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农村登上人民日报!这里美得像花园

确认过眼神!

珠海又被《人民日报》

“盯上了”!

原来经过

“创美庭院”行动的打造

珠海这些村子变得这么美!

快来感受《人民日报》报道中的

庭院风光!

山水相间,陆岛相望,城田相映。珠海,这座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走过了40多年的奋进求索。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珠海从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了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

郁郁葱葱的田园,山水相拥的风光,生机勃勃的业态。珠海经济特区建设以来,在高质量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精细化管理的同时,走出了一条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的特色之路,以规划引领,因地制宜,连片打造,统筹城乡发展,补齐农村“短板”,让农村成为“岭南花园水乡”新的发展亮点。

村校融合 古村焕发创业新活力

在广东珠海的凤凰山脚下,有一座始建于清雍正十年的传统村落,叫做会同古村。经过两三百年的时光,清代的两座闸门,民国的碉楼和三座祠堂,如今依然矗立在村子里。

走过村口古桥,映入眼帘的是莲叶田田,绿草如茵。荷花池旁的画家村,调梅祠的会同电影小馆,青砖灰瓦的别墅小楼,整齐排列在村前大街两边,让人丝毫感觉不到历史的尘埃,反而十分现代和文艺。

“如今村子这样整洁,我们拆了不少铁皮棚。”会同村股份公司党支部书记莫瑛介绍说,为了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基础设施开始,第一步就是拆除村民们自行搭建在房屋之间的铁皮棚子。

古村里进行“三清三拆”工作,阻力不小。“长期生活习惯,村民为了方便做饭搭建铁棚子,好多人不愿意拆。怎么办呢?我第一个带头,把我家的拆了。”尽管家里80多岁的老太太坚决反对,莫瑛还是顶住压力,“拆了虽然不方便,但恢复了古村风貌,为村居三线整治、道路硬化和垃圾污水处理打好了基础。”

村落人居环境整治是基础工作,如何把古村活化则是关键。“把高校活力注入古村,让会同古村融入学校。”莫瑛介绍说,会同古村周边有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等3所高校。“从2015年开始,我们依托‘大学小镇’这个特殊地理位置和高校资源,结合村校融合发展,围绕高校学生需求,向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乡村小镇方向发展。”

村中有校,校中有村,社区和校园融合发展,让古村焕发出创业新活力。“我2012年刚入学UIC的时候,村子还是比较原始,只有20几户人。”今年26岁的林鸿是珠海市蜜蜂科技有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我们看好联合办公空间,目标是成为新办公生态引领者,今年已经有10万平方米的管理面积了。”

对于林鸿来说,会同古村的土壤是培植他创业梦想的起点。“当时我们10来个同学,经常在会同村子里讨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古色古香的村落,给了我们在空间设计和构思方面的创意和灵感,可以说,会同村是我创业逐梦的开始。”

高校来了,古村大变样了。“村校共建,盘活土地资源,修建学生宿舍,集体经济每年能增收350万元。”会同村股份经济社社长莫朝荣介绍说,除此之外,还建了饮食街,整合古村古建筑资源,开展乡村特色旅游,带动岭南古村和大学小镇真正融合发展。

规划引领 美丽庭院“绣”出美丽乡村

一条清澈碧绿的河涌上,架着一座淡黄色的拱桥。登桥远望,目之所及,水网密布,竹林摇曳。这里就是珠海市红旗镇金湾区三板村。

“近几年,我们通过把河岸两边的附着物清拆掉,进行污水治理,恢复了河堤原本的生态和景观功能。现在你看,水生植物茂盛,绿道两旁花花草草,许多村民都在这附近散步,生活幸福感提高了。”红旗镇镇长王军说。

“三板村是典型的沙田水乡,村民以捕鱼为业,村庄依水而建。所以在河堤上建房是渔民的生活习惯。”王军介绍说,为了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生活、生产条件,实现区域内生态面貌、产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方式同步改善的目标,红旗镇坚持规划引领,有序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整治建筑面积近15万平方米。

“对于拆出来的公共空间,我们专门请了规划设计院,进行因地制宜的改造提升,把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都建设好,满足群众生活需求。”王军说。

沿着三板河走过幸福桥,就来到了沙脊村,一栋栋淡黄色的小洋楼和房屋外立面红色色块的撞色,显得活泼又别致。“你进去看看,我家就是‘最美庭院’!”村民王阿姨走出来热情地说道。

一个个“美丽庭院”把沙脊村装点得格外恬静休闲。仔细看,乡村小道两旁的小楼里外,竟然打理的像一个个微型园林。百合花和月季花从围栏上探出来,像衣袖边上的绣花。不大的庭院里,种满了蔬菜,罗汉松,薄荷还有马齿苋,角落里还有一个个蜂箱,蜜蜂嗡嗡飞着。

“我们市委农办和妇联合作,培训农村妇女,提供庭院植物养殖技术和培训,发动宣传,组织‘最美庭院’比赛,今年已经是第三届了。”珠海市委农办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促进科科长陈骏说。

用绣花功夫“绣”出最美庭院,把“点线面”细致做功。红旗镇先后拆迁和改造房屋外立面、管养房353间,修复河堤4690米,建成5个亲水平台及栈道,沿河景观灯光亮化1380米,三板村“一河两岸”水净河美,河岸景观切实得到提升,2019年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

产业致富岭南田园变“金山银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一词中对莲花品格的描写,就是莲江村的立村根本。莲江村位于珠海斗门区莲洲镇东北部,后山形状好似莲花,村前有河涌。走进村口牌坊,一栋栋青砖灰瓦、朴素淡雅的农居就映入眼帘。

“这岭南风格、黄杨风貌的建筑外墙,是村民一户一票选出来的。我们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充分挖掘、提炼特色乡村建筑风貌元素,科学引导农房外立面改造和建筑风貌控制。”莲洲镇副镇长梁怡说。

环绕着农田,是一条葱郁的落叶杉小道。“近年来,我们集中清理了田间积存的垃圾,撤掉了公共垃圾桶,推广垃圾分类,同时对道路、污水和绿化环保等方面,进行全区域立体地提升。”梁怡说,“改造过程中有一个小故事。村里有一截古墙,一百多年历史了。村民嫌弃不好看,希望拆除。但我们想留下莲江的历史记忆,就和村民做工作,保留了它。”

在改与不改之间,选择留下古墙,留住了古村的特色。“留住特色才能留住村民,希望村民能回来创业,实现产业致富。”梁怡说。

“旺记凉茶”铺的凉茶伯叫周根旺。“我以前在中山是做凉茶的,后来看到村子环境变美了,条件变好了,我就回来开了这间凉茶铺,卖几种特色凉茶,现在是‘莲江品牌’,一个周末有好几百上千块收入,不错!”旺叔笑着说。

莲洲镇坚持“农业强镇、旅游兴镇”的发展战略,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重大民生工程,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重要举措。

周文伟是地地道道的莲江村人,今年28岁的他已经是十里莲江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营销经理。“在外面打了几年工,村子大变样,又引入了乡村生态旅游这个项目,我当然选择回来工作,一家人团聚。”

“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休闲产业孵化相结合,激发乡村旅游发展活力,探索旅游富民新产业,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民人均收入逐年递增,真正把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走出特区农业发展特色之路。” 陈骏说。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孟鑫
微信
朋友圈
珠海农村登上人民日报!这里美得像花园
观海融媒 2020-08-28 18:14

确认过眼神!

珠海又被《人民日报》

“盯上了”!

原来经过

“创美庭院”行动的打造

珠海这些村子变得这么美!

快来感受《人民日报》报道中的

庭院风光!

山水相间,陆岛相望,城田相映。珠海,这座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走过了40多年的奋进求索。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珠海从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了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

郁郁葱葱的田园,山水相拥的风光,生机勃勃的业态。珠海经济特区建设以来,在高质量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精细化管理的同时,走出了一条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的特色之路,以规划引领,因地制宜,连片打造,统筹城乡发展,补齐农村“短板”,让农村成为“岭南花园水乡”新的发展亮点。

村校融合 古村焕发创业新活力

在广东珠海的凤凰山脚下,有一座始建于清雍正十年的传统村落,叫做会同古村。经过两三百年的时光,清代的两座闸门,民国的碉楼和三座祠堂,如今依然矗立在村子里。

走过村口古桥,映入眼帘的是莲叶田田,绿草如茵。荷花池旁的画家村,调梅祠的会同电影小馆,青砖灰瓦的别墅小楼,整齐排列在村前大街两边,让人丝毫感觉不到历史的尘埃,反而十分现代和文艺。

“如今村子这样整洁,我们拆了不少铁皮棚。”会同村股份公司党支部书记莫瑛介绍说,为了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基础设施开始,第一步就是拆除村民们自行搭建在房屋之间的铁皮棚子。

古村里进行“三清三拆”工作,阻力不小。“长期生活习惯,村民为了方便做饭搭建铁棚子,好多人不愿意拆。怎么办呢?我第一个带头,把我家的拆了。”尽管家里80多岁的老太太坚决反对,莫瑛还是顶住压力,“拆了虽然不方便,但恢复了古村风貌,为村居三线整治、道路硬化和垃圾污水处理打好了基础。”

村落人居环境整治是基础工作,如何把古村活化则是关键。“把高校活力注入古村,让会同古村融入学校。”莫瑛介绍说,会同古村周边有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等3所高校。“从2015年开始,我们依托‘大学小镇’这个特殊地理位置和高校资源,结合村校融合发展,围绕高校学生需求,向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乡村小镇方向发展。”

村中有校,校中有村,社区和校园融合发展,让古村焕发出创业新活力。“我2012年刚入学UIC的时候,村子还是比较原始,只有20几户人。”今年26岁的林鸿是珠海市蜜蜂科技有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我们看好联合办公空间,目标是成为新办公生态引领者,今年已经有10万平方米的管理面积了。”

对于林鸿来说,会同古村的土壤是培植他创业梦想的起点。“当时我们10来个同学,经常在会同村子里讨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古色古香的村落,给了我们在空间设计和构思方面的创意和灵感,可以说,会同村是我创业逐梦的开始。”

高校来了,古村大变样了。“村校共建,盘活土地资源,修建学生宿舍,集体经济每年能增收350万元。”会同村股份经济社社长莫朝荣介绍说,除此之外,还建了饮食街,整合古村古建筑资源,开展乡村特色旅游,带动岭南古村和大学小镇真正融合发展。

规划引领 美丽庭院“绣”出美丽乡村

一条清澈碧绿的河涌上,架着一座淡黄色的拱桥。登桥远望,目之所及,水网密布,竹林摇曳。这里就是珠海市红旗镇金湾区三板村。

“近几年,我们通过把河岸两边的附着物清拆掉,进行污水治理,恢复了河堤原本的生态和景观功能。现在你看,水生植物茂盛,绿道两旁花花草草,许多村民都在这附近散步,生活幸福感提高了。”红旗镇镇长王军说。

“三板村是典型的沙田水乡,村民以捕鱼为业,村庄依水而建。所以在河堤上建房是渔民的生活习惯。”王军介绍说,为了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生活、生产条件,实现区域内生态面貌、产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方式同步改善的目标,红旗镇坚持规划引领,有序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整治建筑面积近15万平方米。

“对于拆出来的公共空间,我们专门请了规划设计院,进行因地制宜的改造提升,把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都建设好,满足群众生活需求。”王军说。

沿着三板河走过幸福桥,就来到了沙脊村,一栋栋淡黄色的小洋楼和房屋外立面红色色块的撞色,显得活泼又别致。“你进去看看,我家就是‘最美庭院’!”村民王阿姨走出来热情地说道。

一个个“美丽庭院”把沙脊村装点得格外恬静休闲。仔细看,乡村小道两旁的小楼里外,竟然打理的像一个个微型园林。百合花和月季花从围栏上探出来,像衣袖边上的绣花。不大的庭院里,种满了蔬菜,罗汉松,薄荷还有马齿苋,角落里还有一个个蜂箱,蜜蜂嗡嗡飞着。

“我们市委农办和妇联合作,培训农村妇女,提供庭院植物养殖技术和培训,发动宣传,组织‘最美庭院’比赛,今年已经是第三届了。”珠海市委农办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促进科科长陈骏说。

用绣花功夫“绣”出最美庭院,把“点线面”细致做功。红旗镇先后拆迁和改造房屋外立面、管养房353间,修复河堤4690米,建成5个亲水平台及栈道,沿河景观灯光亮化1380米,三板村“一河两岸”水净河美,河岸景观切实得到提升,2019年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

产业致富岭南田园变“金山银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一词中对莲花品格的描写,就是莲江村的立村根本。莲江村位于珠海斗门区莲洲镇东北部,后山形状好似莲花,村前有河涌。走进村口牌坊,一栋栋青砖灰瓦、朴素淡雅的农居就映入眼帘。

“这岭南风格、黄杨风貌的建筑外墙,是村民一户一票选出来的。我们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充分挖掘、提炼特色乡村建筑风貌元素,科学引导农房外立面改造和建筑风貌控制。”莲洲镇副镇长梁怡说。

环绕着农田,是一条葱郁的落叶杉小道。“近年来,我们集中清理了田间积存的垃圾,撤掉了公共垃圾桶,推广垃圾分类,同时对道路、污水和绿化环保等方面,进行全区域立体地提升。”梁怡说,“改造过程中有一个小故事。村里有一截古墙,一百多年历史了。村民嫌弃不好看,希望拆除。但我们想留下莲江的历史记忆,就和村民做工作,保留了它。”

在改与不改之间,选择留下古墙,留住了古村的特色。“留住特色才能留住村民,希望村民能回来创业,实现产业致富。”梁怡说。

“旺记凉茶”铺的凉茶伯叫周根旺。“我以前在中山是做凉茶的,后来看到村子环境变美了,条件变好了,我就回来开了这间凉茶铺,卖几种特色凉茶,现在是‘莲江品牌’,一个周末有好几百上千块收入,不错!”旺叔笑着说。

莲洲镇坚持“农业强镇、旅游兴镇”的发展战略,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重大民生工程,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重要举措。

周文伟是地地道道的莲江村人,今年28岁的他已经是十里莲江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营销经理。“在外面打了几年工,村子大变样,又引入了乡村生态旅游这个项目,我当然选择回来工作,一家人团聚。”

“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休闲产业孵化相结合,激发乡村旅游发展活力,探索旅游富民新产业,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民人均收入逐年递增,真正把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走出特区农业发展特色之路。” 陈骏说。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孟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