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让城市运转更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近年来,珠海城市发展迅速,面貌日新月异。如何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成为一道现实课题。

面对新时代新挑战,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聚焦“干净、整齐、有序、平安、优美”城市环境目标,以绣花功夫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让市民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垃圾分类这项“关键小事”蓬勃开展,环卫保洁、园林绿化、市政设施精细化管理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频频“亮剑”,违法建设治理取得节节胜利……

3月29日,《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珠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意见》,给予珠海经济特区再出发的方向指引。

“《意见》关于深入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部署安排,对做好下一步城市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局长潘伟明表示,一方面要打造富有珠海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切实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智慧城管,依托数字城管平台,汇聚城市管理相关领域信息系统数据,提升城市管理综合数据分析能力。

在我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部门的推进下,野狸岛公园等,经过一系列改造提升,赢得了市民广泛赞誉。

园林绿化:推进精细化管理,加强城市公园优化提升

在珠海,300米见绿,500米见园,5公里可达综合公园,10公里可达森林郊野公园,随处可见的公园和绿地已经成为这座宜居城市的靓丽名片。

近年来,珠海一直积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粤港澳大湾区魅力之城。在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部门的推进下,野狸岛公园、海滨公园、白莲洞公园、海天公园、板樟山公园和梅华城市花园,经过一系列改造提升,陆续焕发出新的生机,赢得了市民广泛赞誉。

在推进公园改造提升工作中,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部门一直秉持生态文明理念,注重保留自然生态风貌,推行“植物造景”,强化景观艺术性,有效增加公园“绿量”,营造出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绿色空间,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同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贯彻“共建、共管、共享”的城市理念,努力打造“可达、可游、可憩”的城市绿色空间,为市民休闲、健身、娱乐提供了良好去处,营造了贴近自然、增进知识的良好平台,使城市公园真正成为市民的后花园,有效提升广大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020年12月,“珠海市民公园建设项目”成功获评全国“2020民生示范工程”;2021年2月,珠海参展作品获第28届广州园林博览会“金奖”。今年,市属香山公园和炮台山公园改造提升工作被列入为2021年市政府重点工作项目。目前,香山公园、炮台山公园提升改造工作正有序推进。

“《意见》赋予了珠海‘民生幸福样板城市’的战略定位,这也为城市管理事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潘伟明表示,接下来,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将继续贯彻“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理念,扎实推进城市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营造优美的城市环境;加强城市公园优化提升工作,着力提升城市公园功能品质,增强城市公园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完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机制,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促进城市园林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开展周末徒步巡查110余次,以上率下,推动全市城管部门主动发现、及时整改市容市貌问题。

市容整治: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不断优化城市环境品质

如果说公园、主干道是城市的“面子”,那么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则是城市的“里子”。今年2月起,一场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治理提升的攻坚战在珠海打响。严厉打击城市“牛皮癣”,彻底清除市容环境乱象,我市力争用一年时间大力提升背街小巷市容环境,实现背街小巷环境“十无三净三好”。

清存量,防新增,全市各区各镇街纷纷行动起来,通过“谁张贴谁清理”、增设便民信息栏、给予乱张贴举报人奖励等措施,疏堵结合,治标又治本。如今,走进翠香街道沿河社区南华小区,居民楼的楼道里干净整洁。不久之前,这里的楼道台阶、配电箱、消防栓上遍布通厕类“牛皮癣”,现在经过集中清理,已经找不到“牛皮癣”的踪迹。

截至6月中旬,全市累计清理“牛皮癣”345万余张,停机4316宗、立案4658宗、罚款32.54万元,“清仓见底”目标任务基本完成,目前已进入集中攻坚阶段。

不光是“牛皮癣”,“三线”也是老旧小区和城中村的顽疾。一条条电线缠绕在半空,不仅影响市容环境,也存在安全隐患。此前,狮山街道东风路110号小区里也遍布这种空中“蜘蛛网”,但近两年,在香洲区新一轮老旧小区整治提升中,这些“蜘蛛网”被全部迁入地下,小区居民纷纷拍手称快。

目前,全市背街小巷市容环境整治行动成效初显,环境品质逐步提升。全市各区纳入治理台账的背街小巷约556条,拟投入资金2814万元;共改造破损路面40207平方米、排水排污管网改造23133米、标识牌整治3182处、“三线”治理1127194米、清理卫生死角149419处、清运垃圾119368.02吨、清除乱搭乱建147347.69平方米。

潘伟明表示,接下来,该局将继续深入开展背街小巷、居民小区等薄弱区域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城市“牛皮癣”,促进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市容环境管理精益求精,不断优化城市环境品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环境。

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对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中,珠海的排名从2020年第一季度位于珠三角7个城市(广州、深圳除外)第4名上升至第四季度的第2名。

垃圾分类:展现“珠海特色”,积极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

走进横琴新区新家园小区,小区里的四个定时垃圾投放点十分整洁,居民分类投放垃圾井然有序。在非投放时间,垃圾桶会被撤走,取而代之的是两盆绿植。小区的误时投放点,设在一间垃圾分类收集环保屋内,现场闻不到垃圾的臭味。

作为横琴新区垃圾分类试点小区,这个小区垃圾分类工作已推行一年多,居民从最开始的“不适应”,到现在已经能够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小区物业项目经理杨舜介绍,如今,该小区居民的垃圾分类投放率达到了80%。

随着垃圾分类的宣传、发动和推广,2020年,珠海垃圾分类工作交出了一份成绩单:全市所有公共机构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横琴新区及一体化区域、金湾区、高新区以及香洲区梅华街道、斗门区莲洲镇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打造了珠海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三个体系、七个示范、十项亮点”。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对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中,珠海的排名也有所上升,从2020年第一季度位于珠三角7个城市(广州、深圳除外)第4名上升至第四季度的第2名。

“与此同时,对标先进,我市在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分类设施配备、持续宣传力度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潘伟明表示,《意见》关于深入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部署安排,为下一步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指明了方向。

践行特区使命担当,书写垃圾分类新篇章。珠海正在积极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建设具有珠海特色的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新格局。据悉,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将以《珠海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的实施为契机,做好全方位宣传教育引导,加强垃圾分类执法检查;推进实现分类全覆盖,建成全程分类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力争走在全省地级市前列。

野狸岛公园、海滨公园、白莲洞公园、海天公园、板樟山公园和梅华城市花园,经过一系列改造提升,陆续焕发出新的生机。

数字城管:服务延伸至农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清澈的三板河穿村而过,一栋栋民宅傍河而立,一派宁静祥和。位于金湾区红旗镇的三板村,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难以想象,这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也曾面临“重建设、轻管理”等乡村治理难题。记者走访得知,三板村的蜕变,一部分得益于珠海数字城管的“服务下乡”。

三板村村民黄钊洪告诉记者:“以前发现问题时,没有门路去投诉,问题一直没人处理。后来,有了数字城管平台,路灯等问题上报后,很快就会有人来维修。”三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卫红同样表示:“以前村里违建较多,通过数字城管平台,违建等问题得到了及时处理,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提升。”

2017年,珠海数字城管首开全国先河,将全市122个行政村纳入数字城管网格,充分依托“大城管”式的集中指挥和大数据管理,建立“发现问题—上报案件—精准派遣—解决问题—验收核实—评价考核”管理体系,让数字城管做好珠海城乡管理的指挥员、监督员和裁判员;将城市治理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补齐农村要素配置的短板,形成了改善和保障农村人居环境的长效机制。

2020年,数字城管共巡查处理农村生态环境案件3.5万宗,结案率达到97.1%。村民最为关注的垃圾乱倒、污水乱排、乱搭乱建、路灯不亮、厕所恶臭、危旧房屋等高发类问题得到了快速处理,实现了村村都覆盖数字城管网格,村村都有专职巡查员、村村都有具体终端负责人,事事都能精准找到责任部门,事事都基本能得到解决,有效改善了珠海的村容村貌,加快了珠海城乡融合的一体化进程,提升了农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建设“城市大脑”,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样板。潘伟明表示,下一步,该局将坚持智能化驱动,统筹建设智慧城市管理体系。科学建设珠海城市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升级数字城管,整合已有城市管理领域的信息数据,扩展和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功能,实现与国家平台、省级平台联网互通,打造用数据决策、管理且具有珠海特色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城市管理体系,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
相关链接

党建引领:“一支部一品牌”  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近日,市路灯服务中心党员志愿服务队来到金湾区红旗镇八一社区低保户叶老伯家中,免费为他更换家中损坏的灯具,将老式的电灯更换成经久耐用的LED节能灯,为困难家庭点亮居室,提升生活质量。“党员同志们帮我改造之后,现在住起来舒服多了!”看着干净整洁的房子,叶老伯拉着志愿服务队员的手连声道谢。

据市路灯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王伟廷介绍,2020年以来,该中心党支部致力于打造具有行业特性的“光明行动”党建服务品牌,利用中心的专业人才和设备等资源,帮助低保户、贫困户、五保户、孤寡老人,对家中存在的用电线路等设施安全隐患制定整改措施,消除安全隐患,解决实际困难。“我们打造这一党建品牌,主要是想把党建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

这是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机关党委推动“一支部一品牌”的代表作。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该局机关党委持续推进模范机关创建工作,坚持党建引领,以建设志愿服务平台和打造党建品牌建设为抓手,以创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基层党组织示范点为目标,推进局机关和局属各单位争创模范机关。

目前,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各党支部结合单位职能精心打造党建品牌,推动“一支部一品牌”的目标,进一步形成党建带动业务、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良好局面。其中该局第二党支部“徒步+”品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党支部“城管服务进小区、您的难事我来帮”品牌和市路灯服务中心党支部“光明行动”品牌入选我市“优秀党建品牌”评选范围,同时这3个党支部也入选了市直机关先进党支部候选范围。

据了解,该局第二党支部打造了“徒步+”特色党建品牌,深化党员干部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意识。局主要领导坚持每周末带队深入重点街区、社区公园和背街小巷开展徒步巡查,实地走访、发现、整改市民身边的城市管理问题。两年来,开展周末徒步巡查110余次,以上率下,推动全市城管部门主动发现、及时整改市容市貌问题。

此外,该局机关和局属单位共建立了9支志愿服务队,利用周末或业余时间主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并积极落实“双报到”要求。今年上半年,局党组成员利用周末带队开展徒步巡查24次,共有110人次参加了志愿队、社区、街道组织的疫情防控、垃圾分类宣传培训、清除“牛皮癣”等志愿活动。

文字:廖明山 陈雁南 图片:吴长赋 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王朝辉
微信
朋友圈
珠海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让城市运转更智慧
观海融媒 2021-06-29 23:2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近年来,珠海城市发展迅速,面貌日新月异。如何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成为一道现实课题。

面对新时代新挑战,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聚焦“干净、整齐、有序、平安、优美”城市环境目标,以绣花功夫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让市民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垃圾分类这项“关键小事”蓬勃开展,环卫保洁、园林绿化、市政设施精细化管理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频频“亮剑”,违法建设治理取得节节胜利……

3月29日,《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珠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意见》,给予珠海经济特区再出发的方向指引。

“《意见》关于深入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部署安排,对做好下一步城市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局长潘伟明表示,一方面要打造富有珠海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切实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智慧城管,依托数字城管平台,汇聚城市管理相关领域信息系统数据,提升城市管理综合数据分析能力。

在我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部门的推进下,野狸岛公园等,经过一系列改造提升,赢得了市民广泛赞誉。

园林绿化:推进精细化管理,加强城市公园优化提升

在珠海,300米见绿,500米见园,5公里可达综合公园,10公里可达森林郊野公园,随处可见的公园和绿地已经成为这座宜居城市的靓丽名片。

近年来,珠海一直积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粤港澳大湾区魅力之城。在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部门的推进下,野狸岛公园、海滨公园、白莲洞公园、海天公园、板樟山公园和梅华城市花园,经过一系列改造提升,陆续焕发出新的生机,赢得了市民广泛赞誉。

在推进公园改造提升工作中,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部门一直秉持生态文明理念,注重保留自然生态风貌,推行“植物造景”,强化景观艺术性,有效增加公园“绿量”,营造出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绿色空间,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同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贯彻“共建、共管、共享”的城市理念,努力打造“可达、可游、可憩”的城市绿色空间,为市民休闲、健身、娱乐提供了良好去处,营造了贴近自然、增进知识的良好平台,使城市公园真正成为市民的后花园,有效提升广大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020年12月,“珠海市民公园建设项目”成功获评全国“2020民生示范工程”;2021年2月,珠海参展作品获第28届广州园林博览会“金奖”。今年,市属香山公园和炮台山公园改造提升工作被列入为2021年市政府重点工作项目。目前,香山公园、炮台山公园提升改造工作正有序推进。

“《意见》赋予了珠海‘民生幸福样板城市’的战略定位,这也为城市管理事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潘伟明表示,接下来,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将继续贯彻“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理念,扎实推进城市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营造优美的城市环境;加强城市公园优化提升工作,着力提升城市公园功能品质,增强城市公园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完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机制,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促进城市园林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开展周末徒步巡查110余次,以上率下,推动全市城管部门主动发现、及时整改市容市貌问题。

市容整治: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不断优化城市环境品质

如果说公园、主干道是城市的“面子”,那么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则是城市的“里子”。今年2月起,一场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治理提升的攻坚战在珠海打响。严厉打击城市“牛皮癣”,彻底清除市容环境乱象,我市力争用一年时间大力提升背街小巷市容环境,实现背街小巷环境“十无三净三好”。

清存量,防新增,全市各区各镇街纷纷行动起来,通过“谁张贴谁清理”、增设便民信息栏、给予乱张贴举报人奖励等措施,疏堵结合,治标又治本。如今,走进翠香街道沿河社区南华小区,居民楼的楼道里干净整洁。不久之前,这里的楼道台阶、配电箱、消防栓上遍布通厕类“牛皮癣”,现在经过集中清理,已经找不到“牛皮癣”的踪迹。

截至6月中旬,全市累计清理“牛皮癣”345万余张,停机4316宗、立案4658宗、罚款32.54万元,“清仓见底”目标任务基本完成,目前已进入集中攻坚阶段。

不光是“牛皮癣”,“三线”也是老旧小区和城中村的顽疾。一条条电线缠绕在半空,不仅影响市容环境,也存在安全隐患。此前,狮山街道东风路110号小区里也遍布这种空中“蜘蛛网”,但近两年,在香洲区新一轮老旧小区整治提升中,这些“蜘蛛网”被全部迁入地下,小区居民纷纷拍手称快。

目前,全市背街小巷市容环境整治行动成效初显,环境品质逐步提升。全市各区纳入治理台账的背街小巷约556条,拟投入资金2814万元;共改造破损路面40207平方米、排水排污管网改造23133米、标识牌整治3182处、“三线”治理1127194米、清理卫生死角149419处、清运垃圾119368.02吨、清除乱搭乱建147347.69平方米。

潘伟明表示,接下来,该局将继续深入开展背街小巷、居民小区等薄弱区域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城市“牛皮癣”,促进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市容环境管理精益求精,不断优化城市环境品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环境。

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对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中,珠海的排名从2020年第一季度位于珠三角7个城市(广州、深圳除外)第4名上升至第四季度的第2名。

垃圾分类:展现“珠海特色”,积极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

走进横琴新区新家园小区,小区里的四个定时垃圾投放点十分整洁,居民分类投放垃圾井然有序。在非投放时间,垃圾桶会被撤走,取而代之的是两盆绿植。小区的误时投放点,设在一间垃圾分类收集环保屋内,现场闻不到垃圾的臭味。

作为横琴新区垃圾分类试点小区,这个小区垃圾分类工作已推行一年多,居民从最开始的“不适应”,到现在已经能够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小区物业项目经理杨舜介绍,如今,该小区居民的垃圾分类投放率达到了80%。

随着垃圾分类的宣传、发动和推广,2020年,珠海垃圾分类工作交出了一份成绩单:全市所有公共机构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横琴新区及一体化区域、金湾区、高新区以及香洲区梅华街道、斗门区莲洲镇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打造了珠海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三个体系、七个示范、十项亮点”。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对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中,珠海的排名也有所上升,从2020年第一季度位于珠三角7个城市(广州、深圳除外)第4名上升至第四季度的第2名。

“与此同时,对标先进,我市在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分类设施配备、持续宣传力度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潘伟明表示,《意见》关于深入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部署安排,为下一步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指明了方向。

践行特区使命担当,书写垃圾分类新篇章。珠海正在积极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建设具有珠海特色的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新格局。据悉,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将以《珠海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的实施为契机,做好全方位宣传教育引导,加强垃圾分类执法检查;推进实现分类全覆盖,建成全程分类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力争走在全省地级市前列。

野狸岛公园、海滨公园、白莲洞公园、海天公园、板樟山公园和梅华城市花园,经过一系列改造提升,陆续焕发出新的生机。

数字城管:服务延伸至农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清澈的三板河穿村而过,一栋栋民宅傍河而立,一派宁静祥和。位于金湾区红旗镇的三板村,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难以想象,这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也曾面临“重建设、轻管理”等乡村治理难题。记者走访得知,三板村的蜕变,一部分得益于珠海数字城管的“服务下乡”。

三板村村民黄钊洪告诉记者:“以前发现问题时,没有门路去投诉,问题一直没人处理。后来,有了数字城管平台,路灯等问题上报后,很快就会有人来维修。”三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卫红同样表示:“以前村里违建较多,通过数字城管平台,违建等问题得到了及时处理,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提升。”

2017年,珠海数字城管首开全国先河,将全市122个行政村纳入数字城管网格,充分依托“大城管”式的集中指挥和大数据管理,建立“发现问题—上报案件—精准派遣—解决问题—验收核实—评价考核”管理体系,让数字城管做好珠海城乡管理的指挥员、监督员和裁判员;将城市治理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补齐农村要素配置的短板,形成了改善和保障农村人居环境的长效机制。

2020年,数字城管共巡查处理农村生态环境案件3.5万宗,结案率达到97.1%。村民最为关注的垃圾乱倒、污水乱排、乱搭乱建、路灯不亮、厕所恶臭、危旧房屋等高发类问题得到了快速处理,实现了村村都覆盖数字城管网格,村村都有专职巡查员、村村都有具体终端负责人,事事都能精准找到责任部门,事事都基本能得到解决,有效改善了珠海的村容村貌,加快了珠海城乡融合的一体化进程,提升了农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建设“城市大脑”,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样板。潘伟明表示,下一步,该局将坚持智能化驱动,统筹建设智慧城市管理体系。科学建设珠海城市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升级数字城管,整合已有城市管理领域的信息数据,扩展和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功能,实现与国家平台、省级平台联网互通,打造用数据决策、管理且具有珠海特色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城市管理体系,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
相关链接

党建引领:“一支部一品牌”  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近日,市路灯服务中心党员志愿服务队来到金湾区红旗镇八一社区低保户叶老伯家中,免费为他更换家中损坏的灯具,将老式的电灯更换成经久耐用的LED节能灯,为困难家庭点亮居室,提升生活质量。“党员同志们帮我改造之后,现在住起来舒服多了!”看着干净整洁的房子,叶老伯拉着志愿服务队员的手连声道谢。

据市路灯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王伟廷介绍,2020年以来,该中心党支部致力于打造具有行业特性的“光明行动”党建服务品牌,利用中心的专业人才和设备等资源,帮助低保户、贫困户、五保户、孤寡老人,对家中存在的用电线路等设施安全隐患制定整改措施,消除安全隐患,解决实际困难。“我们打造这一党建品牌,主要是想把党建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

这是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机关党委推动“一支部一品牌”的代表作。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该局机关党委持续推进模范机关创建工作,坚持党建引领,以建设志愿服务平台和打造党建品牌建设为抓手,以创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基层党组织示范点为目标,推进局机关和局属各单位争创模范机关。

目前,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各党支部结合单位职能精心打造党建品牌,推动“一支部一品牌”的目标,进一步形成党建带动业务、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良好局面。其中该局第二党支部“徒步+”品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党支部“城管服务进小区、您的难事我来帮”品牌和市路灯服务中心党支部“光明行动”品牌入选我市“优秀党建品牌”评选范围,同时这3个党支部也入选了市直机关先进党支部候选范围。

据了解,该局第二党支部打造了“徒步+”特色党建品牌,深化党员干部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意识。局主要领导坚持每周末带队深入重点街区、社区公园和背街小巷开展徒步巡查,实地走访、发现、整改市民身边的城市管理问题。两年来,开展周末徒步巡查110余次,以上率下,推动全市城管部门主动发现、及时整改市容市貌问题。

此外,该局机关和局属单位共建立了9支志愿服务队,利用周末或业余时间主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并积极落实“双报到”要求。今年上半年,局党组成员利用周末带队开展徒步巡查24次,共有110人次参加了志愿队、社区、街道组织的疫情防控、垃圾分类宣传培训、清除“牛皮癣”等志愿活动。

文字:廖明山 陈雁南 图片:吴长赋 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王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