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个中国记者节 一起聆听珠海“好记者”的“好故事”

“记者”这个光荣的名字,饱含了梦想与期许,也承受着挑战与压力。记人、记事、记时代,风雨兼程、笔耕不辍。今天,是第二十二个中国记者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关于记者、关于读者的那些故事。

珠海传媒集团融媒编辑中心主任

广东省第十四届新闻金梭奖获得者张晋:

信息只有被传播才有价值

其实很难定义“我们”和“你们”之间的关系。

有的时候“我们”就是“你们”,是“你们”的耳目喉舌;有的时候,“我们”跟“你们”一样,是读者、听众、观众;有的时候,“你们”也是“我们”,在人人都是记录者、传播者的大时代,我们在互动中融为一体。

从业二十载,历经多次传媒行业的变革,每一次都会有压力、有焦虑,但也慢慢明白,面对挑战的时候,就是新事物正在拔节生长的时候。“守正创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新闻工作者应当保持的一种状态,它就是需要我们从不重复的自己开始,不断去挖掘、去探索,让记录更专业,让观察更细微,让思考更深邃,让报道更有力。

“信息只有被传播才有价值,传播只有被关注才能实现价值。”我们在乎“你们”,也希望我们的在乎,被“你们”看见,就是值得。

珠海传媒集团纸媒出版中心编辑

广东省第十三届新闻金梭奖获得者朱万红:

见证历史时刻,记录人间冷暖

去年,我遇到一件比较感触的事。有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很激动,说找了我十多年,原来是我2003年主编《访谈实录》版面时的一位读者,后来因为工作变动,加上我当时用的是“麦子”这个笔名,所以这位读者找我有点曲折。

另外就是,之前有同事告诉我说,作家协会的几个朋友在一起聊天,有人提起我的名字,说你们国际版国内版编得还挺有意思……大家都知道,编辑是幕后工作者,读者很少会注意到编辑的名字,所以能被发现,甚至被记住,我想这是我作为编辑所遇到的,最受宠若惊的事了。

我想起来自己刚进报社时的意气风发,一支笔一个本子,就是我们的全部装备。如今,各种技术进步,采访装备越来越好,效率越来越高,新生代比二三十年前的我们,强大很多。

新闻工作者这个职业,若说有什么一脉相承的东西,那就是正义与使命。见证历史时刻,记录人间冷暖,带给人们真相,始终相信美好。借用一位行业前辈的话:“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这就是我们永远的初心,是我们所有披星戴月的忙碌夜班、所有栉风沐雨采访的意义。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手中的笔换成了指下的键盘,但我心中的梦想,你心中的梦想,永远是我们共同的力量。致敬所有奔跑在新闻理想道路上的同行们!

珠海传媒集团融媒采访中心副主任胡志刚:

对受众永怀真诚之意

在时间的长河里,此时与彼时似乎没太大差别,它们终将化为“昨天、今天、明天”,但在意义的维度上,这个日子却又如此不同,因为——它是属于记者的节日。

珠海传媒集团融媒采访中心副主任胡志刚(左二)

回首过往,我们用生动的笔触、精彩的镜头,既记录重大节日的时代光彩,也呈现不同时期的温情力量。疫情来袭,我们与医护人员一样不惧危险、深入一线,记录抗击疫情的每一个重要时刻;脱贫攻坚,我们扎根在田间驻村采访,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感受扶贫工作的难点、痛点;突发新闻,我们与时间赛跑,争取第一手现场影像……

很幸运,365天里总有你们相伴。置身“青春之城、活力之都”的珠海,我们将继续坚守记者职责、使命,对采访永葆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对荧幕永持敬畏之心,对受众永怀真诚之意……

潮涌千帆竞,奋楫正当时。未来我们也将继续探索更多的可能,发挥珠海传媒集团融媒传播的力量,把时代机遇汇聚成眼中的光,用成长点燃铸魂之火,以理想为冠、激情为刃,不忘初心,一路前行。

珠海传媒集团新媒体中心首席编辑阳紫微:

工作将我变成全能多面手

这是我进入媒体行业后过的第五个记者节。从“菜鸟”走到现在,我认为仅是刚刚迈入了媒体行业的门槛。

网络时代,媒体在不断变化,受众也在不断变化,新媒体的工作注定多样且富有挑战。作为新媒体编辑,标题怎么取、图文顺序如何编排、稿件如何取舍才更符合受众阅读习惯……这些是我和同事们每天都在思考并探索实践的问题。

除了基本的“编辑”,我还要掌握撰写分镜脚本、出镜、拍摄视频、剪辑视频、制作条漫等技能。甚至为了跟上行业发展,我与同事们还专门学会了用代码制作新媒体产品。

工作将我变成全能多面手。去年,我参加了珠海传媒集团组织的大型融媒采访活动“怒江林芝行”。平时训练出来的新闻敏感和对新媒体时代网络作品传播度的把握,让我敏锐捕捉到新闻亮点,并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剪辑进视频《太触动!距珠海千里之外,女儿的一个动作,让父亲绷不住了……》中,最终这个作品获得了2020年度广东新闻奖一等奖。

今年第十三届中国航展到来之前,我策划了一个梳理航展历史的产品《看!今天,只用飞一遍!》。为此我专门去了资料室,翻阅了从第一届到第十二届中国航展在当年《珠海特区报》的报道。看着行业前辈们留下的印记,我百感交集。媒体人是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那些振奋的、炽热的、感动的、美好的瞬间,被他们一一记录了下来。

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我也将不断努力,用新闻匠人的情怀创作出更快、靠谱、有温度的新媒体产品,让广大粉丝不断刷新对珠海传媒集团“新”的认知。

云南怒江州福贡县子里甲乡金秀谷村党总支副书记坡相夺:

记者挺拼的,人也很好

我叫坡相夺,是云南怒江州福贡县子里甲乡金秀谷村党总支副书记。珠海市对口帮扶怒江以来,从2018年1月至今,我相继组织928名乡亲到珠海务工,也由此被大家称为“金牌打工书记”。

李建束 摄

去年,我多次接受珠海传媒集团记者的采访,他们工作认真,挺拼的,人也很好。去年12月中旬,我和老乡们回老家过阔时节。阔时节是傈僳族的节日,相当于“过大年”,为了做好采访,记者全程跟随我们一行,一路上要查验健康码之类的,这么多老乡我一个人忙不过来,记者们就伸手帮忙,手把手地教老乡们操作。

到了金秀谷村后,记者们在村里“蹲”了两三天,有时候天不亮就来帮忙,忙到天黑,很敬业,也因此创作出了许多让我感动的新闻作品。今天是属于他们的节日,祝他们节日快乐!

全国青联澳区委员、澳门法律交流协进会会长黄景禧:

与记者“打成了一片”

这两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和粤澳深度合作不断提速,我成为一名“湾区青年”,来到横琴跨境执业,成为一家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与此同时,我也和珠海传媒行业的记者朋友有了密切联系,可以说是打成了一片,感受到了他们身上的努力、热情、专业。尤其是前一段时间珠海传媒集团推出的《横琴潮》,我一直十分关注,觉得大家都有同一种愿景,就是在横琴这片热土上,共同讲述新的琴澳故事,共同见证这里发生的惊艳变化。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人员往来及经济活动日益频繁,涉及三地的法律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细,我们先后组织上百名澳门法律工作者与大湾区内各地司法局、律师协会等进行交流,了解内地的政策,讨论如何打通渠道,助推大湾区法律合作。随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成立,如何进一步推进粤澳两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是未来合作区建设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在这方面同样也需要媒体给予更大关注、更多聚焦,媒体行业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作为。

在和珠海传媒行业记者朋友的交往中,有一点令我特别欣喜,就是越来越注重和善于使用新媒体传播手段,用独到的视角和话语讲好“横琴故事”“湾区故事”。我也希望未来珠海传媒集团能够推出更多既接地气又形式新颖,让澳门青年、澳门居民清晰易懂的新媒体报道,让更多澳门居民认识横琴,了解内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省劳动模范,中大五院新冠肺炎救治专家组组长、内科主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教授黄瑾:

记者就是我们的朋友

2020年1月28日,大年初四,和同事们奋战在一线十余天后,偶然一抬头,阳光透过感染楼的窗户落到办公桌上,心里一暖。这天,婉莹和她的同事到医院采访我们,我听到她提前结束休假,特地从老家赶回来请求到一线采访时,心里更是一暖。

说实话,提到新冠肺炎疫情,许多人还是心存恐惧的,在那个时候主动来采访我们,其情之所牵、行之所至何其动人,其使命之所系、责任之所在何其感人!

自2020年1月17日我院收治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后,各级媒体朋友在最艰难、最关键的时候给予了我们医院强有力的关注与支持,我们不胜感谢。

经此一疫,众多一线故事、抗疫形象通过各位记者“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优秀报道广泛流传,深入人心。时代需要英雄,同时也需要英雄故事的讲述者、记录者和传播者。一颗心牵系着祖国人民,一支笔记录着世间百态。我想,婉莹和她的同事、同行们就是这样一个个时代的记录者。

今年恰好是中大五院建院20周年。20年间,医院生于斯,长于斯,成于斯。一路走来,感谢各位记者朋友不辞辛劳,无私奉献,记录五院故事,传播五院声音。在第二十二个记者节来临之际,我衷心祝愿各位记者朋友,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工作顺利!

珠海传媒集团的忠实读者许香君:

新闻工作是一个很酷的职业

记者们风里来雨里去,只为探寻真相;编辑们披星戴月,只为让读者获得最新鲜的消息。

忘了从几岁开始,父亲每一年都会订阅《珠海特区报》。工作后,守着“珠海发布”“珠海特区报”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的更新,也成为了我每日的乐事之一。

媒体人的双手是有温度的。摄影镜头里是金秋丰收的喜悦,是环绕城市间的青山绿水;笔尖下记录的是这座城市的真善美,是奋斗在新时代的鼓与呼。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珠海传媒集团的记者们创作的一首MV《白色玫瑰》让我印象深刻。通过记者采集的镜头,我们看到了坚守在战“疫”岗位上白衣战士们每一个专注的眼神,激励着大家万众一心抗击疫情。

当然,这样的时刻还有很多。港珠澳大桥通车,你们在;台风“天鸽”“山竹”来袭珠海,你们在;历届的中国航展,你们在……一笔画一字句,一画面一片段,记录着这座城市的一呼一吸。今年11月3日,《金湾新闻》再次以全新面貌正式开播。作为在金湾土生土长的我来说,心情十分激动,这一档节目伴随着我成长,也见证着金湾发展,很期待它以新姿态续写金湾故事。

时代变迁,新闻传播方式日新月异。媒体人从“纸间”到“指尖”流淌的每一个日日夜夜,不变的是对记录和讲述的执着与情怀。今天,是属于你们的节日,致敬每一位不忘初心的媒体人!

文字统筹:张映竹
文字采写:张帆 钟夏 邓婉莹 陈嘉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蓝辉龙
第22个中国记者节 一起聆听珠海“好记者”的“好故事”
珠海特区报 2021-11-08 09:06

“记者”这个光荣的名字,饱含了梦想与期许,也承受着挑战与压力。记人、记事、记时代,风雨兼程、笔耕不辍。今天,是第二十二个中国记者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关于记者、关于读者的那些故事。

珠海传媒集团融媒编辑中心主任

广东省第十四届新闻金梭奖获得者张晋:

信息只有被传播才有价值

其实很难定义“我们”和“你们”之间的关系。

有的时候“我们”就是“你们”,是“你们”的耳目喉舌;有的时候,“我们”跟“你们”一样,是读者、听众、观众;有的时候,“你们”也是“我们”,在人人都是记录者、传播者的大时代,我们在互动中融为一体。

从业二十载,历经多次传媒行业的变革,每一次都会有压力、有焦虑,但也慢慢明白,面对挑战的时候,就是新事物正在拔节生长的时候。“守正创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新闻工作者应当保持的一种状态,它就是需要我们从不重复的自己开始,不断去挖掘、去探索,让记录更专业,让观察更细微,让思考更深邃,让报道更有力。

“信息只有被传播才有价值,传播只有被关注才能实现价值。”我们在乎“你们”,也希望我们的在乎,被“你们”看见,就是值得。

珠海传媒集团纸媒出版中心编辑

广东省第十三届新闻金梭奖获得者朱万红:

见证历史时刻,记录人间冷暖

去年,我遇到一件比较感触的事。有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很激动,说找了我十多年,原来是我2003年主编《访谈实录》版面时的一位读者,后来因为工作变动,加上我当时用的是“麦子”这个笔名,所以这位读者找我有点曲折。

另外就是,之前有同事告诉我说,作家协会的几个朋友在一起聊天,有人提起我的名字,说你们国际版国内版编得还挺有意思……大家都知道,编辑是幕后工作者,读者很少会注意到编辑的名字,所以能被发现,甚至被记住,我想这是我作为编辑所遇到的,最受宠若惊的事了。

我想起来自己刚进报社时的意气风发,一支笔一个本子,就是我们的全部装备。如今,各种技术进步,采访装备越来越好,效率越来越高,新生代比二三十年前的我们,强大很多。

新闻工作者这个职业,若说有什么一脉相承的东西,那就是正义与使命。见证历史时刻,记录人间冷暖,带给人们真相,始终相信美好。借用一位行业前辈的话:“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这就是我们永远的初心,是我们所有披星戴月的忙碌夜班、所有栉风沐雨采访的意义。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手中的笔换成了指下的键盘,但我心中的梦想,你心中的梦想,永远是我们共同的力量。致敬所有奔跑在新闻理想道路上的同行们!

珠海传媒集团融媒采访中心副主任胡志刚:

对受众永怀真诚之意

在时间的长河里,此时与彼时似乎没太大差别,它们终将化为“昨天、今天、明天”,但在意义的维度上,这个日子却又如此不同,因为——它是属于记者的节日。

珠海传媒集团融媒采访中心副主任胡志刚(左二)

回首过往,我们用生动的笔触、精彩的镜头,既记录重大节日的时代光彩,也呈现不同时期的温情力量。疫情来袭,我们与医护人员一样不惧危险、深入一线,记录抗击疫情的每一个重要时刻;脱贫攻坚,我们扎根在田间驻村采访,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感受扶贫工作的难点、痛点;突发新闻,我们与时间赛跑,争取第一手现场影像……

很幸运,365天里总有你们相伴。置身“青春之城、活力之都”的珠海,我们将继续坚守记者职责、使命,对采访永葆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对荧幕永持敬畏之心,对受众永怀真诚之意……

潮涌千帆竞,奋楫正当时。未来我们也将继续探索更多的可能,发挥珠海传媒集团融媒传播的力量,把时代机遇汇聚成眼中的光,用成长点燃铸魂之火,以理想为冠、激情为刃,不忘初心,一路前行。

珠海传媒集团新媒体中心首席编辑阳紫微:

工作将我变成全能多面手

这是我进入媒体行业后过的第五个记者节。从“菜鸟”走到现在,我认为仅是刚刚迈入了媒体行业的门槛。

网络时代,媒体在不断变化,受众也在不断变化,新媒体的工作注定多样且富有挑战。作为新媒体编辑,标题怎么取、图文顺序如何编排、稿件如何取舍才更符合受众阅读习惯……这些是我和同事们每天都在思考并探索实践的问题。

除了基本的“编辑”,我还要掌握撰写分镜脚本、出镜、拍摄视频、剪辑视频、制作条漫等技能。甚至为了跟上行业发展,我与同事们还专门学会了用代码制作新媒体产品。

工作将我变成全能多面手。去年,我参加了珠海传媒集团组织的大型融媒采访活动“怒江林芝行”。平时训练出来的新闻敏感和对新媒体时代网络作品传播度的把握,让我敏锐捕捉到新闻亮点,并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剪辑进视频《太触动!距珠海千里之外,女儿的一个动作,让父亲绷不住了……》中,最终这个作品获得了2020年度广东新闻奖一等奖。

今年第十三届中国航展到来之前,我策划了一个梳理航展历史的产品《看!今天,只用飞一遍!》。为此我专门去了资料室,翻阅了从第一届到第十二届中国航展在当年《珠海特区报》的报道。看着行业前辈们留下的印记,我百感交集。媒体人是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那些振奋的、炽热的、感动的、美好的瞬间,被他们一一记录了下来。

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我也将不断努力,用新闻匠人的情怀创作出更快、靠谱、有温度的新媒体产品,让广大粉丝不断刷新对珠海传媒集团“新”的认知。

云南怒江州福贡县子里甲乡金秀谷村党总支副书记坡相夺:

记者挺拼的,人也很好

我叫坡相夺,是云南怒江州福贡县子里甲乡金秀谷村党总支副书记。珠海市对口帮扶怒江以来,从2018年1月至今,我相继组织928名乡亲到珠海务工,也由此被大家称为“金牌打工书记”。

李建束 摄

去年,我多次接受珠海传媒集团记者的采访,他们工作认真,挺拼的,人也很好。去年12月中旬,我和老乡们回老家过阔时节。阔时节是傈僳族的节日,相当于“过大年”,为了做好采访,记者全程跟随我们一行,一路上要查验健康码之类的,这么多老乡我一个人忙不过来,记者们就伸手帮忙,手把手地教老乡们操作。

到了金秀谷村后,记者们在村里“蹲”了两三天,有时候天不亮就来帮忙,忙到天黑,很敬业,也因此创作出了许多让我感动的新闻作品。今天是属于他们的节日,祝他们节日快乐!

全国青联澳区委员、澳门法律交流协进会会长黄景禧:

与记者“打成了一片”

这两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和粤澳深度合作不断提速,我成为一名“湾区青年”,来到横琴跨境执业,成为一家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与此同时,我也和珠海传媒行业的记者朋友有了密切联系,可以说是打成了一片,感受到了他们身上的努力、热情、专业。尤其是前一段时间珠海传媒集团推出的《横琴潮》,我一直十分关注,觉得大家都有同一种愿景,就是在横琴这片热土上,共同讲述新的琴澳故事,共同见证这里发生的惊艳变化。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人员往来及经济活动日益频繁,涉及三地的法律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细,我们先后组织上百名澳门法律工作者与大湾区内各地司法局、律师协会等进行交流,了解内地的政策,讨论如何打通渠道,助推大湾区法律合作。随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成立,如何进一步推进粤澳两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是未来合作区建设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在这方面同样也需要媒体给予更大关注、更多聚焦,媒体行业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作为。

在和珠海传媒行业记者朋友的交往中,有一点令我特别欣喜,就是越来越注重和善于使用新媒体传播手段,用独到的视角和话语讲好“横琴故事”“湾区故事”。我也希望未来珠海传媒集团能够推出更多既接地气又形式新颖,让澳门青年、澳门居民清晰易懂的新媒体报道,让更多澳门居民认识横琴,了解内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省劳动模范,中大五院新冠肺炎救治专家组组长、内科主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教授黄瑾:

记者就是我们的朋友

2020年1月28日,大年初四,和同事们奋战在一线十余天后,偶然一抬头,阳光透过感染楼的窗户落到办公桌上,心里一暖。这天,婉莹和她的同事到医院采访我们,我听到她提前结束休假,特地从老家赶回来请求到一线采访时,心里更是一暖。

说实话,提到新冠肺炎疫情,许多人还是心存恐惧的,在那个时候主动来采访我们,其情之所牵、行之所至何其动人,其使命之所系、责任之所在何其感人!

自2020年1月17日我院收治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后,各级媒体朋友在最艰难、最关键的时候给予了我们医院强有力的关注与支持,我们不胜感谢。

经此一疫,众多一线故事、抗疫形象通过各位记者“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优秀报道广泛流传,深入人心。时代需要英雄,同时也需要英雄故事的讲述者、记录者和传播者。一颗心牵系着祖国人民,一支笔记录着世间百态。我想,婉莹和她的同事、同行们就是这样一个个时代的记录者。

今年恰好是中大五院建院20周年。20年间,医院生于斯,长于斯,成于斯。一路走来,感谢各位记者朋友不辞辛劳,无私奉献,记录五院故事,传播五院声音。在第二十二个记者节来临之际,我衷心祝愿各位记者朋友,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工作顺利!

珠海传媒集团的忠实读者许香君:

新闻工作是一个很酷的职业

记者们风里来雨里去,只为探寻真相;编辑们披星戴月,只为让读者获得最新鲜的消息。

忘了从几岁开始,父亲每一年都会订阅《珠海特区报》。工作后,守着“珠海发布”“珠海特区报”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的更新,也成为了我每日的乐事之一。

媒体人的双手是有温度的。摄影镜头里是金秋丰收的喜悦,是环绕城市间的青山绿水;笔尖下记录的是这座城市的真善美,是奋斗在新时代的鼓与呼。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珠海传媒集团的记者们创作的一首MV《白色玫瑰》让我印象深刻。通过记者采集的镜头,我们看到了坚守在战“疫”岗位上白衣战士们每一个专注的眼神,激励着大家万众一心抗击疫情。

当然,这样的时刻还有很多。港珠澳大桥通车,你们在;台风“天鸽”“山竹”来袭珠海,你们在;历届的中国航展,你们在……一笔画一字句,一画面一片段,记录着这座城市的一呼一吸。今年11月3日,《金湾新闻》再次以全新面貌正式开播。作为在金湾土生土长的我来说,心情十分激动,这一档节目伴随着我成长,也见证着金湾发展,很期待它以新姿态续写金湾故事。

时代变迁,新闻传播方式日新月异。媒体人从“纸间”到“指尖”流淌的每一个日日夜夜,不变的是对记录和讲述的执着与情怀。今天,是属于你们的节日,致敬每一位不忘初心的媒体人!

文字统筹:张映竹
文字采写:张帆 钟夏 邓婉莹 陈嘉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蓝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