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相光 黄佳慧
2025-11-04 01:50
回顾十四年抗战史,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贡献,既实质性地重塑了世界格局,更升华了人类道义,其过程与结果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进程,并深刻影响了战后国际关系。
站在人类文明、世界秩序的高度,立足中国格局升华国内语境并识读好国际现实,充分理解中国抗战胜利的亚洲价值、全球贡献,方能更好地把握弘扬正确二战史观的世界历史意义。

完善二战历史记忆
长期以来,西方二战叙事凌驾于合理的国别差异之上,刻意强调欧洲战场与英美作用,导致二战叙事的整体性与合理性难以为继。某些势力出于国内政治与国际现实考量,刻意塑造与事实不符的战争记忆。其中,“东方战场边缘论”等错误认知渐见渐成,意图改写历史话语、推动二战记忆转向。这种缺乏客观公允的历史叙事,严重削弱了包括中国在内的部分战胜国的历史地位与国际贡献。为完善二战历史记忆、弘扬正确二战史观,需有力捍卫真实的二战叙事。
其一,整体修补西方关于二战历史的认知“漏洞”。弘扬正确的二战史观,必须清晰阐明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地位。中国以巨大民族牺牲牢牢牵制日本陆军主力,有效遏阻其“北进”“南进”意图,从地理空间及军事时间上为盟军整体战略实施提供支撑。此外,中国军民积极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开展国际援助与合作,为二战胜利发挥决定性作用。若非如此纠正及补全,无法形成完整的二战史实图景。
其二,深刻认识“全球南方”关于二战历史的叙事必要。现当代,世界历史进程的标志性转折是二战胜利所形成的国际法理基础及治理秩序得到实践确认,以此为基础,现代国际体系仍在持续动态演进。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一环在于亚洲和欧洲主战场的决定性贡献。中国当年虽积贫积弱,但坚持抗战并最终取得胜利,为世界各国的反侵略斗争树立榜样、提供示范。由此,全球殖民体系渐息渐终,“全球南方”开始走上世界历史舞台。中国与广大南方国家立足南南合作把脉世界东西问题、南北问题,共同为战后国际秩序的系统维护和稳定发展积极汇聚“全球南方”力量。“全球南方”关于二战的历史贡献及其叙事价值亟需得到相应的确认。
其三,充分拓展中国关于二战历史的国际叙事空间。围绕二战历史构建更加完整、正义、详实的全球记忆,必须彻底摒弃漠视非西方国家及原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叙事偏向,尤其是以“日本受害论”为代表的偏态化、不公允的错误二战史观应予以严肃纠正。通过扎实的史料研究与有效的国际传播充分肯定中国和苏联的二战贡献,推动国际社会的认知转向与共识形成,需要充分、有效确立以中国为代表的正义力量对二战历史叙事的国际话语权,方可真正践行历史正义,赋予历史真相应有的平等承认与客观尊重。

提升全球治理效能
弘扬正确二战史观,不仅在于以应有的方式复现历史,更在于稳固战后国际治理体系、重塑全球治理格局、珍视和平发展价值。有鉴于此,需要中国为全球治理赋能,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安全、文明、治理倡议,提供中国方案、彰显大国担当、展示中国价值。
其一,严正把握全球治理的二战胜利与贡献逻辑。中国作为二战主要战胜国、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其国际地位奠基于巨大民族牺牲与历史贡献,具有充分的合法性与道义基础。中国的抗战贡献不仅在于军事胜利,更是对人类文明的捍卫。中国的二战叙事既复现了军事上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战略牵制、战场抗击与战力毁伤,更升华于精神上抗战意志的广泛激发、抗战气节的坚毅屹立、伟大抗战精神的历史唤醒。从本质上说,中国会同其他胜利国及贡献方,立足文明、面向世界,思虑全球治理问题,这既是历史赋予的使命,也是当代践行二战胜利与贡献逻辑的题中之义。
其二,捍卫塑造战后秩序的史实法理根基需要中国发挥大国作用。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以历史正义作基石、经济实力作支撑、军政力量作保障、文明智慧作镜鉴,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与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能够为捍卫二战胜利成果提供坚实支撑。弘扬正确二战史观,既立足史实全面肯定中国抗战的历史地位,也坚决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国始终着眼人类共同福祉,积极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坚决挫败任何企图否定战后秩序、为侵略历史翻案的错误图谋,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其三,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治理价值以汲取经验教训。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与中国人民的深邃省思,深刻揭示命运与共之于民族延续、国家发展与世界进步的历史要诀。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历史警示人们,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只有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才能维护共同安全,消弭战争根源,不让历史悲剧重演!”二战的历史教训已然揭示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孤立主义、零和博弈等终将引致共同灾难。弘扬正确二战史观的当代意义呼应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唯有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方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共创繁荣发展未来。

启迪和平发展之路
历史的价值在于为人类进步提供启示。正确的二战史观正是洞察中国与世界关系演变、指引人类前进方向的航标。
其一,有力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二战是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正因如此,和平与发展成为战后全球共识的核心议题。中国始终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回答“世界向何处去”,但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高悬。从人类文明的高度,深刻审视二战的历史教训,珍惜二战的胜利成果,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就是以史为鉴:世界和平来之不易,发展成果积难损易。国际社会必须凝聚共识,坚决抵制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回潮与霸权行径的现实蔓延。
其二,树立以合作谋安全、促安全的新理念。二战历史及其当代演进表明,任何企图通过牺牲他国安全谋求自身利益的举动,最终将导致所有国家陷入不安全境地。中国抗战得到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既是历史必然,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交流互鉴、友好合作的认同。共同抗击法西斯主义取得胜利的历程警示各国,面对当前世界安全困境,唯有践行以“六个坚持”为核心的全球安全倡议,才能真正筑牢和平根基、维护世界持久和平。
其三,全面倡导文明对话以超越文明冲突。二战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正确的二战史观昭示:不同文明形态与社会制度的国家能够为捍卫人类共同正义而团结奋斗。当前,面对全球治理赤字与复杂的国际局势,更应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彻底摒弃“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错误观念,坚决遏制借渲染“文明对立”为其地缘战略张目。世界各国应致力于文明和谐,携手应对共同挑战,而非为谋一己之私制造新隔阂、新矛盾与新对抗。世界各国安全利益平等,在维护本国合理利益的同时,要着眼于人类整体福祉,推动不同文明之间健康、有益、平等的交流互鉴。
正确二战史观承载多维而又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弘扬正确二战史观,既是对历史进程的深刻洞见,也是对人类未来的庄严承诺。关于其叙事建构:一是坚持历史真实与时代现实的统一。既确保基于坚实的历史事实,又善于挖掘其深刻启示与当代价值。二是坚定历史自信与全球对话的统一。既充满自信地构建关于二战的国家叙事体系,又善用国际容易理解与接纳的叙事方式,实现有效沟通并引领全球对话。三是坚持民族立场与人类关怀的统一。既旗帜鲜明地捍卫民族叙事权益,又照望人类利益与共同命运。惟此,致力以史为鉴、观照现实、面向未来。
(作者陈相光系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黄佳慧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跨学科视域下课程思政内容主体化的心理基础研究”(21YJA710004);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项目“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的效果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PDJH2024B125)的阶段性成果。
回顾十四年抗战史,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贡献,既实质性地重塑了世界格局,更升华了人类道义,其过程与结果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进程,并深刻影响了战后国际关系。
站在人类文明、世界秩序的高度,立足中国格局升华国内语境并识读好国际现实,充分理解中国抗战胜利的亚洲价值、全球贡献,方能更好地把握弘扬正确二战史观的世界历史意义。

完善二战历史记忆
长期以来,西方二战叙事凌驾于合理的国别差异之上,刻意强调欧洲战场与英美作用,导致二战叙事的整体性与合理性难以为继。某些势力出于国内政治与国际现实考量,刻意塑造与事实不符的战争记忆。其中,“东方战场边缘论”等错误认知渐见渐成,意图改写历史话语、推动二战记忆转向。这种缺乏客观公允的历史叙事,严重削弱了包括中国在内的部分战胜国的历史地位与国际贡献。为完善二战历史记忆、弘扬正确二战史观,需有力捍卫真实的二战叙事。
其一,整体修补西方关于二战历史的认知“漏洞”。弘扬正确的二战史观,必须清晰阐明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地位。中国以巨大民族牺牲牢牢牵制日本陆军主力,有效遏阻其“北进”“南进”意图,从地理空间及军事时间上为盟军整体战略实施提供支撑。此外,中国军民积极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开展国际援助与合作,为二战胜利发挥决定性作用。若非如此纠正及补全,无法形成完整的二战史实图景。
其二,深刻认识“全球南方”关于二战历史的叙事必要。现当代,世界历史进程的标志性转折是二战胜利所形成的国际法理基础及治理秩序得到实践确认,以此为基础,现代国际体系仍在持续动态演进。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一环在于亚洲和欧洲主战场的决定性贡献。中国当年虽积贫积弱,但坚持抗战并最终取得胜利,为世界各国的反侵略斗争树立榜样、提供示范。由此,全球殖民体系渐息渐终,“全球南方”开始走上世界历史舞台。中国与广大南方国家立足南南合作把脉世界东西问题、南北问题,共同为战后国际秩序的系统维护和稳定发展积极汇聚“全球南方”力量。“全球南方”关于二战的历史贡献及其叙事价值亟需得到相应的确认。
其三,充分拓展中国关于二战历史的国际叙事空间。围绕二战历史构建更加完整、正义、详实的全球记忆,必须彻底摒弃漠视非西方国家及原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叙事偏向,尤其是以“日本受害论”为代表的偏态化、不公允的错误二战史观应予以严肃纠正。通过扎实的史料研究与有效的国际传播充分肯定中国和苏联的二战贡献,推动国际社会的认知转向与共识形成,需要充分、有效确立以中国为代表的正义力量对二战历史叙事的国际话语权,方可真正践行历史正义,赋予历史真相应有的平等承认与客观尊重。

提升全球治理效能
弘扬正确二战史观,不仅在于以应有的方式复现历史,更在于稳固战后国际治理体系、重塑全球治理格局、珍视和平发展价值。有鉴于此,需要中国为全球治理赋能,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安全、文明、治理倡议,提供中国方案、彰显大国担当、展示中国价值。
其一,严正把握全球治理的二战胜利与贡献逻辑。中国作为二战主要战胜国、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其国际地位奠基于巨大民族牺牲与历史贡献,具有充分的合法性与道义基础。中国的抗战贡献不仅在于军事胜利,更是对人类文明的捍卫。中国的二战叙事既复现了军事上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战略牵制、战场抗击与战力毁伤,更升华于精神上抗战意志的广泛激发、抗战气节的坚毅屹立、伟大抗战精神的历史唤醒。从本质上说,中国会同其他胜利国及贡献方,立足文明、面向世界,思虑全球治理问题,这既是历史赋予的使命,也是当代践行二战胜利与贡献逻辑的题中之义。
其二,捍卫塑造战后秩序的史实法理根基需要中国发挥大国作用。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以历史正义作基石、经济实力作支撑、军政力量作保障、文明智慧作镜鉴,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与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能够为捍卫二战胜利成果提供坚实支撑。弘扬正确二战史观,既立足史实全面肯定中国抗战的历史地位,也坚决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国始终着眼人类共同福祉,积极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坚决挫败任何企图否定战后秩序、为侵略历史翻案的错误图谋,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其三,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治理价值以汲取经验教训。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与中国人民的深邃省思,深刻揭示命运与共之于民族延续、国家发展与世界进步的历史要诀。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历史警示人们,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只有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才能维护共同安全,消弭战争根源,不让历史悲剧重演!”二战的历史教训已然揭示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孤立主义、零和博弈等终将引致共同灾难。弘扬正确二战史观的当代意义呼应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唯有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方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共创繁荣发展未来。

启迪和平发展之路
历史的价值在于为人类进步提供启示。正确的二战史观正是洞察中国与世界关系演变、指引人类前进方向的航标。
其一,有力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二战是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正因如此,和平与发展成为战后全球共识的核心议题。中国始终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回答“世界向何处去”,但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高悬。从人类文明的高度,深刻审视二战的历史教训,珍惜二战的胜利成果,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就是以史为鉴:世界和平来之不易,发展成果积难损易。国际社会必须凝聚共识,坚决抵制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回潮与霸权行径的现实蔓延。
其二,树立以合作谋安全、促安全的新理念。二战历史及其当代演进表明,任何企图通过牺牲他国安全谋求自身利益的举动,最终将导致所有国家陷入不安全境地。中国抗战得到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既是历史必然,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交流互鉴、友好合作的认同。共同抗击法西斯主义取得胜利的历程警示各国,面对当前世界安全困境,唯有践行以“六个坚持”为核心的全球安全倡议,才能真正筑牢和平根基、维护世界持久和平。
其三,全面倡导文明对话以超越文明冲突。二战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正确的二战史观昭示:不同文明形态与社会制度的国家能够为捍卫人类共同正义而团结奋斗。当前,面对全球治理赤字与复杂的国际局势,更应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彻底摒弃“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错误观念,坚决遏制借渲染“文明对立”为其地缘战略张目。世界各国应致力于文明和谐,携手应对共同挑战,而非为谋一己之私制造新隔阂、新矛盾与新对抗。世界各国安全利益平等,在维护本国合理利益的同时,要着眼于人类整体福祉,推动不同文明之间健康、有益、平等的交流互鉴。
正确二战史观承载多维而又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弘扬正确二战史观,既是对历史进程的深刻洞见,也是对人类未来的庄严承诺。关于其叙事建构:一是坚持历史真实与时代现实的统一。既确保基于坚实的历史事实,又善于挖掘其深刻启示与当代价值。二是坚定历史自信与全球对话的统一。既充满自信地构建关于二战的国家叙事体系,又善用国际容易理解与接纳的叙事方式,实现有效沟通并引领全球对话。三是坚持民族立场与人类关怀的统一。既旗帜鲜明地捍卫民族叙事权益,又照望人类利益与共同命运。惟此,致力以史为鉴、观照现实、面向未来。
(作者陈相光系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黄佳慧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跨学科视域下课程思政内容主体化的心理基础研究”(21YJA710004);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项目“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的效果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PDJH2024B125)的阶段性成果。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