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率突破85%、整改达标率100%!珠海市“不分类不收运”机制成效斐然

垃圾分类是现代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更是考验一座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镜子。11月22日,记者从珠海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获悉,我市创新推行“不分类不收运”的工作机制在试点街道成效显著,垃圾分类准确率已突破85%,整改达标率达到100%,一场关于生活垃圾的“品质革命”正在珠海悄然发生。

制度先行

为垃圾“通关”立规矩

生活垃圾“不分类不收运”并非一句口号,而是通过刚性的制度约束、闭环的管理链条和多元的共治格局,推动垃圾分类从“有没有”向“好不好”深刻转变,为城市文明注入新的绿色动能。

准确率突破85%,整改达标率100%我市“不分类不收运”机制成效斐然。本报记者吴长赋摄

该机制重点抓好收运处理的“四个环节”,形成环环相扣的责任链:小区物业分类不到位,清运企业有权拒收;清运企业若混装混运,中转站可拒绝接收;中转站分拣不达标,运输车辆可不买账;运输车辆最终若混装进场,末端处理厂同样可以“退货”;明确三类“拒收标准”,如厨余垃圾中明显混杂其他垃圾、其他垃圾中混入有害垃圾或大量厨余垃圾等,让执法和监督有章可循,为全过程管理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手册”。

试点开花

基层智慧“秀”出分类新花样

为确保机制落地生根,珠海采取“区推荐、市审核”的方式,在8个镇街先行试点,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形成了“一区一特色,一镇一亮点”的生动局面。

其中,香洲区前山街道依托“党工委—社区党委—物业党支部”三级联动,严格执行“三查三促”工作法,通过每日查投放、每周查设施、每月压实责任,累计拒收不合格垃圾53车次,以硬核措施将分类准确率从62%拉升至85%。香湾街道则建立了结果导向机制,将垃圾分类成效与社区绩效考核挂钩,并创新设立“垃圾分类专干”岗位,构建“问题发现—反馈—整改—验证”的闭环流程,使厨余垃圾投放准确率和分类率从近乎零的起点,分别大幅提升至81.98%和17.55%。金湾区三灶镇航空新城片区推行亲切的“小绿桶+积分制”,激励325户居民积极参与,厨余垃圾分出率从30%跃升至75%。南水镇聚焦商户,创新“分类协同、商户共治”模式,通过“执法+宣传”组合拳,超80%商户主动签订承诺书,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初具雏形。

刚柔并济

普法执法传递城市“温度”

长效治理需“软硬兼施”。“不分类不收运”的背后,是广泛深入的普法宣传与严格规范的执法监督双向发力。

在“软引导”方面,全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成功举办10场线下活动,吸引超3000市民热情参与,发放宣传资料近2000份,现场回收低值可回收物超1.5吨,让绿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在“硬约束”方面,全市城管执法系统围绕新机制开展了452次专项执法行动,对违规行为责令整改214宗,立案查处230宗。这些执法行动并非以罚代管,而是旨在警示教育,累计罚款75240元,彰显了法规的严肃性,为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从“随手扔”到“随手分”,从“嫌麻烦”到“新习惯”,珠海通过“不分类不收运”这一创新机制,正逐步引导市民养成文明新习惯,树立社会文明新风尚,为高质量推进“美丽珠海”建设写下生动的注脚。

文字:康振华 图片:吴长赋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彭晶
准确率突破85%、整改达标率100%!珠海市“不分类不收运”机制成效斐然
观海融媒 2025-11-22 09:35

垃圾分类是现代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更是考验一座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镜子。11月22日,记者从珠海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获悉,我市创新推行“不分类不收运”的工作机制在试点街道成效显著,垃圾分类准确率已突破85%,整改达标率达到100%,一场关于生活垃圾的“品质革命”正在珠海悄然发生。

制度先行

为垃圾“通关”立规矩

生活垃圾“不分类不收运”并非一句口号,而是通过刚性的制度约束、闭环的管理链条和多元的共治格局,推动垃圾分类从“有没有”向“好不好”深刻转变,为城市文明注入新的绿色动能。

准确率突破85%,整改达标率100%我市“不分类不收运”机制成效斐然。本报记者吴长赋摄

该机制重点抓好收运处理的“四个环节”,形成环环相扣的责任链:小区物业分类不到位,清运企业有权拒收;清运企业若混装混运,中转站可拒绝接收;中转站分拣不达标,运输车辆可不买账;运输车辆最终若混装进场,末端处理厂同样可以“退货”;明确三类“拒收标准”,如厨余垃圾中明显混杂其他垃圾、其他垃圾中混入有害垃圾或大量厨余垃圾等,让执法和监督有章可循,为全过程管理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手册”。

试点开花

基层智慧“秀”出分类新花样

为确保机制落地生根,珠海采取“区推荐、市审核”的方式,在8个镇街先行试点,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形成了“一区一特色,一镇一亮点”的生动局面。

其中,香洲区前山街道依托“党工委—社区党委—物业党支部”三级联动,严格执行“三查三促”工作法,通过每日查投放、每周查设施、每月压实责任,累计拒收不合格垃圾53车次,以硬核措施将分类准确率从62%拉升至85%。香湾街道则建立了结果导向机制,将垃圾分类成效与社区绩效考核挂钩,并创新设立“垃圾分类专干”岗位,构建“问题发现—反馈—整改—验证”的闭环流程,使厨余垃圾投放准确率和分类率从近乎零的起点,分别大幅提升至81.98%和17.55%。金湾区三灶镇航空新城片区推行亲切的“小绿桶+积分制”,激励325户居民积极参与,厨余垃圾分出率从30%跃升至75%。南水镇聚焦商户,创新“分类协同、商户共治”模式,通过“执法+宣传”组合拳,超80%商户主动签订承诺书,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初具雏形。

刚柔并济

普法执法传递城市“温度”

长效治理需“软硬兼施”。“不分类不收运”的背后,是广泛深入的普法宣传与严格规范的执法监督双向发力。

在“软引导”方面,全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成功举办10场线下活动,吸引超3000市民热情参与,发放宣传资料近2000份,现场回收低值可回收物超1.5吨,让绿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在“硬约束”方面,全市城管执法系统围绕新机制开展了452次专项执法行动,对违规行为责令整改214宗,立案查处230宗。这些执法行动并非以罚代管,而是旨在警示教育,累计罚款75240元,彰显了法规的严肃性,为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从“随手扔”到“随手分”,从“嫌麻烦”到“新习惯”,珠海通过“不分类不收运”这一创新机制,正逐步引导市民养成文明新习惯,树立社会文明新风尚,为高质量推进“美丽珠海”建设写下生动的注脚。

文字:康振华 图片:吴长赋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彭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