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少年的“珠海梦”:学好技术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怒江少年熊保罗有一个“珠海梦”:来珠海学好技术,掌握一门手艺,将来想开个汽修公司,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12月底是怒江传统的“阔时节”,身在珠海的他给2000多公里外的母亲发了一条微信,“妈妈,您不要担心,珠海老师对我很好,这里的学费、书本、校服都是免费的。每个月还有生活补助。”

来自怒江大山的16岁男孩熊保罗,拥有和“网红”丁真一样淳朴的笑容,他家住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捧当乡迪麻洛村委会龙坡组(阿鲁拉卡)。今年7月,刚刚初中毕业的熊保罗,在珠海市对口帮扶怒江的扶贫干部以及珠海市工贸技工学校老师的陪同下,乘坐高铁来到珠海继续上学,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旅程。

熊保罗家所在的迪麻洛村,东邻迪庆州的德钦县,南邻永拉嘎行政村,西邻闪当行政村,是个少数民族居住地。到迪麻洛村的路,很多只能靠徒步或者开摩托车,其中一条路经过阿鲁拉卡山,那是怒江大峡谷里离雪山最近的地方。

熊保罗的家住在海拔近两千米的高山上,是一幢木头房子,房子底部有木头柱子支撑,用于饲养猪羊鸡等家禽家畜,上面用来住人。千百年来,当地少数民族居民就住在这样人畜混居的房子里,过着靠山吃山、刀耕火种的生活。

父亲在他六岁那年在一场意外中不幸去世,生活的重担一下子落在母亲身上。“我妈妈靠去附近打散工养活一家人,供我和妹妹念书。”熊保罗说。懂事的两兄妹也不忘在课余时间减轻家里的负担,“每当到了赶集时间,我和妹妹就帮妈妈背着一些蔬菜、野果、家禽这些农产品,到集市上卖。平时妈妈出去打工,我在家里就帮着放羊,放牛。”

因为山高路远,熊保罗的上学路充满艰辛。“早上出发,从山上走到山下,要一个多小时,再搭车去镇上的中学,又要几个小时。”

熊保罗说,因为路途遥远,他所在的中学班级甚至需要晚上才开始上课。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初中三年,熊保罗坚持下来了。可是未来怎么办?妈妈,妹妹怎么办?才16岁的他开始为未来的日子思考更多。

2020年中考结束后,珠海市对口帮扶怒江的驻点干部以及当地学校、教育部门来到熊保罗的学校宣讲,“得知来珠海上学,学费全免还有补贴,还有我喜欢的专业,我就马上跟妈妈商量,妈妈也同意,我就报名了。”

珠海市工贸技工学校从2018年开始承担对口怒江教育扶贫的任务,工作开展至今已接收了11个不同的少数民族的443名学员(其中82人为非建档立卡户),351人为初中毕业的怒江三年制中技班的学生,92人为劳动力转移和“粤菜师傅”短期技能培训班学员。2019年,学校迎来214名怒江“双向工程”中技学生,占珠海市对口扶贫招生三分之一,2020年共有235名怒江学生报读,该校也成为珠海市教育扶贫工作中在校怒江学生最多的学校。

熊保罗成为2020年新一批来到市工贸技工学校就读的三年制中技班的学生。他小时候就对各类机械尤其是汽车特别感兴趣,他在珠海读的是心仪已久的汽车维修专业。

在学校的汽车维修实训室里,熊保罗手里拿着维修工具,目不转睛地盯着授课老师讲解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知识,在实操课上,他跟着老师按部就班地操作,拧螺丝、拆卸发动机外壳、观察油路、分析部件构造……

“虽然很多知识还比较难,但是我有信心学好它!”熊保罗说,等学会了技术走上社会,他最大的梦想是开一家汽修公司,“想学好手艺技术,让妈妈妹妹还有奶奶这些家里人过上幸福生活。”

“来到珠海几个月,大家都说熊保罗变了,从一开始腼腆不说话,变得开朗多了,现在和我们都成为了好朋友。”在珠海市工贸技工学校中汽修1班的教室外,熊保罗的一位同学告诉记者。

“怒江来的孩子,一开始还比较腼腆,和珠海的孩子交流不多。我们就把怒江的孩子们分散到各个班,让珠海的孩子们主动认识他们、帮助他们。现在,怒江的孩子已经慢慢融入新的集体生活。”该校老师邱少文说。学校不仅为怒江孩子所在的班级配备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还根据学生文化水平特点,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其接受全面的技能教育。

同时,学校每周五下午还定期开展工贸怒江班大讲堂,聘请专家或老师,给怒江来的孩子开展人生哲理、思想政治、感恩教育、素质提升等相关拓展讲座,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确保他们的心理健康,积极帮助怒江同学尽快适应珠海的生活。

2019年2月18日至24日春节期间,珠海市工贸技工学校副校长王平及怒江班班主任罗德全奔赴云南省怒江州,开展了一次跨越山海、为期一周的“特殊家访”。他们翻山越岭来到学生家中,传递校园温情,促进家校共融,让怒江学子感受来自珠海的温暖。

“你走出大山,就成功了一半。”出发前往珠海前,熊保罗脑海里一直萦绕着这句话。他说,离开怒江来到珠海,如今更要加倍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好技术,用实际行动实现“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的承诺。

文字:张伟宁 图片:曾遥 编辑:江传皙 责任编辑:戴丹梅
微信
朋友圈
怒江少年的“珠海梦”:学好技术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观海融媒 2020-12-28 20:51

怒江少年熊保罗有一个“珠海梦”:来珠海学好技术,掌握一门手艺,将来想开个汽修公司,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12月底是怒江传统的“阔时节”,身在珠海的他给2000多公里外的母亲发了一条微信,“妈妈,您不要担心,珠海老师对我很好,这里的学费、书本、校服都是免费的。每个月还有生活补助。”

来自怒江大山的16岁男孩熊保罗,拥有和“网红”丁真一样淳朴的笑容,他家住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捧当乡迪麻洛村委会龙坡组(阿鲁拉卡)。今年7月,刚刚初中毕业的熊保罗,在珠海市对口帮扶怒江的扶贫干部以及珠海市工贸技工学校老师的陪同下,乘坐高铁来到珠海继续上学,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旅程。

熊保罗家所在的迪麻洛村,东邻迪庆州的德钦县,南邻永拉嘎行政村,西邻闪当行政村,是个少数民族居住地。到迪麻洛村的路,很多只能靠徒步或者开摩托车,其中一条路经过阿鲁拉卡山,那是怒江大峡谷里离雪山最近的地方。

熊保罗的家住在海拔近两千米的高山上,是一幢木头房子,房子底部有木头柱子支撑,用于饲养猪羊鸡等家禽家畜,上面用来住人。千百年来,当地少数民族居民就住在这样人畜混居的房子里,过着靠山吃山、刀耕火种的生活。

父亲在他六岁那年在一场意外中不幸去世,生活的重担一下子落在母亲身上。“我妈妈靠去附近打散工养活一家人,供我和妹妹念书。”熊保罗说。懂事的两兄妹也不忘在课余时间减轻家里的负担,“每当到了赶集时间,我和妹妹就帮妈妈背着一些蔬菜、野果、家禽这些农产品,到集市上卖。平时妈妈出去打工,我在家里就帮着放羊,放牛。”

因为山高路远,熊保罗的上学路充满艰辛。“早上出发,从山上走到山下,要一个多小时,再搭车去镇上的中学,又要几个小时。”

熊保罗说,因为路途遥远,他所在的中学班级甚至需要晚上才开始上课。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初中三年,熊保罗坚持下来了。可是未来怎么办?妈妈,妹妹怎么办?才16岁的他开始为未来的日子思考更多。

2020年中考结束后,珠海市对口帮扶怒江的驻点干部以及当地学校、教育部门来到熊保罗的学校宣讲,“得知来珠海上学,学费全免还有补贴,还有我喜欢的专业,我就马上跟妈妈商量,妈妈也同意,我就报名了。”

珠海市工贸技工学校从2018年开始承担对口怒江教育扶贫的任务,工作开展至今已接收了11个不同的少数民族的443名学员(其中82人为非建档立卡户),351人为初中毕业的怒江三年制中技班的学生,92人为劳动力转移和“粤菜师傅”短期技能培训班学员。2019年,学校迎来214名怒江“双向工程”中技学生,占珠海市对口扶贫招生三分之一,2020年共有235名怒江学生报读,该校也成为珠海市教育扶贫工作中在校怒江学生最多的学校。

熊保罗成为2020年新一批来到市工贸技工学校就读的三年制中技班的学生。他小时候就对各类机械尤其是汽车特别感兴趣,他在珠海读的是心仪已久的汽车维修专业。

在学校的汽车维修实训室里,熊保罗手里拿着维修工具,目不转睛地盯着授课老师讲解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知识,在实操课上,他跟着老师按部就班地操作,拧螺丝、拆卸发动机外壳、观察油路、分析部件构造……

“虽然很多知识还比较难,但是我有信心学好它!”熊保罗说,等学会了技术走上社会,他最大的梦想是开一家汽修公司,“想学好手艺技术,让妈妈妹妹还有奶奶这些家里人过上幸福生活。”

“来到珠海几个月,大家都说熊保罗变了,从一开始腼腆不说话,变得开朗多了,现在和我们都成为了好朋友。”在珠海市工贸技工学校中汽修1班的教室外,熊保罗的一位同学告诉记者。

“怒江来的孩子,一开始还比较腼腆,和珠海的孩子交流不多。我们就把怒江的孩子们分散到各个班,让珠海的孩子们主动认识他们、帮助他们。现在,怒江的孩子已经慢慢融入新的集体生活。”该校老师邱少文说。学校不仅为怒江孩子所在的班级配备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还根据学生文化水平特点,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其接受全面的技能教育。

同时,学校每周五下午还定期开展工贸怒江班大讲堂,聘请专家或老师,给怒江来的孩子开展人生哲理、思想政治、感恩教育、素质提升等相关拓展讲座,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确保他们的心理健康,积极帮助怒江同学尽快适应珠海的生活。

2019年2月18日至24日春节期间,珠海市工贸技工学校副校长王平及怒江班班主任罗德全奔赴云南省怒江州,开展了一次跨越山海、为期一周的“特殊家访”。他们翻山越岭来到学生家中,传递校园温情,促进家校共融,让怒江学子感受来自珠海的温暖。

“你走出大山,就成功了一半。”出发前往珠海前,熊保罗脑海里一直萦绕着这句话。他说,离开怒江来到珠海,如今更要加倍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好技术,用实际行动实现“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的承诺。

文字:张伟宁 图片:曾遥 编辑:江传皙 责任编辑:戴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