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最强大脑”为珠海海洋经济做“参谋”!海洋产业领域博士后项目交流专场活动在珠举行

10月30日,由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指导,珠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南方海洋实验室承办的“蓝海思潮,赋能新质生产力”科技沙龙暨博士后项目交流专场活动顺利举行。活动以“蓝海思潮,赋能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组织100余名来自港澳、广州及珠海等地区的海洋产业领域专家、博士博士后人才,深入南方海洋实验室、蓝海科技产业园开展产业交流,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海洋产业发展、搭建分享前沿学术成果交流平台,北京师范大学关成华教授带来《激活珠海现代海洋产业新动能》专题分享,他结合自身在区域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领域的研究经验,深入剖析珠海海洋产业的优势与潜力,提出以“科技赋能+人才驱动”激活现代海洋产业新动能,为珠海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推进“海上新基建”建设提供了前沿思路与理论支撑。关成华教授表示,“珠海发展海洋经济的愿景,可以围绕以下5个关键词推动规划。珠海有独特的海洋优势,丰富且广阔的应用场景,可以打造产业海洋;珠海有国家南方海洋实验室重大的科技平台,有60余个高校科研平台,可以打造海洋科学的重要策源地;珠海要在体制机制进行更多的创新探索,打造活力海洋;珠海要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打造美丽海洋;珠海与港澳相亲相近,要打造开放共赢的海洋。”

活动还邀请国内外海洋及交叉学科领域博士、博士后项目路演对接,一批聚焦海洋领域前沿技术的重点项目亮相。中山大学伍思欢博士围绕创业经历和跨介质无人机进行分享,呈现其创新产品在海洋观测、资源勘探等场景的应用潜力;南方海洋实验室高级工程师刘健介绍了全球首个海洋数字孪生引擎DTOEngine,该引擎可实现典型海洋现象的三维模拟仿真,能为海洋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提供关键技术支撑;苏州大学副教授罗玖推介的“高盐水超高浓缩技术”,目前该技术已在中盐昆山完成初试,并获得央企重点项目支持。路演现场,专家与企业代表交流热烈,部分项目已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活动期间,参会人才围绕“海上新基建”技术突破、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协同机制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不少博士博士后表示,未来希望扎根珠海,为海洋强省与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中山大学伍思欢博士在分享中表示,其团队选择落户珠海,正是看中珠海在海洋产业领域的优势。“之前,我们实地调研了多个产业园区,最终选择落地珠海的蓝海科技产业园,是因为这里具备高度契合项目产业化需求的软硬件条件,可以提供‘水试’和空域试验,为项目发展带来‘量身定制’般的支持。同时,珠海对海洋产业的扶持政策非常精准,尤其是在实验室成果转化、产业化项目落地等方面。”

今年是我国博士后制度实施的40周年。截至目前,珠海累计设立博士后科研平台140家,在站博士后超过700人,博士博士后总量突破6000人,覆盖人工智能、海洋工程、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

文字:王芳 图片:王芳 编辑:冯春雨 何进 责任编辑:何进
百位“最强大脑”为珠海海洋经济做“参谋”!海洋产业领域博士后项目交流专场活动在珠举行
观海融媒 2025-10-30 21:12

10月30日,由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指导,珠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南方海洋实验室承办的“蓝海思潮,赋能新质生产力”科技沙龙暨博士后项目交流专场活动顺利举行。活动以“蓝海思潮,赋能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组织100余名来自港澳、广州及珠海等地区的海洋产业领域专家、博士博士后人才,深入南方海洋实验室、蓝海科技产业园开展产业交流,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海洋产业发展、搭建分享前沿学术成果交流平台,北京师范大学关成华教授带来《激活珠海现代海洋产业新动能》专题分享,他结合自身在区域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领域的研究经验,深入剖析珠海海洋产业的优势与潜力,提出以“科技赋能+人才驱动”激活现代海洋产业新动能,为珠海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推进“海上新基建”建设提供了前沿思路与理论支撑。关成华教授表示,“珠海发展海洋经济的愿景,可以围绕以下5个关键词推动规划。珠海有独特的海洋优势,丰富且广阔的应用场景,可以打造产业海洋;珠海有国家南方海洋实验室重大的科技平台,有60余个高校科研平台,可以打造海洋科学的重要策源地;珠海要在体制机制进行更多的创新探索,打造活力海洋;珠海要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打造美丽海洋;珠海与港澳相亲相近,要打造开放共赢的海洋。”

活动还邀请国内外海洋及交叉学科领域博士、博士后项目路演对接,一批聚焦海洋领域前沿技术的重点项目亮相。中山大学伍思欢博士围绕创业经历和跨介质无人机进行分享,呈现其创新产品在海洋观测、资源勘探等场景的应用潜力;南方海洋实验室高级工程师刘健介绍了全球首个海洋数字孪生引擎DTOEngine,该引擎可实现典型海洋现象的三维模拟仿真,能为海洋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提供关键技术支撑;苏州大学副教授罗玖推介的“高盐水超高浓缩技术”,目前该技术已在中盐昆山完成初试,并获得央企重点项目支持。路演现场,专家与企业代表交流热烈,部分项目已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活动期间,参会人才围绕“海上新基建”技术突破、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协同机制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不少博士博士后表示,未来希望扎根珠海,为海洋强省与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中山大学伍思欢博士在分享中表示,其团队选择落户珠海,正是看中珠海在海洋产业领域的优势。“之前,我们实地调研了多个产业园区,最终选择落地珠海的蓝海科技产业园,是因为这里具备高度契合项目产业化需求的软硬件条件,可以提供‘水试’和空域试验,为项目发展带来‘量身定制’般的支持。同时,珠海对海洋产业的扶持政策非常精准,尤其是在实验室成果转化、产业化项目落地等方面。”

今年是我国博士后制度实施的40周年。截至目前,珠海累计设立博士后科研平台140家,在站博士后超过700人,博士博士后总量突破6000人,覆盖人工智能、海洋工程、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

文字:王芳 图片:王芳 编辑:冯春雨 何进 责任编辑: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