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丨石溪之水——石溪·亦兰亭采风诗歌作品选
石溪辩

□王 山

石刻更适合于纪念

邀约相聚之后

也许是不辞而别

当初有多热烈

现在就可以有多淡漠

自然而然

一切并非刻意

羡慕琴泉

因为我们缺乏

流水的不羁与清澈

从古至今

我们热衷于

美好的命名

谈论长久

源于短暂

彼此心知肚明

爱松

画松

枯萎了松

万物皆可发声

最耐听的

是大自然的沉默之音

石溪

□杨 克

两块对峙的岩石

像门扉半启半阖

一支刻刀在石上签名

“石溪”。水从此随了鲍姓

“石溪生”把群贤请到水边

杯盏随水拐弯

亦兰亭在回环里重生

琴泉洗耳,松阴落在纸上

诗句像细鱼逆流而上

挑动石上的鳞

沿溪而行,读那些水里的颗粒

是水为山命名,还是山让水写字

我把掌心的尘,交给瀑布的白

瀑声落处

一条狭长的光

正从白石里持续涌出

它把人世一笔写过

又一笔,写回

千年不散,纸上一瞬

石溪回声

□王学芯

比河流静谧

清溪一路纷涌 山河飘逸

道光年间的雅士身影穿过水门

一笔鹅以一块岩石

示例的一字法则

叶延滨 王山 谷禾 卢卫平

眼睛在神迹里通幽

像在与鲍俊一起

感觉进入

词语汩汩出来

我的手指任由溪水轻噬

静止不动

思绪里 除了水 还是水

只想到自己七岁练字

水里的云飘起

纯蓝气息

一只鸟划过身后的天空

又盘旋回来 在几步远的树梢上

望着我 一双眼睛

如在相遇一个

相信的人

一个人写多少首诗抵上一个鹅字

一个人手指浸醮万物的溪水

闪耀之事临空一挥

涌动之花便四散开来

从石溪中走出来

两树夹道

踩出了回声

石溪,听鸟记

□谷 禾

听鸟。听一只鸟

听盛大的鸟群在午后的阒寂里

在比鸟群更盛大的海风中

也有树荫叠翠

惊涛拍岸,嬉戏的孩子

从溪山清远摸到鸟鸣的影子

但没有任何一只鸟

为台风登陆命名

群岛与大海和声,一片叶子飘落

我伸出手,却抓不住什么

而它的嗉囊在动

喉咙在动细舌在动每片羽毛在动

半山的摩崖也在动

什么即将拔起——

从我持续的等待中

飞向天空深处

它一边飞,一边解散自己

石溪像一棵树

剧烈颤栗着

被最后一声鸣叫击中

石溪水

□唐晓虹

翻越山岭,我寻找

香山石溪水的源头

凤凰山顶泊着一潭天水

沿着岩石叠成阶梯

淌成溪流

石溪水,山场村人

坐在古巷石墩上饮过

归乡的游子

聚集北帝庙会举杯饮过

道光年,三月三曲水流觞

鲍俊和岭南先贤对酌过

镌刻岩壁的诗,躺至溪底的字

“一笔鹅”“琴泉”“旷观”“奇响”

和“激湍”都沉浸其中,还有

亦兰亭节节拔高的紫竹

品尝了她的甘甜与清冽

惜字社墙边的兰花草

陶醉被润泽的幸福

林间云雀、溪边蜻蜓和我

也俯身石溪水,饮过

凤凰山收纳云雾

化作源远溪流

赠予石溪水澄明和开阔

她清响山涧,映照万物

来来往往的我们

因饮过,而懂得珍重

丝竹怀古

□戴潍娜

萧萧秋雨走香洲,烟雨楼台冷月清,

隔江谁奏古人曲,惹伊追思故人情。

烟波浩渺间江楼一点

风回曲水处钟鼓声声。

望古月长亭,怀旧日琵琶

想那周朗辨音,思他浔阳夜行。

古来多少才情泪,溢作一江春月华。

有萧声红树里,诉情思绵绵,

有枫花秋声处,泣红泪涔涔。

石溪丝竹奏几回,渔舟唱晚响数声,愁意添三分。

临水斜阳七里长,舟边闲篙一截湿,舟子作梦痴。

不若把酒临江,休理花蕊散回风,

管他洄澜映斜阳,

踏轻舟,青篙一点逐扬花。

溪流在石头上弹琴

□杨碧薇

只需想象这个名字

就知道,再坚硬的石头

也包含着柔软之心

在它们粗粝的皮肤下

停放着一张张琴

只需用呼吸轻拨

就会听到,沉默的事物里

也充溢着乐音

石溪,石溪

是溪流在让石头弹琴

再耐心点,耐心点

我们还得花一点时间,走过这条栈道

才能读完

一个深绿色的短篇

还须弦与笔的唱和,才能给亦兰亭

留下清秀的诗句

亦兰亭

□郑小琼

山间的月亮美如汉语修辞,静挂

在细蓝瓷般美的夜空,江山如梳

将人世间的悲欢梳理曲折又蜿蜒

黛色的山隐进白石桥下的荷叶丛

竹廊横陈若有若无的轻烟与月色

山道旁的香樟、桂树沉浸古远的

闲适,紫堇收缩短暂而善良的美

竹影、寂静砌满台阶,灌木丛中

跫音似念珠闪烁禅意,石头小径

沿着溪流转弯,折进竹林的深处

几颗泉中的石头映衬着刺槐树影

苔藓的上方被月光镂空,在半山

亦兰亭密满中国式的审美与永恒

明月顺它的飞檐投下竹林的喧哗

那空荡荡的石凳挤满秋夜的山水

石溪公园亦兰亭帖

□方 舟

“鹅”字还在,石溪还在

亦兰亭的诗联还在

一位书生的笔力和气度还在

江湖久远,中断的功名还在

樵径幽深,凝视过的修竹还在

是的,入木三分的墨痕还在

勒石成碑的句子还在

曲水流觞的场景还在

水落石出的时间还在

一棵万年松

让一个人带着平平仄仄的故事

回到原乡和山林

两座惜字庐

让另一个人带着琴泉洗过的口诀

检讨前识和余生

亦兰亭帖

□冯 娜

一群鹅在石头中苏醒

它们颈如芝兰

羽毛参差 如浸雾中

鲍姓之人推开水门

一株兰应声而开

青石坠入溪水,浓墨洇散

群鹅簇拥而上

书生手起手落,山涧为砚

拨动着巨石的胸襟

他常在这里梦想江南

他曾闭上眼梦寐

一位坐卧于兰亭的前人

踏溪而来

快雨时晴

这里海风吹凿 除了延绵的砂砾、梭草

石头中阵阵鹅啼

早已在一个人的名字里刻下

幽兰般的潮汐

无字石

□卢卫平

在石溪

刻有字的石头前

站满了人

他们都爱字

他们像溪水潺潺一样

从字的一笔一画

谈论着中华文化的

起承转合

源远流长

一块石头

因为一个字

生根发芽

枝繁叶茂

我站在一块

被竹林掩遮

没有刻字的石头前

我看见这块石头的

头顶有裂纹

像我在生宣上

写字的枯笔

我这样想时

我听见石头上的裂纹

开口说话

它说它等着我

把字写好

写得像鲍俊一样好

写得比鲍俊还要好

到那一天

站在它面前的人

不用看署名落款

就有人脱口而出

这块石头上

刻的是卢卫平的字

石溪听泉

□熊 焱

溪流怀抱琴弦,从水路上

传来远处大海的潮音

是一扇石门被推开

飞瀑露出了

纵身跃下悬崖的孤绝

是摩崖石刻上

一管狼毫显现着

银钩铁划的骨与筋

是一个鲍姓的书生

把明月和星辰

全都收入衣襟

清风徐来

我从满山的虫吟和鸟鸣中

辨认出我肺腑中的呼吸——

就像诗,只为记录或洞悉

惜字庐

□唐不遇

惜字庐只剩下两堵残壁

两个饱经风雨的古人

在无处隐藏的今天

珍惜着彼此

惜字庐是否还记得夯土的匠人

把黄泥、砂子、石灰

甚至粗粝的海盐、诗文草稿

夯进自己空无的身影里

惜字庐的遗迹前

还有一条流淌在石头上的溪水

还有一个一笔写成的鹅字

镌刻在岩壁,如此硕大

昂着头,仿佛被放养

惜字庐不需要珍惜我

我不是碑上残缺的汉字

只是这青山中泥塑的空气

石溪游记

□刘春潮

有人以石为纸 刻字

横平竖直

你却把心比刀 刻人

沧桑世事

“江湖老去头如雪

归向深山读道书”

尽洗尘心

无所谓落尘

石头

自以苔藓为依

我的脚步很轻

轻得像蛛网

凝住的时光

飘过山顶的云好慢

慢得像

不想离开

石溪之石

□容 浩

雅士把酒言欢

落荒之人泪湿青衫

你未必不是那一株松木

未必不是

被赐名的石头

散落溪边的

大大小小的

是湿润之石也是饮酒之石

不同的是

它们从未得到过功名

古人把想要的东西

刻在石头上

如同秋日要将水流声

藏在松林里

古人多是到了半道

才明白过来

作为一些水滴

都要从高处下来

弯曲,在必经之途

你的兄弟穿过石头

你的兄弟沉默入镜

都是为了在时间的远处

和你一起呜咽

石溪·亦兰亭公园

□盛祥兰

我们拾级而上

踩着青石板,踩着砚台

踩着黄昏

不经意间,会被一些

偏旁部首缠住衣角

在上一段时间里

有溪水流下来

像是燕子回头说了句什么

像是蜻蜓在水的纸上练习篆书

像是我交出了一桩心事

夕阳比人类更懂得自然法则

它一边在摩崖石刻上涂口红

一边消失

这多像人的命运啊

风蘸着黄昏的墨水

继续临摹月光和石头

未表达的那部分

石溪亦兰亭兼怀鲍俊

□万琼兰

三十岁辞官归故里,回香山山场

在石溪,种竹,种魏晋风骨

月亮向幽暗的部分敞开

脱下官服,鲍俊把它披在身上

任凭内心的风雪折落旧竹枝

兰亭无丝竹无管弦

只安顿快然吟啸

白云在石溪的清流里研墨

清风穿行在山间留下摩崖石刻

说给后人听

文字:王 山 杨 克 王学芯 谷 禾 唐晓虹 戴潍娜 杨碧薇 郑小琼 方 舟 冯 娜 卢卫平 熊 焱 唐不遇 刘春潮 容 浩 盛祥兰 万琼兰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董帅奇
湾韵丨石溪之水——石溪·亦兰亭采风诗歌作品选
珠海特区报 2025-10-30 07:02
石溪辩

□王 山

石刻更适合于纪念

邀约相聚之后

也许是不辞而别

当初有多热烈

现在就可以有多淡漠

自然而然

一切并非刻意

羡慕琴泉

因为我们缺乏

流水的不羁与清澈

从古至今

我们热衷于

美好的命名

谈论长久

源于短暂

彼此心知肚明

爱松

画松

枯萎了松

万物皆可发声

最耐听的

是大自然的沉默之音

石溪

□杨 克

两块对峙的岩石

像门扉半启半阖

一支刻刀在石上签名

“石溪”。水从此随了鲍姓

“石溪生”把群贤请到水边

杯盏随水拐弯

亦兰亭在回环里重生

琴泉洗耳,松阴落在纸上

诗句像细鱼逆流而上

挑动石上的鳞

沿溪而行,读那些水里的颗粒

是水为山命名,还是山让水写字

我把掌心的尘,交给瀑布的白

瀑声落处

一条狭长的光

正从白石里持续涌出

它把人世一笔写过

又一笔,写回

千年不散,纸上一瞬

石溪回声

□王学芯

比河流静谧

清溪一路纷涌 山河飘逸

道光年间的雅士身影穿过水门

一笔鹅以一块岩石

示例的一字法则

叶延滨 王山 谷禾 卢卫平

眼睛在神迹里通幽

像在与鲍俊一起

感觉进入

词语汩汩出来

我的手指任由溪水轻噬

静止不动

思绪里 除了水 还是水

只想到自己七岁练字

水里的云飘起

纯蓝气息

一只鸟划过身后的天空

又盘旋回来 在几步远的树梢上

望着我 一双眼睛

如在相遇一个

相信的人

一个人写多少首诗抵上一个鹅字

一个人手指浸醮万物的溪水

闪耀之事临空一挥

涌动之花便四散开来

从石溪中走出来

两树夹道

踩出了回声

石溪,听鸟记

□谷 禾

听鸟。听一只鸟

听盛大的鸟群在午后的阒寂里

在比鸟群更盛大的海风中

也有树荫叠翠

惊涛拍岸,嬉戏的孩子

从溪山清远摸到鸟鸣的影子

但没有任何一只鸟

为台风登陆命名

群岛与大海和声,一片叶子飘落

我伸出手,却抓不住什么

而它的嗉囊在动

喉咙在动细舌在动每片羽毛在动

半山的摩崖也在动

什么即将拔起——

从我持续的等待中

飞向天空深处

它一边飞,一边解散自己

石溪像一棵树

剧烈颤栗着

被最后一声鸣叫击中

石溪水

□唐晓虹

翻越山岭,我寻找

香山石溪水的源头

凤凰山顶泊着一潭天水

沿着岩石叠成阶梯

淌成溪流

石溪水,山场村人

坐在古巷石墩上饮过

归乡的游子

聚集北帝庙会举杯饮过

道光年,三月三曲水流觞

鲍俊和岭南先贤对酌过

镌刻岩壁的诗,躺至溪底的字

“一笔鹅”“琴泉”“旷观”“奇响”

和“激湍”都沉浸其中,还有

亦兰亭节节拔高的紫竹

品尝了她的甘甜与清冽

惜字社墙边的兰花草

陶醉被润泽的幸福

林间云雀、溪边蜻蜓和我

也俯身石溪水,饮过

凤凰山收纳云雾

化作源远溪流

赠予石溪水澄明和开阔

她清响山涧,映照万物

来来往往的我们

因饮过,而懂得珍重

丝竹怀古

□戴潍娜

萧萧秋雨走香洲,烟雨楼台冷月清,

隔江谁奏古人曲,惹伊追思故人情。

烟波浩渺间江楼一点

风回曲水处钟鼓声声。

望古月长亭,怀旧日琵琶

想那周朗辨音,思他浔阳夜行。

古来多少才情泪,溢作一江春月华。

有萧声红树里,诉情思绵绵,

有枫花秋声处,泣红泪涔涔。

石溪丝竹奏几回,渔舟唱晚响数声,愁意添三分。

临水斜阳七里长,舟边闲篙一截湿,舟子作梦痴。

不若把酒临江,休理花蕊散回风,

管他洄澜映斜阳,

踏轻舟,青篙一点逐扬花。

溪流在石头上弹琴

□杨碧薇

只需想象这个名字

就知道,再坚硬的石头

也包含着柔软之心

在它们粗粝的皮肤下

停放着一张张琴

只需用呼吸轻拨

就会听到,沉默的事物里

也充溢着乐音

石溪,石溪

是溪流在让石头弹琴

再耐心点,耐心点

我们还得花一点时间,走过这条栈道

才能读完

一个深绿色的短篇

还须弦与笔的唱和,才能给亦兰亭

留下清秀的诗句

亦兰亭

□郑小琼

山间的月亮美如汉语修辞,静挂

在细蓝瓷般美的夜空,江山如梳

将人世间的悲欢梳理曲折又蜿蜒

黛色的山隐进白石桥下的荷叶丛

竹廊横陈若有若无的轻烟与月色

山道旁的香樟、桂树沉浸古远的

闲适,紫堇收缩短暂而善良的美

竹影、寂静砌满台阶,灌木丛中

跫音似念珠闪烁禅意,石头小径

沿着溪流转弯,折进竹林的深处

几颗泉中的石头映衬着刺槐树影

苔藓的上方被月光镂空,在半山

亦兰亭密满中国式的审美与永恒

明月顺它的飞檐投下竹林的喧哗

那空荡荡的石凳挤满秋夜的山水

石溪公园亦兰亭帖

□方 舟

“鹅”字还在,石溪还在

亦兰亭的诗联还在

一位书生的笔力和气度还在

江湖久远,中断的功名还在

樵径幽深,凝视过的修竹还在

是的,入木三分的墨痕还在

勒石成碑的句子还在

曲水流觞的场景还在

水落石出的时间还在

一棵万年松

让一个人带着平平仄仄的故事

回到原乡和山林

两座惜字庐

让另一个人带着琴泉洗过的口诀

检讨前识和余生

亦兰亭帖

□冯 娜

一群鹅在石头中苏醒

它们颈如芝兰

羽毛参差 如浸雾中

鲍姓之人推开水门

一株兰应声而开

青石坠入溪水,浓墨洇散

群鹅簇拥而上

书生手起手落,山涧为砚

拨动着巨石的胸襟

他常在这里梦想江南

他曾闭上眼梦寐

一位坐卧于兰亭的前人

踏溪而来

快雨时晴

这里海风吹凿 除了延绵的砂砾、梭草

石头中阵阵鹅啼

早已在一个人的名字里刻下

幽兰般的潮汐

无字石

□卢卫平

在石溪

刻有字的石头前

站满了人

他们都爱字

他们像溪水潺潺一样

从字的一笔一画

谈论着中华文化的

起承转合

源远流长

一块石头

因为一个字

生根发芽

枝繁叶茂

我站在一块

被竹林掩遮

没有刻字的石头前

我看见这块石头的

头顶有裂纹

像我在生宣上

写字的枯笔

我这样想时

我听见石头上的裂纹

开口说话

它说它等着我

把字写好

写得像鲍俊一样好

写得比鲍俊还要好

到那一天

站在它面前的人

不用看署名落款

就有人脱口而出

这块石头上

刻的是卢卫平的字

石溪听泉

□熊 焱

溪流怀抱琴弦,从水路上

传来远处大海的潮音

是一扇石门被推开

飞瀑露出了

纵身跃下悬崖的孤绝

是摩崖石刻上

一管狼毫显现着

银钩铁划的骨与筋

是一个鲍姓的书生

把明月和星辰

全都收入衣襟

清风徐来

我从满山的虫吟和鸟鸣中

辨认出我肺腑中的呼吸——

就像诗,只为记录或洞悉

惜字庐

□唐不遇

惜字庐只剩下两堵残壁

两个饱经风雨的古人

在无处隐藏的今天

珍惜着彼此

惜字庐是否还记得夯土的匠人

把黄泥、砂子、石灰

甚至粗粝的海盐、诗文草稿

夯进自己空无的身影里

惜字庐的遗迹前

还有一条流淌在石头上的溪水

还有一个一笔写成的鹅字

镌刻在岩壁,如此硕大

昂着头,仿佛被放养

惜字庐不需要珍惜我

我不是碑上残缺的汉字

只是这青山中泥塑的空气

石溪游记

□刘春潮

有人以石为纸 刻字

横平竖直

你却把心比刀 刻人

沧桑世事

“江湖老去头如雪

归向深山读道书”

尽洗尘心

无所谓落尘

石头

自以苔藓为依

我的脚步很轻

轻得像蛛网

凝住的时光

飘过山顶的云好慢

慢得像

不想离开

石溪之石

□容 浩

雅士把酒言欢

落荒之人泪湿青衫

你未必不是那一株松木

未必不是

被赐名的石头

散落溪边的

大大小小的

是湿润之石也是饮酒之石

不同的是

它们从未得到过功名

古人把想要的东西

刻在石头上

如同秋日要将水流声

藏在松林里

古人多是到了半道

才明白过来

作为一些水滴

都要从高处下来

弯曲,在必经之途

你的兄弟穿过石头

你的兄弟沉默入镜

都是为了在时间的远处

和你一起呜咽

石溪·亦兰亭公园

□盛祥兰

我们拾级而上

踩着青石板,踩着砚台

踩着黄昏

不经意间,会被一些

偏旁部首缠住衣角

在上一段时间里

有溪水流下来

像是燕子回头说了句什么

像是蜻蜓在水的纸上练习篆书

像是我交出了一桩心事

夕阳比人类更懂得自然法则

它一边在摩崖石刻上涂口红

一边消失

这多像人的命运啊

风蘸着黄昏的墨水

继续临摹月光和石头

未表达的那部分

石溪亦兰亭兼怀鲍俊

□万琼兰

三十岁辞官归故里,回香山山场

在石溪,种竹,种魏晋风骨

月亮向幽暗的部分敞开

脱下官服,鲍俊把它披在身上

任凭内心的风雪折落旧竹枝

兰亭无丝竹无管弦

只安顿快然吟啸

白云在石溪的清流里研墨

清风穿行在山间留下摩崖石刻

说给后人听

文字:王 山 杨 克 王学芯 谷 禾 唐晓虹 戴潍娜 杨碧薇 郑小琼 方 舟 冯 娜 卢卫平 熊 焱 唐不遇 刘春潮 容 浩 盛祥兰 万琼兰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董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