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茵琳 应立枫
2025-11-05 02:39


斑驳的骑楼印着岁月的痕迹,改造后的民居已变身现代农家庭院。一边是郁郁葱葱的农田,一边是波光潋滟的鱼塘。黄杨河畔,非遗彩绘墙用现代的表达方式述说着古村的历史,这里有着斗门知名特产“黄金风鳝”和百年非遗技艺。如今,经过管网改造、民居改造,引入产业和文创等一系列措施,斗门区井岸镇黄金村这座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纯农业古村正悄然发生变化……
近年来,黄金村围绕“一河一涌一鱼一果,和美黄金”发展理念,深挖非遗文化内涵、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于2023年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

百年技艺入选非遗
黄金村是一个典型的岭南水上村落,村东黄杨河奔涌向前,村外农田和鱼塘交错,村内河涌静静地流淌,果蔬草木在一座座白墙黛瓦的岭南民居间随风摇曳,清扫干净的路面将村子衬托得格外清静。

“我们先去村里的海堤广场看看。”记者见到黄金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海欣时,他刚忙完手头工作。来到广场,映入眼帘的是一组3D墙绘,描画着黄金村的渔业历史,也展示着村里的风光。一幅超过5米高的风鳝3D墙绘尤其醒目,蓝天白云下渔船破浪而行,呼之欲出,渔民站在船头手抓生猛的风鳝,尽展丰收的喜悦。
墙绘旁,咖啡屋、书吧等装饰一新静待开业迎客,另一侧,曾经作为水上人家住所的骑楼犹在,似乎用另一种方式承载着岁月的沧桑。
李海欣介绍说,因黄金村处于咸淡水交界处,风鳝每到冬至便来此处繁衍,渔民赶来捕捞,在河道罾棚上挂网捕捞风鳝的技术逐渐成熟,成为黄金村的一门代表性技艺,至今已经历五代人九十余年,这里的风鳝尤其鲜美可口,也因村名而被誉为“黄金风鳝”。2018年这门技艺被列入珠海市第十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世纪“黄金风鳝”一度出口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及日本等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方式的变化,码头日渐冷落,野生风鳝因环境等种种原因数量锐减,“装风鳝”这一技艺也在村民生活中渐渐淡出。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里也不再那么热闹,这让村里土生土长的“80后”李海欣感到特别惋惜,2019年春节,已在外做了多年生意的他决定返乡。
2020年,李海欣当选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如何重新振兴家乡是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题,也是他的心结,办法之一就是继承发扬村里的传统技艺,“‘装风鳝’是我们村的传统文化,是村里的根和魂,必须保护传承好。”

传统技艺以现代表达方式破局重兴
如今,黄金村已有三名村民成功申报成为“装风鳝”非遗传承人,时常在黄金村渔农特产美食展等大型活动中向广大市民、游客展示传统技艺,日常的非遗文化展示更是不可或缺。

海堤广场一侧的善雅书房修葺一新,内设有“黄金村历史文化”专区,每月这里都会组织“童心读书会”活动,邀请“装风鳝”非遗传承人开展讲座,传授特色捕捞技艺。“守住非遗,要有新表达、呈‘年轻态’,让更多年轻人来了解非遗,传承非遗。”李海欣说,黄金村与某高校进行校地文化共建合作,推出了朗朗上口的原创歌曲《黄金村的歌谣》,让更多人了解这项非遗文化。
“今年还新增了‘黄金小鳝’卡通形象,深受年轻游客喜爱。这个卡通IP是与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联手打造。保护非遗不仅要尊重传统,还要接地气、顺潮流。”李海欣向记者展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帆布袋上,灰色鳝鱼站在船头撒网,“装风鳝”技艺活灵活现;T恤上,“黄金小鳝”卡通形象造型别致,活泼可爱。
除了让非遗“活”起来,更要让它传出去。借助黄杨河的自然风光美景,黄金村打造了一条以“装风鳝”等黄金村历史、风光为题材的彩绘墙打卡路线,串联起海堤广场、黄金水闸、黄金码头、骑楼等打卡点。村里还邀请摄影家协会“大咖”来村里采风,通过拍摄照片、视频等方式在社交平台等进行广泛传播。“我们希望把游客吸引来,把黄金村的‘渔文化’传出去。”

另一方面,依托黄杨河景观,烧烤店、咖啡店、主题休闲“轰趴馆”陆续建起,而20世纪70年代的骑楼也计划进行改造。新制定的村规民约帮助村民改变旧观念,村民房屋、村内道路也在不断修缮。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随着村里支线排污管网的完工,水上村落污水直排局面彻底改变。
村民赵培顺感受尤其深刻,“现在我们的居住环境改善了很多”,在河边安家数十年的他说,以前经常闻到河面的气味,现在闲暇之时,则会拿着鱼竿去河边钓鱼。“过去,村民房子建得挺乱,路也窄,在村里开车需要拐来拐去。”赵培顺说,如今村民房屋统一报建,村貌得到明显改善,不少外出的村民返乡居住并投资创业。

“你要多推出一些菜品。”黄杨河堤边的一家烧烤店旁,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驻井岸镇专员李冀波正在给店主阿斌提出建议。李冀波告诉记者,2018年,因为工作关系到过黄金村,当时村里的基础相当落后,但是随着“一河一涌”改造,“一鱼一果”产业发展,村内各项设施日臻完善,村容村貌今非昔比。
烧烤店主阿斌是返乡创业者之一,这位“80后”2009年从部队退伍之后在市区工作多年,2022年回到村里创业,次年在黄杨河边开办烧烤店,“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晚上要接待100多名客人。”

一个火龙果种植基地旁的农庄里,农庄老板娘李玉云忙着准备中午的生意,她告诉记者,以前她和丈夫外出打工,如今村里发展起来了,回乡创业的他们不仅有了火龙果种植基地,还开办农庄,每月收益可观。“待时节一到,我们还会推出一系列黄金风鳝农家菜,让游客尝尝鲜!”
李海欣说,黄金村已与香港一家投资集团签订意向协议,首期投资3000万元,计划将4座闲置旧建筑改造为融合餐饮、文化、休闲的旅游综合体。此前,村里还引入外省投资建设了百余亩鳗鱼养殖场,待丰收后,这批鳗鱼将出口至日本、韩国。未来,村里还计划将风鳝捕捞转化为风鳝养殖,让技艺成为产业,将这一“黄金特产”进一步推向国际市场。
记者手记>>>
从面临失传的传统技艺重焕生机,到杂乱鱼塘成为专业化水产养殖场,再到荒废老房蝶变旅游综合体……如今的黄金村,不仅有“颜值”更有“气质”,一个个“土特产”成为大产业,田间地头崛起一个个文旅新IP。乘着“百千万工程”东风,黄金村沐浴着新时代春风,焕发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未来将会越来越“出圈”。
黄金村档案>>>
黄金村位于井岸镇西南部,村内有黄金涌。相传200多年前,广东沿海有位叫“张保仔”的海盗掠夺一搜商船后途经现在的黄金村附近水域时沉没,船上有金银数千斤,村民纷纷前来“淘金”。19世纪80年代,广东附近地区的渔民来此打渔,并逐渐定居,大约20世纪20年代逐渐得名黄金村并沿用至今。
2023年,黄金村成功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显著增长,从2020年的37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108万元,今年预计将超120万元。


斑驳的骑楼印着岁月的痕迹,改造后的民居已变身现代农家庭院。一边是郁郁葱葱的农田,一边是波光潋滟的鱼塘。黄杨河畔,非遗彩绘墙用现代的表达方式述说着古村的历史,这里有着斗门知名特产“黄金风鳝”和百年非遗技艺。如今,经过管网改造、民居改造,引入产业和文创等一系列措施,斗门区井岸镇黄金村这座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纯农业古村正悄然发生变化……
近年来,黄金村围绕“一河一涌一鱼一果,和美黄金”发展理念,深挖非遗文化内涵、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于2023年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

百年技艺入选非遗
黄金村是一个典型的岭南水上村落,村东黄杨河奔涌向前,村外农田和鱼塘交错,村内河涌静静地流淌,果蔬草木在一座座白墙黛瓦的岭南民居间随风摇曳,清扫干净的路面将村子衬托得格外清静。

“我们先去村里的海堤广场看看。”记者见到黄金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海欣时,他刚忙完手头工作。来到广场,映入眼帘的是一组3D墙绘,描画着黄金村的渔业历史,也展示着村里的风光。一幅超过5米高的风鳝3D墙绘尤其醒目,蓝天白云下渔船破浪而行,呼之欲出,渔民站在船头手抓生猛的风鳝,尽展丰收的喜悦。
墙绘旁,咖啡屋、书吧等装饰一新静待开业迎客,另一侧,曾经作为水上人家住所的骑楼犹在,似乎用另一种方式承载着岁月的沧桑。
李海欣介绍说,因黄金村处于咸淡水交界处,风鳝每到冬至便来此处繁衍,渔民赶来捕捞,在河道罾棚上挂网捕捞风鳝的技术逐渐成熟,成为黄金村的一门代表性技艺,至今已经历五代人九十余年,这里的风鳝尤其鲜美可口,也因村名而被誉为“黄金风鳝”。2018年这门技艺被列入珠海市第十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世纪“黄金风鳝”一度出口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及日本等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方式的变化,码头日渐冷落,野生风鳝因环境等种种原因数量锐减,“装风鳝”这一技艺也在村民生活中渐渐淡出。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里也不再那么热闹,这让村里土生土长的“80后”李海欣感到特别惋惜,2019年春节,已在外做了多年生意的他决定返乡。
2020年,李海欣当选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如何重新振兴家乡是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题,也是他的心结,办法之一就是继承发扬村里的传统技艺,“‘装风鳝’是我们村的传统文化,是村里的根和魂,必须保护传承好。”

传统技艺以现代表达方式破局重兴
如今,黄金村已有三名村民成功申报成为“装风鳝”非遗传承人,时常在黄金村渔农特产美食展等大型活动中向广大市民、游客展示传统技艺,日常的非遗文化展示更是不可或缺。

海堤广场一侧的善雅书房修葺一新,内设有“黄金村历史文化”专区,每月这里都会组织“童心读书会”活动,邀请“装风鳝”非遗传承人开展讲座,传授特色捕捞技艺。“守住非遗,要有新表达、呈‘年轻态’,让更多年轻人来了解非遗,传承非遗。”李海欣说,黄金村与某高校进行校地文化共建合作,推出了朗朗上口的原创歌曲《黄金村的歌谣》,让更多人了解这项非遗文化。
“今年还新增了‘黄金小鳝’卡通形象,深受年轻游客喜爱。这个卡通IP是与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联手打造。保护非遗不仅要尊重传统,还要接地气、顺潮流。”李海欣向记者展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帆布袋上,灰色鳝鱼站在船头撒网,“装风鳝”技艺活灵活现;T恤上,“黄金小鳝”卡通形象造型别致,活泼可爱。
除了让非遗“活”起来,更要让它传出去。借助黄杨河的自然风光美景,黄金村打造了一条以“装风鳝”等黄金村历史、风光为题材的彩绘墙打卡路线,串联起海堤广场、黄金水闸、黄金码头、骑楼等打卡点。村里还邀请摄影家协会“大咖”来村里采风,通过拍摄照片、视频等方式在社交平台等进行广泛传播。“我们希望把游客吸引来,把黄金村的‘渔文化’传出去。”

另一方面,依托黄杨河景观,烧烤店、咖啡店、主题休闲“轰趴馆”陆续建起,而20世纪70年代的骑楼也计划进行改造。新制定的村规民约帮助村民改变旧观念,村民房屋、村内道路也在不断修缮。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随着村里支线排污管网的完工,水上村落污水直排局面彻底改变。
村民赵培顺感受尤其深刻,“现在我们的居住环境改善了很多”,在河边安家数十年的他说,以前经常闻到河面的气味,现在闲暇之时,则会拿着鱼竿去河边钓鱼。“过去,村民房子建得挺乱,路也窄,在村里开车需要拐来拐去。”赵培顺说,如今村民房屋统一报建,村貌得到明显改善,不少外出的村民返乡居住并投资创业。

“你要多推出一些菜品。”黄杨河堤边的一家烧烤店旁,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驻井岸镇专员李冀波正在给店主阿斌提出建议。李冀波告诉记者,2018年,因为工作关系到过黄金村,当时村里的基础相当落后,但是随着“一河一涌”改造,“一鱼一果”产业发展,村内各项设施日臻完善,村容村貌今非昔比。
烧烤店主阿斌是返乡创业者之一,这位“80后”2009年从部队退伍之后在市区工作多年,2022年回到村里创业,次年在黄杨河边开办烧烤店,“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晚上要接待100多名客人。”

一个火龙果种植基地旁的农庄里,农庄老板娘李玉云忙着准备中午的生意,她告诉记者,以前她和丈夫外出打工,如今村里发展起来了,回乡创业的他们不仅有了火龙果种植基地,还开办农庄,每月收益可观。“待时节一到,我们还会推出一系列黄金风鳝农家菜,让游客尝尝鲜!”
李海欣说,黄金村已与香港一家投资集团签订意向协议,首期投资3000万元,计划将4座闲置旧建筑改造为融合餐饮、文化、休闲的旅游综合体。此前,村里还引入外省投资建设了百余亩鳗鱼养殖场,待丰收后,这批鳗鱼将出口至日本、韩国。未来,村里还计划将风鳝捕捞转化为风鳝养殖,让技艺成为产业,将这一“黄金特产”进一步推向国际市场。
记者手记>>>
从面临失传的传统技艺重焕生机,到杂乱鱼塘成为专业化水产养殖场,再到荒废老房蝶变旅游综合体……如今的黄金村,不仅有“颜值”更有“气质”,一个个“土特产”成为大产业,田间地头崛起一个个文旅新IP。乘着“百千万工程”东风,黄金村沐浴着新时代春风,焕发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未来将会越来越“出圈”。
黄金村档案>>>
黄金村位于井岸镇西南部,村内有黄金涌。相传200多年前,广东沿海有位叫“张保仔”的海盗掠夺一搜商船后途经现在的黄金村附近水域时沉没,船上有金银数千斤,村民纷纷前来“淘金”。19世纪80年代,广东附近地区的渔民来此打渔,并逐渐定居,大约20世纪20年代逐渐得名黄金村并沿用至今。
2023年,黄金村成功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显著增长,从2020年的37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108万元,今年预计将超120万元。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