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夏
2025-11-25 00:50
伶仃洋上,千年潮声依旧,发展浪潮日新。在珠海全面推进“海上新基建”的战略布局中,“海洋、海岛、海滨”三域协同治理成为打造海洋生态治理新典范的核心路径。
作为珠海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海洋科技战略力量,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充分发挥自身在海洋灾害预警报、生态系统修复、海洋碳汇研究等领域的创新成果,为这幅壮丽的生态治理画卷构建起坚实的技术支撑体系。

智慧预警:
从“感知海洋”到“预见海洋”的治理革新
海洋治理的一大关键突破,就在于能否将自然界的复杂变量转化为可量化、可预测、可管理的系统性工程。
作为南方海洋实验室倾力打造的公共平台之一,珠港澳海洋风险监测预警研究中心定位于承担地方政府防灾减灾救灾的技术支撑、海洋风险监测与预警报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转化——该中心自2024年1月起担任“珠海市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成员单位,同年8月获批“珠海市海洋风险监测预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肩负着海洋风险防范与应急响应的重任。
如今,预警研究中心构建了完善的“海-陆-空-天”立体监测网络。38个观测站点构成感知神经网络,其中17座智能浮标守护着关键航道与生态保护区,6座潮位站与15座内陆站编织成陆海交互监测链条。所有数据通过物联网实时汇聚,构建起海洋环境的“数字镜像系统”。
技术创新实现多维突破:11架搭载先进传感器的无人机实现海岸带高精度测绘;6大数值预报系统协同运行,覆盖气象、海流、海浪等关键要素;自主研发的“雨-潮-涝”立体化模型与咸潮数字孪生系统等项目,共同构建起海洋预报的智能决策中枢。
这些创新在实战中彰显价值。每当台风等极端天气威胁珠海时,南方海洋实验室第一时间制作台风路径、风暴潮和海浪等海洋风险分析服务材料,为市应急管理部门提供防灾决策参考。2023年,超强台风“苏拉”来袭前夕,更是提前36小时精准锁定其路径,为城市防灾部署装上“千里眼”。
而在海上应急救援领域,南方海洋实验室研发的搜救预警系统同样展现出卓越性能,为海上人员落水、海上溢油提供漂移轨迹预测,为搜救力量部署提供了精准的“海上救援导航”。

生态治理:
从“修复伤痕”到“重塑生机”的系统跃升
在筑牢海洋安全防线的同时,南方海洋实验室将科研视野投向更深远的生态治理领域——
“海洋生态环境与碳汇”任务团队以珠海市典型红树林区域为“天然实验室”,解码滨海湿地微生物驱动的元素循环及其碳汇形成机制,并自主研发“河口-湿地-海洋”生态过程模拟系统,为阐明微生物驱动机制提供新模型。
“我们发现了微生物在碳、氮、硫、磷循环中的耦合机制,这就像找到了打开海洋碳汇宝库的‘金钥匙’。”团队负责人表示。这些发现已凝练成50篇学术论文,为珠海及大湾区探索滨海湿地和海洋碳汇增汇路径提供了新思路。
从实验室走向海岸线,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海洋生态环境”这一时代命题,一连串创新实践正向更广维度拓展:
在这里,中华白海豚的保护方案与滨海湿地修复技术同步推进,构筑起陆海统筹的生态安全屏障;基于“陆海统筹、以海定陆”原则的空间规划方案,正重塑着海岸带的空间格局;而率先完成的《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纲要》,作为全国首份聚焦湾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系统报告,为粤港澳三地共护碧海蓝天绘制了清晰的“施工图”。
与此同时,南方海洋实验室精心打造的大湾区海洋环境数据库、珠海海岸带空间数据库和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库,如同为区域协同治理装上了“智慧大脑”,让每一个生态决策都有据可依、有法可循。

系统创新:
从“技术突破”到“治理范式”的全面跨越
从实验室的微观探索到湾区治理的宏观实践,南方海洋实验室正以系统思维重塑着人海关系,让科技创新真正转化为海洋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海陆气相互作用变化机理与极端灾害预测预警”领域,科研团队揭示了热带海洋-青藏高原-亚洲季风的多尺度相互作用特征及其致灾机制,系统阐明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和华南低空急流的多尺度可预测性及预测来源,并基于自主研发的国际先进数值预报和再分析系统,突破了针对泛南海季风区跨尺度超高分辨率模拟的技术瓶颈——这些基础理论的突破,正在重塑着我们对海洋气象和生态环境的认知体系。
碧波之上,变革深植;潮汐之间,新篇已启。
在2024年夜光藻与2025年球形棕囊藻爆发期间,南方海洋实验室通过现场勘查、采样分析与遥感监测的立体化手段,制作赤潮影响调查分析报告,及时向生态环境部门提交精准的分析报告与处置建议。
2024年10月,南方海洋实验室助力万山区申报的“2025年广东珠海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在全国28个地市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获得中央财政3亿元支持,充分彰显了实验室在资源整合、产学研协同方面的卓越能力。
坐落于珠江入海处的珠海庙湾岛,是万山群岛中一片生态丰美的海域,孕育了珊瑚礁、鱼类、贝类等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却也长期面临陆源污染与海洋垃圾的困扰。2025年9月,南方海洋实验室与中山大学在庙湾海域开展的联合生态调查取得重要突破:科研团队不仅对该区域珊瑚礁生态系统进行了深入“体检”,更清晰记录到舌骨牡蛎、海胆等海洋生物同步繁殖的珍贵场景。这些记录生命绽放的影像还登上央视《新闻直播间》的关注报道,以灵动而真实的方式,向全国展现了珠海海湾治理的扎实成果。
在翠屏河流域,城市内涝预警系统为应急救援提供精准预判;在磨刀门水道,咸潮数字孪生系统守护着珠澳供水安全;首次编制的“珠江口高分辨率海啸淹没预测图”,将海洋灾害防控能力推向新高度……
南方海洋实验室的探索证明,海洋治理需要技术创新与系统思维的双重驱动。当预警系统守护安全底线,生态修复重建共生根基,制度创新畅通治理脉络,我们迎来的不仅是一个更加安全的海洋,更是一个充满韧性、焕发生机的蓝色家园。
“我们将继续发挥科研引领作用,围绕‘海洋、海岛、海滨’三域协同治理,持续助力珠海在海洋生态领域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为守护海洋生态环境、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多贡献。”南方海洋实验室负责人表示。
伶仃洋上,千年潮声依旧,发展浪潮日新。在珠海全面推进“海上新基建”的战略布局中,“海洋、海岛、海滨”三域协同治理成为打造海洋生态治理新典范的核心路径。
作为珠海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海洋科技战略力量,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充分发挥自身在海洋灾害预警报、生态系统修复、海洋碳汇研究等领域的创新成果,为这幅壮丽的生态治理画卷构建起坚实的技术支撑体系。

智慧预警:
从“感知海洋”到“预见海洋”的治理革新
海洋治理的一大关键突破,就在于能否将自然界的复杂变量转化为可量化、可预测、可管理的系统性工程。
作为南方海洋实验室倾力打造的公共平台之一,珠港澳海洋风险监测预警研究中心定位于承担地方政府防灾减灾救灾的技术支撑、海洋风险监测与预警报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转化——该中心自2024年1月起担任“珠海市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成员单位,同年8月获批“珠海市海洋风险监测预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肩负着海洋风险防范与应急响应的重任。
如今,预警研究中心构建了完善的“海-陆-空-天”立体监测网络。38个观测站点构成感知神经网络,其中17座智能浮标守护着关键航道与生态保护区,6座潮位站与15座内陆站编织成陆海交互监测链条。所有数据通过物联网实时汇聚,构建起海洋环境的“数字镜像系统”。
技术创新实现多维突破:11架搭载先进传感器的无人机实现海岸带高精度测绘;6大数值预报系统协同运行,覆盖气象、海流、海浪等关键要素;自主研发的“雨-潮-涝”立体化模型与咸潮数字孪生系统等项目,共同构建起海洋预报的智能决策中枢。
这些创新在实战中彰显价值。每当台风等极端天气威胁珠海时,南方海洋实验室第一时间制作台风路径、风暴潮和海浪等海洋风险分析服务材料,为市应急管理部门提供防灾决策参考。2023年,超强台风“苏拉”来袭前夕,更是提前36小时精准锁定其路径,为城市防灾部署装上“千里眼”。
而在海上应急救援领域,南方海洋实验室研发的搜救预警系统同样展现出卓越性能,为海上人员落水、海上溢油提供漂移轨迹预测,为搜救力量部署提供了精准的“海上救援导航”。

生态治理:
从“修复伤痕”到“重塑生机”的系统跃升
在筑牢海洋安全防线的同时,南方海洋实验室将科研视野投向更深远的生态治理领域——
“海洋生态环境与碳汇”任务团队以珠海市典型红树林区域为“天然实验室”,解码滨海湿地微生物驱动的元素循环及其碳汇形成机制,并自主研发“河口-湿地-海洋”生态过程模拟系统,为阐明微生物驱动机制提供新模型。
“我们发现了微生物在碳、氮、硫、磷循环中的耦合机制,这就像找到了打开海洋碳汇宝库的‘金钥匙’。”团队负责人表示。这些发现已凝练成50篇学术论文,为珠海及大湾区探索滨海湿地和海洋碳汇增汇路径提供了新思路。
从实验室走向海岸线,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海洋生态环境”这一时代命题,一连串创新实践正向更广维度拓展:
在这里,中华白海豚的保护方案与滨海湿地修复技术同步推进,构筑起陆海统筹的生态安全屏障;基于“陆海统筹、以海定陆”原则的空间规划方案,正重塑着海岸带的空间格局;而率先完成的《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纲要》,作为全国首份聚焦湾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系统报告,为粤港澳三地共护碧海蓝天绘制了清晰的“施工图”。
与此同时,南方海洋实验室精心打造的大湾区海洋环境数据库、珠海海岸带空间数据库和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库,如同为区域协同治理装上了“智慧大脑”,让每一个生态决策都有据可依、有法可循。

系统创新:
从“技术突破”到“治理范式”的全面跨越
从实验室的微观探索到湾区治理的宏观实践,南方海洋实验室正以系统思维重塑着人海关系,让科技创新真正转化为海洋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海陆气相互作用变化机理与极端灾害预测预警”领域,科研团队揭示了热带海洋-青藏高原-亚洲季风的多尺度相互作用特征及其致灾机制,系统阐明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和华南低空急流的多尺度可预测性及预测来源,并基于自主研发的国际先进数值预报和再分析系统,突破了针对泛南海季风区跨尺度超高分辨率模拟的技术瓶颈——这些基础理论的突破,正在重塑着我们对海洋气象和生态环境的认知体系。
碧波之上,变革深植;潮汐之间,新篇已启。
在2024年夜光藻与2025年球形棕囊藻爆发期间,南方海洋实验室通过现场勘查、采样分析与遥感监测的立体化手段,制作赤潮影响调查分析报告,及时向生态环境部门提交精准的分析报告与处置建议。
2024年10月,南方海洋实验室助力万山区申报的“2025年广东珠海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在全国28个地市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获得中央财政3亿元支持,充分彰显了实验室在资源整合、产学研协同方面的卓越能力。
坐落于珠江入海处的珠海庙湾岛,是万山群岛中一片生态丰美的海域,孕育了珊瑚礁、鱼类、贝类等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却也长期面临陆源污染与海洋垃圾的困扰。2025年9月,南方海洋实验室与中山大学在庙湾海域开展的联合生态调查取得重要突破:科研团队不仅对该区域珊瑚礁生态系统进行了深入“体检”,更清晰记录到舌骨牡蛎、海胆等海洋生物同步繁殖的珍贵场景。这些记录生命绽放的影像还登上央视《新闻直播间》的关注报道,以灵动而真实的方式,向全国展现了珠海海湾治理的扎实成果。
在翠屏河流域,城市内涝预警系统为应急救援提供精准预判;在磨刀门水道,咸潮数字孪生系统守护着珠澳供水安全;首次编制的“珠江口高分辨率海啸淹没预测图”,将海洋灾害防控能力推向新高度……
南方海洋实验室的探索证明,海洋治理需要技术创新与系统思维的双重驱动。当预警系统守护安全底线,生态修复重建共生根基,制度创新畅通治理脉络,我们迎来的不仅是一个更加安全的海洋,更是一个充满韧性、焕发生机的蓝色家园。
“我们将继续发挥科研引领作用,围绕‘海洋、海岛、海滨’三域协同治理,持续助力珠海在海洋生态领域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为守护海洋生态环境、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多贡献。”南方海洋实验室负责人表示。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