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最大海上原油生产平台——陆丰14-4中心平台与163米高的导管架顺利完成对接安装。这个由中海福陆重工有限公司(下称“中海福陆”)打造的大国重器是名副其实的海洋超级系统工程。其所服务的油田,预计今年年底投产后,将进一步推动南海东部油田实现上产2000万吨目标。巨型工程的背后除了强大的技术积累和科研攻关,更有党组织化身战斗堡垒和党员冲锋在前的党建力量。
党员先上,义不容辞“担大任”
是共产党员,就要冲锋在前,有困难,党员要先上。这条不成文的规矩贯穿着陆丰14-4的整个生产过程。
和许多项目一样,陆丰14-4遇到的第一个难关是“新冠疫情”。2020年2月,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公司回乡过年的工人受疫情影响节后无法如期复工。海上油气生产平台的建造又有着严格的工序要求,必须先把平台的主体结构建造好才能进行接下来的工序。为了不耽误工期,公司要求以机管电仪为主要业务的模块产品部100多名员工参与结构框架建造。由于从事的工种不同,模块产品部不少员工无法完全吃透图纸,心理压力很大。关键时刻,共产党员、模块产品部副经理兼陆丰14-4组块建造经理张春瑞带领几名党员干部,迎难而上,白天干活,晚上与员工们研究图纸,并逐个找员工谈心。他们耐心地讲道理,给大家鼓劲,打消了员工们的顾虑。
在张春瑞的带动下,部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解难题、保质量,提进度”变成了工作的动力。大家跟着党员干部们一起边学边干,都铆着一股劲,比学赶帮,很快就掌握了生产工艺,施工进度大大提速。
“首次干不同的活,很多东西真是摸着石头过河,部门里的党员总是有办法解决,他们想在前、干在前、冲在前。这个项目真的是党员带头才拿下来的。”模块产品部一名员工说。
协同联动,砥砺奋进“谱新篇”
党建不是空中楼阁,党建力量应该注入到公司的生产经营中,这是中海福陆重工有限公司一贯坚持的理念,以党建促项目,以项目带党建,二者协同联动,谱写中海福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陆丰14-4平台项目开工后不久,中海福陆又开工建造陆丰15-1导管架。陆丰15-1导管架设计高度300米,比肩埃菲尔铁塔,在已知的海洋石油深水导管架领域,其设计水深可以排世界第七、亚洲第一,建造周期仅25个月。技术难度高、建设工期紧,且中国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有建造过类似项目的业绩,中海福陆陆丰项目组也缺乏相关经验,这使得项目施工建造面临诸多挑战。以党员先锋队为核心的突击作战方式已成为该公司的规定动作,党建力量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公司的技术研发力量。在艰难探索的未知领域,每当有技术难点出现时,闪现的身影正是一个个党员先锋。
在陆丰15-1导管架的各个生产环节,都有相应的党小组负责攻坚,党组织在最前线,让党员的先进性在实战中检验、在实战中体现。陆丰项目总经理王长林是一名有着14年党龄的党员干部,面对延误的工期,他带领项目领导班子每天下沉生产一线,现场协调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研究优化施工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为赶进度,陆丰项目采取了两班倒、节假日不停工等措施,他和现场施工人员一同坚守、奋战在最前线。近20年党龄的陆丰项目经理李文武曾多次获得公司技术革新奖,他常常深入施工第一线,倾听施工人员心声,找出项目管理工作中被忽视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创新了项目管理模式。在平台建造中,有数万米长的管线要铺设,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是关键。为此,陆丰项目副经理王攀决定跟班作业。功夫不负有心人,连续几次跟班后,他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突破创新,自行研究设计了管线余料控制软件,极大地提高了管线铺设效率,节省了大量成本。

对于建造海上油气平台这种钢铁“巨无霸”,自然少不了“起重部队”。吊装作业是高风险的工作,高峰时期,多达80余台各式各样的起重机投入到施工现场,最大起吊重量达2000吨,这让现场施工情况变得更为复杂。为了确保施工安全,起重作业部主管、党员杨啸常常冒着高温酷暑,仔细了解现场情况,认真审核吊装方案,对每一个数据、车辆的站位进行严谨核对,确保每一次吊装作业都能顺利进行。杨啸介绍,有几辆老旧起重机驾驶室里的空调因为零件短缺未能及时维修,作业时里面如蒸笼一般,每次党员们都争着去开。今年56岁的老党员、起重作业部经理刘卫国,拥有丰富的吊装作业经验,在一次下水滑斗的吊装方案制定会中,他提出创新举措,为吊装作业节约了成本,又规避了风险,如今依旧奋战在一线,不辞辛劳,常常到一线指导年轻员工操作,把自己长期奋战一线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出去。
曾获“全国优秀农民工”、珠海市“特级工匠”和“劳动模范”等多个荣誉称号的朱化学是结构产品部预制3队队长,作为一名“焊接专家”,他带领团队攻克棘手难题,经过多次试验、调整,最终成功革新焊接工序,将工作效率提高了30%。在日常的工作和集体培训中,他将多年积累的“独家”经验和技术倾囊相授,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使得不少同事快速成长,为公司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焊接队伍。因表现突出,今年“七一”前夕,他被光荣评为“广东省优秀党员”。
海上湿度大、盐分重,对油气生产设施有很大的腐蚀性,因此在建造和安装过程中对防腐工作有极高的要求。为此,中海福陆建立了一支“特种部队”——舾装部喷涂队。党员、喷涂队队长牛国宾介绍,每次他们给设备进行喷砂和喷漆作业时,如同防化兵部队一样,穿着密不透风、重达十多公斤重的防护服、带着防毒面具,人在护具里就像蒸桑拿,汗如雨下。为抢进度,在党员同志的带领下,喷涂队每天两班倒24小时不间断施工,截至目前,完成陆丰项目油漆喷涂面积达16余万平方米,相当于22个标准11人制足球场。

中海福陆党员同志冲锋在前、吃苦在前、有困难要先上的党建文化植根人心。这样的红色力量成为公司发展不可或缺的助推器。在党员带头的拼搏下,陆丰14-4平台陆地建造提前1个半月完工,海上安装仅用19天就机械完工,提前实现了陆丰14-4平台的重大里程碑点,海油工程、陆丰油田群区域工程项目组发来书面贺信,高度肯定了中海福陆的努力和付出;陆丰15-1导管架和15-1组块也在加快推进中,计划将于明年3月完工。
在中海福陆的各个项目工地,除了挥洒的汗水、拼搏的欢笑,更有迎风招展、高高飘扬的党旗,用实际行动诠释使命与担当。中海福陆人以“踏遍青山人未老”的精神,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走出了一条深水建造领域的标杆之路,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贡献着雄厚的装备力量。

5月18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最大海上原油生产平台——陆丰14-4中心平台与163米高的导管架顺利完成对接安装。这个由中海福陆重工有限公司(下称“中海福陆”)打造的大国重器是名副其实的海洋超级系统工程。其所服务的油田,预计今年年底投产后,将进一步推动南海东部油田实现上产2000万吨目标。巨型工程的背后除了强大的技术积累和科研攻关,更有党组织化身战斗堡垒和党员冲锋在前的党建力量。
党员先上,义不容辞“担大任”
是共产党员,就要冲锋在前,有困难,党员要先上。这条不成文的规矩贯穿着陆丰14-4的整个生产过程。
和许多项目一样,陆丰14-4遇到的第一个难关是“新冠疫情”。2020年2月,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公司回乡过年的工人受疫情影响节后无法如期复工。海上油气生产平台的建造又有着严格的工序要求,必须先把平台的主体结构建造好才能进行接下来的工序。为了不耽误工期,公司要求以机管电仪为主要业务的模块产品部100多名员工参与结构框架建造。由于从事的工种不同,模块产品部不少员工无法完全吃透图纸,心理压力很大。关键时刻,共产党员、模块产品部副经理兼陆丰14-4组块建造经理张春瑞带领几名党员干部,迎难而上,白天干活,晚上与员工们研究图纸,并逐个找员工谈心。他们耐心地讲道理,给大家鼓劲,打消了员工们的顾虑。
在张春瑞的带动下,部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解难题、保质量,提进度”变成了工作的动力。大家跟着党员干部们一起边学边干,都铆着一股劲,比学赶帮,很快就掌握了生产工艺,施工进度大大提速。
“首次干不同的活,很多东西真是摸着石头过河,部门里的党员总是有办法解决,他们想在前、干在前、冲在前。这个项目真的是党员带头才拿下来的。”模块产品部一名员工说。
协同联动,砥砺奋进“谱新篇”
党建不是空中楼阁,党建力量应该注入到公司的生产经营中,这是中海福陆重工有限公司一贯坚持的理念,以党建促项目,以项目带党建,二者协同联动,谱写中海福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陆丰14-4平台项目开工后不久,中海福陆又开工建造陆丰15-1导管架。陆丰15-1导管架设计高度300米,比肩埃菲尔铁塔,在已知的海洋石油深水导管架领域,其设计水深可以排世界第七、亚洲第一,建造周期仅25个月。技术难度高、建设工期紧,且中国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有建造过类似项目的业绩,中海福陆陆丰项目组也缺乏相关经验,这使得项目施工建造面临诸多挑战。以党员先锋队为核心的突击作战方式已成为该公司的规定动作,党建力量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公司的技术研发力量。在艰难探索的未知领域,每当有技术难点出现时,闪现的身影正是一个个党员先锋。
在陆丰15-1导管架的各个生产环节,都有相应的党小组负责攻坚,党组织在最前线,让党员的先进性在实战中检验、在实战中体现。陆丰项目总经理王长林是一名有着14年党龄的党员干部,面对延误的工期,他带领项目领导班子每天下沉生产一线,现场协调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研究优化施工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为赶进度,陆丰项目采取了两班倒、节假日不停工等措施,他和现场施工人员一同坚守、奋战在最前线。近20年党龄的陆丰项目经理李文武曾多次获得公司技术革新奖,他常常深入施工第一线,倾听施工人员心声,找出项目管理工作中被忽视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创新了项目管理模式。在平台建造中,有数万米长的管线要铺设,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是关键。为此,陆丰项目副经理王攀决定跟班作业。功夫不负有心人,连续几次跟班后,他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突破创新,自行研究设计了管线余料控制软件,极大地提高了管线铺设效率,节省了大量成本。

对于建造海上油气平台这种钢铁“巨无霸”,自然少不了“起重部队”。吊装作业是高风险的工作,高峰时期,多达80余台各式各样的起重机投入到施工现场,最大起吊重量达2000吨,这让现场施工情况变得更为复杂。为了确保施工安全,起重作业部主管、党员杨啸常常冒着高温酷暑,仔细了解现场情况,认真审核吊装方案,对每一个数据、车辆的站位进行严谨核对,确保每一次吊装作业都能顺利进行。杨啸介绍,有几辆老旧起重机驾驶室里的空调因为零件短缺未能及时维修,作业时里面如蒸笼一般,每次党员们都争着去开。今年56岁的老党员、起重作业部经理刘卫国,拥有丰富的吊装作业经验,在一次下水滑斗的吊装方案制定会中,他提出创新举措,为吊装作业节约了成本,又规避了风险,如今依旧奋战在一线,不辞辛劳,常常到一线指导年轻员工操作,把自己长期奋战一线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出去。
曾获“全国优秀农民工”、珠海市“特级工匠”和“劳动模范”等多个荣誉称号的朱化学是结构产品部预制3队队长,作为一名“焊接专家”,他带领团队攻克棘手难题,经过多次试验、调整,最终成功革新焊接工序,将工作效率提高了30%。在日常的工作和集体培训中,他将多年积累的“独家”经验和技术倾囊相授,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使得不少同事快速成长,为公司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焊接队伍。因表现突出,今年“七一”前夕,他被光荣评为“广东省优秀党员”。
海上湿度大、盐分重,对油气生产设施有很大的腐蚀性,因此在建造和安装过程中对防腐工作有极高的要求。为此,中海福陆建立了一支“特种部队”——舾装部喷涂队。党员、喷涂队队长牛国宾介绍,每次他们给设备进行喷砂和喷漆作业时,如同防化兵部队一样,穿着密不透风、重达十多公斤重的防护服、带着防毒面具,人在护具里就像蒸桑拿,汗如雨下。为抢进度,在党员同志的带领下,喷涂队每天两班倒24小时不间断施工,截至目前,完成陆丰项目油漆喷涂面积达16余万平方米,相当于22个标准11人制足球场。

中海福陆党员同志冲锋在前、吃苦在前、有困难要先上的党建文化植根人心。这样的红色力量成为公司发展不可或缺的助推器。在党员带头的拼搏下,陆丰14-4平台陆地建造提前1个半月完工,海上安装仅用19天就机械完工,提前实现了陆丰14-4平台的重大里程碑点,海油工程、陆丰油田群区域工程项目组发来书面贺信,高度肯定了中海福陆的努力和付出;陆丰15-1导管架和15-1组块也在加快推进中,计划将于明年3月完工。
在中海福陆的各个项目工地,除了挥洒的汗水、拼搏的欢笑,更有迎风招展、高高飘扬的党旗,用实际行动诠释使命与担当。中海福陆人以“踏遍青山人未老”的精神,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走出了一条深水建造领域的标杆之路,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贡献着雄厚的装备力量。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