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粤韵经典!高校学子在唐家古镇沉浸式“解锁”粤剧魅力

当古老的粤剧艺术遇见青春的大学校园,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11月2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粤剧艺术赏析与实践》课程校外实践活动,在唐家古镇的粤韵堂生动上演。数十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的学子在主讲教师周恩的带领下,走出传统课堂,以“赏粤韵经典,学非遗技艺”为主题,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岭南非遗文化探索之旅。

活动现场

活动以“讲演结合、知行合一”的创新形式,搭建起高校美育与非遗传承的桥梁。在这里,理论的解码与舞台的呈现无缝衔接。作为课程的特聘校外导师,珠海高新区戏剧曲艺协会会长李惠红在粤韵堂的舞台上,为学子们系统梳理了粤剧数百年的历史脉络与行当之美。专业的舞台、音响与灯光,使得她对《紫钗记》角色“关目”神情、身段程式的剖析更加直观立体。随后,专业演员随即在此登台,献上《紫钗记・堕钗灯影》经典选段,将理论的“静态知识”转化为舞台上的“动态艺术”,强烈的感染力让书本上的文字变得可感可触,瞬间点燃了年轻学子的热情。

在互动环节,学子们踊跃登上专业舞台,在导师手把手的指导下亲身体验水袖技法。“原以为水袖只是轻飘飘的丝绸,握在掌心才知它暗藏筋骨。”潘曦宇同学在尝试后感叹,“在这样一个专业的环境里,顺着老师的指引送袖、收袖,感觉水袖真的成了手臂的延伸,扬腕如涟漪,收臂似云气。这种体验在普通教室里是无法想象的。”

赵淑惠同学则对演员的功力有了更切身的体会:“演员老师们三下就能收好的袖子,我却总握不住。站在这个台上,才真切体会到什么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粤韵堂所提供的真实舞台情境,让年轻一代对非遗技艺的敬畏之心与传承之志油然而生。

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课外活动,更是“校地合作”模式活化利用文化空间、赋能非遗传承的生动缩影。唐家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粤韵堂专业的戏曲氛围,为学子们营造了一个超越传统教室的、全方位感知粤剧艺术的真实场域。

以粤韵堂为代表的优质文化空间,正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文化枢纽”作用。它通过提供专业的场地、资深的行业导师和浓厚的艺术氛围,将“非遗进校园”从一次性的讲座或演出,升级为可持续、可沉浸、可实践的深度美育课程。

珠海高新区文化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非遗进校园”举措,以唐家古镇粤韵堂为纽带,为喜爱粤剧、粤语的青年提供更多实践平台,助力青年成为传统文化的欣赏者、传播者与创新者,让粤剧这一岭南非遗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

文字:宋雪梅 图片:吴长赋 通讯员朱高轩 编辑:祁文静 责任编辑:孙宁
赏粤韵经典!高校学子在唐家古镇沉浸式“解锁”粤剧魅力
观海融媒 2025-11-05 20:43

当古老的粤剧艺术遇见青春的大学校园,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11月2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粤剧艺术赏析与实践》课程校外实践活动,在唐家古镇的粤韵堂生动上演。数十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的学子在主讲教师周恩的带领下,走出传统课堂,以“赏粤韵经典,学非遗技艺”为主题,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岭南非遗文化探索之旅。

活动现场

活动以“讲演结合、知行合一”的创新形式,搭建起高校美育与非遗传承的桥梁。在这里,理论的解码与舞台的呈现无缝衔接。作为课程的特聘校外导师,珠海高新区戏剧曲艺协会会长李惠红在粤韵堂的舞台上,为学子们系统梳理了粤剧数百年的历史脉络与行当之美。专业的舞台、音响与灯光,使得她对《紫钗记》角色“关目”神情、身段程式的剖析更加直观立体。随后,专业演员随即在此登台,献上《紫钗记・堕钗灯影》经典选段,将理论的“静态知识”转化为舞台上的“动态艺术”,强烈的感染力让书本上的文字变得可感可触,瞬间点燃了年轻学子的热情。

在互动环节,学子们踊跃登上专业舞台,在导师手把手的指导下亲身体验水袖技法。“原以为水袖只是轻飘飘的丝绸,握在掌心才知它暗藏筋骨。”潘曦宇同学在尝试后感叹,“在这样一个专业的环境里,顺着老师的指引送袖、收袖,感觉水袖真的成了手臂的延伸,扬腕如涟漪,收臂似云气。这种体验在普通教室里是无法想象的。”

赵淑惠同学则对演员的功力有了更切身的体会:“演员老师们三下就能收好的袖子,我却总握不住。站在这个台上,才真切体会到什么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粤韵堂所提供的真实舞台情境,让年轻一代对非遗技艺的敬畏之心与传承之志油然而生。

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课外活动,更是“校地合作”模式活化利用文化空间、赋能非遗传承的生动缩影。唐家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粤韵堂专业的戏曲氛围,为学子们营造了一个超越传统教室的、全方位感知粤剧艺术的真实场域。

以粤韵堂为代表的优质文化空间,正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文化枢纽”作用。它通过提供专业的场地、资深的行业导师和浓厚的艺术氛围,将“非遗进校园”从一次性的讲座或演出,升级为可持续、可沉浸、可实践的深度美育课程。

珠海高新区文化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非遗进校园”举措,以唐家古镇粤韵堂为纽带,为喜爱粤剧、粤语的青年提供更多实践平台,助力青年成为传统文化的欣赏者、传播者与创新者,让粤剧这一岭南非遗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

文字:宋雪梅 图片:吴长赋 通讯员朱高轩 编辑:祁文静 责任编辑: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