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防控织密化工园区“安全网”,“珠海经开经验”获全国推广

闲置池塘变身公共应急池、天然坑塘成为“护园塘”、 应急设施与生态景观相得益彰……在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精细化工区,一场生态环境安全变革正悄然重塑这片4.83平方公里工业阵地。

近日,珠海经开区化工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建设经验获生态环境部全国推广。作为全国首批“一园一策一图”试点广东省唯一入选园区,珠海经开区通过创新实践,为全国化工园区环境风险防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珠海样板”。

精准防控

筑牢企业第一道防线

珠海经开区是201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珠江口西岸首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珠海经开区北部的精细化工区,是珠江西岸重要的工业阵地。这片4.8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着85家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企业。由于园区成立较早、企业高度密集、环境风险集中等特点,优化多级应急防控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2023年底,生态环境部启动化工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建设暨“一园一策一图”试点工作,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园区入选全国首批试点园区,成为广东省唯一入围的化工园区。

面对这一重大使命,2024年,珠海经开区会同珠海市生态环境局在上级部门指导下,秉持“以空间换时间,以时间保安全”理念,按照“一级防控不出厂区、二级防控不出公共应急空间、三级防控不出园区”总体目标,在精细化工区率先开展“一园一策一图”试点工作,全面启动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建设。

党员带头的“红色管家服务队”成为这场变革的先锋。他们穿梭在各个厂区,帮扶指导企业400余家次,培训企业环保管理人员1600余人次。在他们的推动下,85家企业完成事故应急池、雨水排口闸阀等关键环保设施的升级完善,为园区生态安全筑牢第一道坚实屏障。

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精细化工区周边水系成为“护园塘”。

空间再造

创新“平急两用”应急体系

“找空间”行动,则是珠海经开区创新构建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的另一个突破口。

由党员攻坚队和技术专家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实地勘察。“每一处闲置空地、每一个坑塘都要走到、看到、测量到。”调研组负责人指着手中的地图说。通过多轮彻底排查,他们不仅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三级防控体系运转方案和突发水污染事件“一园一策一图”应急响应方案,更创新提出应急功能扩容与生态景观提升双赢路径。

立足华南地区河网纵横的特点,珠海经开区将园区内现有闲置池塘改造为3.3万立方米园区公共应急池,并创新采用铺设HDPE防渗膜替代传统硬底化工程。这一创新举措比传统应急池建设成本低90%,工期缩短80%。

同时,经开区充分利用精细化工区周边闲置天然坑塘资源,打造了21.4万立方米的“护园塘”。日常作为生态湿地发挥生态涵养功能;一旦发生突发水污染事件,立即转换为安全“蓄水池”。这种“平急两用”功能转换,极大地增强了整个园区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的韧性,实现了资源潜在价值全面激活。

结合园区整体防洪体系设计,珠海经开区还将应急与防洪功能有机结合。新建的13座智能雨水闸、2座强排泵站以及闸泵一体枢纽,既保障了防洪安全,又拓展出约15万立方米环境应急空间。此外,园区及周边配备的14台移动泵车,打造了园区事故废水长距离转输利器,兼具排涝、消防及事故废水转输功能,成为事故废水处理的“快速反应部队”。

通过源头防控、应急保障池、闸站控制、泵车转输等多元化手段处理事故废水的新模式,珠海经开区因地制宜打造出节约高效、安全可靠的三级防控体系,切实实现了污染“企业不出厂、园区不越界、流域保安全”全域防控目标,有效降低企业和群众因突发环境事件可能遭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智慧赋能

构建应急管理新格局

在园区智慧应急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各种数据。整合应急、生态、气象等多部门数据搭建的“智慧应急平台”, 正为园区环境安全提供全天候保障。

“通过这个系统,我们实现了环境应急‘一图可视、一键调度’的智慧飞跃。”值班人员介绍,平台通过对公共事故应急池、市政雨水闸等重点设施的远程监控,能够实时感知园区状况,实现风险预警、资源调度、处置评估的全流程智能化。

在智慧平台的统一调度下,园区创新构建“储备救援一体化”服务模式。1支专业环境应急队伍、消防部门6支专职救援队伍和21家企业专职救援队伍协同驻扎,形成立体化救援网络。这些队伍平日里各司其职,应急状态下则通过平台统一调度,实现快速响应、互帮互助。

此外,园区还按照1个中心库、3个附属站点的“1+3”模式构建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和快速调拨体系,分类储备7大类60种物资,并配备专业装备。通过建立物资动态更新机制,即使在潮湿高温的华南气候条件下,物资完好率仍保持100%,真正打造出“全天候应急库”,确保应急状态下高效调配应急物资,形成半小时应急物资与人员辐射圈,为应急处置赢得宝贵时间。

这套“智慧大脑+资源网络”创新模式,不仅提升园区环境应急监测、预警与指挥能力,更通过科技与资源的深度融合,为园区及周边地区筑起了坚实可靠的环境安全屏障。

如今,漫步在珠海经开区精细化工区,应急设施与生态景观相得益彰。经过系统整治,园区新增临时应急空间约40万立方米,应急处置能力实现质的飞跃。这片曾经环境风险集中的工业区,现在已成为全国化工园区环境应急管理创新标杆。

文字:宋一诺 图片:张  洲 编辑:陈海阔 责任编辑:叶维佳
三级防控织密化工园区“安全网”,“珠海经开经验”获全国推广
珠海特区报 2025-11-17 00:34

闲置池塘变身公共应急池、天然坑塘成为“护园塘”、 应急设施与生态景观相得益彰……在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精细化工区,一场生态环境安全变革正悄然重塑这片4.83平方公里工业阵地。

近日,珠海经开区化工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建设经验获生态环境部全国推广。作为全国首批“一园一策一图”试点广东省唯一入选园区,珠海经开区通过创新实践,为全国化工园区环境风险防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珠海样板”。

精准防控

筑牢企业第一道防线

珠海经开区是201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珠江口西岸首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珠海经开区北部的精细化工区,是珠江西岸重要的工业阵地。这片4.8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着85家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企业。由于园区成立较早、企业高度密集、环境风险集中等特点,优化多级应急防控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2023年底,生态环境部启动化工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建设暨“一园一策一图”试点工作,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园区入选全国首批试点园区,成为广东省唯一入围的化工园区。

面对这一重大使命,2024年,珠海经开区会同珠海市生态环境局在上级部门指导下,秉持“以空间换时间,以时间保安全”理念,按照“一级防控不出厂区、二级防控不出公共应急空间、三级防控不出园区”总体目标,在精细化工区率先开展“一园一策一图”试点工作,全面启动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建设。

党员带头的“红色管家服务队”成为这场变革的先锋。他们穿梭在各个厂区,帮扶指导企业400余家次,培训企业环保管理人员1600余人次。在他们的推动下,85家企业完成事故应急池、雨水排口闸阀等关键环保设施的升级完善,为园区生态安全筑牢第一道坚实屏障。

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精细化工区周边水系成为“护园塘”。

空间再造

创新“平急两用”应急体系

“找空间”行动,则是珠海经开区创新构建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的另一个突破口。

由党员攻坚队和技术专家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实地勘察。“每一处闲置空地、每一个坑塘都要走到、看到、测量到。”调研组负责人指着手中的地图说。通过多轮彻底排查,他们不仅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三级防控体系运转方案和突发水污染事件“一园一策一图”应急响应方案,更创新提出应急功能扩容与生态景观提升双赢路径。

立足华南地区河网纵横的特点,珠海经开区将园区内现有闲置池塘改造为3.3万立方米园区公共应急池,并创新采用铺设HDPE防渗膜替代传统硬底化工程。这一创新举措比传统应急池建设成本低90%,工期缩短80%。

同时,经开区充分利用精细化工区周边闲置天然坑塘资源,打造了21.4万立方米的“护园塘”。日常作为生态湿地发挥生态涵养功能;一旦发生突发水污染事件,立即转换为安全“蓄水池”。这种“平急两用”功能转换,极大地增强了整个园区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的韧性,实现了资源潜在价值全面激活。

结合园区整体防洪体系设计,珠海经开区还将应急与防洪功能有机结合。新建的13座智能雨水闸、2座强排泵站以及闸泵一体枢纽,既保障了防洪安全,又拓展出约15万立方米环境应急空间。此外,园区及周边配备的14台移动泵车,打造了园区事故废水长距离转输利器,兼具排涝、消防及事故废水转输功能,成为事故废水处理的“快速反应部队”。

通过源头防控、应急保障池、闸站控制、泵车转输等多元化手段处理事故废水的新模式,珠海经开区因地制宜打造出节约高效、安全可靠的三级防控体系,切实实现了污染“企业不出厂、园区不越界、流域保安全”全域防控目标,有效降低企业和群众因突发环境事件可能遭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智慧赋能

构建应急管理新格局

在园区智慧应急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各种数据。整合应急、生态、气象等多部门数据搭建的“智慧应急平台”, 正为园区环境安全提供全天候保障。

“通过这个系统,我们实现了环境应急‘一图可视、一键调度’的智慧飞跃。”值班人员介绍,平台通过对公共事故应急池、市政雨水闸等重点设施的远程监控,能够实时感知园区状况,实现风险预警、资源调度、处置评估的全流程智能化。

在智慧平台的统一调度下,园区创新构建“储备救援一体化”服务模式。1支专业环境应急队伍、消防部门6支专职救援队伍和21家企业专职救援队伍协同驻扎,形成立体化救援网络。这些队伍平日里各司其职,应急状态下则通过平台统一调度,实现快速响应、互帮互助。

此外,园区还按照1个中心库、3个附属站点的“1+3”模式构建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和快速调拨体系,分类储备7大类60种物资,并配备专业装备。通过建立物资动态更新机制,即使在潮湿高温的华南气候条件下,物资完好率仍保持100%,真正打造出“全天候应急库”,确保应急状态下高效调配应急物资,形成半小时应急物资与人员辐射圈,为应急处置赢得宝贵时间。

这套“智慧大脑+资源网络”创新模式,不仅提升园区环境应急监测、预警与指挥能力,更通过科技与资源的深度融合,为园区及周边地区筑起了坚实可靠的环境安全屏障。

如今,漫步在珠海经开区精细化工区,应急设施与生态景观相得益彰。经过系统整治,园区新增临时应急空间约40万立方米,应急处置能力实现质的飞跃。这片曾经环境风险集中的工业区,现在已成为全国化工园区环境应急管理创新标杆。

文字:宋一诺 图片:张  洲 编辑:陈海阔 责任编辑:叶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