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智造“小巨人”崛起!华冠电容器领跑高端电容国产化替代市场

走进珠海华冠电容器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车间,13条自动化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高速运转。没有传统工厂的嘈杂喧嚣,CCD图像传感器与AI检测系统默契配合,精准把控从原料到成品的每一道工序——

在这里,一只车规级铝电解电容的诞生周期,实现了从三天到三小时的大幅跨越。标准产品持续下线,即将嵌入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系统。

作为珠海科技产业集团旗下企业,这家扎根电容器领域23年的本土企业,在2025年迎来了发展历程中的高光时刻:成功获评第七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与此同时,企业业绩持续攀升,前三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37%、净利润同比增长44%,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交出了“质效双升”的优异答卷。

曾经鏖战于消费类电容的“价格红海”,到如今全力开拓车载高端市场的“价值蓝海”,华冠电容器以一场坚定的战略转型实现了自身的“关键一跃”,也诠释了珠海向“新”而行、以“质”致远的产业跃迁路径。

锚定车载高门槛市场
以技术革新与智能生产破局

2002年成立的华冠电容器,深耕消费类、工业类电容市场多年积淀技术根基。2020年,企业精准捕捉新能源汽车产业风口,战略升级为“专业汽车级电容制造商”

“车载领域对电容品质要求极高,核心目标是零缺陷。”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潘登介绍,车载电容不仅需要适应严寒、酷暑的极端环境,还要承受车辆行驶中的持续震动,满足车辆全生命周期(等效15年)的使用寿命要求,容不得半点瑕疵。

潘登展示公司生产的SMD电容及Snap-in电容产品。

为攻克技术难关,华冠电容器全面对标国际标准:2009年率先取得英国BSI颁发的IATF16949证书,2020年全系列产品通过AEC-Q200车规认证,拿到车载市场“通行证”;2025年公司实验室获CNAS认证,可开展26项车规级检测,研发数据获国际权威认可。核心技术上,华冠电容器率先实现固液混合铝电解电容器车载产业化应用,拿下国内首张抗震动底座板发明专利,还推出125℃-150℃高温系列产品,同步优化产品小型化与大纹波电流性能。

2020年转型以来,企业每年保持5项以上发明专利产出,以硬核技术筑牢发展根基。“消费类电容竞争核心是价格,高门槛、高品质要求的车载市场才是长久之计。”潘登坦言转型初期虽困难重重,但如今这一判断得到充分印证:华冠近60%产品销往汽车领域,在国内车载铝电解电容器细分市场位居前列。

与此同时,客户体系日趋完善,不仅直接服务比亚迪、长安等整车厂,通过一级供应商进入小米、广汽供应链,还与佛吉亚、马瑞利等国际零部件巨头稳定合作,并携手海康威视、科沃斯等消费与工业领域头部企业,筑牢发展“压舱石”。

生产端的智能化革新,则为企业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华冠电容器联合设备厂商自主研发行业领先的自动化生产线,将离散型工序整合为连线化作业,搭载CCD视觉检测与AI算法的智能系统,实现产品“零缺陷”全流程把控,生产效率及性能一致性较传统模式大幅提升。

“我们邀请拥有松下电容30多年经验的日本专家提供技术指导,目前新产线自动化水平、检测精度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潘登透露,公司正引进新一代自动化设备,推进无人化工厂建设,投产后产能将翻倍。

乘国产化东风
以“车规级品质”切入AI赛道

乘着国产化替代的时代浪潮,在车载铝电解电容器等核心应用场景,华冠电容器已实现对日系同类规格产品的国产片化技术替代与市场突破,“我们的技术路线坚持朝着宽温化、小型化、大纹波、耐震动、耐液浸的方向深耕细作。”潘登表示,依托车规级严苛品质积累的优势,企业正积极开辟第二增长曲线——AI服务器领域。华冠电容器以车规级产品的品质标准切入该赛道,目前已向相关客户完成送样,有望复制车载领域的成功路径。

华冠电容器的电容器自动化连线生产设备。

自2020年战略转型以来,华冠电容器的发展势头持续强劲:销售额与利润五年内实现翻倍。在同行业企业普遍面临增长瓶颈、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这样的成绩单尤为亮眼。

“车载市场门槛高、前期投入大,验证周期长,但一旦成功进入就具备极强的稳定性。”潘登道出了企业的成功密码。正是这种坚守长期主义的战略定力,让华冠电容器在同质化内卷中成功突围、脱颖而出。

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对华冠电容器而言既是官方盖章的认可,更攒足了向高端化、国产化深耕的底气。展望未来,企业将锚定30%-50%的年均增长目标,一方面持续深耕车载领域,拓展高端工业机器人领域;另一方面则发力AI服务器等高端市场,拓宽增长空间

“我们要做高端铝电解电容器的国产化替代标杆。”潘登表示,华冠电容器将以车规品质为根基,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用一只只经得起市场检验的电容器,为中国高端制造的崛起筑牢坚实支撑。

文字:施展华 图片:赵梓 编辑:王洁莹 责任编辑:李梅容
珠海智造“小巨人”崛起!华冠电容器领跑高端电容国产化替代市场
珠海特区报 2025-11-14 01:16

走进珠海华冠电容器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车间,13条自动化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高速运转。没有传统工厂的嘈杂喧嚣,CCD图像传感器与AI检测系统默契配合,精准把控从原料到成品的每一道工序——

在这里,一只车规级铝电解电容的诞生周期,实现了从三天到三小时的大幅跨越。标准产品持续下线,即将嵌入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系统。

作为珠海科技产业集团旗下企业,这家扎根电容器领域23年的本土企业,在2025年迎来了发展历程中的高光时刻:成功获评第七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与此同时,企业业绩持续攀升,前三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37%、净利润同比增长44%,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交出了“质效双升”的优异答卷。

曾经鏖战于消费类电容的“价格红海”,到如今全力开拓车载高端市场的“价值蓝海”,华冠电容器以一场坚定的战略转型实现了自身的“关键一跃”,也诠释了珠海向“新”而行、以“质”致远的产业跃迁路径。

锚定车载高门槛市场
以技术革新与智能生产破局

2002年成立的华冠电容器,深耕消费类、工业类电容市场多年积淀技术根基。2020年,企业精准捕捉新能源汽车产业风口,战略升级为“专业汽车级电容制造商”

“车载领域对电容品质要求极高,核心目标是零缺陷。”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潘登介绍,车载电容不仅需要适应严寒、酷暑的极端环境,还要承受车辆行驶中的持续震动,满足车辆全生命周期(等效15年)的使用寿命要求,容不得半点瑕疵。

潘登展示公司生产的SMD电容及Snap-in电容产品。

为攻克技术难关,华冠电容器全面对标国际标准:2009年率先取得英国BSI颁发的IATF16949证书,2020年全系列产品通过AEC-Q200车规认证,拿到车载市场“通行证”;2025年公司实验室获CNAS认证,可开展26项车规级检测,研发数据获国际权威认可。核心技术上,华冠电容器率先实现固液混合铝电解电容器车载产业化应用,拿下国内首张抗震动底座板发明专利,还推出125℃-150℃高温系列产品,同步优化产品小型化与大纹波电流性能。

2020年转型以来,企业每年保持5项以上发明专利产出,以硬核技术筑牢发展根基。“消费类电容竞争核心是价格,高门槛、高品质要求的车载市场才是长久之计。”潘登坦言转型初期虽困难重重,但如今这一判断得到充分印证:华冠近60%产品销往汽车领域,在国内车载铝电解电容器细分市场位居前列。

与此同时,客户体系日趋完善,不仅直接服务比亚迪、长安等整车厂,通过一级供应商进入小米、广汽供应链,还与佛吉亚、马瑞利等国际零部件巨头稳定合作,并携手海康威视、科沃斯等消费与工业领域头部企业,筑牢发展“压舱石”。

生产端的智能化革新,则为企业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华冠电容器联合设备厂商自主研发行业领先的自动化生产线,将离散型工序整合为连线化作业,搭载CCD视觉检测与AI算法的智能系统,实现产品“零缺陷”全流程把控,生产效率及性能一致性较传统模式大幅提升。

“我们邀请拥有松下电容30多年经验的日本专家提供技术指导,目前新产线自动化水平、检测精度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潘登透露,公司正引进新一代自动化设备,推进无人化工厂建设,投产后产能将翻倍。

乘国产化东风
以“车规级品质”切入AI赛道

乘着国产化替代的时代浪潮,在车载铝电解电容器等核心应用场景,华冠电容器已实现对日系同类规格产品的国产片化技术替代与市场突破,“我们的技术路线坚持朝着宽温化、小型化、大纹波、耐震动、耐液浸的方向深耕细作。”潘登表示,依托车规级严苛品质积累的优势,企业正积极开辟第二增长曲线——AI服务器领域。华冠电容器以车规级产品的品质标准切入该赛道,目前已向相关客户完成送样,有望复制车载领域的成功路径。

华冠电容器的电容器自动化连线生产设备。

自2020年战略转型以来,华冠电容器的发展势头持续强劲:销售额与利润五年内实现翻倍。在同行业企业普遍面临增长瓶颈、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这样的成绩单尤为亮眼。

“车载市场门槛高、前期投入大,验证周期长,但一旦成功进入就具备极强的稳定性。”潘登道出了企业的成功密码。正是这种坚守长期主义的战略定力,让华冠电容器在同质化内卷中成功突围、脱颖而出。

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对华冠电容器而言既是官方盖章的认可,更攒足了向高端化、国产化深耕的底气。展望未来,企业将锚定30%-50%的年均增长目标,一方面持续深耕车载领域,拓展高端工业机器人领域;另一方面则发力AI服务器等高端市场,拓宽增长空间

“我们要做高端铝电解电容器的国产化替代标杆。”潘登表示,华冠电容器将以车规品质为根基,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用一只只经得起市场检验的电容器,为中国高端制造的崛起筑牢坚实支撑。

文字:施展华 图片:赵梓 编辑:王洁莹 责任编辑:李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