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记者·百村纪行 | 海澄村精准盘活土地资源 用“边角料”做出“大文章”

傍晚时分,珠海金湾机场附近,海澄市场前由“边角地”改造的充电站里,几乎停满了正在“补能”的新能源网约车。几公里外,由停车场改造而成的集装箱商铺街人头攒动,附近高校的学生穿梭其间,兴致勃勃地挑选心仪美食。

这充满活力的景象,见证了一个村庄在困境中的创新突围。在工业强镇三灶镇,海澄村曾因支持机场建设被征用大量土地,无法像周边村庄那样走传统的工业强村之路。但村干部们并没有气馁,转而将目光投向周边机场、大学、文旅项目带来的庞大人流,精准盘活本村有限资源,成功闯出了一条“小地块、精耕作、高收益”的振兴新路

坐落于珠海机场对面的海澄村。

“边角地”变身“充电宝”

16个车位日入四五千元

海澄市场前一小片空地,曾是村里的“鸡肋”——面积太小难以盘活,建停车场也顶多停十几辆车,收益微薄。就在大家对其不抱希望时,村“两委”班子却从中看到了机遇。

“这块地离机场接送客点仅一公里左右,随着新能源车的普及,机场周边网约车补能需求越来越大,这里正是建充电站的绝佳位置。”回顾当时的决策契机,海澄村党委书记袁东朝记忆犹新。

然而,从构想到落地,这条路走得并不顺畅。海澄村党委委员、副主任梁坚爽坦言,“我们先后联系了多家企业,对方都担心赚不到钱而婉拒了合作。”

接连的碰壁并没有让村干部气馁。他们坚信,机场周边巨大的车流就是潜在的市场。“地块是小,但需求是实打实的,我们得想办法把它的价值‘榨’出来。”带着这份信念,海澄村“两委”班子重新梳理资源、调整方案,前前后后与多家企业接洽。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月不懈努力,他们终于成功打动了一家企业,通过“村集体出地+奖补资金+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建成了机场周边首座兆瓦级闪充示范站。

海澄市场前由“边角地”改造的充电站。

如今,这块曾无人看好的小地块,已逆袭成车流不息的“网红充电站”。站内配备的液冷超充枪,最快能让车辆10分钟获得约400公里续航,精准击中网约车司机的痛点。自今年9月投入运营以来,仅凭16个车位,日均充电车辆超300辆,单枪充电量一度登上珠海榜首。

“一天营业额就有四五千元。”梁坚爽笑容里满是自豪。收获“现金奶牛”的合作方,现在已主动要求追加投资,扩大运营规模。

“格子铺”引爆“竞标战”

20平摊位年租金超12万元

同样被成功盘活的,还有位于珠海科技学院附近的一片集体土地。该地块隶属海澄村下辖的安堂村,原由一个承包商整体租用,经营模式单一,每年为村集体贡献的租金收入十分有限。

在实地调研中,村组两级干部发现,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和意愿都在显著提升,若能把该地块重新规划成业态丰富、服务多元的精品夜市,其价值潜力将得到极大释放。

看准了就干。在海澄村“两委”的协助下,安堂村村小组顺利收回土地,并将其划分为60多个小型摊位,化整为零面向社会公开招租。当这些摊位上架“三资”平台公开竞标时,竞争激烈程度远超预期。其中一个面积仅20平方米的水泥地摊位,经过足足101轮竞价,最终以12.4万元的年租金一锤定音,创下了村里集体资产租赁的单价纪录。

安堂村夜市。

傍晚17时许,夜市已经开始热闹起来。河南店主李先生在自家摊位忙着制作羊肉锅盔:“听说这里生意好,我特意从老家过来开店。”不远处,珠海科技学院的大三学生左璇和同学一边排队买奶茶,一边挑选着各色小吃:“这里选择多,价格实惠,是我们学生的‘美食天堂’。”

数据显示,安堂夜市摊位去年租金总收入突破200万元,较过去整体出租模式收益增长数倍,成为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

安堂夜市旁改造后的集装箱商铺。

在夜市成功运营的基础上,村组两级进一步拓展商业布局,充分利用上级奖补资金,将夜市旁闲置的停车场改造为集装箱商铺群。改造后的集装箱商铺一经推出便引发市场热烈反响。其中,位置最佳的1号铺位经过多轮激烈竞价,最终以7.8万元的年租金成交,再为村集体资产增值开辟了新路径。

“太空流量”对接“非遗手艺”

文旅融合再开新局

除了充电站和夜市外,海澄村还在探索更多资源活化路径。在珠海市审计局的帮扶对接下,海澄村与珠海会展集团达成合作,瞄准珠海太空中心每年数十万人次的参观人流,在村里精心打造一家沉浸式文创体验店。

该店铺位于珠海太空中心斜对面,目前正在紧张装修中。“这里将同时陈列太空中心的热门IP文创产品,以及我们村的省级非遗‘三灶竹草编织技艺’作品。”袁东朝在施工现场满怀信心地表示,“我们要把太空中心的庞大客流,有效转化为海澄村发展的新流量。”

海澄村村内非遗街。

为人称道的是,竹草编织产品销售的部分收益将用于慈善,慰问村里的困难群众,实现传统手艺在传承中焕发新生、在公益中延续生命力。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海澄村紧抓发展机遇,以“流量经济”为突破口,推动村组两级集体经济总收入从2023年的1687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2048万元,增幅达21.4%。

展望未来,海澄村计划结合大石湾、金凤台自然风光与文化资源,引入社会资本打造深度文旅业态,让更多的“过路客”成为“过夜客”,在绿水青山间开辟集体经济的新蓝海。

 

记者手记>>>

当其他村庄依靠工业化高歌猛进时,土地资源匮乏的海澄村看似失去了发展先机。然而,这一“劣势”反而激发了村干部的创新活力。他们敏锐地将机场的交通流量、大学的消费流量、太空中心的文旅流量,系统性地转化为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海澄村的探索生动诠释了乡村振兴的“最优解”:不在于坐拥多少资源,而在于如何创造性地将区位潜力兑现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

 

海澄村档案>>>

海澄村位于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东南部,总面积约18平方公里,下辖上表、莲塘、根竹园、田心、正表、白石公、英表、安堂8个自然村,与珠海金湾机场、航展场馆一路之隔,素有“航展第一村”之称。户籍人口4527人,常住人口超1.1万人。村内传承有国家级非遗“三灶鹤舞”与省级非遗“三灶竹草编织技艺”等,文化底蕴深厚。

文字:陈子怡 宋一诺 图片:张洲 编辑:何进 责任编辑:叶维佳
百名记者·百村纪行 | 海澄村精准盘活土地资源 用“边角料”做出“大文章”
珠海特区报 2025-11-17 01:50

傍晚时分,珠海金湾机场附近,海澄市场前由“边角地”改造的充电站里,几乎停满了正在“补能”的新能源网约车。几公里外,由停车场改造而成的集装箱商铺街人头攒动,附近高校的学生穿梭其间,兴致勃勃地挑选心仪美食。

这充满活力的景象,见证了一个村庄在困境中的创新突围。在工业强镇三灶镇,海澄村曾因支持机场建设被征用大量土地,无法像周边村庄那样走传统的工业强村之路。但村干部们并没有气馁,转而将目光投向周边机场、大学、文旅项目带来的庞大人流,精准盘活本村有限资源,成功闯出了一条“小地块、精耕作、高收益”的振兴新路

坐落于珠海机场对面的海澄村。

“边角地”变身“充电宝”

16个车位日入四五千元

海澄市场前一小片空地,曾是村里的“鸡肋”——面积太小难以盘活,建停车场也顶多停十几辆车,收益微薄。就在大家对其不抱希望时,村“两委”班子却从中看到了机遇。

“这块地离机场接送客点仅一公里左右,随着新能源车的普及,机场周边网约车补能需求越来越大,这里正是建充电站的绝佳位置。”回顾当时的决策契机,海澄村党委书记袁东朝记忆犹新。

然而,从构想到落地,这条路走得并不顺畅。海澄村党委委员、副主任梁坚爽坦言,“我们先后联系了多家企业,对方都担心赚不到钱而婉拒了合作。”

接连的碰壁并没有让村干部气馁。他们坚信,机场周边巨大的车流就是潜在的市场。“地块是小,但需求是实打实的,我们得想办法把它的价值‘榨’出来。”带着这份信念,海澄村“两委”班子重新梳理资源、调整方案,前前后后与多家企业接洽。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月不懈努力,他们终于成功打动了一家企业,通过“村集体出地+奖补资金+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建成了机场周边首座兆瓦级闪充示范站。

海澄市场前由“边角地”改造的充电站。

如今,这块曾无人看好的小地块,已逆袭成车流不息的“网红充电站”。站内配备的液冷超充枪,最快能让车辆10分钟获得约400公里续航,精准击中网约车司机的痛点。自今年9月投入运营以来,仅凭16个车位,日均充电车辆超300辆,单枪充电量一度登上珠海榜首。

“一天营业额就有四五千元。”梁坚爽笑容里满是自豪。收获“现金奶牛”的合作方,现在已主动要求追加投资,扩大运营规模。

“格子铺”引爆“竞标战”

20平摊位年租金超12万元

同样被成功盘活的,还有位于珠海科技学院附近的一片集体土地。该地块隶属海澄村下辖的安堂村,原由一个承包商整体租用,经营模式单一,每年为村集体贡献的租金收入十分有限。

在实地调研中,村组两级干部发现,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和意愿都在显著提升,若能把该地块重新规划成业态丰富、服务多元的精品夜市,其价值潜力将得到极大释放。

看准了就干。在海澄村“两委”的协助下,安堂村村小组顺利收回土地,并将其划分为60多个小型摊位,化整为零面向社会公开招租。当这些摊位上架“三资”平台公开竞标时,竞争激烈程度远超预期。其中一个面积仅20平方米的水泥地摊位,经过足足101轮竞价,最终以12.4万元的年租金一锤定音,创下了村里集体资产租赁的单价纪录。

安堂村夜市。

傍晚17时许,夜市已经开始热闹起来。河南店主李先生在自家摊位忙着制作羊肉锅盔:“听说这里生意好,我特意从老家过来开店。”不远处,珠海科技学院的大三学生左璇和同学一边排队买奶茶,一边挑选着各色小吃:“这里选择多,价格实惠,是我们学生的‘美食天堂’。”

数据显示,安堂夜市摊位去年租金总收入突破200万元,较过去整体出租模式收益增长数倍,成为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

安堂夜市旁改造后的集装箱商铺。

在夜市成功运营的基础上,村组两级进一步拓展商业布局,充分利用上级奖补资金,将夜市旁闲置的停车场改造为集装箱商铺群。改造后的集装箱商铺一经推出便引发市场热烈反响。其中,位置最佳的1号铺位经过多轮激烈竞价,最终以7.8万元的年租金成交,再为村集体资产增值开辟了新路径。

“太空流量”对接“非遗手艺”

文旅融合再开新局

除了充电站和夜市外,海澄村还在探索更多资源活化路径。在珠海市审计局的帮扶对接下,海澄村与珠海会展集团达成合作,瞄准珠海太空中心每年数十万人次的参观人流,在村里精心打造一家沉浸式文创体验店。

该店铺位于珠海太空中心斜对面,目前正在紧张装修中。“这里将同时陈列太空中心的热门IP文创产品,以及我们村的省级非遗‘三灶竹草编织技艺’作品。”袁东朝在施工现场满怀信心地表示,“我们要把太空中心的庞大客流,有效转化为海澄村发展的新流量。”

海澄村村内非遗街。

为人称道的是,竹草编织产品销售的部分收益将用于慈善,慰问村里的困难群众,实现传统手艺在传承中焕发新生、在公益中延续生命力。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海澄村紧抓发展机遇,以“流量经济”为突破口,推动村组两级集体经济总收入从2023年的1687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2048万元,增幅达21.4%。

展望未来,海澄村计划结合大石湾、金凤台自然风光与文化资源,引入社会资本打造深度文旅业态,让更多的“过路客”成为“过夜客”,在绿水青山间开辟集体经济的新蓝海。

 

记者手记>>>

当其他村庄依靠工业化高歌猛进时,土地资源匮乏的海澄村看似失去了发展先机。然而,这一“劣势”反而激发了村干部的创新活力。他们敏锐地将机场的交通流量、大学的消费流量、太空中心的文旅流量,系统性地转化为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海澄村的探索生动诠释了乡村振兴的“最优解”:不在于坐拥多少资源,而在于如何创造性地将区位潜力兑现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

 

海澄村档案>>>

海澄村位于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东南部,总面积约18平方公里,下辖上表、莲塘、根竹园、田心、正表、白石公、英表、安堂8个自然村,与珠海金湾机场、航展场馆一路之隔,素有“航展第一村”之称。户籍人口4527人,常住人口超1.1万人。村内传承有国家级非遗“三灶鹤舞”与省级非遗“三灶竹草编织技艺”等,文化底蕴深厚。

文字:陈子怡 宋一诺 图片:张洲 编辑:何进 责任编辑:叶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