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丨《我们的岁月》为七八十年代大学生的热血情怀树碑立传
观海融媒 2021-12-24 16:18

为七八十年代大学生的
热血情怀树碑立传
——观《我们的岁月》感言
仲呈祥

有幸先睹电影《我们的岁月》,感触颇深。一部正能量的现实主义作品可以用唯美的诗意般的表达方式真正打动人心。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价值所在。

宣传海报

这部电影描写了40年前一段校园生活,为新时期恢复高考之后几届大学生的精神历程传神写貌。电影在市场条件下怎么创新,怎么发展变化,它的宗旨不能离开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四个字“培根铸魂”:培中华民族之根,铸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魂,不能离开以文化人、以艺养心,不能离开重在引领、贵在自觉、胜在自信。电影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这部电影就为新时期恢复高考画了像,为第一代大学生画了像。这里面有几个人物:班长曹正昌是一位热血青年,怀抱报国的热情来求学,自強不息,而且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他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有情怀、有道德的青年,很有代表性。另一位是入学仅12岁的天才少年。培养人要因材施教,一个人才的成长往往与他的情趣、志向、爱好、特长有关。这个形象,也有特定时代的典型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再一位是美丽的女大学生,她热爱的专业是服装设计,却偏偏考进了工业机械;她单恋上了班长,却又被天才少产生了朦胧的爱意。一部中小成本的电影,要通过独特的电影语言真实而丰满地刻画好这几位个性迥异的大学生形象,并进而折射出那个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谈何易事!但这部电影的可贵,正在于坚守了培根铸魂的宗旨,坚持电影是写人的,电影是要靠人的情感、人的心智、人的情趣去打动人,去培根铸魂。电影需要视听感官的刺激感,但绝不能止于视听感官的快感。单纯的感官刺激决非精神美感。只有通过生理感官达于心灵,升化为精神美感,才能实现培根铸魂的宗旨。

剧照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的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感。这极为深刻,不仅具有鲜明的实践针对性,而且具有精辟的学理价值。

《我们的岁月》坚守这一正确的创作理念和美学价值。故事讲得通俗而不低俗。写了一代青年的希望即理想抱负而与欲望绝缘;追求精神美感而自觉摒弃单纯的感官刺激。这部影片有两条情节线:一条是事业线,上世纪80年代初一批特殊的学子为中华崛起而刻苦攻读;另一条是爱情线,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大学生的青春魅力在这批学子中掀起了情感的浪花。 影片展现了有梦想的年轻人学术追求的道路和他们爱情道路的复杂关系,但并没有简单化地给予非此即彼的价值判断。这个“度”把握得非常好。特别对于这个班长的刻画,可以这样说,他完全是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培育起来的大龄青年。你能说他对那个美丽女生文鹊喜没有动情吗?但他发乎情而至乎礼。他没有忘记那个在艰难岁月中一直与他同甘共苦的乡下妻子。这里也包括对少年大学生以水的刻画。什么叫以水呢?上善若水,水最具有包容性和吸纳性。影片展现对长他大约十来岁的鹊喜的情感,这是少年朦胧的感情,很真实,很纯洁,一点都不脏。你写脏了,写成了姐弟恋,就没有意思了,这叫邪念。而那个文鹊对他之爱,那是个姐姐对弟弟的关爱。真正产生情感上冲动是班长,但是很快他自己也止住了。即使是写那个受流行文艺影响的奶油青年优优,导演对他的幼稚与天真虽有几丝揶喻,但总体把握合理,他在校广播站为鹊喜“平反”的情节表现他的真诚。类似题材的影片经常喜欢表现“三角恋”,而这部同样写了青年学子的爱情纠葛的《我们的岁月》显然棋高一着。它最终带给我们的不是激发欲望而是激发了希望与美感。影片中的四个主要人物,毕业后,班长成了民营企业家,他生产的电器誉满全球;赵以水成了高校科研骨干,从事着高科技的研究;优优成了一名翻译家与作家;鹊喜成功转行,建立了自己的服装帝国。充满了80年代时代精神的校园哺育了他们的成长。

剧照

这是一部中小成本电影,青年导演谢悠致力于内容的创新、人物的塑造,情感的表达,下功夫的地方是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影片选择以少年大学生赵以水的视角来构建故事展开叙事,并致力于时代与环境氛围的营造,透视那个年代特有社会心态与人物心态。电影运用了较为丰富的电影语言,多变化的镜头运用与多变化的色彩处理,烘托了80年代校园生活的浪漫与诗情,向上的基调中有着怀旧电影特有的淡淡的忧伤,显示了电影独特的艺术格调。这是一部难得的民族的电影。毫无疑问,中国电影尤其是艺术电影要发展,就应该倡导这样的创作路子。

剧照

仲呈祥:原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之一,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总编辑、《中国电视》杂志主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10所高校客座教授,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委员、艺术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文艺评论家。担任过共20届金鸡奖评委。中国文艺评论学会原会长,国家电影局审片委员会委员。

编辑:周晓晴 田海 责任编辑:田海