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用刻刀和画笔绘就壮丽史诗 探访人民艺术家古元故居

“中国艺术界中一位卓绝之天才”“中国新版画界的巨星”,徐悲鸿曾经这样称赞古元。古元是中国著名版画、水彩画大师、杰出的人民美术家、美术教育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

4月,杏花雨沾衣欲湿,杨柳风吹面不寒。雨落青石板,灰瓦缀绿,近日,记者探访了位于唐家湾那洲村的古元故居,寻找这位“从窑洞走出来的美术家”童年时留下的足迹。

自幼喜爱绘画,为求学北上延安

位于高新区唐家湾镇那洲村的古元故居,是青砖灰瓦的两层典型岭南民居。1919年,古元在这里出生。故居大门上方墙壁和屋檐下,装饰着山水花鸟壁画和灰塑,这是古元父亲古万建修建房子时请工匠特地绘画和雕刻的。

古元故居讲解员黄春娟告诉记者,这是古元绘画天赋萌芽的地方。“小时候的古元,经常盯着这些壁画看,一看就是一个下午。家里的墙上、家具上,也被他画满了画,而他的父亲并没有阻止,而是鼓励他习画。”

1927年,古元入读那洲小学,后又转学到广州。1932年,古元小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东省立第一中学(广雅中学)。中学时期,古元经常阅读一些美术书籍,学习绘画的知识,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外作水彩写生。如今故居的墙上,挂着古元中学时期水彩画的复制品,村舍、河流、田野等自然风光,都是他曾经描绘的主题。

1937年,卢沟桥战火燃起。广州遭到日机轰炸,学校疏散。古元选择返乡教书,期间参加民众抗敌后援会和抗日救亡宣传队工作。“我十分痛恨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便在教课之余绘制了一些抗日救国的宣传画,张贴在家乡的街头上,这是我第一次向社会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感到很有意义。”他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

1938年夏天,古元被广州《救亡日报》刊载的关于延安办学情况的消息所吸引。于是,他毅然决然北上延安。这一去,古元正式开启艺术世界的大门,而后人也有机会通过他的一幅幅作品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红色历程。

扎根陕北窑洞,为人民作画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古元美术馆精心策划了一场“红色经典——古元版画精品展”。这场展览从3月25日开始在全国巡回展出,目前已走过山东省潍坊市美术馆、珠海市斗门区和金湾区的图书馆和多所学校。

据了解,本次展览共展出60件古元于上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陆续创作的版画作品,充分展示了古元在每一个革命历史时期、每一次大的社会变革中的精品之作。

“每一件作品都是古元根据当时重要的历史事件创作的,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充满了强烈的时代感以及震撼人心的真实性,它们承载着一段段红色的历史记忆。”古元美术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1938年,古元到达延安后,先后入读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学院。当时的办学条件十分艰苦,没有专设的校舍和课室。古元曾自述:“农民的打谷场和农村的空旷地都是课堂,借用农民多余的房屋或窑洞作为宿舍。吃的是小米饭,睡的是垫着的麦秸和苇席的地铺,生活条件是艰苦的。”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古元与陕北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尽管未曾冲锋在前线,但古元以画笔和刻刀为枪,绘就了一个时代的历史画卷。他以生活为创作土壤,扎根陕北土地,以《挑水》《铡草》《运草》《牛群》等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描绘了百姓的真实生活。身处革命根据地,创作了《减租会》《离婚诉》等作品,反映了农民当家作主的主题。

古元曾坦言:“我总想表现人民的生活,即使不是直接的,比如我画些水彩风景画,喜欢带些乡土味,有人的活动的。我很少画没有人烟的、纯自然的风景画。”即便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也没有丢掉“人民”这个最大的主题。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古元深入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到辽宁省鞍山钢铁厂体验生活,创作了反映解放后工人们热情投入生产建设的《鞍钢之修复》;1960年,他在《蔬菜丰收》中描绘了中国经历三年困难时期后农业恢复生产的情景;1979年创作的《给人们甜蜜》中,繁华似火的果树下,养蜂人正不辞辛劳地从蜂箱中提取蜂蜜,整幅作品春意盎然,灵动而富有生气……

心系故乡珠海,画作感染后人

晚年的古元,身在北京,却心系故乡。1992年和1995年春天,他曾回到珠海,在那洲村村委会分别画下《家乡的大榕树》和写下“情系乡土 饮水思源”的书法作品,满怀着对童年时光和故乡生活的眷恋之情。1993年11月,古元又拿起了伴随他多年的木刻刀,刻下了一幅以珠海渔女雕塑为主体的《珠海朝晖》,并把这幅黑白木刻作品献给了故乡珠海。

1996年,古元因病逝世。他在遗嘱中写道:“我愿把从事美术工作以来所创作的部分主要作品捐献给我家乡的人民,希望将这些作品永久保存在古元美术馆供参观者欣赏。”当他满怀深情抱病精选捐献作品时,还对每一幅失去原版的复制品和印刷品都仔细亲手标明创作年代、作品题目并签名。

珠海人民也从未忘记古元。珠海市第一座市立美术馆以“古元”命名,于2008年1月正式落成。古元故居经过修缮后,正式免费对外开放,吸引了许多市民、游客参观。

斗门区城南小学学生参观“红色经典——古元版画精品展”。

今年4月份,“红色经典——古元版画精品展”走进斗门区城南小学,该校2400多名学生踊跃参观。作为生在和平年代的一代人,他们并未经历那段艰辛岁月,却可以从古元的一幅幅画作中回溯那段历史。《人桥》《挑水》《贫苦的生活》等版画作品,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建设者。”五年级学生何欣怡说。

古元用刻刀和画笔绘就的壮丽史诗,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斗门区城南小学党委书记、美术教师胡嘉萱说:“这些画作本身就是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文字:廖明山 陈雁南 实习生陈秀岑 图片:陈雁南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田海
微信
朋友圈
红色印记|用刻刀和画笔绘就壮丽史诗 探访人民艺术家古元故居
珠海特区报 2021-04-16 07:47

“中国艺术界中一位卓绝之天才”“中国新版画界的巨星”,徐悲鸿曾经这样称赞古元。古元是中国著名版画、水彩画大师、杰出的人民美术家、美术教育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

4月,杏花雨沾衣欲湿,杨柳风吹面不寒。雨落青石板,灰瓦缀绿,近日,记者探访了位于唐家湾那洲村的古元故居,寻找这位“从窑洞走出来的美术家”童年时留下的足迹。

自幼喜爱绘画,为求学北上延安

位于高新区唐家湾镇那洲村的古元故居,是青砖灰瓦的两层典型岭南民居。1919年,古元在这里出生。故居大门上方墙壁和屋檐下,装饰着山水花鸟壁画和灰塑,这是古元父亲古万建修建房子时请工匠特地绘画和雕刻的。

古元故居讲解员黄春娟告诉记者,这是古元绘画天赋萌芽的地方。“小时候的古元,经常盯着这些壁画看,一看就是一个下午。家里的墙上、家具上,也被他画满了画,而他的父亲并没有阻止,而是鼓励他习画。”

1927年,古元入读那洲小学,后又转学到广州。1932年,古元小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东省立第一中学(广雅中学)。中学时期,古元经常阅读一些美术书籍,学习绘画的知识,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外作水彩写生。如今故居的墙上,挂着古元中学时期水彩画的复制品,村舍、河流、田野等自然风光,都是他曾经描绘的主题。

1937年,卢沟桥战火燃起。广州遭到日机轰炸,学校疏散。古元选择返乡教书,期间参加民众抗敌后援会和抗日救亡宣传队工作。“我十分痛恨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便在教课之余绘制了一些抗日救国的宣传画,张贴在家乡的街头上,这是我第一次向社会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感到很有意义。”他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

1938年夏天,古元被广州《救亡日报》刊载的关于延安办学情况的消息所吸引。于是,他毅然决然北上延安。这一去,古元正式开启艺术世界的大门,而后人也有机会通过他的一幅幅作品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红色历程。

扎根陕北窑洞,为人民作画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古元美术馆精心策划了一场“红色经典——古元版画精品展”。这场展览从3月25日开始在全国巡回展出,目前已走过山东省潍坊市美术馆、珠海市斗门区和金湾区的图书馆和多所学校。

据了解,本次展览共展出60件古元于上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陆续创作的版画作品,充分展示了古元在每一个革命历史时期、每一次大的社会变革中的精品之作。

“每一件作品都是古元根据当时重要的历史事件创作的,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充满了强烈的时代感以及震撼人心的真实性,它们承载着一段段红色的历史记忆。”古元美术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1938年,古元到达延安后,先后入读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学院。当时的办学条件十分艰苦,没有专设的校舍和课室。古元曾自述:“农民的打谷场和农村的空旷地都是课堂,借用农民多余的房屋或窑洞作为宿舍。吃的是小米饭,睡的是垫着的麦秸和苇席的地铺,生活条件是艰苦的。”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古元与陕北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尽管未曾冲锋在前线,但古元以画笔和刻刀为枪,绘就了一个时代的历史画卷。他以生活为创作土壤,扎根陕北土地,以《挑水》《铡草》《运草》《牛群》等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描绘了百姓的真实生活。身处革命根据地,创作了《减租会》《离婚诉》等作品,反映了农民当家作主的主题。

古元曾坦言:“我总想表现人民的生活,即使不是直接的,比如我画些水彩风景画,喜欢带些乡土味,有人的活动的。我很少画没有人烟的、纯自然的风景画。”即便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也没有丢掉“人民”这个最大的主题。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古元深入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到辽宁省鞍山钢铁厂体验生活,创作了反映解放后工人们热情投入生产建设的《鞍钢之修复》;1960年,他在《蔬菜丰收》中描绘了中国经历三年困难时期后农业恢复生产的情景;1979年创作的《给人们甜蜜》中,繁华似火的果树下,养蜂人正不辞辛劳地从蜂箱中提取蜂蜜,整幅作品春意盎然,灵动而富有生气……

心系故乡珠海,画作感染后人

晚年的古元,身在北京,却心系故乡。1992年和1995年春天,他曾回到珠海,在那洲村村委会分别画下《家乡的大榕树》和写下“情系乡土 饮水思源”的书法作品,满怀着对童年时光和故乡生活的眷恋之情。1993年11月,古元又拿起了伴随他多年的木刻刀,刻下了一幅以珠海渔女雕塑为主体的《珠海朝晖》,并把这幅黑白木刻作品献给了故乡珠海。

1996年,古元因病逝世。他在遗嘱中写道:“我愿把从事美术工作以来所创作的部分主要作品捐献给我家乡的人民,希望将这些作品永久保存在古元美术馆供参观者欣赏。”当他满怀深情抱病精选捐献作品时,还对每一幅失去原版的复制品和印刷品都仔细亲手标明创作年代、作品题目并签名。

珠海人民也从未忘记古元。珠海市第一座市立美术馆以“古元”命名,于2008年1月正式落成。古元故居经过修缮后,正式免费对外开放,吸引了许多市民、游客参观。

斗门区城南小学学生参观“红色经典——古元版画精品展”。

今年4月份,“红色经典——古元版画精品展”走进斗门区城南小学,该校2400多名学生踊跃参观。作为生在和平年代的一代人,他们并未经历那段艰辛岁月,却可以从古元的一幅幅画作中回溯那段历史。《人桥》《挑水》《贫苦的生活》等版画作品,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建设者。”五年级学生何欣怡说。

古元用刻刀和画笔绘就的壮丽史诗,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斗门区城南小学党委书记、美术教师胡嘉萱说:“这些画作本身就是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文字:廖明山 陈雁南 实习生陈秀岑 图片:陈雁南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