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为楫,驶向教育强国的星辰大海!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圆满闭幕
11月17日,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以下简称教博会)在广东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圆满闭幕。本届教博会以“推动教育创新发展,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为主题,充分体现了“汇聚、共享、创新”的办会宗旨,在三天会期中全面展示了中国教育创新的蓬勃生机。

 

盛会落幕 创新永续

1386项创新成果如繁星汇聚,57场高端论坛引人入胜,1000余场工作坊创意激荡,近10万人次现场参与,线上观看量近300万人次——这组令人振奋的数字,是中国教育创新力量的集体迸发,体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推动实践创新的智慧与热情,展现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磅礴气象。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王守军,珠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林日团,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雪梅,珠海市教育局局长习恩民,田家炳基金会副总干事萧开廷、理事梁贯成等领导嘉宾出席闭幕式,与本届教博会参会及参展代表、珠海市教育系统教师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共同见证这一教育盛事的圆满收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红培主持闭幕式。

王守军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三天来,智慧在这里交融,东中西部在这里对话,人文与科技在这里碰撞,传承与未来在这里交响。他强调,坚持创新引领、坚持多元开放,是教博会取得圆满成功的基本原则;凝聚一线智慧、汇集各方力量,是教博会富有成效的关键支撑;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共同使命,是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根本动力。每一份来自课堂的实践智慧,每一个扎根校园的创新探索,都是教育强国宏伟蓝图的生动注脚,是教育强国建设澎湃动力的万千细流。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点,通向更高质量教育的大门已然开启。王守军表示,过去十年,教博会伴随着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征程,逐渐成长壮大,成为推动教育创新、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面向未来,北京师范大学将携手全国教育同仁及所有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继续汇聚创新智慧、激发改革活力,为谱写教育强国建设的壮丽篇章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

本届教博会共征集1406项教育创新成果,经过严格评审,《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创新的实践经验》《格物究理·求真创新:数理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悦己·怡人——孤独症学生情绪能力培养实践探索》《数字赋能·全域协同:边境民族地区贯通式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等21项成果获得“优秀教育创新成果”称号,涵盖人工智能、乡村教育、教师发展、课程改革、特殊教育等多个领域。

这些优秀成果不仅体现了“本源的教育问题、前瞻的价值理念、系统的解决方案、有效的实践案例、可复制的标准规则”的五维评价标准,更展现了中国教育创新从“点状突破”到“系统构建”的格局。

在参会代表发言环节,九名来自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分享了他们在教博会中的感悟与收获。

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第一幼儿园副园长罕倩分享了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研发的湿地生态课程:“通过与其他省市及国际同行的深入交流,我们获得了宝贵启发。这些智慧的碰撞,为‘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幼儿教育注入了新动力。我们将带着这些收获回到云南,继续耕耘在这片充满生命力的教育沃土上。”

西安高新区第二十八小学教师张敏仓在“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教师讲坛上,分享了将非遗融入美育的二十年实践:“这份浸润在细节里的教育热忱、流淌在言行中的育人温情,更让我笃定了以美育美、以美育人的教育追求。”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信息科技组备课组长佟松龄谈及其学校项目入选第七届教博会优秀教育创新成果时表示:“这份成果不只属于我们学校,更属于每一位深耕基础教育的追光者。与优秀同仁的智慧碰撞,让我们对教育未来有了更深的思考。”

湖北秭归一中教师、首批入选北师大“启航计划”的毕业生魏伶俐动情地说:“这份深厚的支持,激励着更多师大学子选择‘优师计划’,响应国家强师兴教的号召,投身县域教育。身为北师大人,我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

北师大宣城实验学校校长尹玉强分享了学生科创成果:“教博会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科创成果的高端平台。3名小学生介绍的‘智能安全头盔’和‘智能充电车库’,吸引了中外教育同仁驻足交流。我们将持续推动科学教育生根结果,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综合部主任管光海认为:“教博会不仅是展示交流的平台,更是推动教育变革、共育时代新人的强大‘策源地’。我们带回的不仅是实践案例,更是推动本地教育改革的深刻思考与全新动力。”

湖南省益阳市南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建国介绍,此次组织县级领导、教育行政干部及校长组成的团队赴会,通过展板、工作坊、微论坛等多种形式,分享了来自洞庭湖畔的“南县答卷”——以增值评价体系赋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践智慧,与全国同仁共话育人初心、共探发展路径。

志愿者代表、北师大珠海校区2024级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蔡思怡感慨道:“非常荣幸能参与教博会工作,我和同学们感受到了教育蓬勃力量的涌动,更期待未来能在广阔天地中传递梦想,播撒希望。”

珠海市教育研究院教育发展与科研管理室主任陈昭君介绍,此次珠海共有62项优秀成果亮相教博会,集中呈现了珠海让优质教育惠及千家万户的实践答卷,并举办系列论坛,这不仅让珠海教育收获了宝贵经验,更转化为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提升的强劲动力,让课堂更高效、育人更全面。她也代表东道主发出邀约:“真诚邀请大家隔年再聚珠海,共赴第八届教博会之约!”

这些充满温情的话语,展现了教育创新的蓬勃脉动。与会代表以“教育创新者”这一共同身份,在思想交流碰撞中画好同心圆、扩大朋友圈,共同诠释了“大道不孤,众行致远”的坚定信心。

闭幕式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诗人、翻译家西川以《知识之美》为题进行了专题分享,带领与会观众一同感受了知识背后那份深邃而动人的人文力量。

生态繁荣 机制创新

本届教博会汇聚了27个省级教育部门、1100余所中小学、66所高校、百余家公益组织与教育科技企业,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教育创新生态,合力推动教育创新从“盆景”走向“风景”

这一繁荣生态的形成源于教博会在理念与机制上的持续创新和主动构建:

在战略聚焦上升级,教博会从“大而全”转向“专而精”,精准锁定科学教育“加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三大战略议题。本届教博会专门征集了200余项科学教育成果,并特别设置科学教育展区。其中,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中国民航大学,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的专业团队以及一线科技教师共同合作,研发的“做飞机”航空科学课程,以其贯通小初高全学段的系统设计和高仿真教育的沉浸式体验,开创了科技教育的新范式。

由北京师范大学科研团队全流程自主研发的古汉语大语言模型“AI太炎3.0”在教博会展区发布。该模型具有较强的古典文献释读能力,支持字词释义、文白翻译、句读标点、用典分析等多种具有挑战性的文言文理解任务。众多参观者现场体验了“AI太炎3.0”的升级功能,并与国学少年“小炎”数字人进行了生动有趣的交流互动,体验了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创新成果。

在互动体验上突破,教博会从传统的“观摩场”演变为充满活力的“共创空间”。C919模拟驾驶舱前排起长队,学生们通过亲手操控感受航空科技的魅力;机器人竞技区的精彩展示、故宫主题教育课程的美育浸润、千场工作坊的深度交流,不仅增强了参与感,更催生了众多新的合作项目。

在持续运营上深化,“永不落幕的教博会”从理念走向现实。打造教博会“云上平台”,持续开放优秀论坛、名师工作坊等精品资源,还将定期组织主题研讨、地方巡展与校园沙龙,让创新成果突破时空限制,在更广范围内生根发芽。

在协同机制上拓展,教博会构建了“政府+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国际资源”六位一体的协同生态。教博会为教育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展示空间,各类展台前人头攒动、活动丰富,教育产品供给方与需求方深入交流、思想碰撞,实现了精准对接。同时,教博会针对教育、科技创新成果举办路演大赛,搭建了高水平、专业化的精准对接平台,发掘和培育一批具有潜力的创新项目,打通“转化-应用-推广”的高效通道,吸引了众多成果单位、企业参加,得到了国内优质资本的关注,为优质教育创新成果落地转化提供无限可能。

教博会期间,北京师范大学与敦煌研究院签署美育浸润行动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美育课程共建、教材出版、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文博资源与教育实践有机融合。

思想激荡 智慧引领

教博会不仅是创新成果的“展示窗”,更是教育思想的“碰撞场”。50余场主题论坛构建起多层次、跨领域的“学术矩阵”,从政策制定者到一线教师,从科学家到企业家,每一场深度对话都是一次智慧的集结与航向的引领。

作为教博会的品牌活动,第四届教育局长论坛首次移师珠海,会聚了来自全国30个省份246个市县600余名教育部门负责人。论坛紧扣“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主题,围绕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推行小班化个性化教育、深化中考招生改革等深水区议题,展开了既接天线又接地气的深度研讨,为推动区域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本届教博会持续关注乡村教育振兴,通过举办中西部县域教育提质发展论坛、县域青年教师成长与发展论坛等,充分发挥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连心桥”和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的作用。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系统介绍了“强师工程”的体系框架与实施成效,展示了学校通过体系化培养与精准支持,分层分类服务全域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基础教育生态、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改革创新举措。

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优师计划”师范生也受母校邀请回到珠海参加教博会。从师范生到一线教师,第二次参加教博会的“优师计划”毕业生李若雨表示,走入一线、站上讲台,直面中西部孩子们教育中的真实问题,这次回到教博会正是带着问题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智慧为论坛增添了温度与活力。区域馆专设讲坛区,由组委会与各省市教育部门推选出30多位优秀教师、校长、教研员,在“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第四届优秀中小学教师校长教研员讲坛”品牌活动上,共同讲述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实践故事。教师讲坛上,从非遗活化到美育深耕,从课后服务到海洋教育,从音乐教研到教师培育,这些实践如同璀璨的珍珠,串联起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生动图景。校长讲坛上,从学前到高中,从普教到职教、特教,讲述了一段段扎根中国大地、充满教育智慧与实践勇气的探索故事。教研员讲坛上,来自不同省市的资深教研专家,围绕跨学科教学、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等热点议题,分享区域探索的宝贵经验与成果。

开放合作 互鉴共赢

教博会深度扎根粤港澳大湾区,积极落实“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搭建中国教育成果走向世界的桥梁,促进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成为一场彰显开放格局的教育盛会。

由“中非教师教育中心”组织的20余名来自非洲多国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教育研究者走进教博会,沉浸式了解中国教育创新实践。他们纷纷表达了加强与中国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强烈愿望。一名来自埃塞俄比亚的校长说:“我们从教博会中获得了很多关于如何使用AI辅助教育的信息,我会把这些理念和方法带回我的国家,通过AI帮助学生、培养教师,非常开心能参加这样的培训和探索。”

与此同时,港澳地区大中小学的全面参与,彰显出大湾区教育融合的加速推进。澳门培华中学课程主任王帆表示:“作为澳门学校的代表,我觉得教博会是‘双向赋能’的绝佳平台。”该校正致力于将横琴的恒常化课程学习、琴澳青少年交流等实践,通过教博会这个“连接器”,从单次活动变为常态化机制。

在国际教育专区,62项全球创新成果与中国教育实践同台亮相,覆盖教育公平、STEM教育、技术普惠等多个领域。这种“和而不同”的交流格局,正是中国教育融入世界、贡献世界的生动写照。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的俄罗斯留学生宋希欲(Glushakova Ekaterina)深有感触地说:“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国的创新与活力,也看到了教育的世界性。教博会,让我更懂教育,更懂中国!”

十年奋进 未来可期

十年砥砺奋进,教博会从2015年播下的“创新种子”,已茁壮成长为中国教育改革的“生态雨林”。这段不平凡的历程,见证了教博会从数百个项目的初步探索,发展到累计近万项成果的系统呈现,更彰显了其以应用为导向、以公益为底色、以创新为内核的鲜明特色,为中国教育创新发展筑就了广阔舞台。

作为我国教师教育的排头兵,北京师范大学通过教博会这一全国规模最大、资源密度最高的教育成果交互平台,有效打破地域资源壁垒,推动优质教育成果向偏远地区和薄弱学校输送,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搭建了重要桥梁。

作为教博会的永久举办地,珠海与这场教育盛会相互成就、共生共长。从“引进来”到“留下来”,珠海不仅见证了教博会的成长蜕变,更通过持续深化的校地协同,将展会效应转化为持久的发展动能,成功打造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区域范例。

南海潮涌,奔流不息。第七届教博会圆满闭幕,教育创新之路再启新程。当创新理念从珠海辐射全国,当思想火花从会场点亮课堂,当无数教育工作者的梦想汇聚成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中国教育正在以创新为楫、以实干为帆,驶向教育强国的星辰大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教育的智慧和力量!

文字:钟夏 余沁霖 图片:朱习 吴长赋 施展华 编辑:李梅容 责任编辑:叶维佳
以创新为楫,驶向教育强国的星辰大海!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圆满闭幕
珠海特区报 2025-11-18 03:03
11月17日,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以下简称教博会)在广东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圆满闭幕。本届教博会以“推动教育创新发展,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为主题,充分体现了“汇聚、共享、创新”的办会宗旨,在三天会期中全面展示了中国教育创新的蓬勃生机。

 

盛会落幕 创新永续

1386项创新成果如繁星汇聚,57场高端论坛引人入胜,1000余场工作坊创意激荡,近10万人次现场参与,线上观看量近300万人次——这组令人振奋的数字,是中国教育创新力量的集体迸发,体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推动实践创新的智慧与热情,展现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磅礴气象。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王守军,珠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林日团,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雪梅,珠海市教育局局长习恩民,田家炳基金会副总干事萧开廷、理事梁贯成等领导嘉宾出席闭幕式,与本届教博会参会及参展代表、珠海市教育系统教师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共同见证这一教育盛事的圆满收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红培主持闭幕式。

王守军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三天来,智慧在这里交融,东中西部在这里对话,人文与科技在这里碰撞,传承与未来在这里交响。他强调,坚持创新引领、坚持多元开放,是教博会取得圆满成功的基本原则;凝聚一线智慧、汇集各方力量,是教博会富有成效的关键支撑;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共同使命,是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根本动力。每一份来自课堂的实践智慧,每一个扎根校园的创新探索,都是教育强国宏伟蓝图的生动注脚,是教育强国建设澎湃动力的万千细流。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点,通向更高质量教育的大门已然开启。王守军表示,过去十年,教博会伴随着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征程,逐渐成长壮大,成为推动教育创新、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面向未来,北京师范大学将携手全国教育同仁及所有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继续汇聚创新智慧、激发改革活力,为谱写教育强国建设的壮丽篇章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

本届教博会共征集1406项教育创新成果,经过严格评审,《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创新的实践经验》《格物究理·求真创新:数理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悦己·怡人——孤独症学生情绪能力培养实践探索》《数字赋能·全域协同:边境民族地区贯通式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等21项成果获得“优秀教育创新成果”称号,涵盖人工智能、乡村教育、教师发展、课程改革、特殊教育等多个领域。

这些优秀成果不仅体现了“本源的教育问题、前瞻的价值理念、系统的解决方案、有效的实践案例、可复制的标准规则”的五维评价标准,更展现了中国教育创新从“点状突破”到“系统构建”的格局。

在参会代表发言环节,九名来自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分享了他们在教博会中的感悟与收获。

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第一幼儿园副园长罕倩分享了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研发的湿地生态课程:“通过与其他省市及国际同行的深入交流,我们获得了宝贵启发。这些智慧的碰撞,为‘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幼儿教育注入了新动力。我们将带着这些收获回到云南,继续耕耘在这片充满生命力的教育沃土上。”

西安高新区第二十八小学教师张敏仓在“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教师讲坛上,分享了将非遗融入美育的二十年实践:“这份浸润在细节里的教育热忱、流淌在言行中的育人温情,更让我笃定了以美育美、以美育人的教育追求。”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信息科技组备课组长佟松龄谈及其学校项目入选第七届教博会优秀教育创新成果时表示:“这份成果不只属于我们学校,更属于每一位深耕基础教育的追光者。与优秀同仁的智慧碰撞,让我们对教育未来有了更深的思考。”

湖北秭归一中教师、首批入选北师大“启航计划”的毕业生魏伶俐动情地说:“这份深厚的支持,激励着更多师大学子选择‘优师计划’,响应国家强师兴教的号召,投身县域教育。身为北师大人,我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

北师大宣城实验学校校长尹玉强分享了学生科创成果:“教博会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科创成果的高端平台。3名小学生介绍的‘智能安全头盔’和‘智能充电车库’,吸引了中外教育同仁驻足交流。我们将持续推动科学教育生根结果,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综合部主任管光海认为:“教博会不仅是展示交流的平台,更是推动教育变革、共育时代新人的强大‘策源地’。我们带回的不仅是实践案例,更是推动本地教育改革的深刻思考与全新动力。”

湖南省益阳市南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建国介绍,此次组织县级领导、教育行政干部及校长组成的团队赴会,通过展板、工作坊、微论坛等多种形式,分享了来自洞庭湖畔的“南县答卷”——以增值评价体系赋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践智慧,与全国同仁共话育人初心、共探发展路径。

志愿者代表、北师大珠海校区2024级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蔡思怡感慨道:“非常荣幸能参与教博会工作,我和同学们感受到了教育蓬勃力量的涌动,更期待未来能在广阔天地中传递梦想,播撒希望。”

珠海市教育研究院教育发展与科研管理室主任陈昭君介绍,此次珠海共有62项优秀成果亮相教博会,集中呈现了珠海让优质教育惠及千家万户的实践答卷,并举办系列论坛,这不仅让珠海教育收获了宝贵经验,更转化为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提升的强劲动力,让课堂更高效、育人更全面。她也代表东道主发出邀约:“真诚邀请大家隔年再聚珠海,共赴第八届教博会之约!”

这些充满温情的话语,展现了教育创新的蓬勃脉动。与会代表以“教育创新者”这一共同身份,在思想交流碰撞中画好同心圆、扩大朋友圈,共同诠释了“大道不孤,众行致远”的坚定信心。

闭幕式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诗人、翻译家西川以《知识之美》为题进行了专题分享,带领与会观众一同感受了知识背后那份深邃而动人的人文力量。

生态繁荣 机制创新

本届教博会汇聚了27个省级教育部门、1100余所中小学、66所高校、百余家公益组织与教育科技企业,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教育创新生态,合力推动教育创新从“盆景”走向“风景”

这一繁荣生态的形成源于教博会在理念与机制上的持续创新和主动构建:

在战略聚焦上升级,教博会从“大而全”转向“专而精”,精准锁定科学教育“加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三大战略议题。本届教博会专门征集了200余项科学教育成果,并特别设置科学教育展区。其中,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中国民航大学,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的专业团队以及一线科技教师共同合作,研发的“做飞机”航空科学课程,以其贯通小初高全学段的系统设计和高仿真教育的沉浸式体验,开创了科技教育的新范式。

由北京师范大学科研团队全流程自主研发的古汉语大语言模型“AI太炎3.0”在教博会展区发布。该模型具有较强的古典文献释读能力,支持字词释义、文白翻译、句读标点、用典分析等多种具有挑战性的文言文理解任务。众多参观者现场体验了“AI太炎3.0”的升级功能,并与国学少年“小炎”数字人进行了生动有趣的交流互动,体验了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创新成果。

在互动体验上突破,教博会从传统的“观摩场”演变为充满活力的“共创空间”。C919模拟驾驶舱前排起长队,学生们通过亲手操控感受航空科技的魅力;机器人竞技区的精彩展示、故宫主题教育课程的美育浸润、千场工作坊的深度交流,不仅增强了参与感,更催生了众多新的合作项目。

在持续运营上深化,“永不落幕的教博会”从理念走向现实。打造教博会“云上平台”,持续开放优秀论坛、名师工作坊等精品资源,还将定期组织主题研讨、地方巡展与校园沙龙,让创新成果突破时空限制,在更广范围内生根发芽。

在协同机制上拓展,教博会构建了“政府+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国际资源”六位一体的协同生态。教博会为教育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展示空间,各类展台前人头攒动、活动丰富,教育产品供给方与需求方深入交流、思想碰撞,实现了精准对接。同时,教博会针对教育、科技创新成果举办路演大赛,搭建了高水平、专业化的精准对接平台,发掘和培育一批具有潜力的创新项目,打通“转化-应用-推广”的高效通道,吸引了众多成果单位、企业参加,得到了国内优质资本的关注,为优质教育创新成果落地转化提供无限可能。

教博会期间,北京师范大学与敦煌研究院签署美育浸润行动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美育课程共建、教材出版、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文博资源与教育实践有机融合。

思想激荡 智慧引领

教博会不仅是创新成果的“展示窗”,更是教育思想的“碰撞场”。50余场主题论坛构建起多层次、跨领域的“学术矩阵”,从政策制定者到一线教师,从科学家到企业家,每一场深度对话都是一次智慧的集结与航向的引领。

作为教博会的品牌活动,第四届教育局长论坛首次移师珠海,会聚了来自全国30个省份246个市县600余名教育部门负责人。论坛紧扣“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主题,围绕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推行小班化个性化教育、深化中考招生改革等深水区议题,展开了既接天线又接地气的深度研讨,为推动区域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本届教博会持续关注乡村教育振兴,通过举办中西部县域教育提质发展论坛、县域青年教师成长与发展论坛等,充分发挥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连心桥”和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的作用。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系统介绍了“强师工程”的体系框架与实施成效,展示了学校通过体系化培养与精准支持,分层分类服务全域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基础教育生态、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改革创新举措。

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优师计划”师范生也受母校邀请回到珠海参加教博会。从师范生到一线教师,第二次参加教博会的“优师计划”毕业生李若雨表示,走入一线、站上讲台,直面中西部孩子们教育中的真实问题,这次回到教博会正是带着问题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智慧为论坛增添了温度与活力。区域馆专设讲坛区,由组委会与各省市教育部门推选出30多位优秀教师、校长、教研员,在“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第四届优秀中小学教师校长教研员讲坛”品牌活动上,共同讲述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实践故事。教师讲坛上,从非遗活化到美育深耕,从课后服务到海洋教育,从音乐教研到教师培育,这些实践如同璀璨的珍珠,串联起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生动图景。校长讲坛上,从学前到高中,从普教到职教、特教,讲述了一段段扎根中国大地、充满教育智慧与实践勇气的探索故事。教研员讲坛上,来自不同省市的资深教研专家,围绕跨学科教学、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等热点议题,分享区域探索的宝贵经验与成果。

开放合作 互鉴共赢

教博会深度扎根粤港澳大湾区,积极落实“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搭建中国教育成果走向世界的桥梁,促进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成为一场彰显开放格局的教育盛会。

由“中非教师教育中心”组织的20余名来自非洲多国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教育研究者走进教博会,沉浸式了解中国教育创新实践。他们纷纷表达了加强与中国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强烈愿望。一名来自埃塞俄比亚的校长说:“我们从教博会中获得了很多关于如何使用AI辅助教育的信息,我会把这些理念和方法带回我的国家,通过AI帮助学生、培养教师,非常开心能参加这样的培训和探索。”

与此同时,港澳地区大中小学的全面参与,彰显出大湾区教育融合的加速推进。澳门培华中学课程主任王帆表示:“作为澳门学校的代表,我觉得教博会是‘双向赋能’的绝佳平台。”该校正致力于将横琴的恒常化课程学习、琴澳青少年交流等实践,通过教博会这个“连接器”,从单次活动变为常态化机制。

在国际教育专区,62项全球创新成果与中国教育实践同台亮相,覆盖教育公平、STEM教育、技术普惠等多个领域。这种“和而不同”的交流格局,正是中国教育融入世界、贡献世界的生动写照。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的俄罗斯留学生宋希欲(Glushakova Ekaterina)深有感触地说:“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国的创新与活力,也看到了教育的世界性。教博会,让我更懂教育,更懂中国!”

十年奋进 未来可期

十年砥砺奋进,教博会从2015年播下的“创新种子”,已茁壮成长为中国教育改革的“生态雨林”。这段不平凡的历程,见证了教博会从数百个项目的初步探索,发展到累计近万项成果的系统呈现,更彰显了其以应用为导向、以公益为底色、以创新为内核的鲜明特色,为中国教育创新发展筑就了广阔舞台。

作为我国教师教育的排头兵,北京师范大学通过教博会这一全国规模最大、资源密度最高的教育成果交互平台,有效打破地域资源壁垒,推动优质教育成果向偏远地区和薄弱学校输送,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搭建了重要桥梁。

作为教博会的永久举办地,珠海与这场教育盛会相互成就、共生共长。从“引进来”到“留下来”,珠海不仅见证了教博会的成长蜕变,更通过持续深化的校地协同,将展会效应转化为持久的发展动能,成功打造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区域范例。

南海潮涌,奔流不息。第七届教博会圆满闭幕,教育创新之路再启新程。当创新理念从珠海辐射全国,当思想火花从会场点亮课堂,当无数教育工作者的梦想汇聚成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中国教育正在以创新为楫、以实干为帆,驶向教育强国的星辰大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教育的智慧和力量!

文字:钟夏 余沁霖 图片:朱习 吴长赋 施展华 编辑:李梅容 责任编辑:叶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