脚。

令人欣慰的是,这份守护的理念正在更广阔的海域激起回响——珠海探索的生态保护模式,如今已成为中国海洋生态保护的可贵范本,在更多海岸线上生根发芽。

跃起的中华白海豚。

除了此次电影大会试映,该片预计将在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期间登陆全国院线。而中华白海豚的悠长叙事,远不止于银幕——它在珠海的碧海蓝天下铺展,随第十五届全运会的激情跃动,更在每一个珍视生命的心灵深处,落地生根。

伶仃洋上那道永恒的银色弧线,正是人与自然共生的现代化诗篇中,最温柔而坚定的韵脚。

文字:钟夏 图片:纪录片《中华白海豚》摄制组 编辑:祁文静 责任编辑:王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