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教育“第二课堂”来了!北师大非遗传习坊落户珠海校区

4月17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非遗传习坊落成典礼暨呼伦贝尔“非遗进校园”开幕式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行。来自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相关领导,各级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及珠海师生见证揭牌仪式,并开启呼伦贝尔“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序幕。

打造国内一流的非遗教育高地

据介绍,新落成的非遗传习坊由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集中力量设计打造,是全国高校范围内为数不多致力于非遗传承、传习的专业化场所。传习坊集传习、小型藏馆、展览、展演等功能于一体,建筑面积1221.3平方米,主要用于开展非遗实践教学、非遗实践培训、非遗实践研讨、非遗实践创新等活动,力争将传习坊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非遗教育高地。

非遗传习坊集传习、小型藏馆、展览、展演等功能于一体。

“非遗传习坊的落成,意味着北师大非遗研究和实践教学已迈向研学并进、双轮驱动的新阶段,将为珠海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珠海校区管委会主任、珠海分校校长王守军表示。据介绍,北师大非遗平台除了承担校内的非遗研究任务之外,还将对其他高校、中小学开放,作为非遗教育的第二课堂,带动校园文化建设。

非遗传习坊集传习、小型藏馆、展览、展演等功能于一体。

与此同时,北师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将立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发展需求,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依托,配合北师大“一体两翼”办学格局,结合高精尖学科建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发展,力求把珠海打造为全国一流的非遗展示交流的重要窗口,通过辐射和示范作用,带动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呼伦贝尔多民族文化遗产集中亮相

作为非遗传习坊承办的首场活动,呼伦贝尔“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为期5天,由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呼伦贝尔市委统战部、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合作举办。

鄂伦春族桦树皮制作技艺、蒙古族银器制作技艺、蒙古族皮雕、蒙医药、民族服饰……活动期间,60余位呼伦贝尔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展演者齐亮相,在非遗传习坊、校园蒙古包等场地为珠海师生带来17项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展览展示和互动体验。“多彩非遗·辽阔草原——北师大呼伦贝尔之夜文艺展演”“草原安代舞之夜”等活动也将陆续上演。

在非遗传习坊传习室,记者看到,在呼伦贝尔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指导帮助下,北师大珠海园区师生以及金鼎中学、金凤小学的中小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学习“鄂温克族太阳花”“达斡尔族哈尼卡”等非遗制作技艺。在校园蒙古包中,师生们深度体验了游牧民族居住文化的特点,欣赏了蒙古族的呼麦、长调民歌、马头琴、四胡等优美的歌曲,还观赏了精彩的巴尔虎搏克(摔跤)与巴尔虎通克(射箭)、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等非遗项目的独特技艺。

文字:廖明山 佘映薇 图片:吴长赋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宋显晖
微信
朋友圈
非遗教育“第二课堂”来了!北师大非遗传习坊落户珠海校区
观海融媒 2021-04-19 22:14

4月17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非遗传习坊落成典礼暨呼伦贝尔“非遗进校园”开幕式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行。来自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相关领导,各级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及珠海师生见证揭牌仪式,并开启呼伦贝尔“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序幕。

打造国内一流的非遗教育高地

据介绍,新落成的非遗传习坊由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集中力量设计打造,是全国高校范围内为数不多致力于非遗传承、传习的专业化场所。传习坊集传习、小型藏馆、展览、展演等功能于一体,建筑面积1221.3平方米,主要用于开展非遗实践教学、非遗实践培训、非遗实践研讨、非遗实践创新等活动,力争将传习坊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非遗教育高地。

非遗传习坊集传习、小型藏馆、展览、展演等功能于一体。

“非遗传习坊的落成,意味着北师大非遗研究和实践教学已迈向研学并进、双轮驱动的新阶段,将为珠海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珠海校区管委会主任、珠海分校校长王守军表示。据介绍,北师大非遗平台除了承担校内的非遗研究任务之外,还将对其他高校、中小学开放,作为非遗教育的第二课堂,带动校园文化建设。

非遗传习坊集传习、小型藏馆、展览、展演等功能于一体。

与此同时,北师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将立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发展需求,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依托,配合北师大“一体两翼”办学格局,结合高精尖学科建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发展,力求把珠海打造为全国一流的非遗展示交流的重要窗口,通过辐射和示范作用,带动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呼伦贝尔多民族文化遗产集中亮相

作为非遗传习坊承办的首场活动,呼伦贝尔“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为期5天,由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呼伦贝尔市委统战部、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合作举办。

鄂伦春族桦树皮制作技艺、蒙古族银器制作技艺、蒙古族皮雕、蒙医药、民族服饰……活动期间,60余位呼伦贝尔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展演者齐亮相,在非遗传习坊、校园蒙古包等场地为珠海师生带来17项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展览展示和互动体验。“多彩非遗·辽阔草原——北师大呼伦贝尔之夜文艺展演”“草原安代舞之夜”等活动也将陆续上演。

在非遗传习坊传习室,记者看到,在呼伦贝尔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指导帮助下,北师大珠海园区师生以及金鼎中学、金凤小学的中小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学习“鄂温克族太阳花”“达斡尔族哈尼卡”等非遗制作技艺。在校园蒙古包中,师生们深度体验了游牧民族居住文化的特点,欣赏了蒙古族的呼麦、长调民歌、马头琴、四胡等优美的歌曲,还观赏了精彩的巴尔虎搏克(摔跤)与巴尔虎通克(射箭)、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等非遗项目的独特技艺。

文字:廖明山 佘映薇 图片:吴长赋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