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丨十月遐思

霜风掠过窗前,深秋的寒露凝聚在草叶上,十月的记忆便从史册的字里行间苏醒。

十月,是收获的季节。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从塞外高原到西南边陲,那霓虹灯闪烁的都市城镇,那五谷飘香的田野村落,那书声琅琅的校园,那马达轰鸣的工矿,还有敬老院里银发老人爽朗的笑声……十四亿中国人民正满怀豪情,奋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

十月,是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日。长达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十月,充满了传奇,也回荡着历史的脚步声。

公元617年那个不平凡的十月,李渊率领三万义军浩浩荡荡攻入长安,秋阳将旌旗染成金色,战马的嘶鸣与将士的呐喊交织成曲。这一场改朝换代的壮举,为日后的大唐盛世埋下了伏笔。

千年前的汴京,十月的开封府洋溢着独特的烟火气。《东京梦华录》记载,每逢十月朔日,百姓便忙着“送寒衣”,街市上飘着糖炒栗子的甜香。那时的十月,没有刀光剑影,只有寻常百姓对生活的热爱与期盼。

一九一一年的十月,武昌城头的枪声划破了沉沉夜幕,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追求自由与民主的壮歌,走向共和的脚步见证了一个旧时代的终结。

一九一七年十月,停泊在俄国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响起了正义的炮声。十月革命的胜利宣告了列宁缔造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横空出世。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一九四九年的十月,循着俄国十月革命的步伐,又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东方地平线上诞生。面对站起来的东方巨人,西方列强从一开始便痛下杀手,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压制、包围,企图把新生的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为此,他们还悍然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把战火烧到鸭绿江畔。一九五零年十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面对正气凛然的中国人民,曾经不可一世的美国侵略者最终不得不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一九六四年十月,大西北茫茫戈壁滩深处,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冉冉升腾。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帝国主义核垄断的狂妄计划,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赢得了一个宝贵的和平环境。

一九七六年十月,饱受劫难,国民经济已近崩溃边缘的中国,又一次突出重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正了航向的共和国巨轮再次启航,四十多年的艰难探索,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如今,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跨越的共和国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靠近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浦东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到华西村层层叠叠的农家别墅;从深圳令人眼花缭乱的电子商务,到义乌小商品市场经“一带一路”走向全球;从堪称世界一流的中国高铁,到探索太空奥秘的中国航天……伟大祖国比过去任何时候都繁荣,都富强。

历史的长河在十月留下了太多深刻的记忆,如同璀璨的星辰,镶嵌在十月的夜空,每当秋风拂过,便在时光的激流中泛起粼粼波光。是的,十月不仅是季节的转换,更是历史的转折点,承载着无数的光荣与梦想、热血与希望。

十月更是诗意的流淌,无数文人墨客把对季节的感悟化作笔下的诗行,让十月的美丽穿越千年时光,依然鲜活如初。南宋诗人陆游长安幽居时写下寓怀:“十月风霜欺客枕,五更鼓角满江天。”通过自然景象与战争意象的对比,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苏轼登徐州黄楼望月时,山下白云如素练铺展,水中明月似浮图静卧,情不自禁,“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的诗句脱颖而出,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未来的深情期待。而唐朝诗人王维过重阳节时写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名句,表露了游子强烈的怀乡思亲之情,其喟叹穿透千年,至今仍叩击着游子的心扉。只有陶渊明笔下的十月,似乎更为洒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恬淡,人们在十月的田园中,与菊花为伴,与南山为友,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让十月染上了一层超凡脱俗的色彩。

当岁月的车轮缓缓驶入现代,十月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人生的秋天是丰满的,与自然的十月相互辉映,我们今天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任重而道远。但前方的目标很诱人,也值得我们去为之奋斗,五谷丰登,果实满枝,正是金秋十月的馈赠。

历史上的十月,或波澜壮阔,或壮怀激烈,当然也有温婉动人,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当我们如今漫步在十月的街头,感受着秋风的轻抚,聆听着历史的回响,品味着诗意的韵味,思考着人生的真谛,便深切地感受到,十月不仅是一个季节的轮回,更是一场心灵的盛宴,它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在诗意的天地中滋养心灵,把岁月的痕迹都化作人生最美的风景。

文字:陈汉忠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叶维佳
湾韵丨十月遐思
珠海特区报 2025-11-17 02:08

霜风掠过窗前,深秋的寒露凝聚在草叶上,十月的记忆便从史册的字里行间苏醒。

十月,是收获的季节。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从塞外高原到西南边陲,那霓虹灯闪烁的都市城镇,那五谷飘香的田野村落,那书声琅琅的校园,那马达轰鸣的工矿,还有敬老院里银发老人爽朗的笑声……十四亿中国人民正满怀豪情,奋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

十月,是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日。长达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十月,充满了传奇,也回荡着历史的脚步声。

公元617年那个不平凡的十月,李渊率领三万义军浩浩荡荡攻入长安,秋阳将旌旗染成金色,战马的嘶鸣与将士的呐喊交织成曲。这一场改朝换代的壮举,为日后的大唐盛世埋下了伏笔。

千年前的汴京,十月的开封府洋溢着独特的烟火气。《东京梦华录》记载,每逢十月朔日,百姓便忙着“送寒衣”,街市上飘着糖炒栗子的甜香。那时的十月,没有刀光剑影,只有寻常百姓对生活的热爱与期盼。

一九一一年的十月,武昌城头的枪声划破了沉沉夜幕,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追求自由与民主的壮歌,走向共和的脚步见证了一个旧时代的终结。

一九一七年十月,停泊在俄国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响起了正义的炮声。十月革命的胜利宣告了列宁缔造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横空出世。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一九四九年的十月,循着俄国十月革命的步伐,又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东方地平线上诞生。面对站起来的东方巨人,西方列强从一开始便痛下杀手,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压制、包围,企图把新生的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为此,他们还悍然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把战火烧到鸭绿江畔。一九五零年十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面对正气凛然的中国人民,曾经不可一世的美国侵略者最终不得不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一九六四年十月,大西北茫茫戈壁滩深处,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冉冉升腾。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帝国主义核垄断的狂妄计划,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赢得了一个宝贵的和平环境。

一九七六年十月,饱受劫难,国民经济已近崩溃边缘的中国,又一次突出重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正了航向的共和国巨轮再次启航,四十多年的艰难探索,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如今,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跨越的共和国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靠近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浦东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到华西村层层叠叠的农家别墅;从深圳令人眼花缭乱的电子商务,到义乌小商品市场经“一带一路”走向全球;从堪称世界一流的中国高铁,到探索太空奥秘的中国航天……伟大祖国比过去任何时候都繁荣,都富强。

历史的长河在十月留下了太多深刻的记忆,如同璀璨的星辰,镶嵌在十月的夜空,每当秋风拂过,便在时光的激流中泛起粼粼波光。是的,十月不仅是季节的转换,更是历史的转折点,承载着无数的光荣与梦想、热血与希望。

十月更是诗意的流淌,无数文人墨客把对季节的感悟化作笔下的诗行,让十月的美丽穿越千年时光,依然鲜活如初。南宋诗人陆游长安幽居时写下寓怀:“十月风霜欺客枕,五更鼓角满江天。”通过自然景象与战争意象的对比,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苏轼登徐州黄楼望月时,山下白云如素练铺展,水中明月似浮图静卧,情不自禁,“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的诗句脱颖而出,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未来的深情期待。而唐朝诗人王维过重阳节时写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名句,表露了游子强烈的怀乡思亲之情,其喟叹穿透千年,至今仍叩击着游子的心扉。只有陶渊明笔下的十月,似乎更为洒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恬淡,人们在十月的田园中,与菊花为伴,与南山为友,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让十月染上了一层超凡脱俗的色彩。

当岁月的车轮缓缓驶入现代,十月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人生的秋天是丰满的,与自然的十月相互辉映,我们今天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任重而道远。但前方的目标很诱人,也值得我们去为之奋斗,五谷丰登,果实满枝,正是金秋十月的馈赠。

历史上的十月,或波澜壮阔,或壮怀激烈,当然也有温婉动人,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当我们如今漫步在十月的街头,感受着秋风的轻抚,聆听着历史的回响,品味着诗意的韵味,思考着人生的真谛,便深切地感受到,十月不仅是一个季节的轮回,更是一场心灵的盛宴,它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在诗意的天地中滋养心灵,把岁月的痕迹都化作人生最美的风景。

文字:陈汉忠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叶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