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名运动员“无感通关”创造历史,全运会首次实现“一赛跨三地”

11月8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自行车(公路)赛男子个人赛在珠海落幕。本次赛事开创全运会多项先河,赛道首次以港珠澳大桥为纽带,串联起珠海、香港、澳门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103名运动员在一场比赛中6次以“无感通关”的方式驶过三地口岸,创造了新历史。

上午9时整,金牌争夺战正式打响。所有运动员从珠海博物馆出发,展开这场史无前例的角逐。三地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珠海当天气温为26℃,湿度82%,风速每秒4米,天气条件十分有利于选手发挥。

参赛车队经过珠海渔女。

比赛从一开始就竞争激烈。运动员首先从珠海市区进入港珠澳大桥人工岛,随后以“无感通关”的方式驶入澳门赛段。经过澳门大桥时,珠澳两地壮美的城市天际线尽收眼底。

参赛选手在澳门赛段的比赛中。    新华社发

运动员们从澳门赛段驶出,黑龙江队白利君一马当先,于9时43分率先以“无感通关”驶上港珠澳大桥桥面赛道。

截至2025年10月23日,经港珠澳大桥往来三地的旅客累计已突破1亿人次,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基础设施“硬联通”的典范。

此刻,开阔的桥面化身顶级赛道,运动员在大桥上全力竞速。伶仃洋上的矫健身影与宏伟的世纪工程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一道大湾区亮丽的风景线。

参赛选手骑行至港珠澳大桥青州航道桥中国结桥塔。    新华社发

从港珠澳大桥驶出,便正式进入香港赛段。许多香港市民早早在香港迪士尼度假区幻想道附近等候,挥舞国旗为运动员们加油助威。

11时30分,运动员们驶经香港折返点,重返港珠澳大桥,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进发。

参赛选手在香港骑行时,香港市民在赛道两旁挥舞着国旗,为他们加油打气。    新华社发

赛况愈发激烈,各队频频发动进攻。在经过横琴琴石隧道赛段时,山东队杨明森突然采取进攻战术,提速占据领先位置。海南队陈誉升此时也向他发起强力追击,最后40公里,两人在横琴天沐河旁上演精彩的拉锯战,交替领先的场面令观众屏息凝神。

进入最后25公里,领先集团与主车群差距仅差15秒,比赛悬念迭起。4个多小时的骑行对体能消耗极大,运动员们利用横琴补给点,争分夺秒补充食物与水分,为最后的决战储备体能。

比赛车队从香港返回经过港珠澳大桥收费站。

最后5公里,不少运动员扔掉水壶以减轻负重,准备冲刺。随后,情侣路上演了精彩的追逐战,不断有运动员尝试从主车群中突围,挑战领先集团的位置。

多数人体能已经透支,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在距离终点约500米处,天津队、云南队、辽宁队、山东队、青海队及香港队队员纷纷从主车群中突围。

山东队凭借人数优势,牢牢占据有利位置,掩护主将冲刺。最终集体冲刺中,前51名选手的成绩均为5小时17分05秒。经过裁判组对冲线位置的进一步判定,山东队刘志城夺得金牌,北京队薛超华摘银,云南队胡海杰获得铜牌。

运动员们做最后的冲刺。

粤港澳三地紧密协同合作,贡献了这场足以载入全运会史册的比赛。231.8公里的赛道,堪称全运会史上最长。秉承着“简约、安全、精彩”办赛原则,粤港澳三地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制度规则“软联通”,共同打造出这条顶级自行车公路赛道。

自行车运动员必须以正常车速不停顿地驶过三地口岸,同时又要满足口岸联检部门的查验要求,这直接关系赛事能否成功举办,需要为赛事打造一种特别的通关查验方式。

这种通关模式既需要科技支撑,更需要机制规则的有效衔接,对三地合作举办跨境赛事提出了更高要求。

珠海市交通物联网有限公司于2024年研发了这套跨境无感通关系统,这是全国首创。该公司总经理吴武辉介绍,系统全过程无需人工干预,逾百名运动员的身份核验信息可以在100毫秒内传输至三地指挥中心。同时还内置应急机制,遇退赛等突发情况可即时响应。

当自行车运动员以高速驶过口岸关卡时,赛道中的粤港、粤澳分界线处事先架设的无线射频识别系统感应设备、北斗卫星定位等技术,结合前置报备的“白名单”信息和实时感应的数据进行后台核对,确保快速通关的便利性、顺畅性和信息的准确性。

珠海边检总站及拱北海关则创新推出“前置查验+闭环管理”模式,与澳门、香港口岸管理部门紧密协作,实现了出入境信息“一地验放、三方互认”。

对运动员而言,“无感通关”让比赛体验丝滑顺畅。澳门队队员李国雄赛后接受采访时说:“感觉太奇妙了,很顺利地通过,完全感受不到通关的存在。就像在一个很大的城市里面去骑行,没有界限,只有赛道。”

赛场外的医护人员。

珠海、香港、澳门三地共同为赛事保驾护航,医疗协同保障实现新突破。十五运会香港赛区统筹办公室医务管理梁驩恒介绍,粤港澳在出入境手续、药品规格、设施设备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三地医疗保障部门专门进行了两次演练,经过多次开会沟通,最终找到了“衔接点”。

赛事中,三地各安排1名医疗指挥员和医生全程随行,医疗保障车首次实现跨境随行,真正做到“运动员骑到哪,保障跟到哪”。

天气对赛事顺利举办至关重要。如何精准研判赛道天气?珠海气象部门创新研发了全景式气象服务可视化平台,并打通三地数据传输链路,实现港珠澳三方气象自动站、雷达图、卫星云图等多源数据直连,为赛事指挥提供高效精准的决策支撑。

一条赛道联通三地,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在“硬联通”与“软连接”上的制度衔接与规则创新。

香港队队员缪正贤感慨道:“漫长的赛道不仅考验选手的体能,更考验意志品质。能在这场创纪录的赛事中完赛,对每个选手来说都是难忘的经历。”

天津队队员薛铭赛后表示:“能够在这条跨越三地的赛道上比赛,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珠海赛区执委会副秘书长闵云童表示,这次赛事体现了粤港澳融合办赛的新模式,也打通了三地的机制、技术、物资、信息等要素的流通与无障碍衔接,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十五运会组委会主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表示,本次赛事在珠海举行,是“一国两制”在体育领域的创新实践,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新事物。

文字:张伟宁 靳碧海 罗汉章 图片:程霖 梁冠贤 李建束 朱习 编辑:陈国超 责任编辑:莫海晖
103名运动员“无感通关”创造历史,全运会首次实现“一赛跨三地”
珠江晚报 2025-11-09 04:32

11月8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自行车(公路)赛男子个人赛在珠海落幕。本次赛事开创全运会多项先河,赛道首次以港珠澳大桥为纽带,串联起珠海、香港、澳门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103名运动员在一场比赛中6次以“无感通关”的方式驶过三地口岸,创造了新历史。

上午9时整,金牌争夺战正式打响。所有运动员从珠海博物馆出发,展开这场史无前例的角逐。三地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珠海当天气温为26℃,湿度82%,风速每秒4米,天气条件十分有利于选手发挥。

参赛车队经过珠海渔女。

比赛从一开始就竞争激烈。运动员首先从珠海市区进入港珠澳大桥人工岛,随后以“无感通关”的方式驶入澳门赛段。经过澳门大桥时,珠澳两地壮美的城市天际线尽收眼底。

参赛选手在澳门赛段的比赛中。    新华社发

运动员们从澳门赛段驶出,黑龙江队白利君一马当先,于9时43分率先以“无感通关”驶上港珠澳大桥桥面赛道。

截至2025年10月23日,经港珠澳大桥往来三地的旅客累计已突破1亿人次,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基础设施“硬联通”的典范。

此刻,开阔的桥面化身顶级赛道,运动员在大桥上全力竞速。伶仃洋上的矫健身影与宏伟的世纪工程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一道大湾区亮丽的风景线。

参赛选手骑行至港珠澳大桥青州航道桥中国结桥塔。    新华社发

从港珠澳大桥驶出,便正式进入香港赛段。许多香港市民早早在香港迪士尼度假区幻想道附近等候,挥舞国旗为运动员们加油助威。

11时30分,运动员们驶经香港折返点,重返港珠澳大桥,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进发。

参赛选手在香港骑行时,香港市民在赛道两旁挥舞着国旗,为他们加油打气。    新华社发

赛况愈发激烈,各队频频发动进攻。在经过横琴琴石隧道赛段时,山东队杨明森突然采取进攻战术,提速占据领先位置。海南队陈誉升此时也向他发起强力追击,最后40公里,两人在横琴天沐河旁上演精彩的拉锯战,交替领先的场面令观众屏息凝神。

进入最后25公里,领先集团与主车群差距仅差15秒,比赛悬念迭起。4个多小时的骑行对体能消耗极大,运动员们利用横琴补给点,争分夺秒补充食物与水分,为最后的决战储备体能。

比赛车队从香港返回经过港珠澳大桥收费站。

最后5公里,不少运动员扔掉水壶以减轻负重,准备冲刺。随后,情侣路上演了精彩的追逐战,不断有运动员尝试从主车群中突围,挑战领先集团的位置。

多数人体能已经透支,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在距离终点约500米处,天津队、云南队、辽宁队、山东队、青海队及香港队队员纷纷从主车群中突围。

山东队凭借人数优势,牢牢占据有利位置,掩护主将冲刺。最终集体冲刺中,前51名选手的成绩均为5小时17分05秒。经过裁判组对冲线位置的进一步判定,山东队刘志城夺得金牌,北京队薛超华摘银,云南队胡海杰获得铜牌。

运动员们做最后的冲刺。

粤港澳三地紧密协同合作,贡献了这场足以载入全运会史册的比赛。231.8公里的赛道,堪称全运会史上最长。秉承着“简约、安全、精彩”办赛原则,粤港澳三地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制度规则“软联通”,共同打造出这条顶级自行车公路赛道。

自行车运动员必须以正常车速不停顿地驶过三地口岸,同时又要满足口岸联检部门的查验要求,这直接关系赛事能否成功举办,需要为赛事打造一种特别的通关查验方式。

这种通关模式既需要科技支撑,更需要机制规则的有效衔接,对三地合作举办跨境赛事提出了更高要求。

珠海市交通物联网有限公司于2024年研发了这套跨境无感通关系统,这是全国首创。该公司总经理吴武辉介绍,系统全过程无需人工干预,逾百名运动员的身份核验信息可以在100毫秒内传输至三地指挥中心。同时还内置应急机制,遇退赛等突发情况可即时响应。

当自行车运动员以高速驶过口岸关卡时,赛道中的粤港、粤澳分界线处事先架设的无线射频识别系统感应设备、北斗卫星定位等技术,结合前置报备的“白名单”信息和实时感应的数据进行后台核对,确保快速通关的便利性、顺畅性和信息的准确性。

珠海边检总站及拱北海关则创新推出“前置查验+闭环管理”模式,与澳门、香港口岸管理部门紧密协作,实现了出入境信息“一地验放、三方互认”。

对运动员而言,“无感通关”让比赛体验丝滑顺畅。澳门队队员李国雄赛后接受采访时说:“感觉太奇妙了,很顺利地通过,完全感受不到通关的存在。就像在一个很大的城市里面去骑行,没有界限,只有赛道。”

赛场外的医护人员。

珠海、香港、澳门三地共同为赛事保驾护航,医疗协同保障实现新突破。十五运会香港赛区统筹办公室医务管理梁驩恒介绍,粤港澳在出入境手续、药品规格、设施设备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三地医疗保障部门专门进行了两次演练,经过多次开会沟通,最终找到了“衔接点”。

赛事中,三地各安排1名医疗指挥员和医生全程随行,医疗保障车首次实现跨境随行,真正做到“运动员骑到哪,保障跟到哪”。

天气对赛事顺利举办至关重要。如何精准研判赛道天气?珠海气象部门创新研发了全景式气象服务可视化平台,并打通三地数据传输链路,实现港珠澳三方气象自动站、雷达图、卫星云图等多源数据直连,为赛事指挥提供高效精准的决策支撑。

一条赛道联通三地,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在“硬联通”与“软连接”上的制度衔接与规则创新。

香港队队员缪正贤感慨道:“漫长的赛道不仅考验选手的体能,更考验意志品质。能在这场创纪录的赛事中完赛,对每个选手来说都是难忘的经历。”

天津队队员薛铭赛后表示:“能够在这条跨越三地的赛道上比赛,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珠海赛区执委会副秘书长闵云童表示,这次赛事体现了粤港澳融合办赛的新模式,也打通了三地的机制、技术、物资、信息等要素的流通与无障碍衔接,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十五运会组委会主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表示,本次赛事在珠海举行,是“一国两制”在体育领域的创新实践,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新事物。

文字:张伟宁 靳碧海 罗汉章 图片:程霖 梁冠贤 李建束 朱习 编辑:陈国超 责任编辑:莫海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