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海上新基建”丨南方海洋实验室:七年砥砺,铸就珠海逐梦深蓝“创新引擎”

伶仃洋畔,千帆竞发。这片见证过海上丝路千年繁华的蓝色疆域,如今正激荡着新时代向海图强的澎湃浪潮。七年砥砺,珠海这座以“敢为人先”为基因的特区城市,与肩负“国之大者”使命的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展开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战略握手”。

一座城,向海而兴;一个实验室,向深而行。特区精神与国家使命在南海之滨交相辉映,书写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时代新篇,闯出了一条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一)

时代之问,在海天之间回响。

当海洋强国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坐拥珠三角最广阔海域的珠海,面临着深刻的发展命题:如何让蔚蓝的“底色”绽放出高质量发展的“亮色”?如何让澎湃的“蓝色动能”转化为现代化建设的“强劲引擎”?

破题之处,在于科技创新;攻坚之钥,在于体制改革。2018年,珠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携手创立南方海洋实验室,秉持“崇尚首创力争最优”理念,率先探索“政府所有、大学管理”模式,汇聚了城市的支撑力度与大学的创新浓度,开启了科技体制改革的“珠海探索”。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钟凡摄

秉持服务“国际科学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地方经济发展”的“三轮驱动”发展战略,政府的主导性、大学的主体性、实验室的主责性,在这里奏响协同创新的磅礴交响:

政府以顶层设计擘画蓝图,以持续投入夯实基础;中山大学倾其人才储备与学科优势,注入创新活力;实验室则坚持“需求导向、任务牵引”原则,重点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系统构建海洋牧场与健康养殖、海洋工程与智能装备、海洋安全与防灾减灾、海洋生态环境与碳汇四大重点科研任务,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持续锻造海洋科技硬实力。

三方协同发力,打破壁垒、畅通渠道、促进转化,重大科研成果如潮涌现,共同演绎出一部共生共融的宏伟乐章。

七年耕耘,硕果满枝。这座创新之桥已成通途:实验室与中山大学海洋学科群深度融合,构筑一体化创新高地——150余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会聚筑梦,多个公共科研平台巍然屹立,设备总值超14亿元,更在广东省实验室考核中脱颖而出、名列前茅……创新要素如百川归海,科研活力似春潮激荡,一片生机勃勃的科创热土正在南海之畔加速崛起。

(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

当“海上新广东”的画卷在南粤大地铺展,珠海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步伐更加坚定。南方海洋实验室的科技创新,既坚持顶天立地服务国家战略,又注重精准有力赋能区域发展,在经略海洋的宏大叙事中,写下实干担当的生动注脚。

放眼南海,“珠海云”破浪前行。这艘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科考母船,不仅是驰骋万里的“海上智慧实验室”,更是海洋观测范式的深刻革命。依托其成功申报的“智能敏捷海洋立体观测仪”项目,树立了科技自立自强的海上标杆。

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科考母船“珠海云”。李建束摄

万山群岛间,“珠海琴”酝酿新篇。这座国内首台配备自主升降折叠网箱的深海养殖平台下水后,将与“湛农一号”“永绅一号”协同并进,构成智能化养殖装备矩阵。系列平台已签约13台,带动产业效益超亿元,正重塑“耕海牧渔”的时代叙事。

尤为可贵的是,实验室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深耕源头创新、释放平台效能,使创新成果不再是零散的“盆景”,而是连缀成片的“风景”

从“海洋数字孪生引擎”实现对灾害过程的高保真复现,到打造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的“场中场”——海洋智能无人系统装备试验基地,建成全国首个海上智能装备测试专用5G通信网;从研发全球首条七芯光纤海底光缆,到全力推进“珠海海底三维地图制作”重要任务……一次次突破见证着创新高度,一场场攻坚彰显着使命担当。

南方海洋实验室用坚实的创新足迹,在无垠大海上踏出通途——一条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根基、以产业赋能发展为导向的向海图强之路

(三)

科技创新是“点火器”,体制机制是“传导系”。七年来,实验室不仅点燃了创新的星火,更铺设出成果转化的“快速路”,孕育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创新雨林。

“珠海琴”设计图。

弄潮儿向涛头立。当前,珠海正以“海上新基建”为战略牵引,加快构建“五个三”工作体系,奋力蹚出一条具有珠海特色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南方海洋实验室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协同优势,依托前期积累的扎实基础与丰硕成果,为“海上新基建”筑牢科技基石,助力珠海在百舸争流的“蓝色赛道”上全速前进:

——这里是产业变革的策源地。蓝海科技产业园应势而起,海洋光纤传感器等18个优质项目相继落户,覆盖海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前沿领域。创新的种子在这里扎根萌芽,产业的林海在此蔚然成荫。

——这里是传统渔业升级的赋能者。建成国际一流的海洋水产种质资源库,联合培育6个国家水产新品种;构建海鲈早繁早育SPF种苗体系,擦亮“白蕉海鲈”金字招牌;攻克“黄油蟹”形成机制,培育50亿级青蟹产业集群……科技的力量,正为传统渔业注入全新基因,开启智慧养殖的崭新篇章。

——这里是海洋安全的守护盾。作为市三防成员单位,南方海洋实验室研发的预警系统在抗击台风等极端天气中担当重任;海上搜救系统为应急响应提供精准支撑;专业智库助力万山区成功争取3亿元中央财政生态修复项目。科技,已成为守护这片蔚蓝家园的坚实屏障。

当“制度创新”开辟航道,当“硬核重器”破浪前行,向海图强的宏伟蓝图便有了坚实支点。千亿级“蓝色引擎”的轰鸣,启动的不仅是珠海的“海上新基建”,更是一部依海而兴、向海图强的全新叙事。

(四)

经略海洋,长风破浪。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南方海洋实验室胸怀“国之大者”,紧握时代机遇,锚定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与大湾区、广东、珠海部署要求,将逐梦深蓝的愿景细化为施工图、任务书,开启一场向海图强的新远征:

——在服务国家战略上展现新担当。深耕海洋牧场与健康养殖新技术,助力打造“蓝色粮仓”;打造海洋智能无人系统装备试验基地,构筑国际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在赋能地方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开展海洋风险监测预警技术攻关,筑牢区域防灾减灾安全屏障;依托蓝海科技产业园,培育海洋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专精特新”产业集群;建强海洋科普中心,打造海洋文化传播前沿阵地。

——在强化自身建设上达到新水平。深化平台开放共享,打造海洋仪器共享示范平台;做优珠海海洋论坛品牌,建设中国卓越海洋学术期刊;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构建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梯队。

白蕉海鲈丰收(资料图片)。

七年同行,是序章,更是起点。南海的波涛,奔涌着创新的力量;珠江的潮声,激荡着奋进的号角。

南方海洋实验室将以抢占全球海洋科技制高点为使命,在理论前沿勇闯“无人区”,在技术攻坚中敢啃“硬骨头”,在成果转化上跑出“加速度”,持续锻造海洋战略科技力量,为广东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经略海洋的时代华章。

文字:钟夏 图片:李建束 钟凡 编辑:王洁莹 责任编辑:李梅容
探路“海上新基建”丨南方海洋实验室:七年砥砺,铸就珠海逐梦深蓝“创新引擎”

伶仃洋畔,千帆竞发。这片见证过海上丝路千年繁华的蓝色疆域,如今正激荡着新时代向海图强的澎湃浪潮。七年砥砺,珠海这座以“敢为人先”为基因的特区城市,与肩负“国之大者”使命的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展开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战略握手”。

一座城,向海而兴;一个实验室,向深而行。特区精神与国家使命在南海之滨交相辉映,书写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时代新篇,闯出了一条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一)

时代之问,在海天之间回响。

当海洋强国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坐拥珠三角最广阔海域的珠海,面临着深刻的发展命题:如何让蔚蓝的“底色”绽放出高质量发展的“亮色”?如何让澎湃的“蓝色动能”转化为现代化建设的“强劲引擎”?

破题之处,在于科技创新;攻坚之钥,在于体制改革。2018年,珠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携手创立南方海洋实验室,秉持“崇尚首创力争最优”理念,率先探索“政府所有、大学管理”模式,汇聚了城市的支撑力度与大学的创新浓度,开启了科技体制改革的“珠海探索”。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钟凡摄

秉持服务“国际科学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地方经济发展”的“三轮驱动”发展战略,政府的主导性、大学的主体性、实验室的主责性,在这里奏响协同创新的磅礴交响:

政府以顶层设计擘画蓝图,以持续投入夯实基础;中山大学倾其人才储备与学科优势,注入创新活力;实验室则坚持“需求导向、任务牵引”原则,重点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系统构建海洋牧场与健康养殖、海洋工程与智能装备、海洋安全与防灾减灾、海洋生态环境与碳汇四大重点科研任务,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持续锻造海洋科技硬实力。

三方协同发力,打破壁垒、畅通渠道、促进转化,重大科研成果如潮涌现,共同演绎出一部共生共融的宏伟乐章。

七年耕耘,硕果满枝。这座创新之桥已成通途:实验室与中山大学海洋学科群深度融合,构筑一体化创新高地——150余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会聚筑梦,多个公共科研平台巍然屹立,设备总值超14亿元,更在广东省实验室考核中脱颖而出、名列前茅……创新要素如百川归海,科研活力似春潮激荡,一片生机勃勃的科创热土正在南海之畔加速崛起。

(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

当“海上新广东”的画卷在南粤大地铺展,珠海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步伐更加坚定。南方海洋实验室的科技创新,既坚持顶天立地服务国家战略,又注重精准有力赋能区域发展,在经略海洋的宏大叙事中,写下实干担当的生动注脚。

放眼南海,“珠海云”破浪前行。这艘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科考母船,不仅是驰骋万里的“海上智慧实验室”,更是海洋观测范式的深刻革命。依托其成功申报的“智能敏捷海洋立体观测仪”项目,树立了科技自立自强的海上标杆。

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科考母船“珠海云”。李建束摄

万山群岛间,“珠海琴”酝酿新篇。这座国内首台配备自主升降折叠网箱的深海养殖平台下水后,将与“湛农一号”“永绅一号”协同并进,构成智能化养殖装备矩阵。系列平台已签约13台,带动产业效益超亿元,正重塑“耕海牧渔”的时代叙事。

尤为可贵的是,实验室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深耕源头创新、释放平台效能,使创新成果不再是零散的“盆景”,而是连缀成片的“风景”

从“海洋数字孪生引擎”实现对灾害过程的高保真复现,到打造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的“场中场”——海洋智能无人系统装备试验基地,建成全国首个海上智能装备测试专用5G通信网;从研发全球首条七芯光纤海底光缆,到全力推进“珠海海底三维地图制作”重要任务……一次次突破见证着创新高度,一场场攻坚彰显着使命担当。

南方海洋实验室用坚实的创新足迹,在无垠大海上踏出通途——一条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根基、以产业赋能发展为导向的向海图强之路

(三)

科技创新是“点火器”,体制机制是“传导系”。七年来,实验室不仅点燃了创新的星火,更铺设出成果转化的“快速路”,孕育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创新雨林。

“珠海琴”设计图。

弄潮儿向涛头立。当前,珠海正以“海上新基建”为战略牵引,加快构建“五个三”工作体系,奋力蹚出一条具有珠海特色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南方海洋实验室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协同优势,依托前期积累的扎实基础与丰硕成果,为“海上新基建”筑牢科技基石,助力珠海在百舸争流的“蓝色赛道”上全速前进:

——这里是产业变革的策源地。蓝海科技产业园应势而起,海洋光纤传感器等18个优质项目相继落户,覆盖海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前沿领域。创新的种子在这里扎根萌芽,产业的林海在此蔚然成荫。

——这里是传统渔业升级的赋能者。建成国际一流的海洋水产种质资源库,联合培育6个国家水产新品种;构建海鲈早繁早育SPF种苗体系,擦亮“白蕉海鲈”金字招牌;攻克“黄油蟹”形成机制,培育50亿级青蟹产业集群……科技的力量,正为传统渔业注入全新基因,开启智慧养殖的崭新篇章。

——这里是海洋安全的守护盾。作为市三防成员单位,南方海洋实验室研发的预警系统在抗击台风等极端天气中担当重任;海上搜救系统为应急响应提供精准支撑;专业智库助力万山区成功争取3亿元中央财政生态修复项目。科技,已成为守护这片蔚蓝家园的坚实屏障。

当“制度创新”开辟航道,当“硬核重器”破浪前行,向海图强的宏伟蓝图便有了坚实支点。千亿级“蓝色引擎”的轰鸣,启动的不仅是珠海的“海上新基建”,更是一部依海而兴、向海图强的全新叙事。

(四)

经略海洋,长风破浪。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南方海洋实验室胸怀“国之大者”,紧握时代机遇,锚定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与大湾区、广东、珠海部署要求,将逐梦深蓝的愿景细化为施工图、任务书,开启一场向海图强的新远征:

——在服务国家战略上展现新担当。深耕海洋牧场与健康养殖新技术,助力打造“蓝色粮仓”;打造海洋智能无人系统装备试验基地,构筑国际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在赋能地方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开展海洋风险监测预警技术攻关,筑牢区域防灾减灾安全屏障;依托蓝海科技产业园,培育海洋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专精特新”产业集群;建强海洋科普中心,打造海洋文化传播前沿阵地。

——在强化自身建设上达到新水平。深化平台开放共享,打造海洋仪器共享示范平台;做优珠海海洋论坛品牌,建设中国卓越海洋学术期刊;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构建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梯队。

白蕉海鲈丰收(资料图片)。

七年同行,是序章,更是起点。南海的波涛,奔涌着创新的力量;珠江的潮声,激荡着奋进的号角。

南方海洋实验室将以抢占全球海洋科技制高点为使命,在理论前沿勇闯“无人区”,在技术攻坚中敢啃“硬骨头”,在成果转化上跑出“加速度”,持续锻造海洋战略科技力量,为广东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经略海洋的时代华章。

文字:钟夏 图片:李建束 钟凡 编辑:王洁莹 责任编辑:李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