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新语|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 实干笃行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原标题:

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 实干笃行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擘画了我国未来5年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建议》在最后一部分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毛泽东同志早就明确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建议》所擘画的宏伟蓝图能否高质量实现,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能否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高质量实现发展新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政绩观是领导干部从政谋事创业的“总开关”

政绩观是对政绩所持的态度,包括对什么是政绩、为谁创政绩、如何创政绩和怎样衡量政绩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政绩观是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事业观等在干事创业中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反映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正确与否,不仅影响着干部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干部就要干事,就要创造业绩,否则是立不住的。创造业绩,必须解决好为谁创造业绩、创造什么样的业绩、怎样创造业绩的问题,也就是要解决好政绩观问题”。

二、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绩观论述的核心要义

(一)政绩为谁而树:坚持人民至上、为民造福的价值追求。“政绩为谁而树”体现我党的根本宗旨和政绩观的本质要求。弄清楚“政绩为谁而树”,才能真正权为民用、利为民谋。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告诫全党:“在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的头脑要特别清醒、立场要特别坚定。”“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这个重大命题的实质就是“政绩为谁而树”的问题,这是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逻辑起点。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服好务;就是要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业绩好不好,要看群众实际感受,由群众来评判”。

(二)树什么样的政绩:饱含符合新发展理念的政绩内容。“树什么样的政绩”揭示政绩的实质内容、体现政绩实效。弄清楚“树什么样的政绩”,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它是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行动指南,也是检验党员干部政绩是否符合时代要求的试金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证明,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各级领导干部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弄清新发展理念所要求的政绩是什么样的,进而强化使命担当,找准发展路径。贯彻好新发展理念,需要坚决杜绝那种违背新发展理念而树所谓政绩的思想和行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告诫的:“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走那种急就章、竭泽而渔、唯GDP的道路。这就是为什么要树牢新发展理念。”“要从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抓起,树立正确政绩观,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强化系统思维和科学谋划,多做为民造福的实事好事,杜绝装样子、搞花架子、盲目铺摊子”。

(三)靠什么树政绩:保持踏实奋斗、久久为功的方式和态度。“靠什么树政绩”决定干部的努力方向。弄清楚“靠什么树政绩”,才能真正干在实处、干出实绩。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就说过:“给人民群众带来实惠的政绩,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出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他一再强调,“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不要搞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多做一些功在当代、利在长远、惠及子孙的事情”“不要有大干快上的冲动,也就是不能不按规律办事,急功近利、急于出成绩。要把这种浮躁心理、急躁心态都压下来,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搞现代化建设”;要“久久为功”,“不要换一届领导就兜底翻,更不要为了显示所谓政绩去另搞一套,真正做到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不折腾,不反复,切实干出成效来”。

三、树立正确政绩观需要正确处理以下几对关系

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显绩与潜绩的关系:防止“重显绩轻潜绩”,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潜”是“显”的基础,“显”是“潜”的结果。“显绩”,看得见、摸得着,能快速回应群众当下期待;“潜绩”,不显山、不露水,却为长远发展筑牢根基。树“显绩”能立竿见影,做“潜绩”则需久久为功,但没有“前人栽树”又哪有“后人乘凉”?如果大家都不去做铺路石、“吃快餐”,不甘于默默无闻做奉献,“显绩”就无从谈起,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使有“显绩”,充其量也只是急功近利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这就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深刻把握“显绩”与“潜绩”、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既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能“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同时,更要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发扬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干,尊重客观实际,按照规律办事,不求急功近利的“显绩”,而多创造泽被后人的“潜绩”。

其次,要正确处理好对上与对下的关系:防止“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做到“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从来都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对党负责,就是对人民负责;对人民负责,就是对党负责。两者统一于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负责之中。树牢正确的政绩观,需要坚决摒弃臭名昭著的“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的扭曲政绩观,“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不能把“对上级负责”演变成了“为自己打算”。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自觉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坚持“什么是好事实事,要从群众切身需要来考量,不能主观臆断,不能简单化、片面化。”把人民满意作为根本标准,树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政绩。

第三,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防止频繁“换赛道”,做到“一张好的蓝图绘到底”。守正和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事实证明,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针对当前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不愿意“跑接力赛”、不甘心“为他人做嫁衣”、喜欢另起炉灶“烧自己的火,热自己的锅”、“新官不理旧账”频繁“换赛道”等不正确的政绩观,习近平总书记曾以盖楼为喻“一座大厦,前面已盖到第九层,我们盖第十层,接着盖第十一层,而不是另起炉灶。”并告诫:“我们要牢记一个道理,政贵有恒。为官一方,为政一时,当然要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同时也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要换一届领导就兜底翻”,这里的“第九层第十层”与“不另起炉灶”、“锐意进取”与“政贵有恒”就揭示了各级领导干部在树立正确政绩观方面如何坚持创新与守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最后,要处理好“尽力”和“量力”的关系:防止盲目举债“铺摊子”,做到“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向前”。“尽力”和“量力”是一对辩证关系,二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尽力”是气魄,强调的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力争实现最优解,体现的是负责态度。“量力”是科学,注重依条件作业、按规律办事,在立足现有条件、立足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把事办好,体现的是科学精神。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就要找准“尽力”和“量力”之间的平衡点,不能片面强调其中一个方面,做到既精心谋事、求真务实抓落实,又敢作敢为抓成效、全力成事。针对当前频频爆出的一些领导干部急于“大干快上”、透支未来盲目举债“铺摊子”,以致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损失、留下严重后遗症的扭曲政绩观典型案例,领导干部更须“量力而为”、引以为戒。须知“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乃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基本遵循。领导干部树政绩,定目标、干工作、抓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要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要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最紧要、最有效的地方,不做超越发展阶段和承受能力的事情,不搞贪大求洋的“大工程”、哗众取宠的“大运动”、赔本赚吆喝的“大场面”,“绝不能脱离实际硬干,更不能为了出政绩不顾条件什么都想干”,“有多少汤泡多少馍”、不寅吃卯粮透支未来。

总之,正确的政绩观是领导干部为政之德、从政之道、施政之要,各级领导干部只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做到“心中始终装着人民”,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建议》所擘画的宏伟发展蓝图才能转换成高质量的活生生现实。

(作者单位:中共珠海市委党校)

文字:张文 编辑:莫海晖 责任编辑:叶维佳
伶仃新语|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 实干笃行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珠海特区报 2025-11-18 02:29

原标题:

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 实干笃行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擘画了我国未来5年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建议》在最后一部分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毛泽东同志早就明确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建议》所擘画的宏伟蓝图能否高质量实现,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能否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高质量实现发展新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政绩观是领导干部从政谋事创业的“总开关”

政绩观是对政绩所持的态度,包括对什么是政绩、为谁创政绩、如何创政绩和怎样衡量政绩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政绩观是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事业观等在干事创业中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反映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正确与否,不仅影响着干部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干部就要干事,就要创造业绩,否则是立不住的。创造业绩,必须解决好为谁创造业绩、创造什么样的业绩、怎样创造业绩的问题,也就是要解决好政绩观问题”。

二、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绩观论述的核心要义

(一)政绩为谁而树:坚持人民至上、为民造福的价值追求。“政绩为谁而树”体现我党的根本宗旨和政绩观的本质要求。弄清楚“政绩为谁而树”,才能真正权为民用、利为民谋。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告诫全党:“在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的头脑要特别清醒、立场要特别坚定。”“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这个重大命题的实质就是“政绩为谁而树”的问题,这是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逻辑起点。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服好务;就是要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业绩好不好,要看群众实际感受,由群众来评判”。

(二)树什么样的政绩:饱含符合新发展理念的政绩内容。“树什么样的政绩”揭示政绩的实质内容、体现政绩实效。弄清楚“树什么样的政绩”,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它是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行动指南,也是检验党员干部政绩是否符合时代要求的试金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证明,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各级领导干部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弄清新发展理念所要求的政绩是什么样的,进而强化使命担当,找准发展路径。贯彻好新发展理念,需要坚决杜绝那种违背新发展理念而树所谓政绩的思想和行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告诫的:“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走那种急就章、竭泽而渔、唯GDP的道路。这就是为什么要树牢新发展理念。”“要从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抓起,树立正确政绩观,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强化系统思维和科学谋划,多做为民造福的实事好事,杜绝装样子、搞花架子、盲目铺摊子”。

(三)靠什么树政绩:保持踏实奋斗、久久为功的方式和态度。“靠什么树政绩”决定干部的努力方向。弄清楚“靠什么树政绩”,才能真正干在实处、干出实绩。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就说过:“给人民群众带来实惠的政绩,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出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他一再强调,“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不要搞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多做一些功在当代、利在长远、惠及子孙的事情”“不要有大干快上的冲动,也就是不能不按规律办事,急功近利、急于出成绩。要把这种浮躁心理、急躁心态都压下来,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搞现代化建设”;要“久久为功”,“不要换一届领导就兜底翻,更不要为了显示所谓政绩去另搞一套,真正做到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不折腾,不反复,切实干出成效来”。

三、树立正确政绩观需要正确处理以下几对关系

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显绩与潜绩的关系:防止“重显绩轻潜绩”,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潜”是“显”的基础,“显”是“潜”的结果。“显绩”,看得见、摸得着,能快速回应群众当下期待;“潜绩”,不显山、不露水,却为长远发展筑牢根基。树“显绩”能立竿见影,做“潜绩”则需久久为功,但没有“前人栽树”又哪有“后人乘凉”?如果大家都不去做铺路石、“吃快餐”,不甘于默默无闻做奉献,“显绩”就无从谈起,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使有“显绩”,充其量也只是急功近利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这就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深刻把握“显绩”与“潜绩”、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既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能“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同时,更要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发扬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干,尊重客观实际,按照规律办事,不求急功近利的“显绩”,而多创造泽被后人的“潜绩”。

其次,要正确处理好对上与对下的关系:防止“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做到“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从来都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对党负责,就是对人民负责;对人民负责,就是对党负责。两者统一于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负责之中。树牢正确的政绩观,需要坚决摒弃臭名昭著的“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的扭曲政绩观,“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不能把“对上级负责”演变成了“为自己打算”。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自觉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坚持“什么是好事实事,要从群众切身需要来考量,不能主观臆断,不能简单化、片面化。”把人民满意作为根本标准,树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政绩。

第三,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防止频繁“换赛道”,做到“一张好的蓝图绘到底”。守正和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事实证明,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针对当前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不愿意“跑接力赛”、不甘心“为他人做嫁衣”、喜欢另起炉灶“烧自己的火,热自己的锅”、“新官不理旧账”频繁“换赛道”等不正确的政绩观,习近平总书记曾以盖楼为喻“一座大厦,前面已盖到第九层,我们盖第十层,接着盖第十一层,而不是另起炉灶。”并告诫:“我们要牢记一个道理,政贵有恒。为官一方,为政一时,当然要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同时也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要换一届领导就兜底翻”,这里的“第九层第十层”与“不另起炉灶”、“锐意进取”与“政贵有恒”就揭示了各级领导干部在树立正确政绩观方面如何坚持创新与守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最后,要处理好“尽力”和“量力”的关系:防止盲目举债“铺摊子”,做到“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向前”。“尽力”和“量力”是一对辩证关系,二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尽力”是气魄,强调的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力争实现最优解,体现的是负责态度。“量力”是科学,注重依条件作业、按规律办事,在立足现有条件、立足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把事办好,体现的是科学精神。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就要找准“尽力”和“量力”之间的平衡点,不能片面强调其中一个方面,做到既精心谋事、求真务实抓落实,又敢作敢为抓成效、全力成事。针对当前频频爆出的一些领导干部急于“大干快上”、透支未来盲目举债“铺摊子”,以致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损失、留下严重后遗症的扭曲政绩观典型案例,领导干部更须“量力而为”、引以为戒。须知“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乃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基本遵循。领导干部树政绩,定目标、干工作、抓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要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要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最紧要、最有效的地方,不做超越发展阶段和承受能力的事情,不搞贪大求洋的“大工程”、哗众取宠的“大运动”、赔本赚吆喝的“大场面”,“绝不能脱离实际硬干,更不能为了出政绩不顾条件什么都想干”,“有多少汤泡多少馍”、不寅吃卯粮透支未来。

总之,正确的政绩观是领导干部为政之德、从政之道、施政之要,各级领导干部只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做到“心中始终装着人民”,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建议》所擘画的宏伟发展蓝图才能转换成高质量的活生生现实。

(作者单位:中共珠海市委党校)

文字:张文 编辑:莫海晖 责任编辑:叶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