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档案:张海涛,珠海航空城集团有限公司派驻珠港机场管理有限公司的代表,珠港机场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1992年进入珠海机场改建指挥部,从当年的档案管理员,成长为管理公司的副总经理,见证着珠海机场的“前世今生”。

“珠海机场的通航,让珠海与世界的距离更近,让珠海的城市竞争力提升,让珠海百姓出行更便利,珠海机场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张海涛
珠海机场与张海涛注定有缘。1992年,张海涛来到珠海;同一年,珠海机场拉开建设序幕。
从当年珠海机场的首批建设者,到如今为机场管理公司的副总经理,20多年来,张海涛见证了珠海机场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更见证着珠海机场跨入“千万级”机场行列。

“珠海机场有着太多我的‘独家记忆’。”聊起珠海机场的“前世今生”时,张海涛有些动情,心情格外激动。
首批建设者 见证“超前”机场诞生
珠海机场的前身是“空军三灶机场”。直至1992年5月23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同意将空军三灶机场改建为民用机场,产权归珠海市。
次年6月,刚满24岁的张海涛从郑州来到了珠海,一到珠海就加入了珠海机场改建指挥部这个大家庭,从事民航档案验收工作。
“那个时候珠海机场改建指挥部办公室和宿舍都在简陋的树皮房里。”谈及当年的建设历程,张海涛说,交通闭塞和三灶的荒凉,成为当年最深的印象。
1992年12月,伴随着爆破炮台山的“亚洲第一炮”,珠海三灶机场拉开了建设序幕。


张海涛记得,当时珠海大桥还没建成,从三灶去珠海市区要坐轮渡,机场指挥部车辆在鹤洲北过轮渡时,只要是见到机场指挥部的车辆或者车上贴有“机场指挥部”的字样,轮渡工作人员都会主动引导优先过渡。
“正常建设需要5年的工程,珠海机场实际改建时间只花了2年3个月,这么快的建设速度,除了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和举全市之力之外,也与指挥部人员的奉献精神是分不开的。”谈及当年的建设情景,张海涛对自己当初的选择感到骄傲。

由于交通条件十分落后,从机场指挥部到市区办事,一般早上8点出发,到市区将近中午12点了,所以他们拜访办事都约在下午。办完事返回机场的时候,都是晚上七八点后,下班后的炊事员只能把食堂的钥匙留下来,让大家自己动手下面条充饥。
1995年6月18日,经过2年多奋战,珠海机场终于通航,在改建过程中注册的珠海机场公司也提前更名为珠海机场集团公司。

张海涛回忆,这个按照年吞吐量1200万人次标准修建的“大空港”,成为当年全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现代化机场。4000米的跑道成为当时全国最长的机场(非高原机场)跑道,9.16万平方米的候机楼成为当时全国规模较大的候机楼之一,此外,成为全国第一个拥有并使用机场机坪无车辆保障服务系统的机场。“这些曾被不少业内人士称为‘超前’建设。”张海涛称。

20余年坚守陪伴,机场从低迷走向“千万级”
然而,由于珠海机场面临着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周边机场的激烈竞争,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据统计资料数据显示,1995年至2006年,每天只有3到8条航线,每天的航班也只有10到20多个。
没有客流就没有经济效益。在张海涛的记忆中,珠海机场曾在困境中“爬坡”11年。
随着珠海机场与香港机场的合作,这样的情况很快迎来改变。2006年,珠海与香港机场管理局合作,联合成立珠港机场管理有限公司,托管珠海机场航空运输主业,合作期为20年。
张海涛说,珠海机场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给旅客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比如,进入候机厅的环境变得更舒适了,通过对候机厅的微改造,旅客通达速度更快,指示牌更清晰。
“合作之后,在国家民航局的历年考核中,珠海机场的安全及服务指标得分都很高。”采访中,张海涛说,珠海机场全新升级后让人们耳目一新。

张海涛认为,珠海机场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当年的“超前”建设理念。“如果没有4000米的跑道,两年一届的中国航展项目不可能落户珠海。同时,拥有超长的跑道,让珠海机场成为中国民航(包括港澳)比较重要的飞行训练基地。”
2018年,珠海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大关,珠海机场正式跨入“千万级”机场行列。
作为一个珠海机场建设的元老级人物,张海涛对珠海机场始终充满感情,充满信心。“希望通过我们的建设运营,让珠海机场成为全珠海人民、乃至珠三角西部城市居民的骄傲,让珠海老百姓在家门口可以走遍全国周游世界。”

人物档案:张海涛,珠海航空城集团有限公司派驻珠港机场管理有限公司的代表,珠港机场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1992年进入珠海机场改建指挥部,从当年的档案管理员,成长为管理公司的副总经理,见证着珠海机场的“前世今生”。

“珠海机场的通航,让珠海与世界的距离更近,让珠海的城市竞争力提升,让珠海百姓出行更便利,珠海机场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张海涛
珠海机场与张海涛注定有缘。1992年,张海涛来到珠海;同一年,珠海机场拉开建设序幕。
从当年珠海机场的首批建设者,到如今为机场管理公司的副总经理,20多年来,张海涛见证了珠海机场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更见证着珠海机场跨入“千万级”机场行列。

“珠海机场有着太多我的‘独家记忆’。”聊起珠海机场的“前世今生”时,张海涛有些动情,心情格外激动。
首批建设者 见证“超前”机场诞生
珠海机场的前身是“空军三灶机场”。直至1992年5月23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同意将空军三灶机场改建为民用机场,产权归珠海市。
次年6月,刚满24岁的张海涛从郑州来到了珠海,一到珠海就加入了珠海机场改建指挥部这个大家庭,从事民航档案验收工作。
“那个时候珠海机场改建指挥部办公室和宿舍都在简陋的树皮房里。”谈及当年的建设历程,张海涛说,交通闭塞和三灶的荒凉,成为当年最深的印象。
1992年12月,伴随着爆破炮台山的“亚洲第一炮”,珠海三灶机场拉开了建设序幕。


张海涛记得,当时珠海大桥还没建成,从三灶去珠海市区要坐轮渡,机场指挥部车辆在鹤洲北过轮渡时,只要是见到机场指挥部的车辆或者车上贴有“机场指挥部”的字样,轮渡工作人员都会主动引导优先过渡。
“正常建设需要5年的工程,珠海机场实际改建时间只花了2年3个月,这么快的建设速度,除了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和举全市之力之外,也与指挥部人员的奉献精神是分不开的。”谈及当年的建设情景,张海涛对自己当初的选择感到骄傲。

由于交通条件十分落后,从机场指挥部到市区办事,一般早上8点出发,到市区将近中午12点了,所以他们拜访办事都约在下午。办完事返回机场的时候,都是晚上七八点后,下班后的炊事员只能把食堂的钥匙留下来,让大家自己动手下面条充饥。
1995年6月18日,经过2年多奋战,珠海机场终于通航,在改建过程中注册的珠海机场公司也提前更名为珠海机场集团公司。

张海涛回忆,这个按照年吞吐量1200万人次标准修建的“大空港”,成为当年全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现代化机场。4000米的跑道成为当时全国最长的机场(非高原机场)跑道,9.16万平方米的候机楼成为当时全国规模较大的候机楼之一,此外,成为全国第一个拥有并使用机场机坪无车辆保障服务系统的机场。“这些曾被不少业内人士称为‘超前’建设。”张海涛称。

20余年坚守陪伴,机场从低迷走向“千万级”
然而,由于珠海机场面临着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周边机场的激烈竞争,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据统计资料数据显示,1995年至2006年,每天只有3到8条航线,每天的航班也只有10到20多个。
没有客流就没有经济效益。在张海涛的记忆中,珠海机场曾在困境中“爬坡”11年。
随着珠海机场与香港机场的合作,这样的情况很快迎来改变。2006年,珠海与香港机场管理局合作,联合成立珠港机场管理有限公司,托管珠海机场航空运输主业,合作期为20年。
张海涛说,珠海机场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给旅客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比如,进入候机厅的环境变得更舒适了,通过对候机厅的微改造,旅客通达速度更快,指示牌更清晰。
“合作之后,在国家民航局的历年考核中,珠海机场的安全及服务指标得分都很高。”采访中,张海涛说,珠海机场全新升级后让人们耳目一新。

张海涛认为,珠海机场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当年的“超前”建设理念。“如果没有4000米的跑道,两年一届的中国航展项目不可能落户珠海。同时,拥有超长的跑道,让珠海机场成为中国民航(包括港澳)比较重要的飞行训练基地。”
2018年,珠海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大关,珠海机场正式跨入“千万级”机场行列。
作为一个珠海机场建设的元老级人物,张海涛对珠海机场始终充满感情,充满信心。“希望通过我们的建设运营,让珠海机场成为全珠海人民、乃至珠三角西部城市居民的骄傲,让珠海老百姓在家门口可以走遍全国周游世界。”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